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 格式:pdf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17
第五章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一、教材分析:《植物根的生长》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2节,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后的第三课时教学。
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这对后续内容如植物的生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知识的学习具有奠基作用,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初一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上看,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资源去探究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七年级的学生探索欲望和好奇心较强,但是逻辑思维能力依然欠缺,学生的学习热情较大,但缺乏一定的耐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通过设计这么不同以往常规的学习体验,不仅传授知识,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能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 描述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能力目标:1. 通过肉眼和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创新精神。
2. 培养学生爱惜植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尖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教学材料:萌发的黄豆种子,放大镜,显微镜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展示食物:萝卜提问:同学们,我们平时所吃的是萝卜的哪一部份呢?萝卜的根有些什么结构?萝卜的根为什么会生长得这样旺盛?回答:根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出课题。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欲望,使学生在疑问好奇中主动走进探究学习的乐园。
新课一、根的作用二、根尖的结构与功能1.根尖的结构无论是一颗小白菜还是一棵生长几千年的松树,他们都是由一粒种子萌发成长的。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前面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植物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吸收外界的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根的吸收作用与它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根尖结构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植物是如何生长的。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并且向学生宣传保护好环境中的绿色植物。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生物学》这门课程,虽然有小学时《科学》的基础,但是仍然很薄弱,尤其现在的孩子,和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在学习本章节内容时就显得有些枯燥、抽象。
基于这种原因,教师在本节课中运用实物、模型结构及视频和动画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相互联系,对于根尖的结构这部分内容,采取观察“萝卜的根尖”、“豆芽的根尖”图片从宏观上认识根尖的结构,对于根尖的微观细胞结构采取自己读书及观看“根尖的结构”动画、观察根尖结构模型方式直观的认识根尖的结构及其作用;对于根的生长这部分内容,由于授课地点及时间的限制,教师直接将不同的两个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展示,同学们通过实验现象及数据直观认识到植物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师生共同总结植物的生长与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有关。
最后根的特性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到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
2描述植物根生长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及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关心植被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的生长部位和生长的原因。
六、教学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的生长部位。
七、教学准备:根尖的结构模型、豆芽根尖、小葱、红薯,“植物为什么会长根”视频、“根尖的结构”动画八、教学过程:九、板书设计:植物根的生长一、根尖的结构和功能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二、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三、根的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第3单元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课前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课前培养: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
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二)教师准备
1、培养小麦幼根
2、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导管的模型
3、FLASH:(1)根尖的基本结构;(2)根的生长;(3)重力对根生长的影响
4、视频文件:根的生长
教学过程
5-2 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 3 -
5-2 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
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现状,谈一谈植物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作用,怎样才能重现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 5 -。
第3单元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重点)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重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三、教学准备:1、培养小麦幼根。
2、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导管的模型。
3、FLASH:(1)根尖的基本结构;(2)根的生长;(3)重力对根生长的影响。
4、视频文件:根的生长。
5、用培养皿培养小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
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使根毛大量长出。
五、板书设计:第3单元第5章绿色植物的一生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2课时)一、根尖的结构:由尖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
观察实验:小麦根尖的结构。
二、根的生长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六、课堂作业:一、填空题1.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2.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征,与植物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二、选择题1.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结构,由尖端一次向上是()A.根冠、分生区、成熟区、伸长区B.分生区、根冠、成熟区、伸长区C.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D.分生区、根冠、伸长区、成熟区3.下列结构中,使根不断长长的是A.根冠和生长点B。
伸长区和成熟区()C.分生区和伸长区D。
根冠和伸长区探究报告根的生长部位1.探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出的探究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根尖,培养相应的观察能力。
2.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大胆实践的精神。
2.形成关心植被,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1.描述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采用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并配合演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1.与植物根的生长相关的图片。
2.植物根的生长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们可能听说过“树有多高,根有多深”这句话,也就是说植物生长在土壤里的根与地上部分的生长势同时进行的。
土壤中的根不断地长长,并逐渐形成庞大的根系。
出示图片资料:这是一株长在果园的苹果树,大家可以数一数,看看苹果树的枝条有多少呢?是不是最多也就十多支啊!但是如果把苹果树地下部分的根挖出来看,你会发现,根的分支多达50000多条,为树枝的5000多倍!原来植物稳固的扎根在土壤中,是因为植物有那么多的手在抓握土壤呢!植物靠根深埋于土壤中,才会根深叶茂。
前一节学习了种子萌发首先是长出根,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根是如何生长的,根的结构又是怎样的?(二)学习新课学习任务一:根尖的结构:[观察]:观察幼根,认识根毛,了解根尖的概念。
根尖:从根的尖端到箐根毛的一段。
[观察]:对照课本插图,利用放大镜认识根尖的四个部分: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
阅读课本P69,填写“根尖的结构比较”图表,总结出根尖的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细胞大小细胞形状学习任务二:根的生长探究实验:根的生长部位[探究过程]小资料告诉我们,根的分支生长的速度是很快的,那么,根究竟是如何生长的?一、提出问题:根尖的什么部位生长的最快?二、作出假设:根尖的伸长区生长的最快。
《植物根的生长》教学设计设计依据和构想本节教学主要内容是通过前面一节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植物是通过什么器官来吸收外界的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根的吸收作用与它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根尖结构中各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植物是如何生长的。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根对植物的重要性,并且向学生宣传如何保护好生活在人类周围的植物的根。
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达到《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愿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领略科学探究的魅力。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3.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测量比较根的生长,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
6.培养学生关心植被,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1.描述根尖每一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有关根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根结构、功能、生长发育过程的资料。
3.准备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根尖纵切模式图,根尖的纵切玻片标本,萌发的小麦种子,培养出幼根的大豆,油性记号笔。
学生准备:1.每组提前1周准备好用透明塑料瓶培育的幼苗(玉米、小麦等常见的幼苗),油性记号笔。
2.预习教科书P69根的生长部位探究实验。
3.上网查询有关根贮存营养、保持水土和吸收无机盐等方面的资料。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可能听说过“树有多高,根有多深”这句话,也就是说植物生长在土壤里的根与地上部分的生长是同时进行的。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根尖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部位及生长的原因。
技能性目标:
通过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能力。
情感性目标:
1、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形成关心植被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四、教学流程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
一、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等
二、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三、根的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增生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四、根的生长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第5章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一、教材分析:今天这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后的第三课时教学。
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初一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上看,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资源去探究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14岁的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生活中接触过的植物的根真实的搬到课堂上来,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必定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自然地把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学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小组讨论,汇报总结;通过的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认识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部位,并学会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学会利用资源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学习方法,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方面:(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通过根尖的生长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通过对学生实际、教学内容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观察、动手实验,让学生知道根尖的结构。
第5章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一、教材分析:今天这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第二节植物根的生长,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种子的结构、种子的萌发后的第三课时教学。
教学中指导学生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并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初一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上看,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资源去探究问题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来看,14岁的学生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把生活中接触过的植物的根真实的搬到课堂上来,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也大大增强,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必定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自然地把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合作学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小组讨论,汇报总结;通过的教师引导,学生能够认识根尖的结构和根的生长部位,并学会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学会利用资源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这样一种学习方法,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植物根生长的原因。
2、能力方面:(1)学会观察幼苗的根毛和根尖的纵切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熟联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通过学生亲手培育根尖和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根尖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2)通过根尖的生长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通过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观察、动手实验,让学生知道根尖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