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心理学》第十四讲
- 格式:ppt
- 大小:264.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一章绪论(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异同领会:3、公共关系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识记: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宣传、交际、社会服务等不同类型领会:1、“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的关系:社会组织和公共关系行为的承受者——公众2、公关心理学所考察的“心理现象”的范围:包括内部公众对组织形象的感知与期许,也包括外部公众对组织形象的认知与评价。
(三)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识记:1、比较研究法: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其异同或优劣。
2、个案法: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了解、收集全面的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领会:理论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对于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
理论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动态研究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四)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识记: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任务:第一,对人们在公关活动中呈现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从而抽象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理念;第二,以理论为指导,探索提高公共关系活动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为实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第三,以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推动公共关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领会:公共关系心理学既有助于公共关系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又必将促进心理学的发展第二章组织的心理氛围(一)组织心理氛围的含义识记:心理氛围的四个内涵:第一,组织的心理氛围表现了组织的意识状态;第二,组织的心理氛围是组织情感的反映第三、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着组织中的相互关系第四、组织的心理氛围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态度领会:组织心理氛围对公共关系的影响组织心理氛围是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基础,既是组织内部公共关系状态的反映,也是组织的现实形象在员工心目中的体现。
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有赖于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第十四讲七十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论1.议程设置功能2.知沟理论3.沉默的螺旋4.教养理论5.对真实的社会建构议题设定理论(Agenda-setting)大众传媒每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为我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的最新事件和变化的报告,虽然它们不断强调他们报告的客观公正和合理性,但是他们所报告的毕竟不等于显现实本身。
因此我们所知的世界是由传媒所塑造的第二现实。
但是谁能保证这第二现实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呢?传播媒介不只是被动地传递信息,一字不差地重复官员讲话或精确地传递事件发生过程。
他们也不会按现实的比例来选择和放弃每日新闻。
而通过他们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展示,编辑记者们强化了公众的注意力影响了他们对什么是重要事件的感知。
我们头脑中对外部世界的图画是由新闻记者们编辑故事的方式而形成和修改的。
第一次关于议程设定假设的系统研究来自1972年Maxwell McCombs and Donald Shaw的报告。
在1968年总统选举中的Chapel Hill调查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人提出类似的假设。
5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新闻报告与公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感知调查。
利用盖乐普民意测验的结果。
“您认为我们国家今天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判定公众对重大事件的感知。
通过统计10年中每一年在三家周刊(《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上出现各种事件的次数,来获得媒介内容方面的情况。
而根据《美国统计摘要》及其他信息来源分析一个事件在实际生活中重要程度的高低。
结果表明,媒介的报道并不能与事件的真实很好地吻合。
McCombs and Donald Shaw的第二次研究(夏洛特研究)。
考察选民感知和媒介报道之间的因果关系。
结论:媒介在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缺有效果。
Iyengar的控制实验。
(环境污染,通货膨胀,防卫)媒介报道的铺垫(priming)作用。
总统议程与媒介议程的相关性研究:是媒介设置了总统议程还是总统设置了媒介议程(卡特、尼克松、克林顿)总统需要媒介进一步强调并解释他认为重要的问题。
一、简答题1、公关人员应具备的性格特征性格是由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公关人员应具备的性格特征有:①公关人员最好具有外向独立和富有理智的性格②公关人员要善于和不同性格类型的公众沟通③公关人员能够进行行为预测。
2、怎样正确对待公众的兴趣1、兴趣是人对有兴趣的的东西表达出的巨大的积极性,并且产生愉快的心理情绪体验,如果愉快消失了,那么兴趣也随之消失了,兴趣受制于人的认识水平和社会生活,团体也有兴趣。
①凡是正当的兴趣,都要给与关心和支持。
②凡是有意义的工作都应从兴趣方面诱引。
③凡是兴趣方面的诱引,都要在刺激媒介上下功夫。
主要有a、以利益为媒介的诱引b、以竞赛为媒介的诱引c、以专家指导为媒介的诱引d、以新奇为媒介的诱引。
都要在刺激媒介上下功夫兴趣中常见的诱引有如下几种:其一,以利益为媒介的诱引]其二,以竞赛为媒介的诱引其三,以专家指导为媒介的诱引其四,以新奇为媒介的诱引3、如何激发公众的需要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就注意的问题就激发公众的需要本身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奖励和惩罚奖励不能滥用的,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奖励是公众某种需要的肯定和勉励,是一种下面的强化,因此,为什么而奖励应当让被奖励者知晓,否则对被奖励者,对其他人没有促进作用第二、奖励要奖得合理,确立应奖励的才奖励,不能搞凑数,不能搞平均主义,否则奖励就不成其为奖励而是一种福利第三、奖励是对公同要的某种满足,奖励的方式需要有针对性,多样性,要能满足不同公众的不同需要,否则“有奖无励”,被奖励者受不到奖励的刺激作用第四、奖励要奖得得当,奖励太低被奖励者和其他公众都没有激励第五、奖励要注意时效,因为奖励是对公众需要的肯定和满足,两种需要之间的联系具有时效性,奖励来得太晚肯定公众的需要的功能就淡化,满足公众需要的功能也会随之淡化惩罚的运用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第一,既要让公众知晓惩罚的原因,又要让公众知晓惩罚的必要,否则容易使公众产生今后怎么逃避惩罚的念头,而不是积极的吸取教训第二,既要敢于惩罚个别人,又要敢于在必要的时惩罚多数人,否则容易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但在惩罚多数时要有轻重区别对待第三,既要敢于惩罚别人,又要敢于惩罚自己,这们才能使惩罚变成一种积极的手段,使人人感到平等,变成一种教育的手段,使人人乐于接受第四,既要坚持惩罚的负需要有,又要给被惩罚者以满足需要的希望,要给公众以出路既要坚持惩罚,又要坚持慎用惩罚,坚持惩罚指的是要形成制度,不能搞短期行为,慎用指的是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惩罚运用的严厉程度要考虑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第五,惩罚要和奖励结合,重罚要有相应的重奖,有罚有奖,以奖为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公众需要的,防止单一惩罚带来的副作用。
《公关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公关心理学2.课程类别:限选3.适用专业:心理学专业4.课程地位:专业必选课5.总学时:36学时6.总学分:27.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二、课程目标公关心理学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公共关系人才设置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公关心理学的教学目的任务是:揭示公共关系活动中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使公共关系人员掌握最必需的公关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公共关系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社会组织与其公众对象在公共关系活动过程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讲成传统心理学,只注重于对人的内在心理动机进行直观的反省而忽视环境的重要,不能讲成传统社会学,忽视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对人的社会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也不能讲成一般公共关系学。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公共关系的由来和发展,掌握公共关系的概念;重点掌握公共关系心理的基本特征及研究对象;掌握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定义,了解其内容和结构;了解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公共关系心理学及其研究对象一、公共关系心理学及其发展二、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公关心理学的性质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公关心理学与管理科学的关系二、关心理学与普通型心理学的关系三、公关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四、公关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第三节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公众心理特征的概念,了解公众的个体心理特征、角色心理特征及群体心理特征以及它们与公共关系的关系,明确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协调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个整体。
第一节公众的心理特征概述一、什么是公众心理特征二、公众心理特征的结构第二节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体在能力上的特征二、个体在气质上的特征三、个体在性格上的特征四、个性心理特征和公共关系。
小学六年级心理安康教育《第十四课,胜不骄,败不馁,》优质教学设计六年级第十四课胜不骄败不馁【主题说明】本次活动是帮助学生树立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懂得,胜利只能说明过去,在胜利面前如果不保持清醒的头脑,盲目地骄傲,忘乎所以,就会使自己退步,由胜利转化为失败。
失败了也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努力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的情绪。
2.情感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
3.行为目标: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为将来的成功打下根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育学生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
难点: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的情绪。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故事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胜不骄,败不馁的名言。
2.收集古今中外或自己身边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例子。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环节目标过程建议观察岛(热身暖心)使学生明白正因为邓亚萍在荣誉面前不止步,所以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1、讲述《邓亚萍的故事》。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邓亚萍是怎样正确对待成功的?(5分钟)认真倾听,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活动营(体验提供)勾践成功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就能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1.讲述《卧薪尝胆》。
2.想一想: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考前要做的准备。
提供屋(总结提升)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可能遭遇失败,当失败时,我们应不气馁,要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这样才能使我们获得成功。
让我们一起分析学习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播放情景剧“考试考砸了”)⑴ 四人小组讨论。
他们考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10分钟)揭晓结果,学生讨论,总结对策。
拓展园(拓展延伸)让学生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后,引导孩子们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失败经历。
10单选拉斯韦尔人类社会的基本传播模式5W: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278人际传播的策略中的方式是“自我披露”,影响自我披露的因素有言语与非言语、传播者的形象,以及双方的文化背景等要素。
组织传播的策略核心是沟通。
影响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个体沟通的因素是多方那个面的,这与管理者个管理理论有关。
大众传播策略的核心在于说服。
说服性策略的研究是很多的,它与传播目的、传受者、媒介、内容等要素密切相关。
3084简答公共关系的基本特征21.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2.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3.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中介是公关人员的传播、沟通4.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自觉、积极、努力开展的一些列社会活动5.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特别是组织领导、公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观念;是公共关系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自身与公众之间应有关系的一种理解;是对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对客体存在、发展、需求的合理性的一种意识;是对现代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法则的一种感悟。
公共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同时公共关系活动的开展过程也是一个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公共关系学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专门考察研究公共关系的行为与活动。
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内容61.公共主体即社会组织心理:组织成员观念系统、组织领导心理、组织群体心理。
2.公关客体即公众心理:特征与倾向、动因、心理效应、认知。
3.公关中介即传播、沟通心理:理论、策略、方法、心理基础。
领导方式分类和缺点521.权威式优点:决断迅速,执行较快,效率较高;缺点:易形成部属依赖性或反感,主观武断造成决策失误2.民主式优点:有利于沟通意见、协调关系、管理情绪;缺点:领导者不易做到3.放任式优点:有利于建立良好上下级关系,调动员工积极性;缺点:易出现纪律涣散、步调不一、局面难控制。
组织领导的形象管理组织领导形象管理对象741.产品形象管理2.员工、领导者形象管理3.文化、标识形象管理组织形象管理手段751.设立组织形象管理的专门机构2.组织领导的对内形象管理手段:员工形象管理、组织部门形象管理。
一、名词解释1、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的主客体及其在传播沟通中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研究内容是:主体心理、客体心理、沟通与传播心理。
2、公众舆论:就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众在涉及共同利益的有争议问题上所持有的带评价性意见的总和,是公众对组织实态及特征的基本一致的评价。
3、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个体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意识的核心部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
简而言之,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4、公众心理定势: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心理状态与一般的行为倾向。
5、社会刻板印象:就是指人们对某社会群体或事物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概括的、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总会表现出许多心理与行为方面的相似性。
比如:普遍认为广东人有钱。
6、社会助长: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同时参加或者在场旁观,从而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就叫做社会助长,或社会促进。
包括两种情况,共同活动效应和观众效应。
实验:法国,特里普莱特。
相反的:社会惰化或社会阻抑。
7、从众:是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就是从众现象。
8、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仿照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
模仿是一种常见的、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
9、感染:是指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其他方式引起他人相同或相似的感情共鸣,它是十分普遍的人际间情感的同化反应方式,是情感的传递和传染。
10、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公众自然地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公共关系心理》一、公共关系心理概述1、心理的含义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是动物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神经系统对周围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才产生的。
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是感觉。
后来,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促使动物神经系统不断发展,继而出现了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
当然,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人的心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不论是简单的感觉、知觉,还是复杂的思维、情感等,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源泉。
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没有人的心理现象。
其次,人的心理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特点,且远比动物心理丰富、复杂、深刻。
它不仅能感知事物,而且还能进行抽象思维;不仅可以推知往事,而且还可以预测未来;不仅可以“意会”,而且还可以“言传”。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人总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主动地把客观事实变为观念的东西,积极探索最好的解决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可能的行动。
2、公共关系心理及其特点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所谓公共关系心理,是指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
与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是公共关系心理的基本特征。
作为特定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公共关系心理具有4个特点。
(1)可知性。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意思是说人心难测、不易认知。
此话只说对了一半。
的确,心理作为人脑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它以不同的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具有很强的隐秘性,是不可见的。
但另一方面,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变化又必然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可以说,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一不是其心理的反映。
公共关系是一种充满主动性的积极的行为和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公关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求沟通、理解和支持的过程。
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第一章学习公关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公关关系:公关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利益支配下的一部分人和其他人发生关系的过程。
公关关系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是研究公关心理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公关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关关系的特征:公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物或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公关是以公关主体为自身的根本利益或特定利益而追求沟通、理解、支持的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过程。
3、公关是主体和客体双方进行的活动。
4、公关不能完全排除个人之间的交往包括个人之间私底下的交往。
公关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公关心理学是应用于公关领域的心理学。
公关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的公关学。
公关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一切社会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因为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参加的,任何人参加的任何时间活动都离不开心理活动的调节。
心理学的很多基本原理为我们了解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心理依据,为我们有效开展公关活动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公关心理的概念:公关心理指的是和公关行为以及公关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
公关心理的特征:可知性,情感性,自利性,广泛性公关关系客体:公关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是公关活动的对象。
公关关系主体:主动开展公关的人(组织团体)公关关系过程:1)摸清情况,把握动态;2)确定目标,制定计划;3)落实任务,开展传播;4)检查评估,总结经验。
学习内容:公关的客体-公众的心理(意识到的,未意识到的);公关的过程-公关活动中的心理 3、公关的主体-组织团体的心理。
为什么学习公关关系心理学:公关心理学,随着这门学科的深入,它必将会对研究公关的其他学科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推动整个公关学科群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学理论和指导中国的公关实践学习公关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3、推动公关活动的有效开展4、创建和完善我国公关心理学。
浅谈公关心理学公关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就其性质而言,它具有心理学应用学科和公共关系学分支学科的双重性。
它是应用于公共关系领域的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的公共关系学公共关系心理学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2)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种的心理3)公共关系的主题——组织团体的心理。
公共关系心理学通过其研究的内容,所具有的研究任务主要有:1)提供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2)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专业素质3)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4)创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关系心理学。
在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1)立足于公共关系时间的原则2)着眼於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3)围绕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4)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公共关系心理学对公共关系心理的研究,要从公众的心理入手。
首先要残旧公众的心理特征,再者研究公众的心理倾向,最后是公众的心理定势:一公众的心理特征所谓心理特征,指的就是心理特点的表征,而公众的心理特征,就是公众心理特点的表征。
公众的心理特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第二部分是公众的心理角色特征,第三部分是实际全体的心理特征。
三种心理特征在公众心理特征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
它们分别属于第一层次(底层),第二层次(中层),第三层次(底层)。
公众的个体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能力、气质、性格三个方面。
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范畴。
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主体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操作能力。
评判一个人的操作能力有以下四个标准:即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处理和解决问题的种类,处理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代价。
气质是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内外倾向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有四种典型的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性格是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互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主要反映人在担当不同角色时,所拥有的心理特征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