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程与教材(2013年9月至2018年8月)
- 格式:pdf
- 大小:192.31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章测试1.学习圆柱体体积分割成长方体的过程等相关知识属于()。
A:本体性知识B:实践性知识C:文化性知识D:条件性知识答案:A2.小学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是()。
A:条件性知识B:文化性知识C:实践性知识D:本体性知识答案:A3.根据美国学者福勒的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划分,关注学校能否提供给他们教学上所需的资源和条件,是处于教师发展的()阶段。
A:关注生活阶段B:关注生存阶段C:关注情境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答案:C4.教师开展教学反馈的前提是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
A:错B:对答案:B5.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正式就职教师的职业。
()A:错B:对答案:A第二章测试1.小学数学《面积》这一课,学生利用黑板摸一摸的方式感受面积的存在,这属于突破数学中()这一基本特征造成的难点。
A:逻辑性B:抽象性C:科学性D:感官性答案:B2.1904年,清朝政府制定了第一个含有课程目标的学制是()。
A:《钦定学堂章程》B:《奏定学堂章程》C:《壬子癸丑学制》D:《小学算术课程纲要》答案:B3.()是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A:理解B:了解C:运用D:掌握答案:A4.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总目标的“四能”指的是()。
A:发现问题与确认问题B: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C: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D: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答案:BC5.空间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在实际事物—图形变换—名称性质之间的空间联想能力()。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品德的结构和要素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A:道德境界B:道德行为C:道德情操D:道德素质答案:B2.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其德育方法属于()。
A:实践锻炼法B:自我修养法C:品德评价法D:陶冶教育法答案:B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有哪几个阶段?()A:权威阶段B:公正阶段C:可逆性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答案:ABCD4.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教育学》教案-(目录版)教案《教育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等。
4.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5.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
6.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教学难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古代教育学、近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
3.讲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阐述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内容论、教育制度论,以及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教育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原理和原则进行分析。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育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
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
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 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
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语文课程标准答案: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它体现国家的意志素养,包括学科育人价值和学科核心素养,规定着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建议等。
解析:答出语文课程标准的内涵,体现以及规定着的内容即可。
知识点:语文课程标准。
难度级别:1。
2. 自主学习答案: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和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自主学习不是自流学习,不是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既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又有相应的学习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放权的同时,给学生提出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明白自己该干什么,同时又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解析: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主动性和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
自主学习不是自流学习,有明确学习目标,和一定学习能力。
知识点:语文课程理念。
难度级别:1。
3.非连续性文本答案: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实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的文本,具有直观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解析:答出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和特点即可。
知识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难度级别:1。
二、填空题1.口语交际教学比较关注听与说的单项训练,强调听说结合、听写结合,比较成功的经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顾家漳的“提高低年级听说能力的实验研究”,潘自由、于永正的“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
解析:答出这两个实验即可。
知识点:口语交际教学的实验。
难度级别:1。
2.1958年由________________始创,1960年________________加入,“文化大革命”以后________________投入研究,逐步形成了“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
江苏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自评报告一、办学基本情况我校与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该校现已更名为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中外合作办学单位许可证编号MOE32RU2A20131455N),招生起止年份为2014 年—2018 年(每年 1 期)本项目由江苏师范大学与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行“3+2”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江苏师范大学学习,后两年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学习。
完成教学计划全部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和江苏师范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第四年不出国的学生可继续留在江苏师范大学学习一年,完成教学计划全部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获得江苏师范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二、学生培养本项目于2014年开始招生。
2014年招收95人,2015年招收98人,2016年招收71人,以上招生年份在江苏省内招生批次为第二批次本科招生;2017年招收72人,2017年在江苏省内招生批次为第一批次本科招生,学费为21600元/年,实行单独编班上课,共招收本科生336人。
根据引进的俄方培养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本项目组织专业负责人及老师们研究讨论,制定适合我校办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并请俄方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双方达成共识后再制定可以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本项目派出42名本科生赴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交流学习一年,期间黄婕、张明新同学与俄方学生合作在俄罗斯期刊上发表论文;实践课上本项目学生与俄罗斯学生共同编写程序并获得创新奖励;孙钺涵、张丽娜同学获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奖学金赴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交流学习一年;2017年9月,本项目派出12名交流生及9名双学位生赴圣彼得堡亚历山大一世国立交通大学交流学习1至2年。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V1. 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和成果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A. 目标评价B. 行为评价C. 表现评价D. 过程评价满分:3 分2. 1956 年完成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的是A. 桑代克B. 布卢姆克拉斯沃尔C. 斯克里芬D. -满分:3 分3. ()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学生经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所得到的经验。
A. 理想课程B. 理解课程C. 文件课程D. 经验课程满分:3 分4.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 被动适应论B. 主动适应论C. 滞后论D. 超越论满分:3 分5. 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 ASTS课程B. 轮形课程C.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 环境教育课程满分:3 分6. 德国教育家根舍因首创A. 发现法B. 结构主义的课程论C. 要素主义的课程论D. 范例教学理论满分:3 分7. 最先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A. 美国B. 德国C. 法国D. 英国满分:3 分8. 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为、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A. 示范B. 呈示C. 展示D. 口述满分:3 分9.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A. 整合性B. 逻辑性C. 个别性D. 超体性满分:3 分10.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 技术理性B. 实践理性C. 解放理性D. 理论理性满分:3 分11. 以下的哪类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对的。
A. 显性课程B. 隐性课程C. 活动课程D. 选修课程满分:3 分12.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提出的A. 罗杰斯B. 拉特克C. 克伯屈D. 华虚朋满分:3 分13. ()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
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课程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导航:1、从考纲和历史考情来看,本章复习的重点应包括课程类型、课程理论流派、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制和新课改的理念与目标。
2、本章内容最常用的命题形式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考生可在复习本章内容的同时,留心各部分内容哪些适合设计为选择题,哪些可以设计为简答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理论流派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理论教育知识与能力一、课程(一)课程概述1、词源:“课程”一词源自拉丁语,意为“跑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指课业及其进程。
2、世界上最早运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始于唐朝孔颖达,“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教学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必须要有智慧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保持和执行。
教育知识与能力3、1918,博比特出版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的诞生,提出“活动分析法”4、课程的概念广义:所学内容的总和和进程安排狭义:某一学科5、课程的作用(1)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教学的依据(3)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组织形式、应用教学手段的依据(4)国家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教育知识与能力1、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命题的学者是()A夸美纽斯B斯宾塞C杜威D博比特解析:B2、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的标志是()的出版A博比特《课程》B查特斯《课程编制》C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D施瓦布《课程的语言》解析:A教育知识与能力(二)课程的构成要素1、课程目标——导向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学习者(基本依据)、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学科体系2、课程内容——目标的载体3、课程组织、实施: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4、课程评价教育知识与能力(三)课程内容1、课程计划:(1)概念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北师大考博辅导班:2019北师大课程与教学论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西南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文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二。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该学科目前正朝着新的、更高水平的理论综合和不同学科教学论专门化研究的方向发展。
本学科着重探索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研究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积极参与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能够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2个研究方向:040102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01语文教育02语文课程论考试科目: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295语文教育学③3789语文教育史/③3260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二、考试内容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包括初试和复试。
初试科目:外国语(不含听力)及两门业务课,具体科目名称请查询专业目录。
我校不提供参考书目,请自行选择相关书目学习。
初试时间:2019年3月23日、24日。
初试地点:北京师范大学校内,具体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准考证不再寄发,请考生于考试前一周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上下载。
同等学力人员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和政治理论。
复试有可能安排在初试后立即进行,也可能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再进行,具体安排请于考试前一周在我校研究生招生网查询。
小学课程与教材研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牡丹江师范学院1.课程目标是对课程本身标准提出的要求,反映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
()答案:错2.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科学。
()答案:错3.说课的内容主要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
()答案:对4.教法和学法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要体现老师思想、行为的方法即为教法,而侧重于表现学生思想、行为的方法则为学法。
()答案:对5.“以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自觉,指明方向”主要依靠了德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答案:对6.婴儿的抓握反应是学习的结果。
()答案:错7.在小学教学中,学生是加工结构,教师期望其形成自然结构。
()答案:错8.教学目标可以按照“ABCD”目标法呈现,分别从主体、行为、条件、水平四个维度进行的阐述。
()答案:对9.简便运算就是区别于传统的计算算法。
()答案:错10.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非正式语言表达能力即体势语言。
()答案:对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答案: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具有主动性###学习具有社会性12.小学数学的基本技能包括()。
答案:作图###测量###计算13.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答案:推理###运算14.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就是通过()从低一级水平的图式不断完善达到高一级水平的图式,从而使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创新,形成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答案:同化###顺应15.小学教学评价的功能()。
答案:诊断教学过程###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16.探究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考的对象的一种教学方法。
答案:自主学习###合作讨论17.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有()。
答案:应用性和实践性###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异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计算机与数学教育18.道尔顿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由教室改成的各科作业室和实验室供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使用,分别配有辅导教师,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并接受考査,通过成绩记录表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课文目录1. 归纳与概述1.1 课程标准的重要性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背景和目的2. 语言类课程2.1 语文2.1.1 听说读写基本技能2.1.2 语言运用能力培养2.1.3 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2.2 外语2.2.1 英语2.2.2 其他外语3. 数学类课程3.1 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3.2 几何和图形3.3 代数和函数3.4 统计与概率4. 科学类课程4.1 自然科学4.1.1 生命科学4.1.2 物质科学4.1.3 地球与空间科学4.2 科学探究与实验能力5. 社会科学类课程5.1 历史5.2 地理5.3 政治与公民教育5.4 经济与社会问题6. 艺术与体育类课程6.1 音乐6.2 美术6.3 体育与健康教育7. 科技与信息技术类课程7.1 科技教育7.2 信息技术教育8. 综合实践活动8.1 社会实践8.2 创新创业教育8.3 心理健康教育9. 个人发展与综合素质类课程 9.1 人生与职业规划9.2 心理素质与人格培养9.3 社会活动与个人拓展10. 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10.1 探究式学习10.2 合作学习10.3 信息技术与教育11. 综合评价与考核方法11.1 学业水平评价11.2 品德与价值观评价11.3 综合素质评价12. 课外拓展活动建设12.1 社团活动12.2 学术科技竞赛12.3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13. 归纳与概述课程标准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规范和指导,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内容,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语言类课程语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并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外语课程主要以英语为主,也包括其他外语学习。
15. 数学类课程数学课程涵盖数学基本概念和运算、几何和图形、代数和函数以及统计与概率等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育学课本及教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类型和形式1.2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3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教育目标与原则2.1 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目标的含义和重要性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和方法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2.2 教育原则教育原则的含义和作用教育原则的分类和特点常见的教育原则及其含义2.3 教育目标的实现与评价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目标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教育目标评价的方法和工具第三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3.1 教育者的角色与职责教育者的定义和特点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教育者的素质和要求3.2 受教育者的权益与责任受教育者的权益保障受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3.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与支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冲突与解决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4.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含义和作用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和策略4.2 教学组织的形式与结构教学组织的含义和作用教学组织的类型和特点教学组织的原则和策略4.3 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的含义和作用教学评价的类型和特点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5.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课程设计的含义和作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5.2 教材开发与评价教材的含义和作用教材开发的流程和策略教材评价的标准和方法5.3 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的原则和策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作用课程评价的方法和工具第六章:学习理论6.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6.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表征与学习过程认知策略与元认知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社会互动与协作学习第七章:教育评价与测量7.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价的含义与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流程7.2 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数据分析与解读7.3 教育评价的应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与学校评价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第八章:教育政策与法规8.1 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制定教育政策的含义与作用教育政策制定的原则与过程教育政策分析与评价8.2 教育法规与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的含义与分类教育法律制度的构成与运行教育法律纠纷与解决8.3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践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第九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伦理9.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与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9.2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教育伦理的含义与作用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范畴教育伦理规范与实践要求9.3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特点与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改进第十章:教育技术与发展10.1 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分类教育技术的含义与特点教育技术的分类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0.2 教育媒体与信息化教学教育媒体的作用与选择信息化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10.3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挑战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育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对策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教育如何影响经济和文化,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教育学课本及教案第一章:教育概述1.1 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类型教育的功能1.2 教育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当代教育1.3 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任务的实施第二章:教育心理学2.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作用2.2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评估教学策略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定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2 常见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3.3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信息化教学第四章:课程与教材4.1 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课程的设计4.2 教材的编制与选用教材的定义与作用教材的编制原则教材的选用标准4.3 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的原则与策略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指标第五章:教育评价5.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价的定义教育评价的目的与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5.2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目标评价法常模参照评价法形成性评价法5.3 教育评价的实施与改进教育评价的步骤与流程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教育评价的改进策略第六章: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6.1 班级管理的基本概念班级管理的定义与意义班级管理的内容与任务班级管理的原则与方法6.2 学生指导与辅导学生指导的定义与内容学生辅导的方法与技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6.3 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班级文化的概念与作用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学生个性化发展策略第七章:教师专业发展7.1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概念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7.2 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与策略教师成长的内外部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教师自主发展的策略与方法7.3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要求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与维护教师职业权益的保障与维护第八章:教育政策与法规8.1 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教育政策的定义与类型教育政策的目标与价值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8.2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的定义与特点教育法律法规的结构与内容教育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处理8.3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践应用教育政策分析与评价教育法律法规的遵守与监督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第九章:教育改革与发展9.1 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教育改革的定义与类型教育改革的原因与动力教育改革的过程与方法9.2 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教育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教育发展的指标与测量教育发展的战略与规划9.3 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球视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预测第十章:教育研究方法10.1 教育研究的基本概念教育研究的定义与类型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教育研究的意义与价值10.2 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10.3 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设计教育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概述难点解析: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培养人的功能、社会功能等,理解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