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训练研究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效果。
方法选择84例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再给予平衡功能反馈训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反馈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的步态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
标签: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反馈训练;肢体功能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导致大部分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同时,由于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而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更加剧了脑卒中的危害。
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就可以增强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促进步行能力恢复的关键就是平衡能力的改善。
该文针对这个问题,选择2009年3月—2010年9月该院84例脑率中偏瘫患者,探究平衡功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该院收住的8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为(51.8±9.34)岁。
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选择标准:①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上通过的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②初次发病,经过行头颅CT或者MRI检查,确诊是脑出血或脑梗死,而且病程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能够独立行走的患者达到了72%,而对照组能够独立行走的患者为5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偏瘫康复治疗方案偏瘫是一种常见而具有挑战性的疾病。
它是由于脑卒中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一侧身体肌肉功能受损而导致。
对于患有偏瘫的患者来说,恢复正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尽快康复并重返社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
一、理念和目标康复治疗的理念是恢复患者尽可能多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促进偏瘫患者的肌力恢复、运动控制功能改善、姿势控制能力提高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重建。
二、康复治疗方案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偏瘫康复治疗中的核心环节。
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的手法,如运动训练、功能电刺激、热疗、按摩和牵引等,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这些手法旨在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姿势控制和平衡,减轻肌肉紧张和痉挛。
2. 言语治疗:言语治疗在偏瘫康复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言语训练,患者可以提高说话和理解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家人和社会进行沟通,并改善生活质量。
3. 职业治疗:职业治疗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技巧,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日常生活技能。
这包括自理能力的重建,如穿衣、洗漱、进食等,使患者能够独立完成日常活动。
4. 心理治疗:偏瘫患者通常会面临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
心理治疗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等问题,恢复自信和愉快的生活态度。
三、辅助治疗手段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可以结合一些辅助治疗手段以加速康复进程。
例如,电磁刺激、运动器械辅助训练、现代康复技术等。
这些技术和手段可以进一步促进神经胶质再生,改善神经传导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四、家庭支持与社会关怀偏瘫患者康复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关怀。
家庭成员在康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提供日常生活的帮助,创造积极的康复环境。
此外,社会的关怀和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鼓励患者重返社会,参与社交活动,恢复自信和独立性。
五、长期康复管理偏瘫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康复管理。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及时流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或坏死的高发疾病。
其发病突然、致残致死风险性极高。
而偏瘫是脑卒中最严重的结果,病灶常在内囊周围,当其发生损伤会导致对侧半身躯体感觉障碍,如肢体摆位不对称、口眼歪斜、针刺偏瘫一侧没有生理反应等。
不仅如此,还会出现双向性及同向性的对侧视野缺失,导致半侧偏盲,对病人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早期的良肢位的摆放及康复干预有助于减轻或者是预防偏瘫痉挛姿势的出现,本文将带大家了解脑卒中偏瘫是如何进行康复护理的。
一、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早期,采取正确卧床姿势,可以很好的对后期恢复起到一个“塑性”的作用。
为病人采取患侧卧位可以增加对偏瘫肢体的刺激,增加机体敏感度,可以有效控制患侧肢体抽搐。
尽可能的伸屈偏瘫一侧的肢体,使其形成肌肉记忆,但切记要适度,以免造成肌肉劳损。
指导病人自己翻身,学会控制协调各部分肢体的作用力,将阻力转化为支撑力。
为了增加偏瘫一侧的肌肉神经敏感度,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其施加压力,比如尝试让病人的身体重心落在偏瘫一侧,可以让患侧作为支撑点来变换体位。
此外,这个时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及继发性损伤。
为了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经常给病人变换体位,检查病人长期受压部位有没有出现体温异常、皮肤颜色改变、皮肤溃烂流脓等,防止压疮的发生。
并给偏瘫侧患肢和骶尾部、肩肘部、足跟等压疮好发部位用按摩油进行向心性按摩,以促进肌肉血液循环。
为了减少压力,避免长期压迫同一组织,可以在经常与被褥摩擦的部位垫气垫。
不能给偏瘫患肢睡偏硬质的床,以免加重压疮程度;但也不能睡太软的床,以免病人活动无耐力。
可以在床上协助病人做简单的肢体伸屈运动,如握拳、伸屈关节、抬臂抬腿等,能够很好的锻炼肌肉活动度,同时避免肢体血流不畅。
此外,在协助病人康复锻炼的同时,要注意病人的安全,指导病人做正确的康复运动,不能强行去扳正患肢,要循序渐进,要避免病人出现过度肌肉劳损、肢体畸变的情况。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指导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对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抢救水平的提高,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明显升高,据报道可达80%,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达43.2%[1] 。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实施康复训练指导至关重要。
1 心理护理指导脑卒中发生后,大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主要是焦虑、抑郁,心理护理直接影响康复效果。
1) 首先给患者提供脑卒中有关治疗、预后及相关疾病的可靠信息。
2) 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使其正确对待疾病。
3)避免任何刺激和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
4)让患者和家属参与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5)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耐心倾听,给予相应的措施,应用疏导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请康复效果好的病友介绍康复经验,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指导。
2 肢体康复训练指导在发病48h 后[2] ,如生命体征稳定,病情未再发展,便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2.1 首先将肢体放置于功能位[3] 1) 仰卧位:肩下垫一支撑软枕,使患肩上抬前挺,上臂外旋稍外展,肘与腕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至于分指板上,上肢放在一高度适宜的软枕上,患侧臀下放置枕头,使骨盆和髋前挺,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
患腿下也放置枕头支撑整个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旋,足底与床尾放一硬枕,使踝呈90°,足尖向上,防止踝关节跖屈。
2) 健侧卧位:患者胸前放一枕头,使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放在枕头上,腕指关节伸展,不得垂腕,大拇指与其余四指放置于分指板或用布条卷将其隔开。
患腿屈曲放在另一枕头上,髋、膝自然屈曲,下肢不能外旋,健腿自然放置。
3) 患侧卧位:将患臂小心轻轻拉出避免受压,患肩置于前伸位,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张开,掌面朝上,健腿屈曲向前置于体前支撑枕上,患腿在后,膝微屈,踝关节尽量保持90°。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的康复治疗*陆蓉蓉1** 吴倍华2 白玉龙1,3***(1.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 200040;2. 上海市浦东新区黄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299;3.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 201901)摘要脑卒中是世界上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脑卒中后偏瘫则是脑卒中后患者最常出现的功能障碍。
大多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远端功能的恢复较差,常遗留有足下垂和内翻,严重影响患者的步态,并易引起下肢损伤,导致摔倒。
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足下垂和内翻有多种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运动训练、踝足矫形器治疗、低频电刺激治疗、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本文就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的康复治疗作一概要介绍。
关键词脑卒中 足下垂和内翻 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 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1-0007-05Rehabilitation therapy of drop and equinovarus foot in hemiparetic patients*LU Rongrong1**, WU Beihua2, BAI Yulong1,3***(1.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2. Huanglou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in Pudong New District, Shanghai 201299, China;3.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North Brunch of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901, China)ABSTRACT Stroke is one of the diseases with the highes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world and hemiplegia is the most common impairment after stroke. The recovery of the distant part of the extremity in most patients is poor and most of the survivors have drop and equinovarus foot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gait of the patients and can lead to lower limb injuries and even result in the fall. Now, there exist several protocols for the treatment of drop and equinovarus foot, including exercise training, ankle foot orthosis, low frequenc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kinesio taping and surgery.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introduce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drop and equinovarus foot.KEY WORDS stroke; drop and equinovarus foot; rehabilitation therapy脑卒中是世界上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而脑卒中后偏瘫是脑卒中后患者最常出现的功能障碍。
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计划篇一: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有着不同程度的偏瘫、智能减退、眩晕、失语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脑卒中患者要尽早采取脑卒中的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在减轻脑卒中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现制定如下康复训练计划:1.脑卒中患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健侧肢体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卧床期间在床上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生活运动训练。
2.循序渐进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坐位耐力持久、起立、站立平衡、步行、慢跑、日常生活作业,逐步加大强度,为重新恢复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康复组进行6-7周训练,训练强度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具体如下:(1)由康复医生指导患者家属按摩腿部肌肉,做床上肢体伸展运动,一日2~3次,每次10分钟。
(2)利用主被动康复机及骑马训练器进行患侧下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3)利用平衡板与肋木或平行杠配合使用,用于训练患者的平衡功能,时间视患者的忍耐力而定。
(4)利用复式墙拉力器或肩关节回旋训练器或滑轮吊环训练器进行患侧上肢肌力训练,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0~15分钟。
(5)利用阶梯完成上下楼梯训练,或进行户外行走,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
脑卒中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活动量应逐渐增加,掌握时间,不宜过度疲劳。
同时还可做患侧上肢平举、抬高、上举等运动,以改善血循环,消除浮肿,平卧床可主动屈伸手臂,伸屈手腕和并拢、撑开手指,手抓乒乓球、小铁球等。
在能自己行走后,走路时将腿抬高,做跨步态,并逐渐进行跨门槛、在斜坡上行走、上下楼梯等运动,逐渐加长距离;下肢恢复较好的脑梗塞病人,还可进行小距离跑步等。
对上肢的`锻炼,主要是训练两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如自己梳头、穿衣、解纽扣、打算盘、写字、洗脸等,以及参加打乒乓球,拍皮球等活动,逐渐达到日常生活能够自理。
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摘要:中风的特点是发病率、死亡率和残疾率很高。
据报告约85%的中风患者都具有上肢功能障碍。
中风病人的功能障碍包括上肢、手和手指的行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下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给病人、他们的家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临床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上肢和手臂的康复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康复研究的深入,研发了一些新的康复技术,这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动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影响。
本文概述了功能性残疾上肢和下肢康复治疗中风患者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研究进展中风是由中枢神经系统急性脑损伤引起的神经疾病,一般分为缺血性脑血管意外和出血性脑血管意外。
前者主要是脑梗塞所致,后者多由颅内出血引起。
中风是世界上第二大致人死亡的常见病,这也是成年人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中风患者的生存率明显的提高。
但是大多数病人都会存在轻微或严重的后遗症。
在积极治疗后有80%的病人仍有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障碍。
将近三分之一的中风患者在六个月康复后仍有严重的上肢功能障碍,其中大多数表现为局部瘫痪、抽搐、协调不良、肩关节半脱位。
这严重影响了病人日常活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额外负担。
因此,促进中风病人的功能康复已成为临床康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总结中风患者上下肢体功能障碍的一般康复治疗,并为临床康复护理和后续研究提供指导。
1运动想象疗法(MIT)MIT是指一个由心理医生指导的患者大脑中犹如电影场景的精神模拟。
但是事实上没有明显的体育活动。
根据诱导想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视觉运动的想象。
当病人想象自己代表第三视角时,观察自己或他人完成某一目标动作。
另一种动作是想象病人从第一视角表达自己,从而执行指定的身体动作。
这两种动作都是由不同的神经系统驱动所引起的。
相关研究人员指出,视觉运动主要是激活枕骨区域和顶上小叶的活动,而动态运动则更多地与运动相关结构产生更多的活动相关。
一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治疗个案报告目录一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治疗个案报告 (1)一、病例资料 (1)二、康复评定 (1)三、康复计划 (2)(一)床上体位管理 (2)(二)肩关节活动 (2)(三)平衡功能训练 (3)(四)物理治疗 (3)一、病例资料张某,男性62岁,于2021年9月因突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接受入院治疗,表现为右侧肢体无力不能持物,且难以自行行走,存在明显头晕、头痛,且意识障碍明显,为进一步诊治将其收入神经内科接受检查,入院体格检查显示体温为36.5℃,脉搏为76次/min,呼吸为20次/min,血压为123/71mmHg;常规检查显示神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有一定的光敏感反射度无眼震,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偏右,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粗,右侧肢体偏瘫,Brunnstrom分期显示上肢Ⅳ期,手Ⅲ期,下肢Ⅴ期,右上肢肌力4级,右下肢肌力五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头颅磁共振呈现显示:(1)右侧放射冠及右侧额颞顶叶多发较为新鲜脑卒中,双侧基底节区、丘脑、放射冠等部分显示陈旧性梗死,(2)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软化灶形成。
送入医院后对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将溶栓药物阿替普酶在50ml无菌水内溶解,先将10%的量采用肌肉注射,并将剩余90%液体稀释持续静脉滴注;完成溶栓后可在之后的两周内口服100mg阿司匹林和75mg氯吡格雷,此外,给予甘露醇、自由基清除剂、改善循环类药物等进行对症干预治疗。
二、康复评定发作时间为2021年9月3日,并于当天入院接受治疗,均为首次脑卒中发作,影像学资料显示右侧放射冠及额颞顶叶多发新鲜脑卒中,而双侧基底节、丘脑、放射脑等部位陈旧性梗死,存在多发腔隙性梗死。
对其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显示,上肢运动量表(FMA)入院时为29分,康复第一周显示为33分,康复第二周显示为35分,康复第三周显示为39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显示为入院时31分,康复第一周显示为36分,康复第二周显示为39分,康复第三周显示为42分;Brrthel指数计分法显示患者日常活动功能入院时为44分,康复第一周显示为47分,康复第二周显示为50分,康复第三周显示为53分;动作活动记录量表(MAL)包括动作使用频率和动作质量两个分量表,其中动作使用频率入院时显示0分,康复第一周显示为2分,康复第二周显示为4分,康复第三周显示为6分;动作质量量表在入院时显示为0分,康复第一周显示为2分,康复第二周显示为3分,康复第四周显示为4分。
•综述•脑卒中软瘫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李广森罗坚刘南生吴金烨邱静刘振新(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北流市537400)【提要】脑卒中软瘫期偏瘫患者患肢无任何运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提 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文就脑卒中软瘫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卒中;软瘫期;康复治疗;综述!"2019年2月第14卷第1期51【中图分类号】R43;R743.3 【文献标识码】D01:10. 16121/45-1347/r.2019.01.15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 液循环障碍疾病,患者以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 特征[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 老龄化,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脑 卒中具有发病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脑卒中后患者 一般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 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最常见 的疾病之d4]。
脑卒中软瘫期患者易出现肌张力低下或消失,肌肉无自主收缩,会妨碍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5]。
对软瘫期 偏瘫患者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可缩短软瘫期持续时 间,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
本文就近年来脑卒中后软瘫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综述。
1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利用人体肌肉、关节的各种运动来防 治病损,促进伤残者功能康复的一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软瘫期偏瘫患者的运动治疗主要是做好其良姿位的摆放以及床上翻身,关节的被动运动、随意运动的诱发等[1’6]。
1.1良肢位的摆放以及床上翻身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它是一种对脑卒中软瘫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积 极作用的临时性体位[],保持患者良肢位对康复治疗 极为关键,良肢位能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上肢屈肌模式 和下肢伸肌模式状态或减轻其严重程度。
如患者无肩痛等不适,应鼓励患者卧床时多采用患侧卧位,促 进患肢感觉的恢复。
神经康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分级康复治疗方案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研究证明,按照规范的康复治疗指南进行康复,能明显提高卒中患者的康复水平和康复质量。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康复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卒中康复指南为康复治疗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一个科学的证据基础,可规范卒中康复治疗,更有效发挥康复疗效。
卒中的三级康复1、一级康复——卒中早期康复所有需要康复治疗的卒中患者都应进入多学科团队组成的卒中单元(综合卒中单元或卒中康复单元)进行正规治疗(Ⅰ级推荐,A级证据)。
图1. 一级康复流程2、二级康复——卒中恢复期康复(专门康复机构)①医院康复科(Ⅰ级推荐,A级证据);②专门的康复医院或中心(Ⅰ级推荐,D级证据)。
图2. 二级康复流程3、三级康复——出院后康复(社区康复)社区康复具有与医院康复相似的疗效,费用低等优点,发展社区康复十分必要(Ⅰ级证据,A级推荐)。
图3. 三级康复流程运动功能障碍康复1、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建议尽可能早、病情稳定48 h后。
(I级推荐,A级证据)2、康复治疗强度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如上肢功能训练。
(Ⅱ级推荐,B级证据)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
(IV级推荐,D级证据)3、肌力训练方法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
(Ⅱ级推荐,B级证据)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
(Ⅱ级推荐,B级证据)功能电刺激治疗。
(I级推荐,A级证据)4、痉挛的防治首选阶梯式治疗方法,开始采用保守疗法,逐渐过渡到侵入式疗法。
(Ⅰ级推荐,B级证据)治疗痉挛和挛缩首选无创方法,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
(Ⅱ级推荐,B级证据)痉挛导致的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运动训练疗效不佳时,特别是全身性肌肉痉挛的患者,建议使用口服巴氯芬、替扎尼定、丹曲林等药物治疗。
替扎尼定可应用于慢性期的卒中患者。
(Ⅱ级推荐,B级证据)卒中的恢复期,不推荐使用安定或其它苯二氮卓类药物。
脑卒中偏瘫患者出院后门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近些年来,脑卒中偏瘫患者住院接受康复治疗的人数大幅增多,治疗效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
在我院住院期间接受传统(针灸,按摩)及现代(ot,pt)的综合康复治疗。
由于住院费用昂贵,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很多患者在住院三个月或不到三个月就出院回家,但有一部分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了门诊康复治疗。
因为出院后,目前大部分地区没有开展专门的社区康复以及有效的家庭康复,加之患者及家属出院后缺乏住院期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许多患者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造成肢体功能代偿的增多,贻误了患者进一步的功能恢复。
为使患者后期能够得到康复治疗的延续性,进一步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我们在2005年~2008年针对部分患者开展了门诊的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因脑血管病导致偏瘫并在我院接受过系统康复治疗的60例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出院前和出院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在年龄,性别,治疗技术方法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出院后门诊治疗方法:1.2.1 按摩治疗:出院患者此时大部分处于brunstromⅲ期或ⅳ期。
当患者痉挛较重时,治疗上要避免诱发和加重患肢痉挛,并尽量通过按摩手法来减轻痉挛。
上肢操作以伸肌侧为主,可从肢体近端向远端运用拿、捏、揉、摩等轻手法,时间宜长以提高伸肌肌张力,拮抗屈肌痉挛;然后行关节部位三阳经穴位的点按法,穴位可采取肩髃﹑曲池、少海、外关、合谷等,使用重手法,往往可立即降低肌张力,对于手部肌肉痉挛,治疗者可用指推法循经进行,往往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下肢一般以伸肌痉挛为主,按摩时患者先取俯卧位,用拿、按法施行于患肢膀胱经,然后点按环跳、承扶、委中、承山等穴位,手法要重;然后患者取仰卧位,运用掌根循经推患肢三阴及三阳经,先顺三阴经由足内侧推至股根部,再转至三阳经顺足三阳经推至足背侧为一循环,要求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徐缓有力,可以运用数十次。
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计划脑卒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偏瘫等后遗症。
针对这些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力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旨在帮助他们实现有效康复。
一、目标设定康复训练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
具体目标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展情况而定,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恢复平衡能力:通过训练,使患者能够在站立和行走时保持姿势稳定。
2. 改善肢体活动能力:通过特定运动以及物理疗法,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3.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如穿衣、洗漱、进食等。
4. 促进神经再生:通过康复训练,刺激患者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恢复。
二、训练计划1. 基础训练a. 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平稳的座椅上,尽量保持坐姿平衡,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b. 肢体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拉伸、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增强患者肢体的力量和柔韧性。
c. 康复器械训练:利用康复器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步态训练机、肌肉力量训练仪等。
2. 日常功能训练a. 空间定向训练:使用视觉和听觉刺激帮助患者提高空间定向能力,如指向物体、找东西等。
b. 日常动作训练:通过模拟日常生活场景,训练患者完成自理、进食、穿衣等基本动作。
c. 手部功能训练:针对上肢功能障碍,进行手部灵活性和力量的训练。
3. 社交参与训练a. 患者之间互动:组织患者参与小组活动,促进他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b. 社会参与:鼓励患者参与社区活动或志愿者工作,增加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感。
三、训练注意事项1. 个性化定制:针对每个患者的症状和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确保个性化康复效果。
2. 渐进式训练: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渐进式地进行训练,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3. 专业指导:由专业康复医师或理疗师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训练动作正确、安全。
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情况赵婷【摘要】目的比较改良强刺性使用运动疗法(mCIMT)、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和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3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1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治疗以Bobath技术为主,2h/d,每周训练5d,连续6周;强制组和改良组采用健侧穿戴吊带和夹板限制肢体动作,CIMT 6h/d,每周训练5d,连续3周;mCIMT在治疗环境中进行,1h/d,每周3次,其他时间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不少于2h/d,连续10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周、第6周、第10周后,3组患者同时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测定上肢的运动模式、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测定上肢的运动速度、Barther指数测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3项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FMA治疗前的评分为(45.3±5.0)(F=1.105,P=0.381),BI评分为(63.1±10.2)(F=0.930,P=0.400),STEF评分为(63.2±8.7)(F=1.842,P=0.167).2周后,CIMT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3.6±5.1)(F=11.663,P=0.000)、BI评分为(77.3±9.5)(F=4.138,P=0.020)、STEF评分为(78.8±4.7)(F=13.892,p=0.000),优于mCIMT组和Bobath组;6周后,Bobath组疗效达到高峰,FMA评分为(56.1±3.8)(F=123.760,P=0.000),STEF 评分为(86.3±5.6)(F=8.371,P=0.001),BI评分为(85.6±6.5)(F=4.372,P=0.016),优于mCIMT组.到10周时,mCIMT和CIMT组FMA评分为(60.0±3.3)和(59.6±4.0)(F=64.286,P=0.000),STEF评分为(89.6±4.6)和(88.6±5.0)(F=63.640,P=0.000),优于Bobath组.10周时,mCIMT组的BI评分为(91.7±3.5)(F=46.772,P=0.000),优于Bobath组和CIMT组.结论与Bobath组技术相比,mCIMr和CIMT有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同时,与其他两种疗法相比,mCIMT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13【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卒中;偏瘫;运动疗法;日常生活活动;治疗结果【作者】赵婷【作者单位】郑州市中心医院,河南,郑州,45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是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技术,与传统的神经发育疗法比较(Bobath技术)比较,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1-3]。
脑卒中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
【摘要】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0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162-02
脑卒中,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他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
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近年来有所上升。
此病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随着现代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更多的肢体功能恢复已成为病人及家属的迫切要求。
为了减少和解除伤残病的痛苦,迫使我国康复医学迅速发展。
1 临床资料
对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为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训练,经头颅ct检查确诊脑出血4例,脑梗死2例。
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40-73岁,均为首次发病,发病即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活动障碍,经过14-120天的康复训练,均取得满意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患侧肢体的肌力。
2 康复治疗要领
2.1 康复评定
2.1.1 评定内容全身状况的评定,包括年龄、一般情况(意识、
智力、言语、心理)、合并症、既往史、主要脏器功能状态、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患者文化程度、家庭条件、居住环境等状况;常用bru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肢体功能,见表1。
2.1.2 康复目标近期目标,从执行开始到最近一个月要达到的。
远期目标,及通过系统的康复治疗,最终恢复到什么情况,如独立生活、部分独立、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康复目标的制定因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只有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家属的大力支持,康复训练才能完成取效。
2.2 治疗原则
2.2.1 尽早进行,原则上只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即可进行康复治疗,脑梗塞3天左右,脑出血两周后开始。
2.2.2 康复的实质是“学习、锻炼、再锻炼、再学习”。
2.2.3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得以代偿:没受损的系统通过“学习”代替受损的功能;全脑分担了受损系统功能,这种代偿可以通过“锻炼”来建立。
3 康复治疗
3.1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社会的适应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
偏瘫肢体康复运动疗法主要包括,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增强肌肉协调能力训练,恢复步行功能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3.1.1 在脑卒中早期(卧床期),主要进行早期宣教保持正确良肢位的摆放:上肢伸展位,下肢屈曲位。
3.1.2 被动康复训练由近端肢体到远端、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缓慢,有节奏,告知患者活动的部位、方向,然后进行2-3次被动活动,使患者体会运动的感觉,为以后的主动运动做准备。
上肢训练:协助患者上肢肩关节前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肘、腕关节屈伸,桡尺侧偏移的活动、掌指关节屈伸对指、握拳、释掌等功能训练;下肢训练:帮助患者髋关节屈伸、内旋、外旋、内收、外展和膝关节屈伸,足趾关节屈伸。
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
早期被动训练对大脑的可逆性有好处,如缺少有关的练习有可能发生继发性的神经萎缩或形成不正常的神
经突触。
早期的关节被动活动是为了预防废用性肌肉萎缩,还能保持关节活动度,防止关节粘连,且这些都是由别人帮助完成,患者没有任何体力负担,只会有利于患者,有利于脑功能恢复,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
3.1.3 在脑卒中中后期主要进行主动运动完成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就可以被动到主动锻炼过渡,比如健肢带动患肢,从卧床训练到坐位训练,从起立训练再到站位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后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
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主动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
3.2 作业疗法是运用有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
段来维持、改善和补助患者功能的方法[3]。
其偏瘫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改善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改善认知和感觉功能;改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学习、工作和劳动能力,达到最大的生活自理,提高生存质量的康复治疗方法,是有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理想方法。
3.3 物理治疗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依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选择。
3.3.1 电脑中频治疗仪选择功能性电刺激处方,刺激患者上下肢无力肌群,每次20分钟,每日1-2次,30次为一个疗程。
3.3.2 中药熏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和预防静脉炎。
每次30分钟,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3.3.3 低频脉冲电磁场(骨质疏松治疗仪)患者由于骨骼缺乏负重、重力及肌肉活动等刺激,使得骨质反应性增强。
此外,由于长期不活动的状况下影响内分泌系统,使尿中钙的排泄增加,羟脯氨酸排泄增加,粪便中钙的排泄增加[4]。
最终使得大量骨钙流失,引起废用性骨质疏松,出现周身骨关节疼痛。
低频脉冲电磁场对运动系统中钙盐产生某种动力性影响,促进钙离子向阴极侧泳并沉着,从而加速组织钙化,促进钙沉着起治疗作用[5]。
从而增加患者骨量,缓解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30天为一疗程。
3.4 祖国传统医学
3.4.1 电针治疗取患侧上下肢穴位:肩髃、曲池、手三里、外
关、合谷、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等穴。
每日1次,4周为一疗程。
每次留针20-30分钟。
3.4.2 中药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组成:黄芪30-120g,当归15g,桂枝10g,生地20g,玄参20g,木瓜15g,赤芍20g,地龙10g,水蛭10g,全蝎3g,川芎15g,丹参20g,海风藤30g,炙甘草10g,鸡血藤20g。
舌苔厚腻,痰浊甚者,加石菖蒲、陈皮、半夏各15g;舌质黯淡或见瘀斑,瘀血阻络者,加三七3g冲服。
隔日1剂,每日3次,每次150ml,15天为一个疗程。
4 结语
现在脑卒中在临床的治疗中仍处于药物治疗为主,很多患者早期没有介入康复治疗,没有把握住康复治疗最佳时机,康复科医生应与神经科医生相互协作,为患者早期制定最佳的康复治疗计划,避免早期肢体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接受康复治疗,对患者脑卒中康复效果是很有帮助的,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改善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功能,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预防脑卒中再度复发,使患者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 继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 何成奇.康复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 关骅.临床康复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5] 何成奇,范建中,吴军.物理因子治疗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