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子结构设计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8.82 MB
- 文档页数:151
第七章衣领结构第一节:衣领结构种类一、基本结构分类1. 无领2.立领3.翻折领二、变化结构分类在基本结构的衣领基础上,将其与抽褶、波浪、垂褶等组合起来,可构成各种变化结构衣领。
第二节:衣领构成要素一、衣领各部位名称和构成要素二、基础领窝结构原理(一)基础领窝的人体属性人体上自后颈椎点(BNP)经过侧颈点(SNP)到前颈点(FNP),形成的颈围线称基础领窝。
将基础领窝加大、变形后可构成具体款式的领窝。
(二)基础领窝的结构模型衣身的基础领窝线对应于人体的颈根围。
基础领窝结构模型的设计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基础领窝线的总弧长等于预定的领围大N;2)基础领窝的总领窝宽与总领窝深之比为1.3~1.4。
第三节:衣领结构设计一、无领结构设计一)基本无领结构设计无领开襟式领口(1)理论分析无领开襟式领口在裁剪前衣片时为使衣片符合人体要收省,如果没有收省就要要留出撇胸量1~2cm,然后再画领宽、领深。
门襟止口的上端有撇胸时,不能自带贴边,否则无法去掉撇胸量。
无领开襟式领口如下图:(2)基型变化和四开身无省基型相比主要做二点改变:其一,为使前胸部符合人体,前片做1cm的撇胸处理;其二,前领弧线由较凹状态变为较直状态。
二)变化无领结构设计例:抽褶型无领结构设计二、立领结构设计一)基本立领结构设计< 90°╱αb = 90°╱只有领座 > 90°——单立领1. 结构种类╲上口线为直、弧╲领座+翻领╱领座与单立领同╲翻立领╲翻领上口为直弧╱2. 立领结构模型要点:立领上口长 = N = 基础领高立领实际领高≥基础领高(与αb有关)3. 单立领制图方法* 实际领高应根据αb及领窝开深形状制定* 领下口的基础线l切线的确定与领座与领窝的相互关系确定,切点↓↑领座垂直程度↑↓* 领座的前部造型中的中线角应略大于立体造型中线角4. 翻立领制图领座的制图方法与单立领同翻立领的制图方法翻立领在长度、宽度上应加上里外层松量外口的形状可根据设计图任意设计5.应用举例Sk-1 基本立领结构设计1)单立领结构设计2)翻立领结构设计二)变化立领结构设计立领在平面结构设计时,其形状的变化直接影响其立体造型。
版师必知衣领结构原理1第一节衣领的分类一、关门领1.单立领:只有底领没有翻领的一类衣领。
如中式领、学生装领等。
由底领和翻领组成的一类衣领,底领较高,而围于人体颈部的衣领2.翻立领:由立领作底领,翻领作领面组合而成的一类衣领。
如衬衫领,中山装领等。
3.连衣立领:领子前端的一部分与衣身相连的一类衣领。
4.坦领:后底领领高在0.5-1cm,前底领近乎为零,领子平摊在衣身上的一类衣领。
二、驳折领由领子前部及衣身组合的一部分共同翻折形成的敞开式的一类衣领。
其底领可相连,也可分离。
三、花式领直接在衣身领窝上造型的一类衣领四、衣领结构线名称衣领各结构线名称。
其中a-底领宽,b-翻领宽。
五、领窝线结构若基本领窝线的大小用L表示,根据人体颈根部的几何形态,并保证在样板缩放时领口不走样,经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基本领窝线的制图条件为:前领窝:前领口深=2L/10前领口宽=2L/10-0.7cm弧外对角线MN=2/5前领口宽后领窝:后领口深=L/20后领口宽=2L/10-0.5cm弧外对角线=4L/1001第二节立领的结构原理与设计一、设计方法(一) 审视效果图,确定领子的立体形态及各部位尺寸若领子的上口围度为L2,领座线(下口线)围度为L1,根据上下口线的围度差可分为:垂直型立领 L1=L2 α1=α2=90°内倾型立领 L1> L2 α1>90°α2>90°外倾型立领 L1<><><>(二) 做出衣身上领窝线的形状,测出其大小,作为装领线的设计依据(三) 做出相应的立领结构立领结构图的绘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独立制图法。
它是根据立体着装效果,领上下口线差,凭借经验,确定装领线的翘度或弯曲度的大小及位置,具有简便、迅速的特点。
另一种是依靠前衣身的制图方法,它更有助于了解立领与衣身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成型后的细部形态。
二、独立制图法(一) 垂直型立领(L1=L2 、α1=α2=90°)呈圆柱体,领上口线长度与装领线相同。
领型结构原理与纸样分析在现代服装结构设计中,衣领纸样在服装制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衣领与衣身领口的弧线相缝合,要依据颈部结构来进行纸样设计,使缝制后的服装舒适、美观,所以,配领技术是否合理、科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领子纸样结构中起翘量设量多少的问题、领窝与领子的缝制精度问题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行探讨完善的地方,怎样解决领型结构设计变化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服装结构设计人员。
本文主要试图通过实验来分析衣领与颈部形态关系、衣领与衣身领窝结合的关系、领型的结构原理、不同领型的纸样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衣领处在人体头部的下方,是上装的重点部位,是人们美化仪表的显要部位,它对服装的整体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衣身领口的弧线相缝合,应依据颈部结构进行设计,使缝制后的服装舒适、美观。
一、颈部形态特点“画领先画颈”,绘制衣领时离不开对人体颈部的了解,下面我们通过立裁模型及剖视图来观察和分析一下领的形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颈部具有颈体前倾、后高、前低、根粗、上细、后颈平缓、前颈短等形体特点,而决定了领子的基本造型是上领口和下领口的关系。
二、领子纸样结构中领圈的取值问题领子的造型设计是以领圈为依据的,领圈又称领口,领口弧线是顺沿颈根围线形成的圆顺曲线,是根据人体颈部的立体形态,结合服装的造型特点形成的弧形结构线。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领圈的取值有多种方法,但哪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最准确还在讨论中,领圈取值问题也是会说纷纭。
本人在通过学习日本文化女子大学的一些研究后认为,领圈的取值很重要,我们常用的一种是定数法,但不是很精确,笔者认为将日本的短寸式原型法和文化大学的统计法结合使用较好。
日本的短寸式原型的方法,即用图形学的考虑方法取得背宽、后肩宽、后长、胸肩宽、前肩宽和前长等尺寸,在累积一定的人数后从图形中获得数据,形成通用原型的领宽和领深。
文化大学的统计法,即首先利用立体裁剪和试穿修正或其它的方法,获得适合人体体表的合身型原型,在平面展开图上测量领口的宽度和深度,在得到一定的数据后,利用统计的方法分析领口宽度、深度与胸围和颈根围的关系,并形成回归方程式。
第六章:领子的结构设计第一节:领子的概述一、领子的分类(一)无领(二)立领(三)翻领(四)企领二、领口线的设计第二节:常见领型的结构原理与变化一、立领结设计原理与制图(一)立领结构设计原理(二)立领制图(三)立领的变化与运用二、翻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翻领结构设计原理(二)翻领结构制图(三)翻领的变化与运用三、企领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企领结构设计原理(二)企领制图(三)企领的变化与运用四、坦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坦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二)坦领制图(三)坦领的变化与应用五、荡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荡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二)荡领制图(三)荡领的变化与应用第三节:领子制图案例分析与应用第六章领子的结构设计第一节领子的概述衣领是服装的主要部件之一,与人体的脖子和肩部相接触,是服装设计的主要部位。
衣领的款式繁多,其结构也随衣领款式的变化而改变。
在衣领结构设计制图时,要充分考虑到领子款式、人体体形、个人审美心理、人体卫生学和运动特点等方面内容。
衣领的分类方法很多,从实用角度看,领子可分为无领、立领和翻领等基本领型。
其它领型则以无领、立领或翻领为基础进行变化制图,也可以运用剪切、展开、抽褶和收省等手法进行领子变化制图。
一、领子的分类(一)无领无领是领子结构设计中最简单的领型之一,无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衣片领口线的处理。
无领在春、夏服装、内衣和礼服设计中使用较多,无领经常与首饰、丝巾、衬衣、毛衣等服饰搭配穿用。
无领的造型丰富,常见的无领有圆领、一字领、方领、“V”字形领、“U”字形领和花式领等。
(二)立领立领是指立着的领子,也称为竖领,其结构变化以人体颈部的造型为依据。
立领按其穿着状态可分为合体型立领、外张型立领和直立型立领三类。
1、合体型立领如图6-1所示,合体型立领与颈部的造型保持一致,为截面圆锥体。
旗袍领是典型的合体型立领,该领型的平面展开图为截面的扇形。
2、外张型立领外张型立领与合体型立领的造型正好相反,其外形为倒立的截面圆锥体。
第六章:领子的结构设计第一节:领子的概述一、领子的分类(一)无领(二)立领(三)翻领(四)企领二、领口线的设计第二节:常见领型的结构原理与变化一、立领结设计原理与制图(一)立领结构设计原理(二)立领制图(三)立领的变化与运用二、翻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翻领结构设计原理(二)翻领结构制图(三)翻领的变化与运用三、企领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企领结构设计原理(二)企领制图(三)企领的变化与运用四、坦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坦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二)坦领制图(三)坦领的变化与应用五、荡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与制图(一)荡领的结构设计原理(二)荡领制图(三)荡领的变化与应用第三节:领子制图案例分析与应用第六章领子的结构设计第一节领子的概述衣领是服装的主要部件之一,与人体的脖子和肩部相接触,是服装设计的主要部位。
衣领的款式繁多,其结构也随衣领款式的变化而改变。
在衣领结构设计制图时,要充分考虑到领子款式、人体体形、个人审美心理、人体卫生学和运动特点等方面内容。
衣领的分类方法很多,从实用角度看,领子可分为无领、立领和翻领等基本领型。
其它领型则以无领、立领或翻领为基础进行变化制图,也可以运用剪切、展开、抽褶和收省等手法进行领子变化制图。
一、领子的分类(一)无领无领是领子结构设计中最简单的领型之一,无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衣片领口线的处理。
无领在春、夏服装、内衣和礼服设计中使用较多,无领经常与首饰、丝巾、衬衣、毛衣等服饰搭配穿用。
无领的造型丰富,常见的无领有圆领、一字领、方领、“V”字形领、“U”字形领和花式领等。
(二)立领立领是指立着的领子,也称为竖领,其结构变化以人体颈部的造型为依据。
立领按其穿着状态可分为合体型立领、外张型立领和直立型立领三类。
1、合体型立领如图6-1所示,合体型立领与颈部的造型保持一致,为截面圆锥体。
旗袍领是典型的合体型立领,该领型的平面展开图为截面的扇形。
2、外张型立领外张型立领与合体型立领的造型正好相反,其外形为倒立的截面圆锥体。
领子论文:领型结构原理与纸样分析摘要:在现代服装结构设计中,衣领纸样在服装制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衣领与衣身领口的弧线相缝合,要依据颈部结构来进行纸样设计,使缝制后的服装舒适、美观,所以,配领技术是否合理、科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但领子纸样结构中起翘量设量多少的问题、领窝与领子的缝制精度问题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进行探讨完善的地方,怎样解决领型结构设计变化中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服装结构设计人员。
本文主要试图通过实验来分析衣领与颈部形态关系、衣领与衣身领窝结合的关系、领型的结构原理、不同领型的纸样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领子结构原理纸样设计衣领处在人体头部的下方,是上装的重点部位,是人们美化仪表的显要部位,它对服装的整体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衣身领口的弧线相缝合,应依据颈部结构进行设计,使缝制后的服装舒适、美观。
一、颈部形态特点“画领先画颈”,绘制衣领时离不开对人体颈部的了解,下面我们通过立裁模型及剖视图来观察和分析一下领的形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颈部具有颈体前倾、后高、前低、根粗、上细、后颈平缓、前颈短等形体特点,而决定了领子的基本造型是上领口和下领口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二、领子纸样结构中领圈的取值问题领子的造型设计是以领圈为依据的,领圈又称领口,领口弧线是顺沿颈根围线形成的圆顺曲线,是根据人体颈部的立体形态,结合服装的造型特点形成的弧形结构线。
在服装结构设计中领圈的取值有多种方法,但哪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最准确还在讨论中,领圈取值问题也是会说纷纭。
本人在通过学习日本文化女子大学的一些研究后认为,领圈的取值很重要,我们常用的一种是定数法,但不是很精确,笔者认为将日本的短寸式原型法和文化大学的统计法结合使用较好。
日本的短寸式原型的方法,即用图形学的考虑方法取得背宽、后肩宽、后长、胸肩宽、前肩宽和前长等尺寸,在累积一定的人数后从图形中获得数据,形成通用原型的领宽和领深。
文化大学的统计法,即首先利用立体裁剪和试穿修正或其它的方法,获得适合人体体表的合身型原型,在平面展开图上测量领口的宽度和深度,在得到一定的数据后,利用统计的方法分析领口宽度、深度与胸围和颈根围的关系,并形成回归方程式。
纸样师必备-领子结构原理与平领结构设计
一、平领结构分析
平领,也叫扁领、摊领、坦领,是一种只有领片结构,且领片平贴于肩部的领型。
平领的款式繁多,应用十分广泛,在衬衫、套装等女装中均能看到平领的影子。
(一)平领构成原理
1.圆形平领
2.海军领
3.荷叶边领
一般平领的结构制图,通常借用前后衣身纸样的领圈线作
为依据,前后肩线的重叠量为1.5 ㎝,形成平领底线的曲度。
容易拉伸的面料重叠量可增加到2-2.5 ㎝。
平领领座的高低是根据设计的要求确定的,领座的高低取决
于前后肩线重叠量的大小,肩部重叠量越大,平领的领底线曲
度就越直,领子拥有的幅度就越大,形成领座就越高。
领面相
对减少。
肩线重叠量与领座的关系:
1 当肩部重叠量在1.3㎝,形成领座高度为0.3 ㎝
2 当肩部重叠量在2.5㎝,形成领座高度为0.6 ㎝
3 当肩部重叠量在3.8㎝,形成领座高度为1 ㎝
4 当肩部重叠量在5㎝,形成领座高度为1.3 ㎝
纸样师必备-领子结构原理与设计之一
今天的文章分享就到此结束,如果对我文章有任何疑问和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和小编互动!
想要了解更多服装纸样设计干货知识请关注我们,每天给大家推送不一样的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