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27
定远县总医院病程记录2012年12月10日 10:00今日随李刚主治医师查房:汇报病史:患者,女, 74岁,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
入院查体:BP:140/80mmHg 神志清楚,语利,口角不歪,伸舌居中。
心肺腹正常。
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适中;步态正常,右侧肢体感觉正常,左侧肢体感觉稍减退。
浅反射等正常。
四肢肌腱反射(++)。
双巴氏征(-)。
脑膜刺激征(-)。
共济失调(-)。
2012.12.09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梗塞。
今日患者症状未进展加重,无头痛、呕吐等不适主诉,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
查体大体同前。
头MRA 示:右侧大脑前动脉管腔变细。
李主治查房后指出:患者老年男性,有高血压病史,突发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为,提示患者为急性脑血管病。
其定位定性诊断分析如下:1.定位诊断:患者有左侧肢体感觉障碍,影响到右侧脊髓丘脑束,不伴其他颅神经核损害症状,则定位在右侧基底节区病变。
2.定性诊断:患者静息状态下急性起病,不伴颅内高压症状,头颅CT排除出血,则定性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症状超过24小时,考虑为脑梗死。
结合患者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入院诊断为:1.脑梗死2.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
脑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吸氧,通气支持,管理血压,控制脑水肿,防止并发症等)和特殊治疗(包括超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血管内治疗,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等)。
该患者目前无溶栓指征,治疗上主要予以一般治疗,抗血小板,营养脑细胞对症等治疗,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必要时进一步治疗。
继观。
医生签名:2012年12月11日 10:00今日随科主任葛连云副主任医师查房:患者,女, 74岁,主诉: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半天。
今患者症状平稳,无头痛,呕吐等症状,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良好。
查体:BP:130/70mmHg 神志清楚,急性病容,语利,口角不歪,心肺腹正常。
四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适中;步态正常,右侧肢体感觉正常,左侧肢体感觉稍减退。
脑梗塞得定位诊断一、前循环脑梗塞1ﻫ、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与体征。
ﻫ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 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
即表现为不同类型得大脑中动脉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ﻫ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与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得偏瘫,(2)、对侧得同向偏盲,(3)、新得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ﻫ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ﻫ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得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与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ﻫ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得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与双眼转向病灶侧。
(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ﻫ3、大脑前动脉ﻫ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得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
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得侧支循环得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得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1ﻫ、椎基底动脉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得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椎基底动脉体征得共同特点就是下列之一(1) 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与/或感觉功能缺失;ﻫ(2) 双侧运动与/或感觉得功能缺失。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篇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发病年龄动脉瘤好发于30~60岁,血管畸形青少年多见多见于50~65岁常见病因多为动脉瘤、血管畸形高血压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状态活动、情绪激动活动、情绪激动起病速度急骤,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数十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血压多正常或可增高多明显增高头痛极常见,剧烈常见昏迷见于重症患者,为短暂性见于重症患者,为持续性神经体征颈强、Kernig征等脑膜刺激征,神经定位体征少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头颅CT 脑池及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脑实质内高密度灶脑脊液血性(均匀一致)血性(洗肉水样)辅助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查1.CT/MRI检查大多正常。
2.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早期显示脑局部缺血性改变。
3.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判断是否有心源性栓子的可能。
4.CTA/MRA血管造影: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初步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评估颅内外血管病变最为准确的诊断方法。
脑栓塞的辅助检查1.脑CT检查:头颅CT在发病后24小时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
24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
脑CT检查对于排除出血有很大帮助。
2.MRI: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发病后数小时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
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发病后的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性改变。
脑出血辅助检查CT检查:是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
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
MRI检查比CT更容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肿瘤和血管瘤等可引起脑出血的病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检查(1)头部CT:诊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率较高。
显示脑沟与脑池密度增高。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定动脉瘤位置,病因诊断可靠的证据;确定手术方案有重要价值。
(3)腰椎穿刺:诊断SAH的重要依据,但有诱发重症病例脑疝形成的危险。
TIA的临床特点不包括A.起病突然B.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大致相似C.每历经一次发作均遗留相应局灶症状D.大多无意识障碍及颅内高压征E.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正确答案』C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特征中不应出现A.发作突然B.恢复较快,一般仅遗留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C.持续时间短暂,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应完全消失D.常反复发作E.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有效『正确答案』B女,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