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剂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4
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
为了帮助中医医术专长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此我们整理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祛痰剂
1.二陈汤mdash;mdash;陈夏领草莓酱(陈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
2.温胆汤mdash;mdash;珠江夏令早食柑橘(竹茹生姜半夏茯苓大枣枳实甘草橘皮)
3.茯苓丸mdash;mdash;夏令将滞销(半夏茯苓生姜枳壳风化朴硝)
4.清气化痰丸mdash;mdash;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陈皮杏仁半夏黄芩瓜蒌皮枳实胆南星茯苓)
5.小陷胸汤mdash;mdash;黄连下楼(黄连半夏瓜蒌)
6.滚痰丸mdash;mdash;大秦诚实(大黄黄芩沉香礞石)
7.贝母瓜蒌散mdash;mdash;陈母拎蒌接花粉(陈橘红贝母茯苓瓜蒌桔梗天花粉)
8.苓甘五味姜辛汤mdash;mdash;组成同方剂名
9.三子养亲汤mdash;mdash;三子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
10.半夏白术天麻汤mdash;mdash;夏伏天煮姜枣炒橘红(半夏茯苓天麻白术生姜大枣甘草橘红)
11.定痫丸mdash;mdash;丹麦杀声常鸣,陈干下南疆伏虎,扶母珠江远歇(丹参麦冬辰砂石菖蒲明天麻陈皮甘草半夏天南星12.姜汁茯苓琥珀茯神贝母竹沥僵蚕远志全蝎)
1 / 1。
祛痰剂引言:祛痰剂是一类常见的药物,用于缓解由痰液积聚引起的症状。
痰液是由呼吸道分泌的一种黏液状物质,其作用是保护呼吸道免受外界物质的侵害。
然而,当痰液过多或黏稠度增加时,会导致咳嗽、喉咙痛、咳痰等不适症状。
祛痰剂通过改变痰液的黏度和促进痰液的排出,帮助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本文将介绍祛痰剂的工作原理、常见成分和使用方法。
一、祛痰剂的工作原理祛痰剂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 改变痰液黏度:祛痰剂中常含有一些成分,如盐水、麻黄碱等,它们可以改变痰液的黏度,使之变得更加稀薄。
这样一来,痰液就更容易被排出体外,减轻了咳嗽和喉咙痛的症状。
2. 促进痰液排出:某些祛痰剂中还含有一些刺激性成分,如氨溴索等,它们可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从而促进痰液的运动和排出。
此外,一些祛痰剂还可以通过刺激咳嗽反射而促进痰液的咳出。
3. 抗炎作用:某些祛痰剂还含有一定的抗炎成分,如双氯芬酸钠等,它们可缓解呼吸道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痰液的分泌。
二、常见祛痰剂成分1. 盐水:盐水是一种常见的祛痰剂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改变痰液的黏度,使之稀薄,便于排除。
将适量的食盐溶解在温水中,可制成盐水,每日多次用盐水漱口或喷洒在咽喉部位,有助于舒缓喉咙痛和咳嗽。
2. 氨溴索:氨溴索是一种促进痰液排出的祛痰剂成分,它具有刺激呼吸道上皮细胞分泌和刺激咳嗽反射的作用,从而促进痰液的咳出。
通常以口服药物的形式使用。
3. 麻黄碱:麻黄碱是一种祛痰剂成分,它可改善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减轻咳嗽和喉咙痛的症状。
麻黄碱通常以口服药物或口服液的形式使用。
4. 双氯芬酸钠:双氯芬酸钠是一种具有抗炎作用的祛痰剂成分,它可以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痰液的分泌。
双氯芬酸钠常以口服药物形式使用。
三、祛痰剂的使用方法使用祛痰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使用方法。
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 注意药物选择: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适合的祛痰剂药物。
如果痰液黏稠度较高,可以选择改变痰液黏度的药物;如果需要促进痰液排出,可以选择促进痰液排出的药物。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温化寒痰)——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一、组成白芥子(克)、苏子(0克)、莱菔子(9克)。
二、用法上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
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水吸用,不宜煎太过。
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现代用法:三药捣碎,用纱布包裹,煎汤频服)三、歌括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四、功用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五、主治痰壅气滞。
咳嗽喘逆,痰多胸病,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等。
六、方解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
因年老中虚,运化失常,每致停食生湿,湿聚成痰,痰壅气滞,肺失肃降,故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病等症。
治宜顺气降逆,消食化痰。
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
三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
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
然本方总属沉降行气消痰之剂,意在治标,若服后得效,则应兼顾其本。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痰之生也,或因律液所化,或由水饮所成,然亦有因食而化者。
皆由脾运失常,以致所食之物,不化精微而化为痰。
然痰壅则气滞,气滞则肺气失下行之令,于是为咳嗽为喘逆等证矣。
病因食积而起。
故方中以莱菔子消食行痰。
痰则气滞,以苏子降气行痰。
气滞则膈塞,白芥子畅膈行痰。
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
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成方便读》)。
氨溴索是一种祛痰剂,是溴己新的衍生物,是溴己新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作用较溴己新更强,且毒性小,耐受性好。
氨溴索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及气道液体分泌,使得痰液中的粘多糖蛋白纤维断裂,促进粘痰溶解,显着降低痰粘度,增强支气管黏膜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改善通气功能和呼吸困难状况。
正是这些优点让氨溴索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祛痰剂。
氨溴索的使用方法氨溴索有片剂、口服溶液剂、注射液等多种剂型,使用方便。
口服后1小时内生效,作用可持续3~6小时。
呼吸科患者(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常用口服剂量为30~60 mg/次,tid.患者口服不方便时可通过静脉给药,一般可静脉点滴,如果不想补液量过大,则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
一次剂量可为15~30 mg,tid,严重病例可增加剂量,比如治疗卧床吸入性肺炎时可酌情增加剂量,当然最好配合着吸痰用。
临床上有些医生使用氨溴索的剂量高达120 mg,bid;或者150 mg,qd;或者300 mg,bid等,甚至更大剂量使用,需知道药品说明书并未提及可使用这么大的剂量,在超说明书用药时应与患者充分解释病情。
至于氨溴索是否可以雾化吸入,一直以来都有争议,虽然药品说明书并没有提及雾化吸入,但临床上很多人都在用,而且据报道疗效不错,雾化吸入的话多用进口的氨溴索(商品名:沐舒坦),再一次强调,药品说明书并没有说明可雾化吸入给药,如果出事就糟糕,本文作者所在单位很少使用雾化吸入氨溴索。
氨溴索具体应用细节作为一种高效的祛痰剂,氨溴索广泛应用,临床疗效也确实不错。
呼吸科最常见的住院病人是慢阻肺急性加重、肺部感染等,这些病人接受氨溴索等祛痰剂治疗是必要的。
但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常规使用氨溴索就不一定有效了,虽然慢阻肺患者稳定期仍有可能咳大量黏痰,且应用祛痰药似乎能够改善气道引流,改善通气,但目前的研究证据认为总体疗效不十分确切。
稳定期慢阻肺仍应以吸入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为主,祛痰剂可能只扮演小喽啰的角色。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定痫丸(《医学心悟》)一、组成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克) 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杵碎,取粉全蝎去尾甘草水洗僵蚕甘草水洗,去嘴,炒真琥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克) 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0克) 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克) 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克)。
二、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克熬膏,加竹沥100毫升、姜汁50毫升,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克,早晚各一次,温开水送下)。
三、歌括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四、功用涤痰息风。
五、主治痰热内扰。
男女小儿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抽掣,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声。
亦可用于癫狂。
六、方解痫证之由,每由痰涎内结,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劳力过度,肝风挟痰上逆,壅闭经络,阻塞清窍,以致突然发作。
常以涤痰息风之法治之。
方中以竹沥善能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痰迷大热,风痉癫狂。
”配姜汁,用其温开以助化痰利窍。
以胆星功专清火化痰,镇惊定痫,“主治一切中风、风痛、惊风。
”以半夏、陈皮、贝母、茯苓、麦冬祛痰降逆,兼防伤阴。
丹参、菖蒲开瘀利窍。
全蝎、僵蚕息风止痉,天麻化痰息风,辰砂、琥珀、远志、灯草、茯神镇惊宁神,以助解痉定痫之功。
甘草和调诸药,共奏豁痰宣窍,息风定痫之效。
痫证的发作有轻有重,来势有急有缓,病程有长有短。
一般初起较轻,反复发作则正气渐衰,痰结日深,愈发愈频,证情逐渐加重。
其发作期间,应着重涤痰息风,先治其标。
发作后,则健脾养心,补益肝肾,或调补气血,缓治其本。
定痫丸即属涤痰息风之剂,故适用于由痰热上扰而致痛证发作者。
一俟痫证缓解,则应化痰与培本兼顾,并应注意饮食,调摄精神,扶其正气,以收全效。
中医药学知识(二)复习之祛痰剂来源:文都图书祛痰剂是中医药学知识(二)中,很重要的知识点。
这里就分享一些背诵技巧,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识记知识点。
一、燥湿化痰剂:二陈丸【药物组成】半夏(制)、陈皮、甘草、茯苓。
【记忆口诀】陈夏皮草令。
【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主治】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闷、恶心呕吐。
二、清热化痰剂:礞石滚痰丸和清气化痰丸礞石滚痰丸【药物组成】金礞石(煅)、熟大黄、沉香、黄芩。
【记忆口诀】滚烫礞石大臣擒。
【功能】逐痰降火。
【主治】痰火扰心所致的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
清气化痰丸【药物组成】氢气花坛,担心漏,姓秦指示二陈不要超。
二陈汤不要甘草(半夏,陈皮,茯苓)。
【记忆口诀】胆南星、瓜蒌仁霜、苦杏仁、酒黄芩、枳实、半夏(制)、陈皮、茯苓。
【功能】清肺化痰。
【主治】痰热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痰黄黏稠、胸腹满闷。
三、润肺止咳剂:养阴清肺膏【药物组成】地黄、麦冬、牡丹皮、薄荷、白芍、川贝母、甘草、玄参。
【记忆口诀】养阴清肺,弟买单,不要北朝参。
【功能】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主治】阴虚燥咳,咽喉干痛,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
四、发表化饮平喘剂:小青龙胶囊【药物组成】麻黄、桂枝、法半夏、白芍、五味子、细辛、干姜、炙甘草。
【记忆口诀】小青龙马跪下,稍喂新干草。
【功能】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
五、纳气平喘剂:苏子降气丸【药物组成】炒紫苏子、前胡、姜半夏、厚朴、陈皮、当归、甘草、沉香。
【记忆口诀】苏子前半夏,厚皮当草沉。
【功能】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主治】上盛下虚、气逆痰壅所致的咳嗽喘息、胸膈满闷。
再做做朱鹏飞老师的2016《全国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高分宝典:药学专业知识(二)》,会很有收获的。
祛痰剂知识点归纳祛痰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用于治疗痰液易于生成、过多咳嗽的疾病。
祛痰剂的主要功效包括降低痰液的粘度、增加痰液的排出以及抑制痰液的形成等。
下面将从祛痰剂的分类、作用机制、适应症、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祛痰剂的分类祛痰剂按照制剂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口服剂和外用剂。
1.口服剂:祛痰的常用口服制剂有丸剂、胶囊剂、颗粒剂等。
这些制剂通常是由多种中药经炮制、混合制成,通过口服途径进入人体,对痰液进行调理,以改善咳嗽、减少痰液的生成。
2.外用剂:外用祛痰剂一般为痰湿型皮肤病的外用制剂,主要通过外用途径渗透入皮肤,发挥祛湿、消肿、活血化瘀的作用,达到祛痰的效果。
外用祛痰剂常用的外用制剂有药水、贴膏、药膏等。
二、祛痰剂的作用机制祛痰剂有多种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渗湿利水:祛痰剂中的一些中药成分具有渗透力强、利尿作用的药效,通过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减少体内湿气的积聚。
这样可以改善痰液的粘稠度,降低痰液的黏滞度,使痰液较容易排出。
2.祛痰止嗽:有些祛痰剂中的成分具有止咳效果,能够有效镇咳、缓解咳嗽症状。
这些成分通常具有镇咳平喘、止痰化瘀、润喉护肺的作用,能够改善气道的通畅度,减轻咳嗽的程度。
3.改善血液循环:祛痰剂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行气活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痰液的排除。
这些成分通常具有活血化瘀、理气化痰、通络止痛等作用,能够改善血管通畅性,促进痰液的循环,从而增加痰液的排出量。
4.抑制痰液的生成:祛痰剂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抑制痰液生成的作用,能够减少病因因素的影响,降低痰液生成的速度。
这些成分通常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抗炎缓解病情的作用,能够降低病原微生物对呼吸道的刺激,从而减少痰液的生成。
三、祛痰剂的适应症祛痰剂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1.咳嗽痰多:对于由于湿痰、气郁、痰湿等原因引起的咳嗽,痰多症状,祛痰剂可以改善症状,减少咳嗽,促进痰液的排出。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常常有痰多、咳嗽、痰液黏稠等症状,祛痰剂可以缓解这些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祛痰剂记忆歌诀
一、燥湿化痰
1.二陈汤( )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草梅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
湿痰为患此方珍。
2.温胆汤
温胆夏茹枳陈助,
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
胆郁痰扰诸症除。
3.茯苓丸
指迷茯苓君半夏
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伏痰臂酸痛
气行痰消痛自罢
二、清热化痰( )
1.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胆星蒌,
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
气顺火清痰热廖。
2.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半蒌
宽胸开结涤痰优
膈上热痰痞满痛
舌苔黄腻服之休
3.滚痰丸
礞石硝煅滚痰丸
大黄黄芩沉香添
泻火逐痰临睡服
实火顽痰怪证蠲
三、润燥化痰
1.贝母瓜蒌散( )
贝母瓜蒌臣花粉
橘红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咳难出
润肺化痰此方珍
四、温化寒痰
1.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
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
寒痰水饮咳嗽康
2.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
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
冬寒更可加生姜
五、化痰熄风( )
1.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
痰化风熄复正常。
2.定痫丸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全蝎蚕琥珀竹沥姜汁草朱砂。
祛痰剂一、单项选择题: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填入括号内。
1. 湿痰咳嗽宜用:()A.温胆汤B.二陈汤C.茯苓丸D.止嗽散 E.消气化痰丸2. 除……以外,均为二陈汤的适应证:()A.痰白易咯B.胸膈痞闷C.恶心呕吐D.烦躁不安 E.肢体倦怠3.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舌苔白润,脉滑宜用:()A.苏子降气汤B.小青龙汤C.止嗽散D.二陈汤 E.苓甘五味姜辛汤4.除……以外,均为二陈汤的功用:()A.燥湿B.化痰C.清肺D.理气E.和中5.除……以外,均为温胆汤的组成:()A.半夏B.枳实C.竹茹D.白术E.茯苓6.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宜用:()A.定痫丸B.滚痰丸C.朱砂安神丸D.温胆汤E.导痰汤7.除……以外,均为温胆汤的主治证:()A.身倦乏力B.胆怯易惊C.心烦不眠D.呕吐呃逆E.癫痫8.温胆汤中有清胆和胃,止呕除烦的药物是:()A.竹茹B.半夏C.枳实D.橘皮E.茯苓9.除……以外,均为温胆汤的功用:()A.理气B.疏肝C.化痰D.清胆E. 和胃10.清气化痰丸组成中有:()A.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B.陈皮、半夏、枳壳、茯苓C.陈皮、枳实、杏仁、茯苓D.陈皮、半夏、茯苓、大枣E.陈皮、半夏、茯苓、竹茹11.除……以外,均为清气化痰丸的功用:()A.宣肺B.理气C.清热D.化痰E.止咳12.痰热咳嗽宜用:()A.二陈汤B.清气化痰丸C.温胆汤D.泻白散E.麻杏石甘汤13.除……以外,均为清气化痰丸的主治证:()A.痰稠色黄B.气急呕恶C.胸膈痞闷D.脉缓E.苔黄腻14.咳嗽,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宜用:()A.二陈汤B.温胆汤C.贝母瓜萎散D.清气化痰丸E.麻杏石甘汤15.结胸证心下痞闷,按之则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宜用:()A.贝母瓜萎散B.二陈汤C.温胆汤D. 小陷胸汤E.清气化痰丸16.燥痰咳嗽宜用:()A.二陈汤B.清气化痰丸C.贝母瓜蒌散D.百合固金汤E.沙参麦冬汤17.贝母瓜蒌散组成中有:()A.橘红茯苓炙甘草B.橘红桔梗杏仁C.橘红桔梗花粉D.橘红半夏生姜E.陈皮半夏生姜18.除……以外,均为贝母瓜蒌散的主治证:()A.咯痰不爽B.涩而难出C.口渴引饮D.咽喉干燥E.苔黄而干19.咳嗽,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宜用:()A.止嗽散B.养阴清肺汤C.贝母瓜蒌散D.清气化痰丸E.桑杏汤20.除……以外,均为苓甘五味姜辛汤的主治证:()A.脉弦滑B.胸隔不快C.浮肿D. 舌苔白滑E.咳痰清稀量多21.咳嗽,痰清稀,量多色白,舌苔白滑,脉弦滑,宜用:()A.二陈汤B.茯苓丸C.苓甘五味姜辛汤D.小青龙汤E.麻黄汤22.三子养亲汤的功用是:()A.温肺化痰,降气消食B.宣肺降气,清热化痰C.降逆化痰,益气和胃D.降气平喘,祛痰止咳E.宣利肺气,疏风止咳23.三子养亲汤的主治是:()A.痰壅气滞B.实喘C.哮喘D.痰饮E.湿痰咳嗽24.射干麻黄汤的主治证:()A.燥痰证B.寒饮郁肺结喉证C.湿痰证D.热痰证E.风痰证25.止嗽散的功用是:()A.燥湿化痰,理气和中B.润肺清热,理气化痰C.疏散风寒,宣利肺气D.温肺化饮,下气祛痰E.燥湿化痰,平肝息风26.三子养亲汤的组成有:()A.白芥子、苏子、菟丝子B.枸杞子、苏子、莱菔子C.白芥子、桔梗、莱菔子D.白豆蔻、苏子、莱菔子E.白芥子、苏子、莱菔子27.除……以外,均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A.枳实B.橘红C.生姜D.大枣E.茯苓28.除……以外,均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A.燥湿B.平肝C.化痰D.止咳E.熄风29.证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宜用:()A.川芎茶调散B.天麻钩藤饮C.茯苓丸D.半夏白术天麻汤E.苓桂术甘汤30.除……以外均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证:()A.眩晕B.头痛C.胸闷D.心烦E.呕恶二、多项选择题:每一道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填入括号内。
1.小柴胡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人参B.白术C.黄芩D.黄柏E.生姜2.温胆汤的主治证有:()A.胆怯易惊B.头眩心悸C.心烦不眠D.夜多异梦E.呕恶呃逆3.小柴胡汤主治的病证是()A.热入血室B.少阳夹杂证C.疟疾D.黄疸E.虚劳4.小柴胡汤主治的病证表现有()A.胸胁苦满B.口苦C.喜呕D.目眩E.脉弦5.小柴胡汤主治病愈机理是()A.上焦得通B.胃气因和C.津液得下D.身濈然汗出而解E.下焦得通三、B型题:一组试题共有A、B、C、D、E五全备选答案,请选出正确选项填入括号内。
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每个小题可供选择一次,也可重复选择,也可不被选择。
A半夏、乌梅B半夏、石草蒲C半夏、朴硝D人参、黄芪E半夏、大黄1.小柴胡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2.半夏泻心汤组成中含有药物是:()A少阳寒湿证B少阳湿热证C少阳夹杂证D少阳阳明合病E少阳热结证3.小柴胡汤主治证是:()4.蒿芩清胆汤主治证是:()A犀角地黄汤B清营汤C小柴胡汤D大柴胡汤E达原饮四、判断题:对的打(A),错的打(B)。
1.二陈汤中配伍白术、茯苓健脾渗湿。
()2.二陈汤主治证表现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等。
()3.温胆汤证主要是胆胃不和,胆郁痰扰证。
()4.清气化痰丸主治燥痰咳嗽,咽喉干燥。
5.清气化痰丸主治证表现为咳嗽,痰黄易咯。
()6.清气化痰丸主治证中舌象为舌苔白腻。
()7.贝母瓜蒌散主治证见咯痰不爽,涩而难出。
()8.苓甘五味姜辛汤主治寒饮咳嗽,痰多粘稠色白。
()9.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治风痰上扰之眩晕,舌苔白腻。
()10.半夏白术天麻汤亦可治气血不足之眩晕证。
()五、填空题:1.祛痰剂是以祛痰药为主组成,具有()作用,主治各种痰病的方剂,统称为祛痰剂。
2.二陈汤主治()证,贝母瓜蒌散主治()证。
3.二陈汤用乌梅的意义是()。
4.清气化痰丸配伍茯苓的意义是()。
5.橘红在贝母瓜蒌散中的配伍意义是()。
六、简答题:1.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药、健脾药的意义是什么?2.二陈汤中半夏、橘红的配伍意义是什么?3.清气化痰丸的辨证要点是什么?4.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辨证要点是什么?5.苓甘五味姜辛汤中配五味子的意义是什么?6.半夏白术天麻汤配伍半夏、天麻的意义是什么?7.试论述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小青龙汤主治、立法及组成的异同:(6)七、病例讨论:患者黄××,男,67岁。
证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分析病案,写出病证,治法、处方,并简要分析方药配伍关系。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B D D C D 6-10 D A A B C 11-15 A B D D D 16-20 C C C C C21-25 C A A B C 26-30 E A D D D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CDE4.ABCDE三、B型题:1.ABCDE2.ABCDE3.ABCDE4.ABCD5.四、判断题:错的打(B),对的打(A)。
1-5 B A A B B 6-10 B A B A B五、填空题:1.化痰蠲饮2.湿痰燥痰3.收敛肺气,以防燥散伤正4.健脾渗湿以绝生痰之源5.理气化痰六、简答题:1. 理气能使气顺痰消;(1分)健脾则治生痰之源。
(1分)2. 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燥湿化痰且又降逆和胃;(1分)橘红为臣,理气行气并燥湿祛痰,使气顺则痰消。
(1分)3. 辨证要点是咳嗽痰稠色黄,咯之不爽,(1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分)4.辨证要点是眩晕见胸闷呕恶,(1分)舌苔白腻,脉弦滑。
(1分)5.五味子敛肺止咳,(1分)与细辛、干姜相伍,使散中有收,散不伤正。
(1分)6.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1分)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相合,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在方中为君药。
(1分)7.两方主治证均有寒饮内蓄,肺病而咳,吐痰清稀等(1分)。
其方剂立法,均采用了温肺化饮,止咳平喘(1分)。
方药组成中,都有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并配伍五味子敛肺止咳(1分)。
所不同者,前方所治单是寒饮内蓄,故立法但用温肺化饮。
其方药组成主用干姜温肺化饮,配伍细辛温肺化饮,茯苓利湿消饮为辅,用五味子敛肺止咳为佐,甘草调药为使(1分)。
而小青龙汤所治为表里同病,外有风寒客表,里有寒饮内停,故其证候中不但见有咳嗽气喘,吐痰清稀等肺病寒饮证候,且有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症状,因而立法采用表里双解,一方面解表散寒,一方面温肺化饮,但以治表为先(1分)。
方药组成,以麻黄,桂枝解表散寒为主,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为辅:半夏燥湿化痰,芍药、五味子养阴敛肺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如是则表邪可散,里饮能化,而有表里双解之意(1分)。
七、病例讨论:病机分析:本方证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
风痰上扰,蒙蔽清阳,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升降失司,故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内有痰浊,则舌苔白腻;脉来弦滑,主风主痰。
(2)辨证:风痰上扰。
(1)治法: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1)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1)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生姜大枣(2)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为君药。
以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
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消。
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煎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综观全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