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工业生产完成增加值突破三万亿元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去年26省市GDP增速超10% 总量超万亿省市14个[导读]各地经济数据公布,全国26省市去年GDP增速超10%,总量超万亿省份共14个,广东、江苏、山东超3万亿蝉联前三,安徽新晋入榜;除山西外,所有省市实现“保八”。
2009年个省(区、市)GDP总量图表:2005-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新华社发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6日讯 (记者孙丹)随着全国2010年地方“两会”全部闭幕,各省(区、直辖市)2009年的“成绩单”也陆续浮出水面。
纵观各地公布的数字,2009年我国又有1个省份(安徽)加入“万亿GDP俱乐部”,至此,全国共有14个省份GDP总量超过万亿元。
去年,我国经济超额完成“保八”目标,而各省份中就有26个GDP增速超过10%,除山西省外(预计GDP增长6%左右),全都实现“保八”。
2009年,广东、江苏和山东继续巩固“三万亿俱乐部”的位置,并稳居前三甲(其中广东接近4万亿元),内蒙古去年实现GDP 9725.78亿元,距“万亿”只有一步之遥,增速更是达到16.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8.2个百分点,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各省区市第一位。
为方便广大网友阅读和分析,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国家统计局网站、各地统计局网站及各省区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整理出各地GDP总量和增速数据(按GDP总量排序)。
广东 39082亿元增速9.5%广东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出拳重,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完成生产总值3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生产总值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
江苏 34061亿元增速12.4%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折合6475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29亿元,增长18.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
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33805.3亿元,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 2198.5亿元,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9元,分别增长9.2%和8.5%。
第1篇一、经济增速稳中有进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4.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4.9%。
这表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质量不断提升。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23年,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占比降至7.6%,第二产业占比降至39.6%,第三产业占比升至52.8%。
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三、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2023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8.5%,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44%。
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提升至第11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四、改革开放持续深化2023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五、民生福祉持续改善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六、国际地位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疫情防控,为全球抗疫作出重要贡献。
我国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2023年经济运行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总之,2023年中国经济在稳中求进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新的一年里,我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2篇一、经济增长稳中有进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4.8%,实现了稳中有进。
“一增两稳三提升”推动钢铁行业稳增长8月21日,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对今明两年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在当前钢铁行业正面临多重压力的时间节点上,《方案》出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钢铁产业链企业应重点把握行业发展“一增两稳三提升”总体要求,抓住政策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增:紧扣“一利三率”目标《方案》提出钢铁行业稳增长的主要指标是“一利三率”。
“一利”即经济效益(利润总额),“三率”即固定资产投入强度、研发投入强度、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明确提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2023年为3.5%左右,2024年为4%以上。
“一利三率”指标,主要是针对钢铁行业盈利质量不高、产品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足、价值创造不强等四大短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钢铁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同)利润同比下降91.3%;2023年1月—7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3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28个行业同比下降,钢铁行业利润同比下降90.5%,居末位,盈利能力下降已然成为钢铁行业当前最大的难点问题。
工业增加值是衡量行业创造价值的核心指标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为40.16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低于整体增长率。
2023年1月—7月份,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较工业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指标有所改善。
2023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5%,而钢铁行业按2023年行业研发投入强度目标达到1.5%来看,仍未达到全社会投入水平。
国务院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经营指标持续进行优化,2023年提出“一利五率”经营目标体系,并落实到企业各级层面。
实现钢铁行业稳增长,关键也要把“一利三率”指标层层落实,与企业战略规划、生产经营、投资研发紧密结合起来,以“一利三率”增长为主要经营目标,以市场主体的稳增长确保行业的稳增长。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变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空前增强,工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
工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发展;正文:中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的本质特征就是工业化的深入。
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就是指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伴随而来的经济效率的提升。
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的转变,主要是工业部门的产值份额迅速提高,这是量的层面的变化;二是经济效率的提升,即所有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这是质的层面的变化。
只有量和质两个层面的同步推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
如果用“产业结构高度”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变化,它应该既是各产业的份额和比例关系的一种度量,同时也是各产业的经济效率的衡量。
因此,产业结构高度的度量本质上必须归结为劳动生产率的衡量。
只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所占的份额较大,才能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的真实性。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一)以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并逐渐得到提升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的近三十多年来,按照国家统计局现在估算的数据,这一期间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这一速度虽远低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率,但和世界大多数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属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但是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一时期获得的实际发展并没有数据上表现得这么明显。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虽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但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有了更大的关注。
分税制以来税收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摘要】:1994年,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理顺分配关系、保证财政收入”的指导思想,选择以流转税制和所得税制为重点,我国税收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分税制改革。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就一直以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在增长。
1999年税收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5年据税务总局的数据已突破3万亿元,这对政府筹集资金,提高对经济的控制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税收一直以快于GDP增长的速度增长是否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增长。
本文将从引起税收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税收的超速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字】:税收分税制增长一、税收快速增长的现状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便一直以明显高于GDP增速的速度的增长,其比较如下表-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上表可以看出,自分税制改革以来,税收便一直以两位数的增长速率在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而税收弹性也一直大于1,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税收弹性如下表所示:年份税收收入 GDP税收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税收弹性19945126.8848108.5871.5812848.40.5620947919956038.0459810.5911.1611702.10.7306344119966909.8270142.5871.7810332.00.835806519978234.0478060.81324.227918.3 1.6976191619989262.8083024.31028.764963.4 1.96494815199910682.5888479.21419.785454.9 2.3329159200012581.5198000.51898.939521.3 1.65187636200115301.38108068.22719.8710067.8 2.10431303200217636.45119095.72335.0711027.5 1.4955174200320017.31135174.02380.8616078.30.99995155200424165.68159586.74148.3724412.8 1.14748698200528778.54184739.14612.8625152.3 1.21112772200634809.72211808.06031.1827069.0 1.4302780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上表可以看出,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弹性只有在94-96年低于1,而以后每年都是明显高于1的,尤其是99年达到了2.3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 (4)2. 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联 (5)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6)1.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8)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 (8)产业结构的变化 (10)2. 对外贸易与投资的增长 (12)出口产品的升级 (13)引进外资和技术 (14)3. 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 (16)技术创新的作用 (17)消费市场的发展 (19)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0)1. 人口结构的变化 (2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22)人口流动与城市化 (23)2. 社会观念的更新 (24)教育制度的变革 (25)女性地位的提升 (26)3. 环境问题的凸显 (27)工业污染的增加 (28)资源利用的挑战 (29)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31)1. 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32)中央集权的加强 (33)法律体系的完善 (35)2. 国际地位的提升 (36)工业实力的增强 (37)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38)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9)1. 科技创新的推动 (41)新兴产业的兴起 (42)传统文化的传承 (43)2. 教育文化的繁荣 (44)新式教育的推广 (46)文化产业的兴起 (47)六、结论 (48)1.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总结 (50)2.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51)一、内容概要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如电力、化学工业、钢铁制造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开始融入全球工业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产业领域,促使中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转型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社会,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就业结构的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要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如电力供应、交通运输、通讯网络等。
1 引言近年来,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江苏GDP迈上11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1.63万亿元,增长8.6%。
从产业发展来看,江苏“制造业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增加值突破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5.8%,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比2020年提高3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
根据最新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9—2021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依旧保持着正增长的态势,总指数的平均值由323.73增长至341.22。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数字金融保持着正增长的态势,江苏的GDP也依旧为上涨趋势,数字金融能否促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两者之间如何传导的?这正是本文欲探究并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金融为解释变量,以地方财政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基于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金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传导机制。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数字金融的实证研究有很多,主要集中在创业创新、居民消费、收入差距、居民就业等方面,不难得出,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李春风等,2022) 、有效提高家庭的平均消费 (张驰等,2022)、有利于缓解农户收入差距(田红宇等,2022)、能显著改善与促进城镇居民就业结构与就业收入(王倩,2021)。
关于财政收入和数字金融传导机制的研究,宋宝琳等(2022)基于 2011—2019 年我国 282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得出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综上,目前,国内外对数字金融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但数字金融对财政收入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且面板数据主要基于国家层面。
鉴于此,本文以 2011—2020年我国长江经济带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区域的角度探讨数字金融发展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传导机制。
数字金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税收收入、转移性收入、债务收入、征管水平等方面。
DOI:10.19995/10-1617/F7.2022.12.14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赵琳(河南省镇平县委党校 河南南阳 474250)摘 要:回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共和国历史,工业成长和工业化始终是不变的主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砥砺奋进史,亦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创业奋进史。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历程和 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理解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中国;工业化;工业历程;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经验本文索引:赵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J].商展经济,2022(12):145-148.中图分类号:F429 文献标识码:A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历程1.1 1949—1978年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个“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国,没有真正的机器制造工业,没有现代国防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极少,工业布局极不合理,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沿海、沿江口岸城市,内地只有不到30%的份额。
从1949—1952年,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将钢铁、煤炭等工业基础原料及交通运输业的恢复作为重点。
1953年,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同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为核心,囊括机械、钢铁、能源、原材料和军工等工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我国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
1958年,以“全民大炼钢”为代表的“大跃进”运动展开,同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也通过农业集体化经营,全力支持国家工业化。
“大跃进”时期,虽然客观上使我国工业各项指标有了较大增长,但存在效益低、质量低的问题。
之后中央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1962年开始,农业、工业相继恢复。
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备战为核心的“三线建设”应运而生。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这五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年均增长11.2%,财政收入从3.16万亿元增加到8.31万亿元。
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这五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45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8.9%;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新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2.97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这五年,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我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这些辉煌成就,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将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奋勇前进。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20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是中国统计年鉴的重要一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统计年鉴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参考资料,全面记录了这一年度中国各个领域的数据和统计情况,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经济增长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了105.99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2.3%。
尽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了强大的韧性和抗压能力。
这一成绩得益于中国政府实施的一系列积极的宏观调控举措,包括稳定就业、扩大内需、提高国际市场份额等。
二、就业形势2020年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6%,低于政府设定的6%的目标线。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了814万人。
三、居民收入2020年,中国居民收入较为平稳增长。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72元,同比增长4.7%。
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也有所提升,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9336元,同比增长 4.6%。
四、工业生产2020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达到3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3%。
虽然受到疫情和全球供应链中断等因素的影响,工业生产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但中国工业生产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
五、农业生产2020年,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增产稳产。
粮食产量达到了66916亿斤,增长了0.9%。
此外,畜禽肉产量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86.31亿斤,增长了1.2%。
六、贸易外汇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了32.16万亿元,承受了世界经济低迷和疫情等多重压力,但贸易总额仍然实现了较稳定的增长。
其中,出口总额为17.93万亿元,同比增长4.1%;进口总额为1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0%。
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七、科技创新2020年,中国科技创新持续推进。
国家信息中心: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略低于上半年2022年上半年我国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连续保持强劲增长动力,消费结构升级引导投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较快,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基本连续了近年来又好又快的进展态势。
但经济在高位运行中进一步加速,使很多冲突更加激化,外贸顺差急剧扩大、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反弹、资产价格上涨过快、节能减排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下半年,宏观调控必需坚持稳健偏紧的政策取向,总量政策要从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劳动力成本、土地资源环境成本等多方面调整要素价格水平,着力掌握贸易顺差扩大和投资增速反弹;宏观调控更要加大结构性政策调整力度,加快贸易结构和投资结构调整,促使经济形势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进展。
从供应和需求两方面测算,估计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将略低于上半年,全年GDP增长达到10.9%,比2022年略高,表明我国经济仍运行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期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推断和趋势猜测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和心理预期改善,消费需求增长呈加速之势。
中央促进消费的政策效果今年进一步显现。
上半年,消费需求增长持续加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月加快。
1-5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7%,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为近10年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1-5月农村消费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而城市消费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农村对新增消费的贡献不断加大。
城乡消费增速差距由2022年1-5月的2个百分点,缩小为今年1-5月的1.3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城乡消费增速的最小差距。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连续加快。
今年1-4月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达到1.4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6.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商品住宅销售额达到5007.6亿元,同比增长31.3%,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9.1个百分点。
探寻这些万亿GDP城市凭什么跑赢全国探寻这些万亿GDP城市凭什么跑赢全国?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3%,全国的GDP总量超过120万亿。
在国家总体数据发布之前,全国各地陆续召开会议,各个城市的GDP数据也相继出炉。
目前,我国有24座万亿GDP城市(不含港澳台),数据显示,这些城市的GDP 总额,已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已公布增长率的万亿GDP城市中,在2022年全部实现了正增长,其中苏州、福州、长沙、武汉和合肥等城市的增长率,跑赢了全国。
这些万亿GDP城市,跑赢全国早在1月7日,被称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就率先公布GDP成绩单。
根据苏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苏州GDP预计达2.4万亿元。
2021年,苏州GDP 为2.27万亿元,根据推算,苏州2022年的GDP增长率可能超过5.7%。
强劲的工业依然是苏州发展的底色。
数据显示,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4.36万亿元,稳居全国最前列。
在已公布增长率的各大城市,福州2022年GDP的增长率达到5.2%。
福州为什么能顶住压力,在2022年完成相对高速的增长?“相对不少城市,2022年,福州受疫情影响较小,而且最近两年营建的福州都市圈和‘强省会’战略也开始发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丁长发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另外,在丁长发看来,除受疫情影响较小之外,2022年亮眼的增速也是福州厚积薄发的结果。
目前,福州培育了多个千亿产业,比如钢铁、石化、纺织、化纤等。
另外,福州的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也较发达,诞生了福耀玻璃等知名民企。
“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之下,近两年福州也在大规模地改善投资的软、硬件环境。
”丁长发补充。
比如,目前福州长乐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速施工。
福州的港口也在努力扩建。
江阴港区是福州的核心港口,港区规划集装箱泊位19个,可形成通过能力825万标箱,目前已建成5个泊位。
2022年4月,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南北航路正式通航,其他扩建工程也在有序进行。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知识题库及答案1、2023年3月5日,李克强作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把()作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指标,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
A.稳增长B.稳投资C.稳就业D.稳物价参考答案:C2、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的宏伟蓝图。
A.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B.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C.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D.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参考答案:A3、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3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以()和()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
A.金融B.粮食C.财政D.能源参考答案:BD4、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
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建成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
A.TPPB.APECC.RCEPD.CPTP参考答案:C5、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我们深入实施产业、就业、生态、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帮扶,加强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两不愁、三保障”不包括()。
A.义务教育B.基本医疗C.住房安全D.食品安全参考答案:D4,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A.1B.2C.2.9D.3参考答案:D5、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A.1200B.1204C.1205D.1206参考答案:D6、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oA.3.5B.4.5C.5.5D.6参考答案:C7、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oA.1B.2C.2.5D.3参考答案:B8、2023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
A.6.7B.7.6C.7.7D.7.8参考答案:C9、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粮食产量()亿斤,增产74亿斤。
去年中国工业生产完成增加值突破三万亿元
新华网1月16日电(记者廖雷)在扩大内需政策和出口快速增长共同带动下,2002年中国工业生产完成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3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成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国家统计局16日公布的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各经济类型企业生产增速全面提升。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增速比上年加快3.6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8.6%,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4.4%,增速加快4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3.3%,增速加快1.4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去年中国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2294亿元和19188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2.1%和13.1%。
重工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大于轻工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电气机械器材、纺织、普通机械制造和冶金工业成为拉动中国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对全国
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5%,拉动增长7.4个百分点。
中国工业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全年工业企业出口199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4%,高于2001年9.9%的增幅。
出口对工业增长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和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出口分别比上年增长42.7%和21%,传统的纺织和服装行业也分别有14.2%和12.2%的增长。
在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工业产销衔接水平稳步提高,企业新增库存较低。
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03%,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
去年前11个月企业产成品库存占用资金仅比2001年同期上升2.8%,远低于生产增加的幅度。
来源:新华网2003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