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和相关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肠内营养指南(适应症,禁忌,常见并发症,注意事项)发表者:陈泽涛 3650人已访问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
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
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
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
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
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肠内营养指南一、适应证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 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
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成人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成人肠内营养支持是指在口服或注射营养指导下,通过肠内途径提供必需营养物质支持患者的营养代谢需要。
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是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以科学、技术、安全、有效的护理实践,为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支持的全过程护理。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患者口腔功能障碍、胃肠道吸收障碍、消化系统疾病、手术后、恶性肿瘤、严重创伤、中重度烧伤、失水过多、长期卧床、口服或注射营养不足等。
禁忌证:肠道功能完全丧失、肠道闭锁、腹壁瘘等。
三、护理操作1. 营养评估与计划制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营养风险评估、患者营养状态评估,制定个性化的肠内营养支持计划。
2. 营养支持准备准备肠内营养支持所需器材、药物、营养液等,检查药物的有效期、品牌、剂量等。
3. 营养液配置与输注按照医嘱要求,将营养液加入输液袋内,进行滴注、泵输等方式给予患者。
4. 肠内饲管插入与护理选择合适的肠内饲管进行插入,保持饲管通畅,定期更换饲管,注意口腔护理。
5. 营养监测与调整对患者进行营养监测,如体重、血糖、尿量、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营养计划。
6. 并发症的防治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监测与防治,如腹泻、腹胀、呕吐、感染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四、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不得随意更改营养液剂量和输注速度。
2. 定期更换肠内饲管,避免感染。
3. 注意口腔护理,避免口腔感染。
4. 遇到并发症要及时处理,如腹泻、腹胀等。
5. 注意营养液的制备和输注过程中的无菌操作。
五、护士的角色1. 负责肠内营养支持的全过程护理。
2.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肠内饲管,保持饲管通畅。
3. 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并发症,及时调整护理计划。
4. 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肠内营养支持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
肠内营养护理指南最新版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版的肠内营养护理指南,帮助医护人员在
护理过程中提供全面且专业的肠内营养护理服务。
指南内容
1. 肠内营养的概念和重要性
- 解释肠内营养的定义,包括各种情况下的使用场景和优势。
- 强调肠内营养在提供全面营养支持方面的重要性。
2. 适应症和禁忌症
- 列出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包括肠功能衰竭、消化系统疾病等。
- 介绍肠内营养的禁忌症,提醒医护人员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
情况。
3. 肠内营养方案
- 提供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肠内营养方案的指导原则。
- 建议包括肠内营养的组成、配方选择和个体化调整等方面。
4. 肠内营养的实施与监测
- 介绍肠内营养的实施步骤,包括管道选择、插管技术等。
- 提供监测肠内营养效果的方法和指标,帮助医护人员及时调整方案。
5.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与处理
- 罗列常见的肠内营养并发症,如感染、呼吸困难等。
- 提供针对不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结论
本指南为医护人员提供最新的肠内营养护理指南,旨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康复效果。
在实施肠内营养护理时,请严格按照本指南的内容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请注意:本文档仅为指南性质,具体护理措施仍需要根据患者状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
*注意:本回答仅供参考,具体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编写。
*。
肠内营养护理范文肠内营养护理是指通过肠道途径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肠内喂养和肠内喂药。
肠内营养护理的目的是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康复,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肠内喂养和肠内喂药的护理要点。
肠内喂养是通过肠道途径给予患者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肠内喂养的适应症包括消化道功能正常但无法正常进食的患者,如危重病患者、手术后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等。
肠内喂养的护理要点如下:1.评估:护士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检查结果分析,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营养需求和食物摄入情况。
2.制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护士需制定合理的肠内喂养方案,包括输注速度、营养成分和输注时间等。
3.管路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预计使用时间,选择合适的肠内喂养管路,常见的有鼻饲管、鼻胃管和经皮肠穿刺管等。
4.操作技巧:护士在给予肠内喂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患者的头部抬高30度以上,以利食物进入肠道而不流入胃内,避免肠内喂养管的移位和堵塞,定期清洗和更换肠内喂养管路,并注意患者的肠内喂养的反应和并发症的观察。
5.监测与护理:护士需要监测患者的肠内喂养的效果,包括患者的体重、营养指标、血糖、尿量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观察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染、腹胀、腹泻等。
肠内喂药是通过肠道途径给予患者药物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患者不能口服药物或需要长期服药的情况。
肠内喂药的护理要点如下:1.评估:护士需要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药物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肠内喂药。
2.药物准备:根据医嘱,护士需要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包括计量、颗粒状药物的打粉、溶解或稀释等工作。
3.选择合适的肠内给药方法:常用的肠内给药方法有全肠内给药和部分肠内给药。
对于全肠内给药,药物需要完全进入肠道,并通过肠道吸收;而对于部分肠内给药,药物只需要进入肠道的一部分。
4.给药操作:护士需要选择合适的肠内给药位置,如胃、空肠或结肠等,并根据给药方法将药物通过肠内喂药管输注到相应的位置。
1.肠内营养的护理•肠内营养(EN)是指通过口服或管饲等方式经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物质。
它是可以不经过消化而直接吸收的高营养饮食,既使在没有消化液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小肠完全吸收。
其特点是:营养价值高,营养成分全面平衡,成份明确,无渣滓,不含纤维素。
有压缩性,排便少,携带方便,易保存。
适应症•不能经口摄食或摄食不足,需经管饲方法来维持营养的患者,如:昏迷、喉部术后、胃部术后、食道粘膜损伤等。
•多种原发性胃肠道疾病,采用肠内营养对治疗有利。
如胃肠道瘘、炎性肠道疾病等。
禁忌症•年龄<3个月的婴儿,不能耐受高张液体肠内营养的喂养。
•小肠广泛切除后,宜采用PN 6-8周,以后采用逐步增量的肠内营养。
•胃部分切除后,不能耐受高渗糖的肠内营养,因易产生倾倒综合征。
有的病人只能耐受缓慢的滴注。
•处于严重应激状态,如麻痹性肠梗阻、上消化道出血、顽固性呕吐、腹膜炎或腹泻急性期中,均不宜给于肠内营养。
膳食种类•2、匀浆混合液:是将膳食中的米、面、肉蛋、奶、菜等煮熟制成半流质状态,置电动打碎机打碎成混合浆液。
•1、混合奶:选用牛奶、豆浆、鸡蛋等蛋白质;浓米汤、冲稀的炒面粉、米粉、蔗糖等碳水化合物;植物油以及菜水、果汁等配置而成。
•3、要素膳:即化学配制膳。
如爱伦多、百普素、安素、能全力等。
特点为:由不需或很少再需要经过消化的营养素配制而成。
对胃肠和胰腺的刺激小,低渣、高营养效能、显著的减少粪便体积供给途径•1、口服口服肠内营养可随病人的喜爱,选择冷饮、热饮或加调味剂。
•2、管饲喂养途径有:(1)鼻胃(肠)管;(2)螺旋形鼻肠管;(3)经皮内窥镜引导下胃造口管;(4)经皮内窥镜引导下空肠造口管;(5)空肠造口管,如穿刺针引导建立小肠粘膜下隧道的空场造口管。
营养液调配及使用•1、调配营养液应按照医嘱的要求,严格按调配程序进行。
•2、使用温水(40度左右)将要素粉剂调成糊状,和匀后加温水稀释至所需要量。
必要时用纱布过滤后再使用。
1、胃肠功能正常,但营养物摄入不足或不能摄入者(昏迷、烧伤、大手术后危重病人)。
2、胃肠道部分功能不良者,如消化道瘘、短肠综合征(大量小肠切除术后)等。
3、胃肠功能基本正常但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不良者如糖尿病或肝、肾衰竭者。
需进行营养支持时,凡胃肠道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能正常或存在部分功能者,应当首选肠内营养或与肠外营养配合,部分应用肠内营养。
二、肠内营养护理
1、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
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2、途径和方式
(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
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
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
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
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
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关键点
1.胃肠道是否耐受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5.教育需求
四、评估
(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
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二)营养液类型
(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五)胃肠道
1.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有无胃潴留
3.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
(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
五、干预措施
(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
(二)营养管的维护
1.妥善固定营养管,鼻肠管应该列入特殊管道给予加固,防止脱出。
2.空肠营养管应每班检查缝线是否牢固,必要时及时加固。
3.胃造瘘管常规每班更换造瘘口敷料;更换时旋转造瘘管180度,以防粘连;保持造
瘘管固定夹与皮肤之间的松紧度合适,太松易造成营养液渗漏,太紧易造成皮肤破损。
4.对于长期经胃管鼻饲患者,应当每月更换胃管;每次换管时,更换鼻孔。
(三)营养液的准备
1.肠内营养液温度控制在37~40度左右:太冷刺激肠道易引起腹泻;太热易引起营养
液凝结成块,导致管路堵塞。
2. 营养液开启后放置冰箱,24小时内有效。
(四)胃内残余量的检查见流程图
(五)每次喂饲前确认营养管的位置:胸片是确认营养管位置的金标准。
(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1.返流、误吸与肺部感染
(1)肠内营养前后半小时内尽量避免做CPT、吸痰及翻身等操作。
(2)肠内营养液定时灌注者前后半小时内保持床头抬高30~45度,连续输注者若无禁忌症尽量保持床头抬高大于30度。
(3)管饲前确认管道位置正确。
(4)肠内营养液连续输注者常规每四小时监测胃潴留,定时灌注的患者鼻饲前常规回抽胃潴留,检查潴留量和颜色。
如果胃潴留为鲜红色,量多,则告知医生,暂停管饲;如果胃储留为咖啡色,量小于200ml,告知医生,遵嘱管饲及使用制酸药。
当胃潴留大于200ml时,告知医生,遵嘱暂停管饲一次。
对于有潴留的患者可应用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等促进胃的排空及肠蠕动。
(5)灌注速度不可过快,每次灌注的量不超过300ml。
(6)证实有返流的患者应选择其他的营养途径。
2. 胃肠道并发症
(1)腹泻:多因长期未进食、初次鼻饲、灌注速度过快、吸收不良、浓度太高、乳糖不耐症等。
处理是初次应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增加浓度,降低灌注速度;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患者,应给予无乳糖配方。
处理见腹泻护理常规。
(2)腹涨、便秘和腹痛:患者在开始肠道喂养时,注意减慢速度,降低浓度,并配合胃肠动力药的应用,密切监测胃或肠内潴留量。
(3)恶心与呕吐:灌注速度过快、温度过低、胃排空障碍引起的潴留,可导致恶心与呕吐。
鼻饲患者呕吐的处理:立即侧卧,清除口腔呕吐物,有人工气道患者给予气道内吸引,观察体温及氧合情况。
(4)倾倒综合征:放置空肠营养管的患者或胃切除术后患者可出现此并发症。
多发生在餐后10-30分钟内,因胃容积减少及失去对胃排空的控制,多量高渗溶液快速进入小肠所致。
可表现为胃肠道和心血管两大系统症状。
胃肠道症状为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肠鸣频繁,可有绞痛腹泻;循环系统症状有全身无力、头昏、晕厥、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等。
此时应减慢输注速度,适当稀释营养液以降低渗透压,选择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营养液,可使症状缓解。
3.机械性并发症
(1)肠内营养管堵塞,预防措施有:
①管饲前后均应用20毫升温水冲洗导管,防止管道堵塞。
②持续营养泵维持的肠内营养,需4到6小时温水冲管一次。
③管饲给药时应先碾碎,完全溶解后注入。
④酸性物质容易导致蛋白质配方的营养液凝固。
在一些营养管堵塞时使用温
开水可再通,对于顽固性的胃管堵塞可使用一片胰脂肪酶加320mg碳酸氢钠
(增加pH)溶于5ml温水中,注入前先尽量回抽胃管内的东西,以使脂肪酶
能充分接触堵塞物质。
5分钟之后用温开水冲洗。
(2)鼻咽食管和胃黏膜损伤及炎症。
4.代谢并发症:注意观察血糖、电解质,肝功能等指标,根据医嘱监测血糖,必要时使
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六、健康教育
1.强调肠内营养的必要性。
2.宣教肠内营养的途径、方法以及所灌注的营养液类型。
3.教会家属观察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