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园林美学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论文(大全)摘要: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学特征,注重对自然的追求与表现。
为表现自然,创造了一系列独特的构景手法,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这些构景手段的组合运用,创造出具有意境之美的古典园林审美特征,符合当时人的审美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园林出现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特征,比如开放性、规模性、参与性、科技性等,这使得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有了很大的不同。
本文在研究现代园林与古典园林不同的基础上,讨论了现代园林设计中对古典园林美学的运用。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现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
自周朝始,就已经出现了为贵族享乐而圈设的“囿”,而后发展为“苑”,继而发展为更为完备的“园林”。
园林审美风格随着社会文化、经济、艺术、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魏晋时期的宗教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园林设计,使园林设计偏重于幽深静谧之美;在国力强盛的隋唐时期,园林设计也同样呈现出大气恢弘的风貌景观。
但总体来说,古典园林亲山近水、崇尚自然的艺术风格贯穿始终,同时也与儒家文化的和谐包容、顺从自然的文化特征相吻合,呈现出属于中国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趣,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典园林美学特征(一)造园艺术师法自然古典园林最初起源于“囿”,即对野外自然空间进行圈禁,为贵族提供捕猎、娱乐等活动的休闲场所。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园林设计虽然受到社会、宗教、文化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风格上不断发生演变,但其根本的对自然的追求一直贯彻始终。
在设计风格上不仅尊重自然,而且一直以自然为师,以自然的“眼光”来设计建造远离郊野的园林,将自然景观纳入生活范围之中,形成游于园林,居于自然的惬意生活环境。
(二)分割空间融于自然园林设计与自然的结合需要一些造园手段来完成,比如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等手段。
花草之美:大自然的英华——浅谈园林绿化摘要:园林美从其滥觞期开始,就和花木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了漫长的艺术历程,园林中的花木以及依附于花木的景观品类愈来愈丰富而繁杂,形态内涵愈来愈深厚而美好。
客体和主体的历史交叉和积累,孕育和促进着花木景观类型序列和价值系统的不断繁衍和分化。
花木按照其园林审美功能和现代观赏植物学的视角来看,可以分为观花类、观果类、观叶类、林木荫木类、藤蔓类、竹类、草木类、水生植物类等。
关键词:园林美绿色空间花木The beauty of flowers: Nature of Inventec——On the landscapingAbstract:Garde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beginning, and the flowers onthe indissoluble bond. After a long history of art, flowers and trees in the garden andflowers attached to the landscape category more rich and complicated, meaning moreprofound and beautiful shape. Objects and subjects of history and accumulation of cross,flowers and landscapes nurture and promote the type of sequence and value systemscontinue to multiply and divide. Flowers according to their aesthetic features and modernornamental garden botanical perspective,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lower type, fruit type,foliage type, wood type shade trees, vines class, bamboo, vegetation types, aquatic plants etc.Key word: garden beauty;green space;f lowers在园林美的物质生态建构序列中,建筑、山水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然而,缺少了花木,园林就不可能从宏观上作整体性的生态功能配置,就不可能形成符合艺术美规律的画面感。
中国园林美学论⽂ 中国园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历史悠久,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体系,独领风骚,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国园林美学论⽂,供⼤家参考。
中国园林美学论⽂篇⼀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美学论⽂摘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化宝库中的⼀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与⼭⽔绘画、诗词、中国古代美学相互联系,相互作⽤。
中国古典园林以⾃然⼭⽔为主题思想,以花⽊、⽔⽯、建筑等为物质⼿段,强调⼈与⾃然、⼈与⼈之间和谐的关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通过与⾃然和谐共⽣的⼈⼯建造,突出天⼈合⼀、融于⾃然、顺应⾃然的设计美学思想,不露痕迹地体现⾃然之美。
中国园林美学论⽂内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的古典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化培育成长,是⼀个博⼤精深⽽⼜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0年,包括殷、州、秦、汉朝代。
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园林内容驳杂,园林概念模糊;园林总体规划⽐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没有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该时期代表作有建章宫、上林苑。
2、转折期:公元前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彩转化为浓郁的⾃然⽓氛,初步确⽴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有铜雀苑、华林园。
3、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时期。
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化的发展,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法提升,⼭⽔画、⼭⽔诗⽂、⼭⽔园林三个艺术门类有互相渗透迹象。
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命⼒,⽽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盛年期。
作为⼀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代表作西苑、华清宫。
目录一、摘要 (2)二、关键词 (2)三、正文 (2)(一) 构造要素之美 (2)(二) 组合之美 (4)(三) 意境之美 (5)四、结束语 (6)五、参考文献 (6)一、摘要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作为世界园林史上一朵璀璨而折射中国文化古韵的奇葩,拥有其独特的美学应用价值,堪以深究并为今用。
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私家园林的构景要素,布局原则,构景手法等多个方面论述了苏州园林在美学角度所体现出的自然美,和谐美,布局美,意境美和书法艺术之美等,深入的阐述了苏州园林的美学所在以及其对中国园林的重大贡献。
二、关键词苏州园林古典园林美学三、正文自古就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说法。
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蔚然兴起,苏州园林为最多。
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有园271个,清代有园130个,可见明清两代苏州园林之盛。
苏州园林以私家园林居多,现存的主要有沧浪亭,拙政园,网狮园,留园,怡园,环秀山庄,狮子林,畅园,残粒园,壶园,艺园,鹤园,藕园,退思园,曲园等,其中市区对外开放的园区有24处,拙政园,留园已经被列如了国家四大名园。
可见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苏州园林不仅在数量上多,而且在艺术上极精,在中国和世界上皆为仅见。
(一)构造要素之美1.山水之美明代万历年间,文士邹迪光在其私园愚公谷所作的愿记中说:“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园林的骨架,“布山形,取峦向,分石脉”,造园必筑山,有了山才能绿影一堆。
筑山在园林中极为重要,而且其也是园林美的一个重要原则。
山之美,不仅表现在选石上,同时也体现在山之造型上,二者却一不可。
其中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和谐美表现的更加惟妙惟肖。
首先,苏州园林中的石大多选自太湖石。
由于太湖石具有“瘦、皱、漏、透、丑”的特点;瘦,即石体线条明晰,挺拔俊秀;皱,指石体表面凹凸,高低不平;漏,指石体内部布满了孔穴,且空空相套,密密麻麻;透,指石体文理纵横贯通,十分剔透;丑,指石体表面千沟万壑,千疮百孔,坑坑洼洼,相当丑陋。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范例赏析(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分析1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中国传统文化对其浸润和渗透无处不在。
换言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物化现象,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易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同其名”。
孔子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智者动,仁者静。
”这些都体现了儒家亲近宇宙万物的自然观。
这种天人合一自然观体现在园林造园技法中,就是对自然的模拟。
小到一事一物,大到一山一河都极尽模仿之能事。
两晋、宋代以直观方式再现山川河流。
元明以后,还借助意境联想,用园林将自然之美人工化,绝妙地写意概括,达到诗化的境界。
在亲近摹拟自然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造福于人。
这无疑是对人天合一观念的积极诠释。
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城西的城市园林化建设便是一例。
该时期西北郊水系得到彻底整治,引玉泉山水系汇入昆明湖,然后拓展疏浚西湖,在玉泉山南麓开凿水库,疏浚长河,使昆明湖蓄水量大增,北京西郊由此形成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可调控的供水系统。
礼乐相成的伦理观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和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件,层层渗透到中国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礼(1)内外之礼。
墨子云:“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这种内和外,渗透到园林景观中,不仅仅是自然性划分的室内外空间,而且还是基于人的社会性划分的公共与私密空间;(2)尊卑有序。
所谓男尊女卑、君尊臣卑、夫尊妻卑等。
这种带有封建伦理烙印的观念体现在园林景观构筑中就成为了一种等级标示功能,其显著标志就是在园林建筑中外化出一系列尊卑有序的建筑符号。
中国园林之乐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张不偏则胃中,不倚之谓庸。
苏州中央公园园林美学鉴赏陈忱2010级城市园林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摘要: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不断被压缩的公园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得原本的城市格局的弊端暴露无遗。
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凸现使得满足市民对新鲜空气、阳光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要求成为当务之急。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 古典园林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自然的需求和渴望,城市公园作为园林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人们寻找安静、清洁、纯朴环境的必然趋势。
城市公园开放、活动、人流量大的性质决定了现代园林设计要由封闭、古典的体系向开放的、非古典体系转变,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理念发展继承融糅于现代园林之中,。
苏州中央公园作为一个开放性公共活动空间,利用率高,口碑好的城市公园,融糅江南风景园林风格,实现了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和园林艺术的有机统一。
就其园林美学的应用提出自己的初步看法和分析。
关键词:公共开放空间、游览者、特殊景观、城市生态、植物配置、美学感受1.苏州中央公园概况苏州中央公园占地12 hm2, 位于工业园区规划区域一区商业购物中心,即苏州市工业园区和苏州市老城区的交界处, 东临星兰街、西对中新路, 南临苏惠路、北接苏绣路。
公园周边高楼林立,有海关大楼、居民楼群、购物广场等,四周交通路面车辆穿梭繁忙, 使公园处于典型的现代城市的环境之中。
中央公园主要是为厌烦忙碌乏味生活的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静、清洁、纯朴的自然环境,提供园林景观欣赏、休闲及娱乐的公共开放空间。
2.充分考虑游览者的需要这是一块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观,里面设施浅绿色草地、树木郁郁的小树林、喷泉广场沙、地健身场、露天剧场、设有喷泉表演的湖、树阵广场等等。
园区规划的决策者们为这片区域预留了公众使用的绿地,为忙碌紧张的生活提供一个悠闲的场所,公园四季皆美,春天嫣红嫩绿、夏天阳光璀璨、秋天枫红似火、冬天银白萧索。
园中游路蜿蜒曲折,供游人散步放松亲近欣赏自然。
公园南侧的和平广场景区坐落在浓荫绿树的环抱中, 是公园为满足游人休闲而建的又一休闲活动场所。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优秀12篇)在现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构成艺术,它被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形成。
在园林设计中,已经渗入了构成艺术。
我国在构成艺术应用方面,起步较晚,通常都是在广告设计和家居设计等领域内应用,很少人研究园林景观设计范围。
因此,就需要对构成艺术深入认识,对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手法及应用规律进行探索。
平面构成艺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被广泛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其中,点、线、面是应用最多的艺术要素。
在数学范畴中,点主要是表明位置关系,不会涉及到面积和方向;而线则是具备一定的象征性含义;面则是通过首尾相接所形成的,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够对其进行改变。
具体到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环境是不同的,那么点、线、面也会体现不同的含义。
1园林景观设计中平面构成艺术的运用1.1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的运用点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属于最小的单位,它不仅有位置,还有不同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等;它们有着不同的大小和色彩,此外,具体的景观元素也可以被看作为点。
点不但可以将具体的位置表明出来,还可以将形状和大小给表现出来。
独立的点,也可以构成一个形象,通过点的聚散和量比,在视域中,可以构成连续的视觉形状。
在平面构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造型要素就是点,它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在一个空间范围内,我们可以用点来看待所有形状的物体,点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将人们的注意力给最大限度地吸引过来。
要想将点转化为面、或者线都是可以的。
按照一定的规律,连续排列点,就成为了线。
我们以圣地之门公园为例,它营造了2条长长的树阵,让人产生较好的感觉,并且可以将这个主题突出来。
通过研究发现,集合一系列的点,可以让人感觉到面的效果。
在排列点时,如果采用的是不同的疏密程度,那么就会有明暗区分显示出来;如果采用的是均匀的密度,那么形成的效果就有着严谨的结构。
1.2园林景观设计中线的运用折线也是直线中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就是改变同一方向的线,然后继续延伸,折线景观要素,可以营造一种景观,另外一个方面分担作用也可以发挥出来。
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5篇]第一篇:论园林生态美的创造论文我国将在2020 年全面建成“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提高生活品位的前提。
在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热岛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消费者—人,作为城市的主体,深深地渴望生活在绿树、碧草环抱的环境之中,渴望生活的环境日臻改善。
要想维持人与生产者—绿色植物之间的平衡,必须大力发展园林事业。
园林造园手法多种多样,植物种植模式丰富多彩,植物修剪造型千差万别,而讲究园林生态美,就是要提高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为广大市民遮荫纳凉、调节碳氧平衡、降低噪音和温室效应、调节小气候以及防风固沙等创造条件。
因此,探讨园林生态美,可以为园林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指明方向,从而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宿求,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
生态美在不同园林中的地位一般来说,园林主要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二者在植物配植、造型修剪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
西方园林属于规则式园林,各种建筑是园林的主体,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只是其中的点缀,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
植物常以松柏、绿篱为主,并以修剪整齐划一的绿廊、绿墙、绿门、绿塔,或者以各种动物形象形式出现,并配以几何图形的模纹花坛、花境,亦或是行列式、对称式种植。
这种造园手法虽赋予了植物更多的形象,但因去枝删叶,极大地消弱了植物的绿量,减弱了其生态效能,不利于在有限的绿地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
这种造园手法在中国园林中不能大量使用,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森林缺乏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园林多为自然式园林,最早的园林是在自然地形上围筑而成的,山、水、植物、地形共同构成园林的主体,到后来,苏州的私家园林,甚至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以这种手法造园,模拟再造自然山水景观,虽由人做,宛如天工,自觉不自觉地把植物运用于园林之中,成为主景或者构图的主要因子。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园林景观设计论文1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园林景观设计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园林景观设计论文1摘要:我国小区景观在经过多年实践设计后,已经总结出了很多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就对我国传统园林在现代小区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设计1 我国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1.1 景观设计重形式、轻功能在“功能第一”的原则上,我国很多的园林景观设计者都没有充分考虑到。
目前,很多小区的园林设计都把重点放在了外在景观上,而很少考虑到居民对于停车、活动、休闲的需要。
这就造成了园林的景观虽然非常迷人,但是“功能”并不齐全。
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为了能够达到促销的目的,有些小区开始追求标新立异,疯狂烧钱,创建出大量的壮观场景。
虽然显得非常大气,但是无形间购房者的房贷支出、物业管理费却增大了。
1.3 景观设计重人工、轻自然对于周围环境与小区景观设计之间的联系,设计者往往由于注重小区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
这就导致了一些外来的植物景观被带进园林,从而造成了例如水系、山体这些难得的自然景观被推平、改造。
使得原有的天然石块、涓涓细流被移走。
这样一来,自然面貌就被“人造天堂”给生生的破坏。
1.4 景观设计重模仿、轻个性现在出现景观类似的园林实在是多,缺乏个性创造。
景观设计终究是一门设计学科,追求不同的艺术风格、做好创新意识、给人以不同美感的享受才是根本。
而抄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为此,在地方文化和所处环境的掌握方面,景观设计师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
对地块的分析和开发也要做到认真分析。
在策划方面,要依据地块的特征来进行,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避免雷同现象的出现。
对于本土文化和人的精神需求要格外重视,争取让小区建设的更像是心灵的家园,以此让业主满意。
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线面美学原则的体现论文[合集5篇]第一篇:园林景观设计中点线面美学原则的体现论文现如今城市用地紧张,可供人们休息和休闲的户外空间越来越少,所以公共景观在设计中都要求更加“精致”,不仅仅是园林建筑、小品、植物或铺装要求精致,整个园林景观的规划,包括平面与立面的设计,以及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都要讲求美观。
要美观就要遵从于设计行业中的美学原则,而基础则是点线面。
1点要素生活中的点,在人们的意识中大致都是一些符号或者抽象元素。
在几何学中,点只有位置,并无形状、大小、方向等特征。
而在设计学中点的形态是具体的,是有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是肌理的,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体积相对较小的物体。
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任何一个景观小品或者单体植物甚至一个小广场,对于整个园林来说都是一个点;对于一条园路或者铺装来说,任何一块砖都是一个点;对于护坡来说,任何一个石材都是一个点。
点在景观设计中不是绝对存在的,是相对的,不同的参照物体现出点的感觉又很不同。
该旱溪由大小不一的石材铺成,相对于草坪的整体来说,旱溪显得很有灵动性,小石块构成旱溪的主体,大石块则表现了体块的体量感,同时给旱溪增添了稳重的气息。
2线要素线在景观设计中按构成状态分实线与虚线,实线为实体存在的现状物,有长度、有宽度及深度,虚线为点的方向性运动所形成的不连续现状物,如汀步。
在很多设计中,虚线比实线来得更加灵活、透气;按照长度来分,则有长线型与短线型区分,长线给人无限拉伸的感觉,短线则会更加利落,跳动的感觉。
按照表现样式可分为直线与曲线,直线比较硬朗,曲线相比较会显得柔美、自由。
如图5中的路牙,由各种大小的树桩样式的水泥墩并列形成,且是不规则直线方式的表现,这使得整个路面更加灵活,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感觉,与周围自由种植的灌木也形成呼应。
短直线在景观设计中也常常起到曲线的作用,中座椅及花坛的立面,每块砖皆为不规则切割,表现了直线的利落与硬朗,又因不规则的拼贴,在某种程度中又有曲线的感觉。
浅谈园林美学相关论文森林文化,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课题,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的体系,影响并推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作为建立新塑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重要载体,它几乎涵盖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而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当然与森林踱步了干系。
它以堆山、叠石、理水作为主要手段,尽量做到有情有景,山因水活,水随山转,廊引人随,步移景异,使游人的视觉跌宕多变,高低起伏,抑扬顿挫。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工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其浓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东方神韵,散发出回味悠长的醇香与历经弥久的魅力。
它旨在为人们创造一个回归自然的氛围与自我放松的意境。
无论是灵秀的江南园林,还是厚重的北方园林,都彰显着独特魅力,它们庄重而不失活泼,凝重而不失灵巧。
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开设园林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辟之语,道出了中国古代园林崇尚自然,又不拘泥于自然的思想精髓。
它既是造园者历来遵循的原则,又是观赏者长期形成的审美共识。
从某种意义讲,太自然中的山林泉石以及描写山林之美的诗词书画,影响并决定了中国园林的风格与流派。
正是由于人们对大自然、大森林的留恋与向往,才能从一盐清水、几块碎石、二三树桩的方寸之间产生置身于名山大川、古术丛林的快感;才能从山水、林木、花草、亭阁,错落有致的组合之中,感受到回归自然、拥抱森林的乐趣。
从古到今,无论哪种园林的经典之作,都十分讲究突出一个“景”字,其手段不外乎借景、聚景、障景、引景和对景等几种。
其中首推借景艺术,即在有限的造园空间,因地制宜,借景人园。
借景的手法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和应时而借之分。
远借多以园外的自然山水为主,陶渊明足不出园而“悠然见南山”,白居易草堂身在山中而得匡庐雄奇清秀,北京颐和园依仗着西山秀色之美,无锡寄畅园则以惠山为背景衬托,如此等等,皆为远借而得之效果而最有趣的要数应时而借,它随季节变换、昼夜交替,见邻花而知春,闻桂香而醉秋,夏听蛙鸣,冬赏山雪;晴有鸟语,雨闻荷声,展见竹曦,暮响梵钟。
景观园林论文(5篇)景观园林论文(5篇)景观园林论文范文第1篇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基础中不断地的引入各种先进的园林施工工艺。
各个城市的特点和当地的地域风情都得到极大的重视。
尽管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但其也存在肯定的问题。
第一,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素养参差不齐,整体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殊是和西方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无论是在设计理念上,还是在设计水平和整体规划布局上,都存在巨大的差距。
其次,在园林景观建设方面,其相关建筑技术比较落后,施工工艺有待创新。
特殊是园林设计是近年来最新的设计产业方向,其建筑施工的技术、工艺技术等手段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系,大多沿用旧式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细化设计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第三,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理念没有将生态环境和设计有效的统一,往往会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第四,城市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突出不够。
第五,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的植物往往没有完全考虑其自身的生长特点,后续养护力量不足,导致相应的景观使用寿命不长。
2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倾向性分析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与整个城市的进展以及人们日常的生活紧密联系。
任何城市的人文特点,地域风情都可以从城市园林景观中透射出来。
特殊是现阶段各个城市都乐于将整个城市的人文理念作为一个城市特色品牌呈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设计都融进了城市的人文特色。
如江南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时注意突出江南水乡的人文特色。
园林景观中搭配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小路搭配绿色的植被,释放着整个江南水乡的人文主义情怀。
而北方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搭配宏大的建筑人文特色。
四合院协作着大花园,无不展现出北方城市的雄峻。
如何能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把人文倾向完善的融入进去,这也是值得深化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多少文化底蕴和内涵。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任何城市都不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
园林美学课程论文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画之美姓名:班级:学号: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画之美摘要:凡属中国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绘画的原则。
童寯先生曾说过,“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
他还说,“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历来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为造园的粉本。
不仅仅园林的创作,甚至品评、鉴赏也都参考于绘画。
两者之间的关系历经长久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画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更是立体的画。
同样,山水画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
它们相互影响,互相渗透,都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
山水画的立意、构图的要领和原则,为园林的构思、布局、色彩等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都使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使造园艺术另辟蹊径,臻于新的境界。
同时,我国许多园林均由画家、文人参与主持设计,如南宋的俞徽,明代的文征明、计成、石涛,清代的张涟等,皆擅长绘画又兼及造园,他们深谙造园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因此在园林创作中,历代山水画论不仅对绘画起了理论指导作用,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巨大影响。
例如,吴县文震亨的《长物志》将山水画原理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见解独到。
明末计成的《园冶》一书在造园基本技法与理论的论述中,也强调了诗词书画对园林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基本上是循着山水画的发展路线而发展的,山水画的美学意境深深地融入到了古典园林中。
一、山水画家与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此时的山水画虽然是作为人物画的附庸,但魏晋文人却从中找到了精神归宿,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追寻山水旨趣。
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毕业论文摘要: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并且在其艺术成就上也有着惊人的成果,为世界之瞩目。
中国园林的建造构思遵循着“师法自然”的原则,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和中国的哲学思想。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园林四种基本类型。
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园林都体现了中国人民所传承下来的崇尚自然的美学审美思想。
关键词: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崇尚自然正文中国古典园林是写意而典雅的,这其实和中国诗画一样,重写意,追求意境之美。
如诗般的意境,如画般的风景,这讲的就是中国的园林的追求。
像诗词书画一样,我国的园林也是一种艺术,只是这种艺术的表达比较特殊而已。
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具体化的艺术形象,它实际上包含着园林设计者,建造者的审美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园林沉淀着我国自古至今一脉相传的美学观点。
首先中国园林非常明显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崇尚自然的审美思想,它的自然写意山水的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这其中和儒家的思想“天人合一”,以及道家所讲的“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我们把苏州园林作为一个例子吧。
我觉得苏州园林真的算得上是一幅山水画,如果要用一句诗来表达的话,没有比“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更加合适了。
曾经看到过苏州园林的视频,觉得园中布景错落有致,颇为雅致。
在这实际上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特点。
中国园林的布景所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美。
因此在园中的布景方面绝不讲求规范对称,而是力求顺其自然,因地制宜,与当地环境相配合。
其次,中国园林在设计上崇尚自然,推崇“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自然美,同时也包含着追求和谐一统的美学思想。
这与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一致的。
上面说到,中国园林的格局布景都是遵循“师法自然”的原则,要求在建设的时候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即顺着环境建园,我觉得这里面不仅体现了园林建设者崇尚自然的思想,也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审美观点。
探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应用摘要:园林景观设计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物质载体,它是指从服务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出发,以现有的价值观对景观进行新一轮的创造。
人们在体现其价值的接受过程中,获得了更好的设计观念,以促进园林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
笔者通过对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初步了解,并阐述园林景观设计中美学的应用,希望为今后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美学;应用前言园林设计可以给人们提供良好的栖居生活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景观设计不懈的追求。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人口高度集中,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等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希望创造出一个健康而舒适的生存环境,以便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园林设计可以使人的内心获得宁静、满足并产生一种愉悦和美的体验。
1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背景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众多的城市是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它们见证了历史的一刻,记载了无数人的心血,传承了千年的精华,而这些都为园林设计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十分注重依托、借助和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小桥流水、假山磐石,这些都是人们经常见到的。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象地阐明了它的设计理念。
园林设计要求将人工和自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饱含意境的环境。
造园者善于在有限的范围内,创出丰富耐看的空间,并结合多种手法,使园林中充满诗情画意,展现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意境,这不也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吗?不论它的形式有多复杂,功能有多全面,意境有多深刻,这些都不是重点,都不能体现它的价值。
但人们对它的认可和理解,可以填补这种“空白”,使它更有价值、更美。
中国悠久的历史缔造了华夏大地上的各种美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地反映在中国传统的园林设计中。
颐和园就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它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造园者在整体设计上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基本框架,同时借助于周围的山水环境,使园中的长廊、亭台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原有的自然山水和谐地融为一体,展现中国皇家园林的宏伟之势。
园林美学【摘要】通过对园林美学的研究,我了解到了园林中不仅仅只与植物有关,还与建筑、山石、水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通过不同的运用手法,可以营造不同的景观。
关键词:园林美学叠山置石理水植物造景艺术【引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美就开始萌芽,继而产生、发展,历经几十万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环顾四周,园林、建筑等都讲究美学。
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园林又不同于宫殿、长城、庙宇、桥梁,它有自身的一些特色。
中国园林石求奇、廊求、水求曲、路求幽,假山叠置,奇花异木,四季更迭。
古代文人画家陶醉于山水风光,企图将生活诗意化,把自己喜好的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追求秀逸、超脱的意境。
历代许多文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如唐代的白居易、王维;宋代的苏东坡;明末的计成;清朝的李渔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文人画家参与所造之园,往往以山水为蓝本,诗词为主题,以画设景,以景入画,寓情于景,寓意于形,以情立意,以形传神,楹联、诗词与园林建筑结合,富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我国的园林艺术,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极其高潮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园林,是具有生态功能的物质环境,又是具有精神文化内涵的艺术空间。
园林是一种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特殊造型艺术形式。
在古代,“園”代表着山、水、花草和树木。
在“園”中内的袁上半部分的“土”代表的是假山,而中间的“口”则代表着水池,下半部分代表的是花草树木。
众所周知,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中四大要素(建筑、山、水、植物)中的三个方面。
1.叠山置石的造景艺术叠山置石是中国园林造景的物质构成要素之一。
俗话说,“名园以叠石胜”,在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置石可以创造出质感古朴的自然景观、艺术地再现秀美的景色与深邃悠远的意境,营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达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高度统一。
美学思想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园林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融入园林设计的理念,可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观赏性。
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园林设计在应用设计中的原则,探讨了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关键词:园林;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由于每个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和地理人文因素存在差异性,导致每个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设计风格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就呈现姿百态的景象,表达出人与社会、自然相互完美融合的心愿。
1园林艺术设计在应用设计中的原则园林艺术设计需要与每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或者当地民风建筑相融合,但是园林设计想要完美融入城市文化中,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设计应用原则,才能使城市景观设计更加富有价值[1]。
1.1多样性原则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结合城市园林周边的生态环境,做到因地制宜,注意保护园林景观的物种,如需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尽量保持原有物种的存在。
当地物种对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充分考虑特种的多样性,尽可能保持原有物种和植被,以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1.2综合性原则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到来自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合理的设计将城市居民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在一起。
园林设计,不能只考虑园林建设所涉及专业学科层面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多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2]。
1.3整体性原则城市景观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园林设计建造结构和园林使用价值应具有相应的整体性,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需融入园林设计理念,将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整合成一个整体,以共同体的思维来思考园林设计[3]。
1.4个性化原则所有城市的景观千差万别,利用园林艺术设计理念建设城市风情,需要将城市所处地域环境作为该地区个性发展的载体。
根据城市自身的环境差别打造自身特有的景观,这就是城市独有的标签,将这独特性充分的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4]。
园林美学课程论文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画之美姓名:班级:学号: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画之美摘要:凡属中国式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画意”,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绘画的原则。
童寯先生曾说过,“中国造园首先从属于绘画艺术,既无理性逻辑,也无规则”。
他还说,“一座中国园林就是一幅三维风景画,一幅写意山水画”。
中国画与中国园林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山水画对园林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历来的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蔚然成风,不少园林作品直接以某个画家的笔意、某种流派的画风引为造园的粉本。
不仅仅园林的创作,甚至品评、鉴赏也都参考于绘画。
两者之间的关系历经长久的发展而形成了“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传统。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画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是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更是立体的画。
同样,山水画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为古典园林的建构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典园林又是山水画的物化形态。
它们相互影响,互相渗透,都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宝库。
山水画的立意、构图的要领和原则,为园林的构思、布局、色彩等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些都使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使造园艺术另辟蹊径,臻于新的境界。
同时,我国许多园林均由画家、文人参与主持设计,如南宋的俞徽,明代的文征明、计成、石涛,清代的张涟等,皆擅长绘画又兼及造园,他们深谙造园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因此在园林创作中,历代山水画论不仅对绘画起了理论指导作用,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格的形成也具有巨大影响。
例如,吴县文震亨的《长物志》将山水画原理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见解独到。
明末计成的《园冶》一书在造园基本技法与理论的论述中,也强调了诗词书画对园林的影响。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基本上是循着山水画的发展路线而发展的,山水画的美学意境深深地融入到了古典园林中。
一、山水画家与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此时的山水画虽然是作为人物画的附庸,但魏晋文人却从中找到了精神归宿,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追寻山水旨趣。
在理论上,嵇康、阮籍发明了“卧游”山水的方式,从画中体会山水旨趣;宗炳提出了“应目会心”、“应目感神”、“神超理得”的视觉理念,促进了山水画的独立和发展。
在实践上,山水画家设法在自己的处所营造出山林的景象,以求山林野趣、田舍风情,于是大批以意趣欣赏为主的私家园林纷纷涌现。
这是古典园林的形成期。
这一时期的私家园林很多,其中著名的戴宅园,名噪一时。
入唐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山水风景的构景规律和自然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山水画迅速发展,并形成以王维、李思训为代表的不同流派。
与此同时,园林也在这一时期进入成熟期。
这时山水画家开始有意识地把画融入园林之中,山水画无形中开始对园林建造起了引导的作用。
这在私家园林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王维的辋川别业是这一阶段的代表。
辋川别业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因势而造,处在可歇处、可观处、可借景处,既富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一如淡雅超逸的山水画卷。
北宋时期画家辈出,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画卷,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烟岚萧寺图》。
从他们的画中都能看到园林的雏形。
宋代的造园活动实际上是按文人画家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可游可居的山水园林。
元画以“写意”为主,在审美趣味上,画家们趋向于直接表露自己的意兴心绪。
他们以雅逸为宗,寄感情于山水之中,亲自构筑园林。
如倪云林早年在无锡构建的写意山水园林“清阁”,浓荫密布,烟翠连连,一派山林野趣。
明代是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家们也积极地参与造园设计和建造,如文明、仇英曾为徐默川的紫竹园布画、藻饰;周秉忠为留园叠山;顾设计了园。
不仅如此,画家也为自己构园,如沈周在相城筑有竹居;文明在苏州高狮巷筑有停云馆;顾承亲自设计建造了怡园;唐伯虎也在桃花坞筑唐家园。
清代山水画亦多姿多彩,派别林立,它们以不同的风格丰富了清代山水画坛。
与此同时,中国的园林艺术也在清代达到顶峰,无论是皇家苑囿还是江南私家园林,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远远超过前代,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许多园林,几乎都是晚清时的作品。
画家参与造园也更加普遍,清初常州长春巷的“近园”便是著名绘画理论家笪重光、恽格、王共同策划而成的;扬州的万石园和片石山房,相传是画家石涛的作品。
而且画家还直接参与了皇家园林的规划设计,如畅春园就是江南籍山水画家叶洮主持规划的。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的创作者在身份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中国山水画在相当程度上扮演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图”的角色,而中国园林创作者的画家身份也在无意中提升了园林的艺术境界和美学意味。
二、绘画之道与造园之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长期以画论代园论,可以说中国造园理论与画论是一脉相承的。
以下就立意、虚实、掇山叠石与皴法、植物配置等做一浅析。
中国画历来讲究“立意”。
立意是绘画之本,造园也讲求立意,造园中的立意指的是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园林所处地理环境不同,采取的立意也不同,为此计成将其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
只有经过如此的立意规划,才能相形度势,扬长避短,顺理成章。
如无锡的寄畅园,借山建园,假山林立,再从惠山引来泉水,合理规划,使本来只有两亩半的窄长地段,看上去景物层叠,深远无限,锡山、惠山不在园中却胜在园中,人如在画中游。
“虚实相生”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中国画亦十分强调这种虚实关系,清代笪重光《画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在这里,虚并不意味着空虚,环境艺术虚是一种透着空灵的无,是“长河无点墨,但见笔纵横”的纵横气象,而这种气象又是靠实来暗示、衬托的。
如元代倪云林的画,疏疏几笔,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相得益彰。
中国古典园林同样采用“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艺术表现手法。
就山水而言,山为实、水为虚,山环水抱,这意味着虚实两种要素的萦绕与结合;就山本身来说,峰峦为实,沟壑为虚。
又以网师园为例,它的东立面借住宅侧墙为背景,以实为主,而西立面则以虚为主,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仅各自本身有虚实对比,而且东、西立面之间也具有虚实对比的关系。
山石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之一。
山水画中的山常常是以一主山为主,而从主山出发,脉络相连,群山起伏,这是山水画中山石皴法的总纲。
造园时对山石的处理亦是如此,先立一块主石作为主峰,主峰确立之后群峰再逐一累叠,大小相间,平奇兼用。
此外,画石之法最要求形象,以漏、透、瘦、皴为佳,园林建设中也常以此为审美标准。
如扬州个园以笋石、湖石、黄石、宣石为材料,运用点、围、贴、掇的手法处理石景,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分景假山。
再者,山水画中画石有勾、皴、擦、点、染五个步骤,其中皴法丰富多彩,用来表现山石峰峦的结构质感。
园林中也充分借鉴了这些皴法,总结出“依皴合掇”的叠石法则,如压掇法、拼掇法、随置乱掇法分别取自绘画中的折带皴、斧劈皴、乱柴乱麻皴等手法。
植物配置也是园林四大要素之一。
山水画谱常常以树法为入手式,画树要偃仰疏密相间,大树小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相犯,或三株、五株、九株,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同样崇尚天然野趣,不讲究行列种植,而讲究聚散,不拘一格,但对线条美要求颇多,往往以三株五株,虬枝枯干给人以蓊郁之感,并且善于运用少量树木艺术地概括出丛林密布的气象。
三、园林中的山水画美学意境1、藏漏互补、移步换景。
园林艺术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是连续的、动态的风景构图形式。
园林中每一局部景点,当游人驻足而望时,其感受的景色与空间,与绘画的静态构图基本相似;但当游人沿着主要观赏路径进行观赏时,移步换景,又形成了运动的、无灭点的透视。
无限的流动的空间,凝聚着自然山水的精华,在小范围内再现自然之美,并以有限空间、有限景物创造无限意境。
这与中国山水画运动视点的鸟瞰构图基本上是相同的。
中国山水画在空间构图中,还包含了时间的艺术因素,有开始和结束的构成。
在山水画论中,把动态构图中的开始称之为“起”和“开”,把结束称为“结”或“合”。
一‘起’一‘结’,成为全局的统帅。
清代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说,“……千岩万壑,几令浏览不尽,然作时之须一大开合,如行文之‘起’‘结’也。
”清代王昱也在《东庄画论》中生动地说道“一起,如奔马绝尘,要勒得住而又有住而不住之势;一结,如众流归海,要收得尽又有尽而不尽之意。
”园林的布局也是如此。
占有空间的园林艺术也有起始、发展、高潮、结尾等阶段,这就为其构架了丰厚的时间艺术内涵,使其在观赏过程中,艺术感染力不断得以升华,在最好的观赏点达到最强音。
例如,苏州拙政园,一进门,迎面是一座黄石假山屏障,园中景色皆被遮住,从走廊过小桥,才能到达临池的主要厅堂———远香堂。
远香堂位于全园中心突出位置,周围水面开朗明快。
远香堂的规模比中部景区的其他建筑大一些,外观也特别精美,它统领周围的荷塘和其他小建筑,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远香”点出池中荷花清香远溢的美感特征,并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意境油然而生。
堂北有平台、荷塘,水面有苍翠二山,是一个有山水意味的极为突出的大空间,这样在时间的进程中就达到了景色和意境的高潮。
2.、恬静淡雅、自然脱俗。
古典园林的设计受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幽寂脱俗、自然雅致的风格。
在色彩的应用上与之相呼应,以自然、淡雅、平静为主。
以幽静淡雅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其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与其气质十分相称。
无论是无锡的寄畅园,还是苏州的留园、拙政园,色彩也极尽清新淡雅之风,梁坊柱头皆用栗色,挂落用墨绿,有些柱头也用黑色退光,都为素冷色调,与白色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再以精美的漏窗沟通内外,窗外一叶芭蕉,几杆修竹,花影扶疏,若隐若现,构成了一幅幅色调统一、恬淡雅致的水墨画。
室内的色彩也与整个园林自然清雅的风格相互协调,同时也能充分表现士人阶层特有的文化气质和风范。
例如,作为主要室内装饰陈设的家具、屏风、门窗等以深褐色为主,文玩字画也是素雅的风格,给人清淡幽雅、文韵十足的感觉。
当然,在整体的素色环境中也巧妙地用明亮突出的小块艳色来点缀,如鲜艳的盆花、红色的穗带等。
另外,室内外过渡空间的色彩处理也颇见功夫,在粉墙前、长廊转折处、墙角边等地方都安置了饶有趣味的花草石木,寄托了丰富的情感,于是我们就领略到粉墙花影、细雨青荷、月色垂柳、清风绿竹这样自然脱俗的绝佳美景。
3.、叠山理水、参差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有很大不同,西方园林是规整对称式的,在总体布局上往往有一条鲜明的中轴线,所有景物无不遵循严格的左右对称、整齐划一的原则。
它体现的是人工之美、技能之美。
而中国园林则相反,是模仿自然、师法造化的自然山水式园林。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代表的江南园林,大量借鉴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从整体上看,它是反对称、反规整的,尽量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精炼而典型地再现自然的真髓,取自然山水之神韵,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明·计成《园冶》)的浑然天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