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紧急诊治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7
一、背景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流出现异常导致脑组织损伤。
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类型,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提高脑卒中的救治成功率,减少患者死亡率,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脑卒中应急救治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和监督脑卒中应急救治工作。
2. 设立脑卒中应急救治指挥部,负责具体实施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治工作。
3. 设立脑卒中应急救治小组,负责现场救治、转运、会诊等工作。
三、应急救治流程1. 病例发现:发现疑似脑卒中患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救治:(1)评估病情: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基础生命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心电监护。
(3)现场转运: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转运方式,确保患者安全、快速地送达医院。
3. 医院救治:(1)初步诊断: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明确诊断。
(2)治疗方案:根据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药物治疗:给予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等药物治疗。
(4)手术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干预。
4. 后期康复:(1)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2)心理支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四、应急物资与设备1. 应急物资:包括急救药品、医疗器械、救护车等。
2. 应急设备:包括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
五、应急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应急救治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应急救治能力。
2. 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针对突发事件,组织开展应急救治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六、责任追究1. 对未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开展应急救治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 对延误救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责任。
七、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特殊情况,可由脑卒中应急救治领导小组进行修订。
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1.快速诊断:当患者出现潜在的急性脑卒中症状时,如突然的剧烈头痛、面部、手臂、腿部的麻木和无力,言语困难、突然失明等,医务人员应及时进行快速评估和诊断,以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3.急救措施: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如让患者平躺并保持头部与身体位于同一水平,以便减轻脑组织的压力。
4.头颅CT扫描:当急救人员到达时,他们会尽快将患者送到医院,并安排进行头颅CT扫描。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诊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类型,并帮助医院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5.血管内溶栓治疗: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根据头颅CT扫描结果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这种治疗。
血管内溶栓治疗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送入到脑卒中引起的血栓附近直接进行治疗,以期恢复局部脑血流。
6.临时性血流阻断治疗:对于一些程度严重的大脑血管阻塞的脑卒中患者,临时性血流阻断治疗可能是一个选择。
这种治疗通过在颈动脉或颅内动脉插入导管,暂时堵塞大脑中的血管,减轻患者的症状。
7.范围性治疗:针对急性脑卒中引起的其他病因,在症状缓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范围性治疗,如手术或介入治疗等。
8.支持性治疗:除了上述治疗措施,急性脑卒中患者还需要进行支持性治疗。
这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维持适当的血压和血糖水平,确保气道通畅,避免并发症等。
对于部分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物理和康复治疗,以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专业和医院之间的合作。
一个高效的救治流程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因此,相关医务人员和机构应密切合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急性脑卒中救治流程,并进行不断的改进。
同时,大众应该加强对急性脑卒中的认识,并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就医。
脑卒中
与急诊相关的脑卒中有两类:脑梗塞和脑出血。
第一节脑梗塞
【临床分型(OCSP分型)】
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后循环梗塞(POCI);
腔隙性梗塞(LACI);
【临床诊断】
1.症状:偏瘫、头痛头晕、意识障碍。
2.辅检:CT,核磁共振。
【救治原则】
1.抗脑水肿,降颅高压。
2.溶栓:首选rtPA, 或尿激酶,3-6小时,静脉注射。
3.降纤:巴曲酶、降纤酶、或蚓激酶、蕲蛇酶。
12小时内,越早越好。
4.抗凝:肝素。
不常规立即使用,尤其溶栓者,24小时内不用。
5.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不溶栓者尽早应用,溶栓者24小时后应用,(150-300mg/d,分两次服用)。
6.神经保护剂:胞二磷胆碱,脑复康,钙通道阻滞剂。
7.扩容+支持等治疗。
第二节脑出血
【病因】
高血压性、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治疗性(溶栓或抗凝)、瘤卒中
【部位】
壳核、丘脑、脑干、小脑、脑叶、脑室
【临床诊断】
1.症状:偏瘫、头痛头晕、意识障碍。
2.辅检:CT,核磁共振。
【救治原则】
1.脱水降颅压,
2.调控血压,
3.立即辅检确诊,经会诊决定是否手术,转入相应病房。
4.同时注重处理急诊情况下的并发症:肺炎、肺水肿及血糖改变。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急性脑卒中接诊后诊断及处理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的急症,应尽快采集病史、完成必要的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及时进行抢救、治疗。
一、诊断(一)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尽快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间窗。
1、临床病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典型者突然发病,有迅速进展的脑部受损的征象,如意识障碍、局灶体征。
确定神经症状出现的时间,近期患病、手术或外伤历史,近期用药史。
2、神经系统检查:重点是发现脑部受损征象,如偏瘫、失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脑膜刺激征等。
同时应排除其他系统疾病。
附:脑卒中的识别脑卒中的常见症状:(1)症状突然发生。
(2)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笨拙、沉重或麻木。
(3)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4)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
(5)双眼向一侧凝视。
(6)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
(7)视物旋转或平衡障碍。
(8)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9)上述症状伴意识障碍或抽搐。
(二)诊断分析步骤1、是卒中还是其他疾病:重视发病形式、发病时间,同时注意排除脑外伤、中毒、癫痫后状态、瘤卒中、高血压脑病、低血糖昏迷、高血糖昏迷、脑部炎症以及躯体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
2、是哪一类型的卒中: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卒中。
根据起病方式、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除非有其他原因不能检查或患者条件不允许搬动,所有疑为卒中的患者都应尽快进行头部影像学(CT/MRI)检查,观察有无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3、缺血性卒中者是否有溶栓治疗指征: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之前必须进行相应的影像学(CT/MRI)检查。
二、处理(一)基本生命支持1、气道和呼吸(1)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有明显呼吸困难、窒息时,可采用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以保障通气。
(2)呕吐或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及时吸出呕吐物,保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
(3)对缺氧者予以吸氧,必要时应辅以机械通气。
2、心脏功能脑卒中患者应观察心脏情况,常规检查心电图。
脑卒中急诊抢救规范2010脑卒中的紧急诊断分类、分型、分期诊断:分类-确定是出血或缺血性卒中分型-临床提示的病变在脑的位置、大小。
分期-病变时程。
常规CT24小时内难以识别脑梗塞。
需要更多、更可靠、更及时的信息。
诊断关键:综合临床信息时间窗内准确确定脑梗塞的大小和部位。
1.临床检查:OCSP分型法(重点TACI和POCI)。
与评分法结合。
2.CT:判断出血、缺血、大小、部位的金标准(梗塞24小时内不肯定)。
判断侧枝循环、脑水肿颅高压状态。
3.TCD 判断MCA、BA血流状态。
诊断方法的集成、整合-临床实用诊断系统临床表现为主(OCSP分型)。
集成整合快速、简便、经济的辅助检查方法(CT、TCD、监护)。
时间:选择合适检查时间,注意动态、时效性。
其实是信息的综合集成。
大、中、小脑梗塞临床OCSP分型法(采用Bamford等提出的)1.全前循环梗塞(TACI)2.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3.腔隙性梗塞(LACI)4.后循环梗塞(POCI)传统OCSP分型标准全前循环梗塞(TACI):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同向偏盲;偏身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有以上三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后循环梗塞(POCI):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可有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塞腔隙性梗塞(LACI):表现为腔隙综合征。
紧急处理急重型1. 保证气道通畅不缺氧2. 血压、血容量稳定(输液,同时查血常规,生化)。
3. 处理急性颅高压4. 送检查CT(疑SAH需抬送)轻型24小时后CT;观察、对症影像诊断检查CT是最重要、最有用的首项检查。
尽可能早做以排除出血性卒中。
CT对颅内出血的敏感度高达100%,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达95%。
影像学的结果一定要能被神经系统症状和疾病的可能原因所解释(除外陈旧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