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凌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飞天凌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飞天凌空》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飞天凌空》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主旨、结构、主要观点等。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飞天凌空》的基本内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段落,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飞天凌空》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五、课后作业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应用能力:评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课文观点分析和评价相关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课文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飞天凌空》的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初中语文《飞天凌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飞天凌空》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理解飞天的含义,及它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飞天凌空》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2.了解飞天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飞天的含义,及它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1.由师生共同准备《飞天凌空》这篇课文,教师还准备相应的教学解读材料。
2.复印学生阅读材料。
3.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课题等简要介绍飞天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展示与解读《飞天凌空》(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飞天凌空》这篇课文,同时进行适当的解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三、分组阅读(15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用10分钟时间读一读《飞天凌空》这篇课文,然后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的读后感。
四、全班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对《飞天凌空》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情节以及人物形象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五、小组合作练习(15分钟)把学生再次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解答。
六、展示与分享(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问题与解答,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七、拓展活动(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飞天凌空》有关的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飞天凌空》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对飞天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和分享,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是课堂时间有限,需要教师精确掌握时间,保证教学的流程和进度。
初中语文飞天凌空教案教案一:《飞天凌空》-四六级写作思路及语言运用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作用;2.通过阅读分析感受,理解“飞天凌空”这个主题;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古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作用;2.感受“飞天凌空”的精神风貌;3.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主题。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提问:“你们最近有什么难题呢?在遇到难题时,你是怎么做的呢?”2.教师出示课文题目:“《飞天凌空》”让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3.学生猜测后,教师进行解答,引入古代工匠精神和“飞天凌空”的主题。
Step 2 阅读理解1.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学生在默读时标记重点词汇和段落。
2.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如:“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故事讲述了什么?”3.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查找并归纳古代工匠精神的表现和意义。
Step 3 分析主题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飞天凌空”究竟象征着什么样的精神风貌?2.学生分享分析结果,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Step 4 写作任务1.教师要求学生扩写刚才的分析结果,即“飞天凌空”象征的精神风貌。
2.学生练习口头表达,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
3.学生开始写作,注意组织材料,表达合适的语言,保持逻辑性。
Step 5 交流和评价1.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提出建议和修改意见。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赞扬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
Step 6 作文集锦1.学生将修改后的作文整理成册,共同评选出优秀作文,形成作文集。
2.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学生了解了古代工匠精神的意义,并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深入理解了“飞天凌空”的主题。
通过写作,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这节课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飞天凌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2)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文本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运用情境教学法,深入感受文本所描绘的画面。
(3)提高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文本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祖国的美景。
(2)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本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本中的美景和作者的情感。
3. 文本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感受文本的美。
4. 情境教学(1)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读等方式,感受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
3. 学生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4. 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文本中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学设计第1篇】知识与技能1. 掌握重点生字词及短语,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 了解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特点。
3.体会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1. 掌握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人物特写的常用写法。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掌握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人物特写的常用写法。
难点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情境导入课前热身授课课堂总结作业布置1982年11月24,印度新德里游泳馆,八千多名现场观众及亿万电视机前的观众,一齐将目光聚焦在十米高台跳水比赛中,期待运动员们在这场优雅与力量结合的竞赛里崭露头角。
中国女运动员吕伟不负众望,用她优美的身姿、扎实的功底、完美的技巧博得全场喝彩,问鼎亚运。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飞天”凌空》,走进曾经为国增光的亚运冠军吕伟。
1.预习检测,考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了解新闻特写结合课文后材料《什么是新闻特写》,让学生阅读,教师补充以下内容:新闻特写的创作方法:新闻特写的写作要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掌握的最基本的新闻特写的写法,也是原则。
一、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讨论并归纳: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在第九届亚运会上,以9.5分的高分获得10米高台跳水冠军。
二、联系人物传记相关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映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三、问题探究(一)吕伟完美的一跳,如此短暂的1.7秒,作者如何实现让读者体会到比电视画面更有视觉冲击的效果?思路解析:1.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还原新闻事实。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跳水运动的魅力和运动员的拼搏精神。
2.学习并运用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和描写方法。
2.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运用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联想。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字词,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同学们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吗?四、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飞天”凌空》,谁能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跳水运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来描述吗?三、写作练习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请同学们以“我的运动瞬间”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表现出运动的精彩瞬间。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进行了写作练习,谁能分享一下自己的作文?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跳水运动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启示?你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拼搏精神?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并尝试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描述。
2.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实践活动心得,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修改自己的作文,力求更加生动、精彩。
2.阅读课文《“飞天”凌空》,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写作水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飞天”凌空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飞天”凌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明确《飞天凌空》的结构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旗下的运动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朗读,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旗下的运动之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体会文章中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侧面描写、对比烘托写法的运用。
难点:1.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2.能够区别消息与特写,学习新闻特写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架起娇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画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
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明确:(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2)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试着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来源:学科网ZXXK]明确:(1)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2)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三、感受语言魅力在文中第二部分,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洋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2~4段,品味动词的精妙之处。
明确: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飞天”凌空》教案(最终版)第一篇:《“飞天”凌空》教案(最终版)“飞天”凌空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重点)3.细读课文,揣摩新闻特写的一些常用写法。
4.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中国最著名的几个跳水女皇导入(高敏伏明霞郭晶晶吴敏霞)。
高敏,1970年9月7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
前中国跳水运动员,曾蝉联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跳板跳水冠军,是中国第一位奥运会跳板跳水金牌获得者,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突破600分跳水大关的女运动员。
高敏在跳板跳水职业生涯中共斩获70余枚金牌,创造了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7年全胜的记录。
伏明霞,1978年8月16日生于湖北武汉,前中国跳水运动员。
1992年7月,14岁的伏明霞获得了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金牌,成为了奥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1996年7月,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伏明霞同时获得了女子10米跳台与女子3米板的冠军,她成为中国奥运跳水史上的第一个板台双冠王。
2000年9月,伏明霞卫冕了奥运会女子单人3米板的金牌。
悉尼奥运会结束之后,伏明霞正式退役。
郭晶晶,1981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北保定。
前国家运动员,奥运冠军,有“跳水女皇”之称。
2004获雅典奥运会跳水冠军。
2008年在北京第二十九届世界杯跳水赛获女子3米板单人冠军;2008年8月17日在北京奥运会中,郭晶晶与吴敏霞以343.50的总分毫无悬念的摘得冠军。
吴敏霞,1985年11月10日生于上海,前中国女子跳水队运动员,奥运会冠军。
2004年,吴敏霞与郭晶晶一起夺得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金牌,并在随后的女子单人3米板比赛中获得亚军。
2008年,吴敏霞再次与郭晶晶配对,成功夺得北京奥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金牌。
初中语文《“飞天”凌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某些难懂的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2)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内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作品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和段落。
(2)剖析作者创作背景,揭示作品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2)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飞天凌空》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共3篇《飞天凌空》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飞天凌空》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认识“飞天凌空”课文的总体内容,学会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
2. 理解“梦想与现实”的关系,认识到实现理想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
3. 能熟练运用谈论未来的表达方式,并能够设计一份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教学重难点1. 整体把握“飞天凌空”课文,并分析其与“梦想与现实”主题的关系。
2. 学会谈论未来的表达方式,掌握关于职业规划的表达方法及其相关词汇。
三、教学准备1. 课本、黑板、多媒体PPT及视频等教学资源。
2. 设计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制作职业规划的任务单及相关参考资料。
四、教学过程1. 精讲:通过多媒体PPT向学生介绍《飞天凌空》的结构。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来了解作品的主旨。
指导学生掌握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让他们能够熟练地谈论未来的职业计划。
2. 练习:根据课文及相关内容,设计一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以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帮助他们加深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理解。
3. 任务:为学生设计一份职业规划的任务单。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及其要求,并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及建议,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更好的未来。
五、教学建议1. 多角度解读课文透过知名人士的事迹和“梦想”主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启迪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将来的职业规划。
2. 常规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职业规划相关的主题讨论、职业探索、职业讲座等,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对课后任务单的评估,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学生职业规划任务单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针对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指导和反馈,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反思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系统性工程,与时俱进不仅要是教育部门的需要,也是教师的基本要求。
《飞天凌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和技巧。
(2)培养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舞蹈动作。
(2)通过分组练习和集体表演,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内容1. 基本舞蹈动作的学习:如跳跃、旋转、弯腰等。
2. 舞蹈组合的练习:如舞蹈步伐的组合、手势的组合等。
3. 舞蹈剧目的学习:如《飞天凌空》舞蹈剧目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舞蹈动作的准确掌握和舞蹈组合的流畅表现。
2. 教学难点:舞蹈中的高难度动作和技巧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跟随模仿。
2. 指导法:教师对学生的动作进行个别指导,纠正错误。
3. 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加强协作和交流。
4. 表演法:学生进行集体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热身,如跳跃、旋转等。
2. 基本舞蹈动作的学习:教师进行基本舞蹈动作的示范,学生跟随模仿并练习。
3. 舞蹈组合的练习:教师给出舞蹈组合,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4. 舞蹈剧目的学习:教师进行《飞天凌空》舞蹈剧目的示范,学生跟随模仿并练习。
5. 集体表演:学生进行集体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六、教学资源1. 舞蹈教学视频:用于示范和参考。
2. 舞蹈音乐:用于伴奏和练习。
3. 舞蹈服饰和道具:用于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效果。
4. 舞蹈图解:用于指导和辅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舞蹈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通过观察和个别指导进行评价。
2. 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表现力:通过集体表演和分组练习进行评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飞天”凌空》教案精选3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新闻特写中的佳作,将跳水运动员从准备到入水的瞬间定格为四个画面,充分展现了跳水姑娘的运动之美,达到了“突出较有表现力的瞬间”的报道效果。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飞天凌空,作者整理分享了3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飞天”凌空》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飞天”凌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闻特写的含义和价值;2.掌握本文的写法,制作新闻特写评价量表;3.掌握消息和特写两种体裁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难点:把握新闻特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一、了解体裁1.了解写作背景屏幕显示,学生阅读:《“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榜样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了解新闻特写屏幕显示,教师讲解:(1)“特写”,作为电影学中的术语时,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2)新闻特写含义: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较生动感人、较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价值:满足读者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
二、感知全文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三、探究写法1.动作分解一段:镜头1:起跳前的一刹那(榜样)第二段:镜头2:在空中一瞬间的停滞第三段:镜头3:展示身体优美线条的1.7秒第四段:镜头4:“入水”的刹那第五段:镜头5:观众的反应2.描绘准确细读课文,完成填空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初中语文《“飞天”凌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飞天”凌空》。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飞天”凌空》。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飞天”凌空》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词和难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练习:(1)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课文。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飞天”凌空》。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精神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运用。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概括、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飞天”凌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飞天”凌空》。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课文中的例句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飞天”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2)领悟课文中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4. 课内外阅读的拓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飞天”凌空》。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飞天”凌空》的课件和教学资源。
(2)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2. 课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飞天”凌空》。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 课堂练习:(1)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批改并及时给予反馈。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和背诵课文《“飞天”凌空》。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话。
3. 分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飞天”凌空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
2.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重点)
3.细读课文,揣摩新闻特写的一些常用写法。
4.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导入新课
跳水皇后郭晶晶我们大家都很熟悉,可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夺得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今天就让我们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去一睹她的芳容。
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
凌空: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
飞天凌空:这一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形容吕伟跳水如仙女般优美绝伦,表达了作者对其动作的感叹和赞美。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优雅(yǎ )掠过(lüè )翘首(qiáo )屏息(bǐng )一刹那(chà )
慷慨(kǎi )哧地(chī )悄然(qiǎo)
2、记住重点词语
翘首:抬起头来。
屏息:暂时抑制呼吸。
酷似:好像。
慷慨:大方、不吝惜。
轻盈:形容动作、姿态轻柔优美。
由衷:指衷心、发自内心的,不是假装的。
如梦初醒:像刚从梦中醒来。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好明白过来。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二、课前资料介绍
1、背景介绍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30年后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的一样,现场感十足,这篇特写被评为当年好新闻“一等奖”。
在1982年的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首次在金牌总数上超过历届第一的日本队,其中夺得10米高台跳水比赛金牌的女运动员是谁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篇特写去一睹她为国争光的英姿。
2、什么是新闻特写
(1)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2)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
(3)属于一种新闻体裁。
三、读课文,思考: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明确: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能不能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明确: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四、语言品味
(一)品读课文二三四段动词的精妙
1、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
明确: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
2、第二段中“被空气托住”
明确:犹如定格空中,表现出吕伟身材修长、美妙、轻盈的特点,为下文精彩表现埋伏笔。
3、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哧”地插进碧波
明确:镜头似地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二)除了动词,还善用修辞,你能找出来吗
比喻: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
将吕伟跳水速度比作“旋风”“流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跳水速度之快,动作之娴熟。
拟人
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
五、写作手法
认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的写法:
“她站在……飞鸟掠过她的身旁。
”
以漂浮的白云、飞鸟掠过的动态,与吕伟“沉静自若”的静态形成对比,
衬托出她“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的特点。
2、描写方式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1-4段,正面描写(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吕伟整个跳水动作完美、精彩、令人难忘。
5-8段,侧面描写,通过记者、观众的反映,衬托出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同时将特写推向高潮,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六、主题思想
这是一篇人物特写,全文500多字,巧妙记叙了中国跳水冠军吕伟夺冠时的精彩表现,体现出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进的爱国精神。
七、拓展延伸对比一下,消息和新闻特写有何异同
明确:同:
1、都属于新闻体裁;
2、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异:
1、篇幅:新闻特写一般比消息要长。
2、时效性:比消息略差
3、表达方式:以形象化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侧重于再现,兼备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消息则是以记叙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议论。
4、前者适合一般性的报道,后者适合更进一步的深度报道。
八、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一秒七的时间里,记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