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715.18 KB
- 文档页数:3
手穴診斷與治療的回顧與最新發展1吳宏乾2劉育祺1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針灸科主任2中國醫要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摘要手部的診治方法,是藉由觀察手掌的氣、色、形態去了解全身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有兩個基本要素:「位」代表各臟腑器官在手上的相對應位置,「相」就是指手的變化徵象。
依據中醫的整體觀念,經絡循行,以及經絡、臟腑相互絡屬關係,再加上生物全息律的理論,可知道局部和整體不管在生理或病理上都有關聯且會互相影響,觀察某一個局部即可了解全身的訊息,因此針刺手穴能治療人體某一部位或器官的疾病。
手部的診斷方法,必須依據觀察手掌的變化,顏色的改變,如常色和病色的不同,善色和惡色的區別;此外,手紋深淺變化也必須加以考量。
熟識手部的各種診斷方法以了解是否身體內部有病理生理變化。
為了了解疾病所在,則利用手紋定位、全息定位以及經絡定位,以確認發生變化的部位為何。
臨床上有相當多種疾病可應用手穴理論治療,如腰痛、落枕、咽部、呼吸道等局部疾病,或改善症狀,如疼痛、肌肉痙攣、發炎等,而無論是使用手紋定位、全息定位或經絡定位取穴治療疾病,只要抓住正確的診斷方法,而有明白的辯證方向,再加上穴位定位正確,針刺手法的運用,必定有一定的療效。
前言現代醫學進步迅速,創造出許多精密的高科技檢查儀器,對於診察疾病有一定的敏感度及準確度,但有些儀器需花費許多時間檢驗或等待結果,而有些則是侵入性檢查,讓病患有極大不舒服感,甚則將有副作用產生,讓病患望之卻步,而錯失治療疾病的黃金時間。
中醫診斷中,四診“望聞問切”為其核心,而手穴診斷疾病的方法,是望診的組成之一。
《孟子‧告子下》:「有諸內,必形諸外。
」《靈樞‧本臟》:「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表知裡。
」《素問‧玉機真藏論》:「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後其時。
」可知由人體的外觀就可判斷其身體的狀況;《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
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与展望
王诗惠;龙杞;刘清国
【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
【年(卷),期】2014(033)001
【摘要】穴位诊断法临床效果确切,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运用价值,必须对方法进行改进.该文通过分析文献与结合实践思考,从穴位诊断法的理论基础、近现代研究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3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旨在对穴位诊断法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运用有所帮助.
【总页数】3页(P91-93)
【作者】王诗惠;龙杞;刘清国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一)穴位埋线疗法发展概况 [J], 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龚旺梅;田瑞瑞;宋建成;于灵芝;程涛;魏兵
2.指诊加西医诊断法与西医诊断法在小儿手足口病中诊断效果的对比研究 [J], 王秀云;彭洒;林楚
3.经络穴位诊断法的研究概况 [J], 成秀梅;李运河
4.控制系统故障诊断的发展及专家系统诊断法概况 [J], 宋万清
5.中医穴位按压技巧辅助诊治的概况及展望 [J], 周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穴位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穴位,即人体上的特定点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调整身体的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对穴位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对于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穴位研究,进一步探讨穴位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机制。
通过对穴位的解剖、功能、刺激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3. 研究方法3.1 穴位的解剖首先,通过解剖学研究的方法,确定了常用穴位的位置和深度。
通过对人体解剖标本的探索,结合古籍文献的记录,确定了穴位的具体位置和名称。
同时,通过对穴位周围组织结构的观察,探讨了穴位的解剖特点和与周围组织的联系。
3.2 穴位的功能其次,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穴位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通过观察患者在穴位刺激后的反应,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分析了穴位在中医学中的作用和效应。
同时,通过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探究了穴位刺激对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了穴位的作用机制。
3.3 穴位的刺激方式最后,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刺激方式对穴位效果的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刺激方式的实验结果,分析了手法的差异对穴位治疗效果的影响,为穴位刺激技术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4. 研究结果通过以上研究方法,我们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4.1 穴位的解剖我们系统地总结了常用穴位的解剖位置和解剖特点。
通过对人体解剖标本的解剖观察,我们准确定位了穴位的具体位置和深度。
4.2 穴位的功能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穴位刺激可以改善特定疾病的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对生理指标的测量,我们明确了不同穴位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3 穴位的刺激方式通过对不同刺激方式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手法的差异对穴位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探究不同刺激方式的作用机制,我们为针灸治疗技术的规范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1. 介绍中医针灸疗法(200字)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长的针具,以达到平衡、调节、促进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针灸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健。
近年来,针灸疗法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并被广泛应用。
2. 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范围(300字)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涵盖了各个医疗领域。
在内科领域,针灸可以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在外科领域,针灸可以用于疼痛管理、手术前后的康复等。
此外,针灸还可以辅助妇科、儿科、神经科等其他专科的治疗。
中医针灸疗法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独特的治疗原理和灵活的操作方法。
3.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800字)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方面,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在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一些研究者正在深入探索针灸的作用机制。
研究现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变脑功能等多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4. 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方法(600字)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方法包括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
在基础研究方面,针对针灸的作用机制,研究者通过使用红外线成像、功能磁共振等技术手段来观察针灸治疗时人体的生理变化。
此外,基础研究还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
在临床研究方面,研究者通常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等方法来评估针灸疗法的疗效。
5. 中医针灸疗法的挑战与前景(400字)尽管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医针灸理论体系的独特性导致其难以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完全契合,这给其研究和推广带来了一定困难。
其次,针灸治疗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针灸师的技术、穴位的选择等,这也对针灸疗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出了要求。
近年来穴位形态学研究概况[摘要]目的: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穴位形态学研究的状况。
方法:从大体解剖、巨微解剖和显微解剖方面对此时期穴位形态学的文献报道作一综述。
结论:目前对穴位形态学结构尚未统一认识。
[主题词]穴位/解剖学和组织学祖国医学认为,穴位是经脉的“脉气所发”(《素问·气府论》)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灵枢·九针十二原》),即穴位是经络气血聚集体表、施行针刺的特定部位,是针灸的刺激点和针灸治疗的基础,是内脏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的感觉点和反应点,也是诊疗疾病的反应点和刺激点。
穴位与经络、脏腑、气血活动有密切关系,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与阐明经络实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穴位与免疫 神经 内分泌网络有一定联系,穴位存在感受器和效应器,初级传入神经元和交感神经元是联系穴位与免疫 神经 内分泌网络及内脏的桥梁。
因此,研究穴位的形态结构有助于阐明穴位作用机理及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利于沟通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的免疫 神经 内分泌调节网络。
本文从大体解剖、巨微解剖及显微解剖角度,对穴位形态学研究的现状进行综述。
1穴位的大体结构穴位的大体结构是指用解剖学的方法观察穴位的形态结构,分辨其神经干、大血管及淋巴管等分布情况。
穴位大多数是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周围,穴位血管形态学研究观察穴位的血管配布有规律性[1],胡氏[2]对手少阳三焦经穴解剖研究认为“穴位”内皆有较多神经分布。
徐氏[3]也报道大多数穴位位于神经干或神经分支周围。
也有学者认为穴位与结缔组织关系密切,解剖每个穴位都能观测到一定厚度的结缔组织,认为穴位的形态结构即是结缔组织。
但由于当时证据不足,不能令人信服。
沈氏[4]观察了胃经颈以下37穴位与结缔组织的形态学关系,结果表明穴位与结缔组织结构密切相关,最相关是筋膜,其次是骨膜,最后是关节囊,提示结缔组织可能具有传输能量和信息的功能,在经络传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党氏等[5]在胆经和肺经腧穴的观察中也认为穴位与结缔组织相关。
经络穴位之现代研究进展现代对经络腧穴系统之研究,包含在解剖组织学之探讨,腧穴功能、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腧穴脏腑相关及临床诊断之研究等等。
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研究为寻找腧穴在形态上的特殊结构,学者早期由解剖入手,而知道百分之五十的人体穴位其下方有神经通过,而剩下的百分之五十与神经干相差亦不超过0.5厘米],然而并不能解释经络腧穴的特异性。
近年来的穴位形态学研究,已从大体解剖方向过渡向穴位的巨微结构形态学,而认为穴位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穴位周围的微血管分支、神经分支、淋巴管分支和交通十分丰富,并明显多于非穴位处]。
大部分的穴位都有细小神经分支通过,据统计穴位34.2%位于大神经干上,90%穴位于神经干周围,经组织学观察大多数穴位的神经末梢丰富。
约有45.5%的穴位在大血管周围,18.6%穴位在血管上,组织学观察到穴位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在皮下组织内异常丰富,约占99.6%,而淋巴管分支亦十分丰富。
随着科技进步,亦有运用计算器三维重构技术来展示穴位组织结构及其毗邻组织的穴间立体结构]。
又从结缔组织的观察中发现,在胆经、肺经、胃经腧穴上,发现到钙元素特别丰富的关系]。
生物物理特异性研究自二十世纪五○年代初期,日人中谷义雄率先报导良导络等经络皮肤低电阻现象以来,中国学者在对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做了重大的工作。
大量的资料报导,人体经络具“隐性循经感传线”的特色,并普偏存在于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群中,其宽度约一至三毫米,且位置稳定不变,与十四条古典经脉线相吻合。
而此亦与“循经低阻线”相一致,宽约一毫米,以及“高振动声传导线”一致。
经由这些研究,还发现在经络的横断面上,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结构。
(1)皮肤角质层。
经络在线角质层变薄,是循经低电阻抗特性的物质基础。
(2)表皮层和真皮层的乳头层。
这里感觉神经末梢分布集中,是隐性感传线感觉过敏的原因。
(3)真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
神经束和肥大细胞相对集中,可能是发生循经敏感和感传的物质基础。
中医药穴位疗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中医药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而中医药穴位疗法作为传统中医药其中的一种,也因其独特的治疗方式,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究竟中医药穴位疗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如何呢?值得深入研究。
一、穴位疗法的科学性穴位疗法是中医药疗法中的一种,其通过对人体上某些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调节和治疗身体疾病的目的。
虽然穴位疗法的效果得到了众多患者的认可和赞誉,但是其科学性却一直备受争议。
其中最主要的争议点便是——穴位的存在性。
穴位是指人体表面上一些特殊的点位,经络穴位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
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一种气管道,在穴位上能够引导气血流动,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机体生理功能,实现祛病强身的效果。
但是,传统穴位疗法的存在性至今还没有被科学严格证实。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穴位是不存在的,只有一个据此发展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这也是穴位疗法的科学性一直受到争议的主要原因。
二、穴位疗法的有效性研究尽管穴位疗法的科学性存在争议,但其实践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中医药穴位疗法的应用在我国已有至少几千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许多针灸、拔罐、耳穴贴压、推拿、按摩等穴位疗法,可以缓解眼病、耳病、口腔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且有很好的疗效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也有不少研究者探究了中医药穴位疗法的有效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发现,人体穴位周围的组织和神经是高度联系的,穴位疗法的刺激作用可以通过神经调节改变身体内部环境的机制,同时影响到身体的血流、消化、呼吸、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因而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除了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外,还有不少研究者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出发,探究了穴位疗法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
他们通过临床实践得出结论:穴位疗法不仅可以改善疾病症状,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降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痛苦和精神压力等。
针灸的穴位研究的重要性
针灸的穴位研究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针灸治疗:穴位是针灸治疗的基础,正确地选取穴位是保证
治疗效果的关键。
通过深入研究穴位的位置、特点和作用机制,可以指导针灸医生正确地选取穴位,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探索针灸治疗的科学原理:针灸治疗的原理一直是中医研究的重
要内容。
通过对穴位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更多的证据和支持。
3.发现新的穴位和治疗方案: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
断提高,对针灸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通过对穴位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新的穴位和治疗方案,为新的疾病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思路。
4.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医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体系,正在不断
地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中医现代化发展。
通过对穴位的深入研究,可以推动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中医现代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针灸的穴位研究对于指导针灸治疗、探索针灸治疗的科学原理、发现新的穴位和治疗方案以及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中医针灸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久负盛名,被视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并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情况,并介绍其在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一、中医针灸疗法及其基本原理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刺激穴位,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经络、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疗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整全身气血运行,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而治疗疾病。
二、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独特的治疗机制:中医针灸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对某些慢性疾病疗效显著。
2. 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针灸疗法可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无副作用:中医针灸疗法是一种天然疗法,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适合长期治疗。
三、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涉及到多个疾病领域。
例如,在神经内科领域中,针灸疗法被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等疾病;在心血管科中,针灸可以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在妇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领域中,针灸疗法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四、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医针灸疗法在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如脑功能影像学技术、遗传学技术等的应用,为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为中医针灸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疗法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针灸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针灸穴位定位方法的研究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疗法,现在已经在全球推广,深受人们的喜欢。
其疗效确实非常出色,但前提是需要找到准确的穴位进行针灸。
考虑到每个人的肌肉和身体组成不同,因此需要特殊的穴位定位方法,才能保证针灸的效果。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针灸穴位定位方法的研究。
1. 传统穴位定位方法传统上,穴位定位方法基于经络理论。
这种方法认为在人体表面有12个经络网络,包括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等等。
每条经脉有很多个穴位,共计670个穴位。
穴位的深度和角度不同,而穴位身体的位置也会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定位穴位需要使用经络地图和彩色图片,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在传统医学中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它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
因为很难保证每个人都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定位,导致针灸效果不稳定。
2. 面部数字穴位法面部数字穴位法是一种用数字代表穴位的方法。
面部数字穴位法针对每个身体部位进行分类,每个部位按照数字的顺序排列穴位。
并在特定区域摆放数字,使得穴位定位更加方便。
这种方法最显著的优点是它更加易于实现。
而且数字表格的构造非常容易,只需要将穴位名称写在白纸上,然后编写它们的数字编号即可。
此外,扫描数字表格可以轻松将其保存在计算机上,方便日后存取和检索。
3.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的高级穴位定位方法为了使穴位定位更加准确,许多针灸学家运用了各种现代医学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电子征刺和彩超。
电子征刺通过电流的传输,来识别穴位。
彩超则通过成像技术显示出穴位的位置。
这些技术使医生可以看到穴位的位置,并确保正确针灸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许多医生使用穴位定位仪器,这些仪器基于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原理,能够精确定位穴位。
4. 个性化穴位定位方法如果您想进行个性化的穴位定位,您可以咨询专业的针灸医生来帮助你。
专业医生可以考虑您的个人体质,结合您的身体构造和症状,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一、实验背景穴位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认为人体存在多个特定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治疗疾病。
现代医学虽然对穴位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但许多实验和研究已经表明,穴位刺激对于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调节免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穴位刺激的疗效,我们设计并实施了本次探测穴位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测人体特定穴位的位置和分布。
2. 分析不同穴位对特定生理指标的影响。
3. 评估穴位刺激在改善人体健康方面的应用潜力。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实验对象:30名身体健康、年龄在20-40岁之间的志愿者。
- 实验设备:电子针灸仪、电子秤、血压计、心率监测器、生理信号采集器。
- 实验用品:消毒棉签、酒精、生理盐水、电极片。
2. 实验方法(1)穴位定位根据《针灸学》教材,选取人体常见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等,进行定位。
(2)生理指标测量在实验前,对志愿者进行基础生理指标测量,包括血压、心率、体温等。
(3)穴位刺激使用电子针灸仪,以不同的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选定的穴位进行刺激。
刺激过程中,记录志愿者的感受和生理指标变化。
(4)数据采集与分析使用生理信号采集器实时采集生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穴位定位结果通过实验,成功定位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曲池等常见穴位。
2. 生理指标变化(1)血压变化刺激合谷穴位后,志愿者的血压明显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10-15mmHg。
(2)心率变化刺激足三里穴位后,志愿者的心率明显降低,平均降低幅度为5-10次/分钟。
(3)体温变化刺激三阴交穴位后,志愿者的体温有所升高,平均升高幅度为0.5-1℃。
(4)生理信号变化刺激曲池穴位后,生理信号采集器检测到显著的波形变化,表明穴位刺激对生理信号有调节作用。
五、讨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穴位刺激对人体生理指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穴位刺激可以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