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4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解析马铃薯是人们餐桌上广泛使用的食材之一,而在科学上,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也是比较有趣的研究。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现象。
一、实验材料1. 水杯2. 清水3. 生马铃薯4. 盐水二、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在水杯中放入清水,再取出一个生马铃薯。
2. 先将生马铃薯轻轻放入水杯里,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3. 在另一个水杯里放入盐水,洗好生马铃薯后,再轻轻的放入盐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三、实验结果分析在清水中,生马铃薯会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马铃薯比水密度小,浮在水面上。
而在盐水中,生马铃薯则会沉至底部,这是因为马铃薯的密度比盐水大,会沉入到盐水底部。
四、实验原理在这里,我们再来详细讲解一下实验背后的一些科学原理。
1. 密度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以千克/立方米为单位。
在水中,由于水的密度是1克/立方厘米,而马铃薯的密度小于这个值,马铃薯会在水中浮起来。
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这是因为盐粒子增加了水的质量,盐水的密度更大。
当生马铃薯和盐水接触时,马铃薯的密度不如盐水大,它会沉入盐水底部。
2.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在液体或气体中,浮力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出的物体的重量,也就是说,当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时,液体或气体会给物体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向上力就是浮力,用来抵消物体沉下去的重力。
当生马铃薯浸入清水中时,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它受到了水的浮力,从而浮在水面上。
而当它浸入盐水中时,它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它会受到向下的重力,沉到盐水底部。
这个实验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密度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很多。
二、教学重点重点:通过“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认识到液体的浓度, 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三、教学难点:培养反复实验获取数据,最后总结出规律的科学素养。
四、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3、通过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形成科学概念。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六、教学准备两个马铃薯,镊子,帕子、洒精灯、两个金属勺子、装有100ml水的桡杯、玻棒、一袋盐、一勺子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这个魔术的导具就是这个马铃薯。
2、先请同学们猜一猜,马铃薯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沉,浮)3、现在就让我们亲眼来看看,老师拿着马铃薯放入装有200ml水的杯子中。
4、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马铃薯下沉了,)5、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6、老师把马铃薯从杯子中取出。
用毛巾把水擦掉。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一手拿着马铃薯,用嘴吹一口气,一手拿着杯子原地转了一个圈,背对学生时换了一杯200ml的浓盐水,面对学生时给马铃薯再吹一口气,于是把马铃薯放入杯中。
)师:同学们又看到了么?7、学生:看到马铃薯浮在水面上了。
(马铃薯上浮了)8、师:为什么同一个马铃薯在水中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现象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研究的《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二、探究新知(一)、出示学习目标:1、仔细观察马铃薯在两杯不同液体中出现的下沉和上浮现象。
2、猜测马铃薯在清水中会上浮吗?3、验证。
4、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二)、实验活动。
目标1: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出示:两个量杯装有200毫升的液体,并填有○1号和○2号。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知道不同液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让学生了解有许多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重要时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学科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对学科学表现初浓厚的兴趣,这对培养他们的积极探索精神和正确思维活动有积极意义。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还不了解,仪器的有序摆放尚未形成习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了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就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认知而言,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落在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相同体积的体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难点:1.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过程:活动一:创境激趣,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个故事。
(播放奴隶丢入海中的故事)生:观看视频,引发猜想师:同学们猜想一下丢入海中的奴隶为什么不沉入海中?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科学讲究的是证据,我们今天就用探究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活动二:师生探究,质疑问难1.交流探讨: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沉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