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 高中语文 论语选读 周而不比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1
2019-2020学年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一、夯实双基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 奈何:怎么样 B .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社稷:土地神 C .然后..国之良士亦可得而众也 然后:这以后 D .是故..古者圣王之为政也 是故:因此【解析】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A .⎩⎪⎨⎪⎧ 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B .⎩⎪⎨⎪⎧ 逮.至远鄙郊外之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C .⎩⎪⎨⎪⎧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D .⎩⎪⎨⎪⎧ 莫不竞劝.而尚德果行,国人皆劝.【解析】 A 本:①名词作状语,从根本上,②正常用法,根本。
B 至,到。
C 作坊,店铺。
D 勉励,鼓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C )A .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
B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C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D .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解析】 都当“主张,学说”讲。
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C )A .必将富.之贵之 B .不义不富.,不义不贵.C .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解析】C是形容词作状语,ABD是使动用法。
5.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C )A.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B.此何难之有?C.何谓德不形?D.唯命之从。
【解析】ABD都是宾语前置,C不是。
6.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墨子提倡的“尚贤”是我国最早的平民政治学说,它提倡贤人政治,不仅要求废除“亲亲”之道,还要求废除私天下、家天下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尚贤”是“兼爱”的题中之意。
B.“尚贤”是墨子社会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其目的是让平民百姓中的贤良之士参与管理国家。
《论语》十大思想内涵之《周而不比》周而不比——正当的交往原则[内涵解读]1.周而不比(《〈论语〉选读》“课文解读”第2题)周而不比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与众人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但不结党营私。
要做到周而不比,一要胸襟宽广,“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二要以道义为重,做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不唯利是图。
择友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
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人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往方式: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交往尺度: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矜而不争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而是有进取心但不斤斤计较。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3.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相对而言,“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
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
“以直报怨”是较高的一种境界。
[相关成语]1.周而不比: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2.群而不党: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3.观过知仁:通过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4.言不及义: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或事情。
指不说正经话,尽说些无聊的话。
5.好行小惠:喜欢卖弄小聪明。
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惠,同“慧”,聪明。
6.直谅多闻: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7.以德报怨:用恩惠报答怨恨。
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8.以直报怨:用公正报答怨恨。
9.以德报德:拿恩惠来报答恩惠。
指把恩惠施予对己有恩的人。
10.以人废言: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11.善与人交:善于跟别人结交朋友。
12.以文会友: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论语摘译]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语文版高二《〈论语〉选读》《周而不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视频欣赏(课件展示)欣赏视频,初步感知交友的意义和方法。
二、导入课文(课件展示)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但是朋友有好坏之分。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引你走上邪路。
因此,选择朋友就显得非常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
今天学习《论语--周而不比》三、字词处理(课件展示)周而不比比:音bì,勾结。
君子矜而不争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
作动词。
恶:音wù,憎恶、讨厌。
作动词。
人焉廋哉廋:音sōu,隐藏、藏匿。
事君数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四、课文讲解(课件展示)(一)、疏通课文(课件展示)【原文】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论语〉选读》之《周而不比》教学设计2套周而不比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2、背诵重点章句2.10 16.4 15.15 4.26 12.23 12.243、理解儒家人际交往观中关于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4、请学生结合自我,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论语》中择友、察友、处友观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方面的主要观点2、难点:和而不同三、预习要求1、诵读课文、疏通文义、注出重点字词2、背诵有关交友方面的章句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五四运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据此,我们温州一个著名的学者南怀瑾先生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切入)四书是哪四书?《论语》是其中最经典的著作。
《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我们学过《论语十则》,还记得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请用一个词来形容朋友在你生活中的地位?请说说你选择朋友的标准?(二)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周而不比》,是有关儒家的交往观的,共十四章。
(简单介绍论语原文及课文的编排),今天我们研习这一部分,希望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有所借鉴,先看则小故事:东汉有位叫荀巨伯的人,一日得急信,说一友病重。
朋友远在千里。
故荀巨伯赶了好几天的路才到了友人居住的村庄。
到了这里以后。
却发现这里的村庄被胡人围住了。
他潜入城去探望朋友。
朋友非常感动,让他快走。
荀巨伯却说:“你这是什么话?你有难,不能走。
全村的人都不在,我来了。
看你这样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弃你于不顾。
”说完就动手为朋友擦洗身子。
无论朋友怎样的劝说就是坚持不走。
村庄终于被胡人攻破了,胡人从破草屋里搜出了全村仅剩下的这两个人,对他们说:我们大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你是何人,竟然不把我们放在眼里,难道你不怕死吗?故荀巨听完胡人的话说:“你们误会了,我并不是这村子里的人,到这里只是看望一个住在这里的病友。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君子周而不比.比:以利合,可解释为“勾结” B .朋友数.,斯疏矣 数:多,指朋友数量多 C .好行小慧,难矣哉 慧:聪明D .君子以文.会友 文:文章学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人焉.廋哉毋自辱焉.B.⎩⎪⎨⎪⎧ 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矜而.不争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D.⎩⎪⎨⎪⎧ 何以.报德以.友辅仁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活用的一项是( )A .君子周.而不比 B .友直.,友谅 C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D .老者安.之 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 .君子不以言举人B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C .人焉廋哉D .何以报德5.名句填空。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能恶人。
”(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益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损矣。
”(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游曰:“事君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疏矣。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观其所由.由:原因 B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谅:谅解 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责罚 D .不可.则止 可:认可,听从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视其所.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 人焉.廋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孔子交友的原则和方法的一组是(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④朋友数,斯疏矣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④⑥9.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第八课周而不比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期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游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与子夏合称为“游夏”。
子游二十多岁就担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孔子到武城时,“闻弦歌之声”,甚为嘉许。
子游自称重视仁义之根本,在孔子去世后,自己授徒讲学,其后学在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唐玄宗时,子游被追封为“吴侯”,宋代又被封为“丹阳公”,后又称“吴公”。
今江苏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遗迹。
古往今来,人们对交友一事都很重视,通过人的择友,大致也可看出人的观念、立场和格调。
战国时期荀子就曾说过:“匹夫不可不慎取友也。
友者,所以相有也。
”意思是说朋友是相互信任、拥有的对象,所以,选择朋友要慎重。
而孔子对交友的原则和标准、怎么对待人和观察人、与朋友相处时的分寸和目的,都做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君子之交虽淡,却清香益远、醇厚质朴,旷心怡神、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小人之交虽有若醴之甘却混浊黏腻,令人须防难防、欲避而难离。
这与孔子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具有同样的道理。
而孔子更重视交友的目的,即通过交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修养和做人的艺术。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君子周.而不比.周:__________比:__________(2)君子矜.而不争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群而不党.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能恶.人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指以义合,团结指以利合,勾结(2)庄重自持(3)结党营私(4)厌恶2.翻译下面的句子。
2021年浙江高考国学经典复习:《周而不比》教材内容与课后问题整理【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2.14)【注释】①周而不比:“周”和“比”都有密合的意思。
这里“周”指以义合,“比”指以利合。
“周而不比”的意思可与下章“群而不党”互参。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匀结而不团结【2】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争,群而不党。
”(15.22)【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参考译文】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喜爱人,才能正确地做到厌恶人。
”【4】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③哉?人焉廋哉?(2.10)【注释】①以:为。
②由:经由,经历。
③廋(sōu):隐藏。
【参考译文】孔子说:“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5】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
观过,斯知仁矣。
”(4.7)【注释】①党:类。
【参考译文】孔子说:“人的过错,各自取决于他所属的类别。
观察一个人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具有仁德了。
”【6】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5.17)【参考译文】孔子说:“一帮人整天待在一起,说话不涉及道义,只喜欢卖弄小聪明,难以有所成啊!”【7】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①,友善柔②,友便佞③,损矣。
”(16.4)【注释】①便辟( pián bì):谄(chǎn)媚逢迎。
②善柔:假装和善。
③便佞( pián nìng):巧言山辩。
【参考译文】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閉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范、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
尽管孔子的人生哲学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它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与躬行践履,但在孔子那里,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君与臣(或曰上级与下级)、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以及友与友的相互对待关系中而存在的。
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
而理想人格的成就又为社会从“礼崩乐坏”之中向“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及“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的发展演进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只有当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达到仁人志士之境,乐利安和、其乐融融的太平之世才有可能实现。
1.字音字形 (1)矜.而不争(jīn )(2)人焉廋.哉(sōu )(3)便辟.(bì)(4)便佞.(nìn ɡ)(5)事君数.(shuò) 2.重要词语(1)君子周.而不比.:周,合群,团结,同周围的人相处很好;比,本义是并列,挨着,这里是贬义,为私情而勾结(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庄重自持;党,结成团伙(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喜好;恶,厌恶 (4)人焉廋.哉:隐藏 (5)友直,友谅.,友多闻:信(6)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便辟,谄媚逢迎;便佞,巧言善辩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厚责,重责(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举用;废,废弃 (9)事君数.,斯辱矣:频繁 3.通假字忠告而善道.之:通“导”,引导 4.词类活用(1)群而不党.: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2)友直.,友谅.: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 (3)毋自辱.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侮辱 5.古今异义(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古义:结成团伙 今义:政党(2)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①古义:喜欢人 今义:品行高尚的人 ②古义:厌恶人 今义:品行低劣的人 (3)视其所以..古义:做的事情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古义:一帮人聚在一起 今义:成群聚居 6.特殊句式(1)人焉廋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介词短语后置 (3)何以报德:介词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1)周而不比: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第八课“周而不比”知识点整理一、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君子矜.而不争()人焉廋.哉()友便辟..()()友便佞.()事君数.()忠告而善道.之()二、通假字(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忠告而善道之:通,释作。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活用的类型,并解释)友.直,友.谅,友.多闻:活用方式解释四、一词多义(给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1、以2、事视其所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以.德报怨事.君数,斯辱矣君子不以.言举人3、党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字的特殊类型,并翻译句子)何以报德:,译:六、其他重点字词(解释)1、君子周.而不比.2、君子矜.而不争3、观其所由.4、察其所安.5、人焉廋.哉6、观过,斯.知文矣7、好行.小慧8、友谅.9、友便辟....10、友善柔11、友偏佞..厚而薄责.于人..12、躬自13、事君数.,斯辱.矣14、朋友数,斯疏.矣15、忠告而善道.之16、君子以文会.友七、默写自测1、,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以文会友,。
3、君子不以言举人,。
4、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矣。
,友善柔,,损矣。
八、能力提升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昔者仲尼与于蜡宾①,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夫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②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③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④,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周而不比:荡起我们友谊的小船——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材第八课《周而不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周、比、矜、斯、责、举、道”等实词的含义。
2.理解孔子择友、察友、处友以及交友目的的观点与态度。
3.对孔子的交友观做出自己的评价,重新对自己的交往观进行审视和调整。
【教学过程】1.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鲁迅先生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它们说的都是朋友的重要性。
但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会发生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遗憾。
《周而不比》一课讲述的就是儒家的交往观。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聆听孔子的教诲,学习孔子的智慧。
二、周比之别1.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的字形:周:就是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故而有周密之意。
《国语》中甚至直接将周解释为“忠信”。
比: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
《说文》解释“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
亦步亦趋的两个表面和谐,实则有异心。
关于“周”和“比”,朱熹曾有过一番精到的论述:周,普遍也;比,偏党也。
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
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朱熹《四书集注》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是矜持、庄重。
君子心中有原则有大义,故而不争小利。
群,合群团结。
党,本来是古代地方组织单位。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五里为族,五族为党;引申为朋辈,同类人,同伙的人;进而引申为勾结(党同伐异);偏私,偏袒(无偏无党)。
总结: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是君子交友的原则立场。
团结而不勾结,为公而不谋私,这样的朋友才是诤友。
三、交友之道(一)择友之义同学齐读16.4章,一位同学读译文。
老师请同学关注“友”字的活用,以及直、谅、多闻等实词的用法。
疏通章节意思,梳理本段先总后分的结构,指导背诵。
重点展开对三类“损友”的辨别。
老师适时出示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便辟”“善柔”“便佞”:便辟:巧避人之所忌以求容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