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虚劳病因病机
- 格式:doc
- 大小:2.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内科学——气血津液病证虚劳虚劳又称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
中医药在调理阴阳、补益气血、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虚劳的原因及各类症状,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金元以后,许多医家对虚劳的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都有较大的发展。
如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脾、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对虚劳的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及护理均有较好的论述。
清代的《不居集》对虚劳的资料作了比较系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一部有价值的参考书。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可以说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虚劳中医辩证论治虚劳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久虚不复的一类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
以脏腑及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病机。
可因虚损之病位、性质及轻重程度不一,而有迥然不同的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但总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主要特征。
虚劳的范围甚广,几乎涉及西医学的各个系统的疾病,包括免疫功能自稳失调或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异常、营养缺乏、神经功能低落或过分抑制(非保护性)等引起的疾病以及其它系统器官功能衰退性疾病。
凡以慢性功能减退或虚性亢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先天不足,因虚致病虚劳的形成,虽有种种原因,但患者禀赋薄弱、体质的阴阳偏盛偏衰,在发病中至关重要。
父母体虚、胎中失养、阴阳失调、喂养不当等因素为体质不强的主要原因,可使脏腑失健,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导致形气薄弱,易于罹患疾病。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气血阴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抗邪能力及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青壮年时期,人体气血充实,抗病力强,不易患病,即或发病,治疗也较容易,因此不易形成虚劳,而40岁之后,由于人“阴气自半”,“精气衰少”,脏腑机能减退,邪气易感,病而难愈,易于形成虚劳。
2.调摄失宜,损伤五脏生活的调摄包括起居、饮食、劳逸、情志、嗜欲等几方面,生活调摄失宜,往往是虚劳发病的重要原因。
(1)饮食不节,起居失常饥饱不调,嗜欲偏嗜,营养不良,饮酒过度,均会导致脾胃损伤,影响化生水谷精微,致气血来源不足,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而成虚劳。
在起居方面,没有合理的作息,常易导致形气的损伤,如长期深夜工作,易耗损体阴,或久卧嗜睡亦能损伤神气,引起脏腑不荣,气血亏虚,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渐而成虚损。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房室不节,早婚多育,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积微成损,积损成伤,而形成虚劳。
七情反常,亦可伤及五脏,如悲忧不解则伤肺,思虑不解则伤脾,曲运神机则伤心,忿怒不解则伤肝,淫思不解则伤肾。
中医内科学——虚劳细目一:概述一、虚劳的概念及源流虚劳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历代医籍对虚劳的论述甚多。
《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可视为虚证的提纲。
而《素问·调经论》所谓“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进一步说明虚证有阴虚、阳虚的区别,并指明阴虚、阳虚的主要特点。
《难经·十四难》论述了“五损”的症状及转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对五劳、六极、七伤的具体内容作了说明。
金元李东垣重视脾胃,长于甘温补中。
朱丹溪重视肝肾,善用滋阴降火。
明代张景岳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在治疗肾、阴虚、肾阳虚的理论及方药方面有新的发展。
李中梓《医宗必读》强调牌、肾在虚劳中的重要性。
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书。
二、《理虚元鉴》中“治虚有三本”的论述《理虚元鉴》云:“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脾、治肺、治肾,治虚之道毕矣。
”三、虚劳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虚劳的常见病因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二、虚劳的病理性质、病变部位和病变过程虚劳的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
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
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
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
细目三:类证鉴别虚劳和肺痨鉴别两者鉴别的要点是: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补肺杀虫为主要治则;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以补虚扶正为基本治则,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
虚损又称“虚劳”,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称。
因七情、劳倦、饮食、酒色所伤,或病后失于调理,以致阴阳、气血、脏腑虚亏而成的疾患,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分。
虚损的病因虽多,归纳言之不外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七情六欲,五志过极;二是饮食劳倦;三是禀赋不足,久病不复以及产后失调。
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都证实,情志的异常波动是导致心身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或直接原因,而个体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征)和生理机能状态(包括体质特点)是心身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源。
虚损涉及气血阴阳、五脏,总以缠绵不愈、诸虚不足为其特征。
气虚者多见肺脾虚损,症见四肢无力,懒于言语,动作气短,自汗心烦。
肺气虚者,常表现为对气候寒暑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差,易罹外邪内侵。
血虚者多见心肝虚损,症见吐血便血,或妇女崩漏,头晕眼花,或成干血痨。
阳虚者多见脾肾虚损,症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阳痿滑精,小便数而清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阴虚者多见肺肾虚损。
肺阴虚者,症见干咳,咯血,口干咽燥,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肾阴虚者,症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数。
虚损是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总称,临床表现复杂,其虚损的部位、病情因人而异。
但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故病理上每每互相影响,辗转传变。
临床表现彼此交错,或阴阳两虚,或气血同病,或五脏交亏,而同时伴随有脏腑、阴阳、气血的亏虚。
其中先天之本肾、后天之本脾的亏损,则是虚损病机的主导环节。
肝肾虚者,妇女常以月经不调或停闭,男子常以遗精、滑泄、阳萎、性情急躁为最初症状。
脾胃虚者,则以长期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大便不实,倦怠无力为常见症状。
气虚阳虚,患者主要表现为脸色苍白,同时生活中也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并且不爱说话,身体以及精神都感觉疲乏,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晕厥的情况。
如果是属于阳虚的情况,那么除了表现有上述的气虚症状之外,身体还容易出现四肢畏寒以及盗汗的情况,脉象上也是更加的沉缓,舌苔也是表现为苍白色。
中医内科学——虚劳1、以下哪一项不是虚劳的病因病机A、禀赋薄弱,体质不强B、情志不舒,肝气郁滞C、饮食不节,损伤脾胃D、烦劳过度,损伤五脏E、大病久病,失于调理2、虚劳当辨别A、阴阳B、气血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虚劳感邪之后,易伤元气,宜扶正祛邪。
治疗选用A、化积丸B、薯蓣丸C、四七汤D、神术散E、保元汤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虚劳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具体是由禀赋薄弱,素质不强(A对);烦劳过度,损伤五脏(D对);饮食不节,损伤脾胃(C对);大病久病或误治失治,失于调理(E对)所致(B错,为本题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虚劳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故当首辨气血阴阳(病性)(C对),次辨病位(五脏)。
3、【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虚劳感邪之后,易伤元气,宜扶正祛邪,即应补养气血、祛外感之邪,宜选薯蓣丸(B对)——薯蓣、当归、干地黄、炙甘草、人参、芍药、白术、茯苓、麦门冬、大枣、阿胶,以滋阴养血益气健脾,川芎、柴胡、杏仁、桔梗,以行气,使补而不滞;桂枝、防风,解肌祛风。
化积丸,功用为活血化瘀、软坚消积(A错)。
四七汤,功用为理气宽中,和胃,降逆止呕(C错)。
神术散,功用为发汗解表,化蚀辟秽(D错)。
保元汤,功用为益气温阳(E 错)。
细目七虚劳要点一概述虚劳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 病因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误治失治。
(二) 病机虚劳的病损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为主。
虚劳的病理性质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虚。
由于虚损的病因不一,往往首先导致相关某脏气、血、阴、阳的亏损,但由于五脏互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
气虚、血虚、肾虚,关于虚劳的知识请看这虚劳,中医病症名,又称虚损,是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
虚劳涉及的内容很广,是中医内科中范围最广的一个病证。
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虚劳的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中医虚劳进行辨证论治,而且往往会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虚劳是气血津液病证中涉及脏腑及表现证候最多的一种病证,临床较为常见。
所以今天我写一下虚劳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分症论治。
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临床表现我只做简单介绍,分症论治部分会做特别详细的介绍,因为中医药在调理虚劳方面,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而且这是和我们日常生活非常接近的部分,这部分知识对于我们养生保健还有治病方向都会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虚弱无力身体沉重困倦一、【虚劳的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这部分内容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非常全面的归纳和总结。
简单来说,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禀赋薄弱: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密切相关。
禀赋薄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生条件,比如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母体怀孕过程中,孕育不足,早产;出生后喂养失当,营养不良,水谷精气不充等。
这些先决条件都属于禀赋薄弱。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的人,身体底子差,容易患病,并且病程缠绵,不容易好,慢慢导致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从而发展为虚劳。
2.烦劳过度:强度过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都属于烦劳过度的范畴,有损健康,因劳动强度大导致身体亏虚,日久而成虚劳。
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
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
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形成虚劳。
中医虚劳病机
虚劳病是指由于长期过度劳累、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等原因,导致体内精气神耗损过度而出现一系列症状的一类疾病。
中医将其归纳为“虚证”范畴,主要特征为气虚,元气外泄,而且常常伴有精神疲乏、乏力、心悸、失眠、头晕等症状。
中医认为,虚劳病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当:长期饮食不当、好酒贪食、暴饮暴食等都容易导致体内营养不良,造成机体虚弱,从而导致虚劳病。
2. 情志不遂:长期的压抑、愤怒、悲伤等负性情绪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工作、学习环境压力增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等情况下,容易引发人体虚劳病。
3. 过度劳累:长期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身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容易让体内各种营养物质耗损过度,从而导致虚劳病。
4. 环境因素:大气环境污染、电磁辐射和工作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的身体过度疲劳,也可以导致虚劳病。
针对虚劳病机,中医建议人们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调节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饮酒、贪吃、暴食等不良习惯。
2. 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悦,调节“气虚”的体质,避免悲伤、愤怒等负性情绪对身体造成损害。
3.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4. 注意健康环保,避免环境污染,关注电磁辐射,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与饮食环境。
总之,虚劳病机是由多个方面因素造成的,需要人们从多个角度去预防和治疗。
中医养生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物、食疗、针灸、按摩等多种方式来治疗虚劳病。
虚劳病不同于虚证--试论虚劳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
徐云生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06(027)001
【摘要】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虚劳病作为一个病不能等同于虚证,虚证是一种病理变化,多数疾病发展到后期都可出现虚证,虚证是多因多证的,而虚劳病则是一种由于思欲过度,导致失精而引起的以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七情是病因,失精是关键,病变由心到肾,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肺,在治疗上,应结合各脏腑的特性,阴阳并补,气血并调.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徐云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中医系,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5
【相关文献】
1.百合病,虚劳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证治探讨 [J], 喻方亭
2.浅析《理虚元鉴》对虚劳病因的认识 [J], 侯江淇;夏洁楠;张琰琨;王国为;徐世杰
3.浅析虚劳病因病机 [J], 王宏玲
4.由《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解读“虚不受补” [J], 肖智慧;修丽梅;张琪;王亚娜;王晓旭;施萍
5.浅析《理虚元鉴》对虚劳病的独特贡献 [J], 陈义娇;陈思达;林丽霞;单利娜;刘步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虚劳病机
虚劳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身体虚弱、精神不振,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失眠
多梦、头痛、头晕、腰膝酸软、面色萎黄等症状。
在中医中,虚劳病又分为气虚内伤、肝
肾阳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痰湿内阻等类型。
气虚内伤型
气虚内伤型虚劳病是由于长期劳累,导致心神疲倦,气虚不足,从而引起的虚劳病。
这种虚劳病的典型症状是乏力、气短、头晕,甚至体重下降、面色萎黄。
中医治疗这种虚
劳病的方法是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身体锻炼和运动,同时服用具有滋补调养作
用的中药。
肝肾阳虚型
心肾不交型
痰湿内阻型
总之,中医认为虚劳病是以身体虚弱、精神不振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与身体失去平衡、阴阳失调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虚劳病的方法是促进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虚劳病的目的。
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虚劳。
《理虚元鉴·虚症有六因》所说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对引起虚劳的原因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
多种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脏腑气血阴阳的亏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
结合临床所见,引起虚劳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禀赋薄弱,因虚致病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质不强密切相关。
或因父母体弱多病,年老体衰,或胎中失养,孕育不足,或生后喂养失当,水谷精气不充,均可导致禀赋薄弱。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之体,易于罹患疾病,并在病后易形成久病不复的状态,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日甚,而成为虚劳。
2.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适当的劳作,包括脑力及体力的劳动,为人的正常生活以及保持健康所必需。
但烦劳过度则有损健康,因劳致虚,日久而成虚劳。
在烦劳过度中,以劳神过度及恣情纵欲较为多见。
忧郁思虑,积思不解,所欲未遂等劳神过度,易使心失所养,脾失健运,心脾损伤,气血亏虚,久则形成虚劳。
而早婚多育,房事不节,频犯手淫等,易使肾精亏虚,肾气不足,久则形成虚劳。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饮酒过度等原因,均会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充,脏腑经络失于濡养,日久形成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大病之后,邪气过盛,脏气损伤,正气短时难以恢复,日久而成虚劳。
久病而成虚劳者,随疾病性质的不同,损耗人体的气血阴阳各有侧重。
如热病日久,则耗伤阴血;寒病日久,则伤气损阳;瘀血日久,则新血不生;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难复,均可演变为虚劳。
5.误治失治,损耗精气由于辨证诊断有误,或选用药物不当,以致精气损伤。
若多次失误,既延误疾病的治疗,又使阴精或阳气受损难复,从而导致虚劳。
在现今的临床实践中,也有过用某些化学药物或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线)过多,使阴精及气血受损,而形成虚劳者。
以上各种病因,或是因虚致病,因病成劳,或因病致虚,久虚不复成劳,而其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虚损。
病损部位主要在五脏,尤以脾肾两脏更为重要。
引起虚损的病因,往往首先导致某一脏气、血、阴、阳的亏损,而由于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所以在虚劳的病变过程中常互相影响,一脏受病,累及他脏,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气虚者,日久阳也渐衰;血虚者,日久阴也不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阴虚日久,累及于阳。
以致病势日渐发展,而病情趋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