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自然灾害讲义大纲

第一章自然灾害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灾害与自然灾害

一、灾害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

(一) 灾害的概念

指自然或人类社会原因引起的给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或生命、财产、精神带来灾祸的现象。

(二) 灾害的基本属性

1. 灾害过程的基本属性

灾害过程主要体现在致灾因子、承灾体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灾害后果的基本属性

灾害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害与利的双重性;灾害的后果往往形成复杂的灾害链。

二、灾害分类

三、自然灾害及其本质属性

(一)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特点

潜在性、突发性、急剧性、

偶发性、有限性

(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基础

(三)自然灾害的基本属性

四、自然灾害发生的阈值:自然界部分物质瞬间进入异常运动状态的临界值,即

自然灾害中异常运动发生的临界值。

五、自然灾害的分类

1、按自然灾害属性的陆地自然灾害分类

2、按波及范围划分的自然灾害分类

3、按灾害持续时间的自然灾害分类

六、自然灾害的分级

?1、灾变强度:指自然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以灾变强度来界定异常运动的强弱程度,将各种等级或类似的强度指标统称为灾变等级。

?2、灾度:指一次灾害事件所导致的社会损失程度。从灾度大小来划分的损失等级,称灾度等级。

?第二节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自然灾害学的发展

?二、自然灾害学及学科属性

4、按灾害发生次序的自然灾害分类

5、按灾害过程及发生体的物理状态分类

三、自然灾害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

一、自然灾害学的学科体系

二、自然灾害学与其它学科关系

第二章天文灾害

?一、天文灾害

(一)天文灾害的概念

天文灾害既包括直接危害人类活动的各种天文现象,也包括作为诱发因素影响地球灾害系统的各种天文现象。

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

?天文灾害的表现形式

陨石坠落、小行星碰撞、彗星碰撞、强宇宙射线冲击、地球轨道等。

?其中,对地球有巨大影响的主要有:

?宇宙天体撞击地球

?太阳活动异常

?邻近恒星灾变等

(二)天文灾害的特点

?1、时间上具有周期性和随机性。

?2、在空间上既有全球性又有区域性

?3、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

?4、能量巨大,防御困难

?5、具有复杂的灾害链

二、地球的天文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指宇宙中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总称。人们根据不同的物理性

状,把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和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并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律。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二)天文因素对地球的影响

第二节太阳风暴

一、太阳的结构

1、太阳内部构造

太阳内部由中心向外,可划分为三个同心圈层

核反应区:进行氢热核聚变反应,释放巨大能量;

辐射区:氢热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由此向外输送;

对流区:稠密炽热气体处于升降起伏对流状态。

2、太阳的外部构造:太阳的大气层,它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

冕三层。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地质灾害

第一节地质灾害概述

一、地质灾害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地质灾害的含义:指以地质动力活动或地质环境异常变化为主要成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现象。

?(二)地质灾害的特点

1. 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 随机性和周期性

3. 突发性和渐进性

4. 群发性和诱发性

5. 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 破坏性与“建设性”

7. 人为地质灾害日趋显著性

二、地质灾害的分类与分级

(一)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的分类体系。

1.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发生处所分类

2. 按成灾过程的快慢划分灾型

3. 根据地质灾害的特征划分灾种

(二)地质灾害分级

地质灾害分级是指以等级的方式划分一次地质灾害事件的活

动程度或破坏损失程度。

以灾变分级、灾度分级、风险分级表示。

三、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四、我国地质灾害孕灾环境

?五、中国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中国地质灾害大致以长白山一燕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为界,划分为西部和东部两大区。西部区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地震等灾害为主,由于人口和财产密度较低,地质灾害的直接破坏损失较轻。东部区地质灾害种类多,而且人口和财产密集,地质灾害破坏损失较重。

第二节地震灾害

一、地震概述 1、地震的概念:地震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的破

裂和运动在地球表层产生的快速震动。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2、地震发生机制

地球是一个聚集应力的运动着的球体,当这种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使地壳发生断裂、错动,同时急剧地释放出所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成为地震。

二、地震的分布(一)全球地震带及其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大陆断裂谷地震带

(二)我国地展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1、中国地震的特点

(1)震灾频次高

(2)灾情重

(3)严重的次生灾害

(4)成灾面积广

(5)明显的区域差异

(6)强烈的社会性

2、中国地震的分布

①台湾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云南中、西部,川西,藏

东南等地;

③西北地区: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六盘

山一带,天山南北麓等地;

④华北地区:渭河、汾河河谷,京津唐

地区,河北平原,鲁中至渤海周围等地;

⑤东南沿海地区。

三、地震灾害破坏形式及其成灾机制

四、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地震灾害的特点

瞬间突发性、破坏严重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余震和后续地震破坏加重、社会影响深远

防御难度大。

(二)影响地震灾害的因素

1、地震震级和震源深度

2、场地条件

3、建筑物的质量

4、地震发生的时间

5、对地震的防御状况

五、地震减灾措施

(一) 地震预测预报

(二)地震区抗震防灾工程

(三)灾害救助和灾后重建

第三节火山灾害

?一、火山:是由地表的狭小裂口喷溢出的岩浆,及其包含的气体所形成的锥状或弯隆状构造。

(一) 火山的类型

(二)火山构造:

(三)火山喷发物

(四)火山的分布

二、火山灾害的特点和成灾机制

1.世界火山的分布

2.中国的火山分布

3. 中国火山潜在的危险

三、减轻火山灾害的对策

(一)火山灾害的预测与评价

(二)火山监测与预报

(三)火山灾害的工程防护措施

第四节泥石流灾害

?一、泥石流概念

泥石流是在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破坏力,含有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混合组成的固体两相流。

二、泥石流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

(一)地形地貌条件

(二)碎屑固体物质源条件

?(三)水源条件

三、泥石流类型

(一) 按泥石流成因分类

(1)冰川型泥石流 (2)降雨型泥石流

(3)共生型泥石流

(二)按泥石流体的物质组成分类

(1)泥石流 (2)泥流 (3)水石流

(三)按泥石流流体性质分类

(1)稀性泥石流 (2)黏性泥石流(3)过渡性泥石流

(四)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分类

(1)坡面型泥石流(2)沟谷型泥石流

(五)按暴发规模分类

特大型、大型、中性、小型

(六)按暴发频率分类

(1)高频泥石流:一年暴发多次至五年暴发一次。

(2)中频泥石流:五年暴发一次至20年暴发一次。

(3)低频泥石流:20年暴发一次至50年暴发一次。

(4)极低频泥石流:超过50年才暴发一次。

四、泥石流的特征

?(一)地貌特征

根据泥石流流域的地貌特征,典型泥石流能明显地区分出形成区、流通区及堆积区。

(二)径流特征

(三)灾害性泥石流发生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五、泥石流成灾机理

(一) 冲刷

(二) 冲击

(三) 堆积

(四)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

六、我国泥石流的分布及危害

?(一)分布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 (二) 泥石流危害的具体表现

(1)对居民点的危害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4)对矿山的危害

七、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

(一)预报方法

(二)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危险性评价是灾情评估、预测、防灾救灾决策的基础,它不仅反映了泥石流的活跃程度,还反映了泥石流的可能破坏能力。

八、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防治泥石流首先要对可能发生泥石流地区进行地质、地貌调查。其次可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应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1.修筑蓄水工程

2.建立排导沟工程

3.跨越工程

4.穿过工程

5.防护工程

6.拦

档工程

第五节滑坡灾害

一、滑坡概述

(一)滑坡概念

滑坡指山地斜坡上的岩体、土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带(或面)整体顺坡下滑运动的作用和现象

?(二)滑坡的形态要素

(三)滑坡的特征

1.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

2.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

3.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

(四)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二、滑坡的类型

?三、滑坡的发育阶段

滑坡的发育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变化过程。通常将滑坡的发育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蠕动变形阶段、滑动破坏阶段和压密稳定阶段。

四、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

? 1.滑坡体

? 2.有效的滑动面

? 3.滑坡体呈无根状

? 4.岩层间存在松软物质

(二)滑坡形成的外在因素

? 1.水的作用

2..地震作用

? 3.负载:

? 4.坡脚的冲蚀和开挖

? 5.融冻作用

? 6.人类活动作用

?五、滑坡灾害

?(一)滑坡灾害及成因

?滑坡灾害:指在山区丘陵地带,由自然力或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于山体斜坡,使山体斜坡内部结合力发生变化,导致部分山体与主山体分离,沿一定的斜坡面下滑,从而导致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给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一种地质灾害。

?滑坡的成灾主要是由于滑动运动过程中的推挤、岩土破坏形变及岩土的压埋作用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造成的。

?(二)我国滑坡灾害时空分布

?六、滑坡减灾的防御措施

?(一) 滑坡勘察与评价

?(二) 滑坡的监测与预报

?(三)防治措施

?

第六节土地退化

?一、土地退化的基本概念

(一)土地退化的内涵:指土地受到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或人为、自然

综合因素的干扰、破坏而改变土地原有的内部结构、理化性状,土地环境日趋恶劣,逐步减少或失去该土地原先所具有的综合生产潜力的演替过程?(三)有关概念区别

1.荒漠与沙漠

2.荒漠化、沙漠化、沙尘暴

3.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二、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

(一)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

土地净退化====(然退化过程 + 人为干扰 ) 一 ( 自然再生产过程+恢复管理 )

(二)土地质量退化的主要形式及其成因

?三、土地退化的监测与防治

(一)土地退化的监测与评价

(二)土地退化的风险评估

土地退化风险评估主要是对土地退化的现状进行分区评估,找出潜在的危险地区,即进行土地退化的危险分区。

?(三)土地退化的防治措施

? 1.盐碱地改良措施

? (1)排水 (2)灌水洗盐 (3)种植水稻

? (4)增施有机肥 (5)深耕深松

? (6)客土压碱 (7)合理种植。

?

2. 荒漠化的防止

产生原因:

(1)自然因素:降水量少,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气候

异常,自然环境脆弱;

(2)人为因素:人口增多,长期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陡坡种植、

过度放牧等。

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

? 3.土壤污染的防治

(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

①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

②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

③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④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净化能力。

⑤建立监测系统网络。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四、中国的沙尘暴

(一)沙尘暴变化趋势

(二)我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

中国有两大多发区

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

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赤峰、张家口一带,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三)沙尘暴的危害

⒈环境污染

⒉产生阳伞效应,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

⒊土地退化,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

⒋影响交通安全;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⒌危害人体健康

⒍生产生活受影响

五、沙漠化防治的基本途径

(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生产比例

五、沙漠化防治的基本途径

(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生产比例

(二)加强植被的保护、恢复与重建

(三)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

第四章气象灾害

第一节气象灾害分类与特点

一、气象灾害的含义及其成因

(一)气象灾害的含义

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称为气象灾害。

(二)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二、气象灾害分类

(一)根据大气物理现象划分

(二)根据成因划分

三、气象灾害的特点

(一) 普遍性

(二) 波及面广

(三) 季节性和周期性

四、我国气象灾害孕育环境

(一)季风气候显著

(二)大陆性气候覆盖面广

(三) 气候类型多样

?(四)气候稳定性差

?(五)河川径流地区差异大,时间分配不均

?(六)近海海域面积辽阔,自然条件复杂

第一节台风灾害

一、台风概述

(一)台风定义

气象学上,台风是在热带洋面上生成发展的低气压系统------热带气旋。(北半球)

(二)“台风”和“飓风”及(三)台风的分类等级

二、台风的形成与移动

(一)台风形成条件

(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

(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

(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

(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

(二)台风结构

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三) 影响我国的台风路径

1.西进型

2.登陆型

3.抛物线型

(四)世界台风分布

四、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台风的成灾机制

(一)台风发生的规律及其特点

(1) 台风形成具有季节性。

(2) 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以准确预报。

(3) 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其他灾害发生。

(4) 台风灾害损毁性严重。

(5) 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台风的成灾机制

台风两个基本的运动构成主要的灾害诱发与致灾因素。一个是高速旋转的气流,另一个是云墙中携带的大量水汽。这两个基本的运动引起风灾、暴雨、风暴潮三方面的灾害。同时诱发多种次生灾害。

五、防台风减灾措施

?(一)台风灾害的监测预警(二)工程措施

第三节洪涝灾害

一、基本概念

(一)洪灾

1. 洪灾含义:指河水泛滥严重,淹没田地和城乡所引起的灾害。

2.洪灾的主要类型

(1)暴雨洪水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溃坝洪水

(二)涝灾

1.含义: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常造成农田积水,使农田作物受到损害,称为涝灾。

2. 涝灾特点

(1)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2)涝灾频繁发生长久不治,会带来次生灾害;

(3)洪、涝可以转化;

(4)一般涝灾损失比洪灾损失相对要小,治理相对比洪灾容易。二、洪涝灾害的成灾机制

(一)洪水径流的形成过程

1.流域降雨阶段

2.流域蓄渗阶段

3.坡地汇流过程

4.河槽集流阶段

(二)洪涝灾害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1. 洪涝灾害形成的机制

(1)直接灾害:淹、冲、淤为主

(2)间接灾害

1) 水源和食品污染

2) 媒介生物滋生:蚊虫、蝇类滋生;鼠类接触增多

3) 传染病流行

2. 洪涝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第一,降雨强度大或降雨时间长

洪涝灾害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降雨量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造成的。

第二,流域下垫面因素

影响洪水径流的流域下垫面因素主要包括植被、地形、岩石和土壤及流域面积、流域形状、水系结构、河流水力条件等。

(2)人类社会因素

第一,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

第二,人类通过耕作活动和各项建设,影响下垫面状况,间接影响洪峰流量及其变化。

第三,人类在洪泛区和河漫滩区的生产活动影响河道行洪。

(3)防灾减灾能力

三、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

季节性、类似性、普遍性、

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

四、防洪减灾措施

(一)非工程防洪措施

非工程防洪措施通常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由技术部门开展的风睑评估、监测和预警措施,另一方面是由政府干预的管理措施。

(二)工程措施

第四节干旱灾害

一、干旱灾害的概念与分类

(一)干旱和早灾概念

1.干旱

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作物生长、人的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气候现象,是一种水量供需矛盾的自然现象。

2.早灾

指降水异常偏少,供水水源匮乏,以致不足以维持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需要,造成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的事件。

(二)干旱的分类

1.按降水成因分类:气候干旱、短期干旱

2.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分类

春旱、夏旱、秋旱、冬旱

3.按干旱发生的连续性分类

连续性干旱、季节性干旱

4.按农作物干旱成因分类

土壤干旱:指长期无雨或少雨的情况下,又缺少灌溉条件,土壤中水分长期得不到补充,作物得不到正常的水分供应而遭受的危害,是最主要的干旱形式。

大气干旱

指气温高、湿度小、作物蒸腾失水快,根部吸水供不应求,虽然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也来不及吸收,造成水分失调以致受害。如夏日的中午就易发生大气干旱。

生理干旱

因其它不利因素或农业技术措施不当而造成的作物体内水分失调而产生危害。如土壤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根系吸水,以及施用化肥过多造成烧苗现象。

二、干旱灾害成因

(一)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洋的作用

地表下垫面的能量、动量状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在各类下垫面中以海洋最为重要。

(三)天文因素变化的影响

地球天文参数的变化、天体引力的变化.、太阳活动的变化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干旱灾害的特点

严重性、持续性、后延性、伴随高温,伏旱明显

四、旱灾的减灾措施

(一)非工程措施

(二)工程措施

第五章海洋灾害

第一节海洋灾害概述

一、海洋灾害概念及分类

(一)海洋灾害概念

通常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各种灾害。

(二)海洋灾害的分类

1.根据主要至灾因子分类

(1)海洋气象灾害

台风、含热带风暴、寒潮大风、海雾

(2)海洋水文灾害

风暴潮、暴浪、海冰

(3)海洋地质灾害

海岸侵蚀、海岸风沙、海水内侵、海湾淤积

(4)海洋生态灾害

赤潮、海域污染、

近海生态环境恶化

2.根据成因分类

(1)自然因素引发的海洋灾害

台风、海雾、厄尔尼诺现象、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2)受人类活动引发的海洋灾害

海平面上升、赤潮、海洋污染等灾害

二、引发海洋灾害的主要原因

1.由于大气强烈扰动产生海洋灾害;

2.由于海水扰动或状态的骤变而引发海洋灾害;

3.由于海底地层、火山、塌陷等岩石圈活动引发海洋灾害;

4.由于人类活动引发海洋灾害。

第二节海平面上升灾害

一、海平面的变化

海平面变化指平均海平面与陆地观察站之间高度的相对上下变动。

海平面上升的概念

指由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上层海水变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全球性海平面上升现象。

二、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一)冰川—海平面变化

(二)构造—海平面变化

(三)大地水准面—海平面变化

(四)海温------海平面变化

(五)沉积------海平面变化

三、海平面上升的类型

(一)海平面绝对上升

海水量增加和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海面标高上升。

(二)海平面相对上升

一般由于海盆体积变小或陆地标高下降所引起的相对海平面增高。

四、海平面上升的成灾机制

(一)沿海洼地和岛屿被海水淹没

(二)侵蚀海岸加剧

(三)沿海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四)海洋灾害频率增加、强度加大

五、海平面上升灾害防治

(一)控制CO2及其它痕量气体的排放

(二)监测极地冰川的变化

(三)建立全球海面变化监测网

(四)拦蓄补源、开源节流

(五)海岸防护措施

第三节赤潮

一、赤潮概述

是指入海河口、海湾和近海水域由于水质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导致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突发性地增加,引起海面水色异常变化的现象。

二、赤潮形成的原因

(一) 赤潮的生物存在

引发赤潮的浮游藻类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适应性

2.扩展性

3.灾难性

(二)外界环境的诱发

1.盐度

2.气象因素

3.地形轮廓

4.营养物质

5.洋流影响

6. 人为因素

三、赤潮的危害

?破坏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

?改变海域沉积模式

?危害海产养殖业及渔业资源

?威胁人群的健康

?影响海上娱乐和滨海旅游业

四、赤潮的预防

?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建立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赤潮监测

?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五、赤潮的治理

?物理学方法

?化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

六、赤潮问题的新动向、新特点

1.赤潮事件增多

2.赤潮的范围不断扩大

3.赤潮持续的时间增长

4.赤潮种类增多

5.赤潮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第六章生物灾害

第一节生物灾害概述

一、生物灾害的概念和分类

(一)生物灾害:少数生物偶然抢占生态位,导致原有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竞争、协同等平衡关系遭到破坏,超出了生态系统自身恢复能力,导致人员、财产、环境等产生损失。

(二)生物灾害分类

1. 按照有害生物类型分为:

动物生物灾害

植物生物灾害微生物生物灾害

2. 根据生物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分类:

病害、虫害、草害

3. 按照行业分为:

农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

二、生物灾害发生成因与特点

1. 生物灾害发生成因

自然因素:

?其它灾害后生态系统抗逆性降低,导致有害生物快速增殖泛滥成灾;

?气候异常导致有害生物危害生态系统,如气候变暖,越冬害虫基数大,导

致农业害虫灾害频发;并使南方害虫北移,扩大危害范围。

人为因素:

?疫情人为传播,造成生物灾害危害范围扩大;

?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过度开采资源、使用高毒广谱药剂等,导致生态系

统破坏;

?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污染和生物武器的使用。

2. 生物灾害的特点

(1)突发性

(2)周期性

(3)隐蔽性

(4)区域性

(5)扩散性

(6)社会性

(7)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

(8)治理的艰巨性

三、我国生物灾害孕灾环境

1. 气候条件有利于病虫灾害滋生

2. 生境复杂多样,孕育病虫害的物种丰富

3. 生物地带性控制生物灾害区域分异

第二节农作物生物病虫害及防治

一、农业生物灾害概念及分类

(一)农业生物灾害

指由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巨大损失的自然变异过程。

(二)农业生物灾害分类

农作物病害、农作物虫害、农田杂草、农田鼠害

二、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一)农业生物灾害的特点

1.灾原种类多,受灾体广

2.灾害面积大,损失严重

3.成灾频繁,多发、常发

4.迁移发生,成灾突然

5.测报和防治难度较大、

(二)农业生物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的关系

1.其他农业灾害对农业生物灾害的制约作用

2.其他农业灾害对农业生物灾害的促发与诱导作

三、我国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暴发现状与分布

(一)我国重大农业生物灾害暴发现状

(二)我国农业生物灾害分布

一是东北地区

二是黄淮海地区

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四、农业有害生物灾害成灾机制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

?导致粮食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导致粮食品质下降,甚至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

五、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治

(一)农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预报

(二)农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

1. 化学防治法

2. 转基因抗虫和抗病防治法

3. 生物防治法

第三节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入侵物种

指在一个特定地域内,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非

本地种,它可以在自然状态下生长和繁殖,并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者生态灾难。

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特征

(1)生态适应能力强 (遗传多样性高,抗逆性强,生态位广) 。

(2)繁殖能力强(能在新的环境下大量繁殖;世代短)。

(3)传播能力强(可随多种媒介传播,包括通过人类活动被动传播)。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

(1)人为有意引种: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作为经济物种、药物、牧草或饲料引入;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引入。

(2)无意间带入: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

(3)自然扩散:凭借风、水或其他媒介实现自然传播和扩散。

(4)动、植物园逃逸:人为管理不当因素造成物种的释放。

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

①生态系统中具有可供外来种足够利用的资源。

②缺乏天敌等自然控制因素。

③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

容易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区域

港口、口岸附近,铁路、公路两侧;

人为干扰严重的森林、草场;

物种多样性较低、生境较为简单的岛屿、水域及牧场;

受突发性的自然干扰,如火灾、洪水和干旱等破坏后的生态环境;

温暖湿润,气候条件好的地区。

外来物种入侵引发的问题

1、外来入侵物种的生态影响

2、外来入侵物种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3、对经济的影响

措施

1.立法与管理对策

2、预防对策

3 监管对策

4、公众参与和教育对策

5、利用(变废为益)对策

6、控制及恢复对策

7、科研对策

8、信息流通对策

第七章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第一节自然灾害风险评估

一、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与类型

(一)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含义

指充分利用人类对各种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社会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一定区域、工程项目等可能遭受灾害的程度进行可能性意义上的量

化分析,并对采取减灾措施后的可能效果也进行分析。

(二)风险评估的基本任务及内容

1.风险评估的基本任务

总结灾害频发地区历史上不同风险水平发生的频率,针对系统可能出现的变化,研究未来自然灾害风险。

2.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致灾因子风险评估、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承灾体风险损失度评估。

(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类型

1. 按承灾体性质差异区分,可分为

人口损失风险评估、各类经济财产损失风险评估、生态系统损失风险评估

2.按评估灾种多寡区分,可分为

单灾种风险评估、综合风险评估

3. 按评估区域空间范围大小,可分为

村镇级评估、县市级评估、省级以上评估

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流程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流程是由各灾种的专家提供给定区域内自然致灾因子发生时、空、强的可能性数值;由防灾减灾工程师依据致灾因子强度,提供人类社会系统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由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依据破坏程度,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数值;最后由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仪员将三个环节的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给出损失风险。

第二节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一、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1.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定义

指通过对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辨识、估算和评价,并选择实施风险控制方案的管理过程。

自然灾害发生的不确定性通常是由致灾因子发生的不确定性和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易损性共同决定的。

2.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内容

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的识别、感知、评价、模型与模拟、沟通与适应、风险防范的体制、机制与法制,以及风险转移的措施与途径等。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从过程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即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3.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目标

(1) 提高人们的自然灾害风险意识,从而使人们更有效地控制自然灾害风险。

(2) 使灾害不发生或尽可能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自然和文化资源毁坏的程度。

(3)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低于某一标准,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二、自然灾害预警与预案

(一)灾情预警

1.增强预警意识

2.建全预警管制政策和体

3.信息的有效沟通

4.建立专业专家灾害评估组

5.合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预警机制的支持

6.预警信息系统的构建

(二)自然灾害预案

1.孕灾环境背景信息

2. 预案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组织者与执行者

等组织或个人。

3.预案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即预案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与效果。

4.减轻自然灾害的具体措施,这部分是预案的核心。

三、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一)我国减灾工作的重大进展

1.加强了对减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

2.基本形成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

3.完成了一批综合与专项减灾规划

4.启动了灾害保险和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工作

5.大大推进了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6.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战略方针

(二)加强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 1.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

2.加强综合减灾教育和减灾意识的形成

3. 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

4.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

5.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

6.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

7.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

8.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试题练习题高考试题参考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练习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B.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C.1976年唐山大地震D.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2.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②洪涝③地震④风暴潮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06年3月27日下午4时45分,太旧高速公路(太原至旧关)太原到阳泉段寿阳县境内的一百米左右路基出现沉陷,至当晚七时左右,坍塌地段路基整体外移,长度约一百五十米,最大深度约五米,路基大塌陷,致使交通处于瘫痪状态。太旧高速公路是山西省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经平安运行十年之久。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此次事件原因的分析,你认为最可能是() A.该路段地基出现滑坡现象 B.该地发生了地震,导致泥石流 C.该建设项目是标准的“豆腐渣工程” D.台风的影响导致洪水冲垮路基 4.关于对该事件处理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立即抢修路面,保证交通畅通②启用交通应急预案,疏导公路交通③查找塌陷原因,然后再整修路面④宣布废弃该公路,重新修建新的一条高速公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05年高考广东卷)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使沿岸若干国家遭受巨大灾难。回答5-6题。 5.这次海啸产生的原因是()双选 A.特大风暴潮引起的B.印度洋洋底大地震造成的 C.海平面上升造成的D.板块移动岩层破裂引发的 6.对海啸灾害,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是()双选 A.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将人们迁离海岛和沿岸居住 C.增高海岸堤防围海造陆D.在海岸复种红树林保护海岸 下面是世界最大的再保险公司——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对全球20世纪后50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中国近十年自然灾害(最权威最全面资料) 2010年 自2009年9月中旬,中国、、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出现了大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至今仍持续6个月。由最先的现已渐渐扩散到、、广西等地。干旱情况还在持续。 1月13日夜间开始,新疆塔城地区又出现降雪天气,预计16日至20日,还将出现一场以大风、强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各地普遍有中雪,个别地区可达中到大量,山区可达暴量,同时有5-6级偏西风,风口风力10-11级,将严重影响道路交通运输。天气转晴后,塔城地区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零下30℃,北部最低气温将降至摄氏零下33℃至零下35℃。这是该地区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严寒天气。 1月24日10点36分14秒(时间),在省市河津市、万荣县交界(北纬35.50度,东经110.70度),发生(M)4.8级地震,震源深度12.0公里。无震感,等地有震感。 1月31日交界5.0级地震 2月25日5.1级地震 3月6日:市与滦县交界发生4.2级地震,有震感 3月4日:高雄6.7级地震,大陆东南沿海省份有震感3月20日,风沙天气带给中国一场巨大的沙尘暴,来自干旱

地区的沙尘蔓延数千公里抵达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甚至扬尘天气还影响至和日本。4月14日7时49分,省藏族自治州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9日天津等地发生了四级左右地震 4月14日早晨7时49分,省藏族自治州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属于浅源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 4月23日,新疆吐鲁番地区23日17时起,吐鲁番地区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因风灾导致火灾和建筑物坍塌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目前,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托克逊县仍有8级大风。从23日开始遭遇30年不遇的强风袭击,吐鲁番市城区多处发生火灾,许多市政设施受到损毁。吐鲁番地区超过23000座设施农业大棚和45万亩葡萄受灾严重。4月24日,敦煌、、、民勤等13个观测站出现沙尘暴、强沙尘暴和特强沙尘暴,其中民勤县19时10分能见度接近0米。12时许,自"93 5 5特大黑风暴"后17年来最大沙尘暴袭虐河西走廊,14时30分左右到达,16时左右到达,19时25分民勤最大风力超过8级,能见度不到2米,汽车大灯全开只能照亮眼前3米左右的路面。据推测,黑风暴将于25日凌晨左右抵达华北地区,或将减弱至沙尘暴。 4月25日,一条交通要道北二高七堵路段山崩,从空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考真题含答案44道2012—2014年)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含答案44道)试题汇编(2012—2014年)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考点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包括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1.(2012广东卷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答案】A 【解析】仔细看图,可以清楚看到公路一侧山体整体移动——滑坡。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地质灾害类型 2.(2012浙江卷自选)【自然灾害与防治12】(10分)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单选,3分) A.①龙卷风②海啸③飓风④暴风雪

B.①海啸②暴风雪③龙卷风④飓风 C.①海啸②飓风③龙卷风④暴风雪 D.①飓风②龙卷风③暴风雪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3分)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4分) 【解析】 (1)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分布及主要类型; (2)考查美国本土自然灾害时间规律; (3)考查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气候、地形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2012天津卷文综2、3)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回答2题。

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大全

地理選修:自然災害與防治1.定義:由于自然異常變化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失穩、資源破壞等現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條件:有自然異變還要有損失。 3.自然災害的特點:廣泛性和區域性、頻繁性和不確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復性、聯系性、危害的嚴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減輕性。 4.自然災害的分類: A、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洪澇、干旱、寒潮大風、冰雹、雪災、干熱風、龍卷風、沙塵暴等 B、地質地貌災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C、海洋災害:風暴潮、赤潮、海嘯等 D、生物災害:病害、蟲害、鼠害等~\(≧▽≦)/~ 一、氣象災害: (一)干旱: 分布地區:干旱區和半干旱區、季風氣候區。 GAGGAGAGGAFFFFAFAF

產生原因:長時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而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種現象。 危害:①農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農業生產用水困難,糧食減產;④局部地區社會動蕩。(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相結合的農業結構,改善干旱區的農業生態環境,有利于減輕或避免干旱 的威脅;②在干旱多發地區,選擇耐旱的作物(或 改良作物品種);③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④ 營造防護林;⑤改進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調水。 我國干旱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國一年四季均有可能發生。 春旱主要發生在黃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續到6,7月份,形成春夏連旱,對農業生產影響嚴重。 夏旱通常分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發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間的干旱,多發生在秦嶺、淮河以南到 GAGGAGAGGAFFFFAFAF

華南北部地區,以長江中下游多見。伏旱一般影響不很嚴重, 只有旱情持續到9,10月或11月,即出現夏秋連旱時危害才比較重。 秋旱多發生在華中、華南地區,對南方晚稻生長影響較大。北方秋旱對作物影響較小,但會對冬小麥播種、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發生在華南和西南東部地區。因為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長,需水較多,如遇少雨年就會發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續時間長,冬旱可持續至第二年初春,對工農業及 生活用水等影響很大。 (二)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發生地區: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區。 自然原因: (氣候)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 GAGGAGAGGAFFFFAFAF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梳理总结: 防治自然灾害的通用措施: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 机制。 2.对已发生地区进行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 ----灾害的动向,为预报-------灾害提供信息。 3.加强对-------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的 政策法规。 4.加强预防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 5.加强-------预报,启动应急案。 6.及时有计划的转移和安置民众。(水文、地质 灾害) 一.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次高的原因: 1.处在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处在三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国土面积大,地形复杂多样,滑坡泥流多发。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季风的不稳定或规律反常, 导致我国多旱涝灾害。 5.海岸线长,多台风、风暴潮。灾情重再加上我国是发展 中经济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1.2点是指特殊地理位置、3点是指特殊地貌、第4点 是指特殊的气候)。 二.自然灾害频率上升的认为原因: 1.土地资源的过度使用、植被破坏,使地质灾害加重,水旱灾害频发,风沙灾害加重。 2.围湖造田降低了调蓄洪水的能力。 3.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城市防洪工程标准降低导致涝加重。 4.大型工程造成地质灾害加剧。 5.沿海红树林、珊瑚礁的破坏加剧了台风、风暴潮的威胁。 三、我国东部地区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1.季风区,是洪水暴雨集中的地区,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涝区。 2.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的影响大。3、北部有旱灾虫灾寒潮等灾害。 4.东部地区灾害种类多,人口稠密,受灾体脆弱,灾害群发。四.西南地质灾害重: 自然原因: 1、地质构造复杂,山高谷深,位于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 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泥流。 2、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易发生滑坡。

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考题选编

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 1.(2008山东文综,31)(10分)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⑵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2.(2008海南,26)(10分)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淮河流域出现了自1991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为缓解水位上涨压力,政府启用安徽省境内部分蓄洪区实行分洪,安全搬迁群众4.6万人;还启用了怀洪新河分洪等措施(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4分)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要功能。(6分) 3.(2007山东文综,31)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3分)

(2)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3)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4.(2007海南,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8月12日20时,台风“云 娜”在B地(属浙江省)登陆。13日,该 台风减弱并向江西省移去(下图)。我国 气象部门利用气象卫星、多普勒雷达站与 自动气象站网组成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跟 踪“云娜”自生成至消亡的全过程,并做 出了及时、准确的预报。政府部门根据台 风预报,对受“云娜”影响的危险地区, 实施人员撤离等应急措施。“云娜”是此 前半个世纪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造成 的人员伤亡远少于以往各次强台风所造 成的人员伤亡。 (1)说明该台风造成人员伤亡较少 的主要原因。(4分) (2)2004年8月12日下午,A、B两地的风向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台风对涉及区域造成的重要影响。(6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说课材料

自然灾害与防治高二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25题,共50分) 1.山区发生地震后,需要防范由其引起的下列次生自然灾害是() ①山体崩塌②泥石流③水土流失④滑坡⑤水库决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 ⑤ D.②③④⑤ 2.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据报道,在海啸来临前的某海滩上,一个英国小女孩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使数百人免于灾难。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波浪,其波长可达数百千米,浪高达数十米。海啸来临时,必然伴随的现象是() ①海面突然上升和下降②海水变浑浊,发出异味和异常声音③狂风④大雨或暴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完成3~4题。3.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 范() A.地震破坏 B.滑坡 C.海潮侵袭 D.暴雨 5.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 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6、诱发生物灾害的直接因素有( ) 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②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③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④气候干旱⑤水灾频繁⑥台风多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7、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属于( ) ①减少人自身的易损性②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易损性

③工程措施减少易损程度④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能够“缩小”灾情,主要是因为( ) ①有能力建设防灾系统②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 ③能够把自然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④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援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9~10题。 9.洪水淹没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 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 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10.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计算湖泊蓄水量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 11.(2006广东高考题)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 A.灾害的强度减小了 B.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 C.灾害的次数减少了 D.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的损害程度减小了 12、台风登陆后,势力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①陆地上气压高②陆地上摩擦力大③陆地上水汽充足④陆地上气温较高

自然灾害材料整理

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定义:岩石圈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和弯曲,当积累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岩石圈发生振动成为地震。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即地球内部的能量 3、地震多发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地震带是世界主要地震带。) 4、影响烈度的因素: ①震级 ②震源深度 ③震中距离 ④建筑物的稳固程度 ⑤地质构造 1

5、影响地震灾情的因素: ①震级:震级大,破坏性大; ②震中距:震中距短; ③震源深度:浅源地震; ④所在地的地质构造:(断层地区发生地震损失更大)震区地质构造不稳定,诱发其他地质灾害; ⑤地面建筑的抗震能力差; ⑥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大; ⑦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 ⑧震区交通不便;救援难度大。 ⑨民众防灾意识弱,政府救灾不力等 6、地震的危害 直接灾害有:人员伤亡;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 2

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次生灾害: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7、地震的防灾减灾措施 非工程措施: ①加强监测预报。 ②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 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工程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 8、思考我国地震造成的人口死亡数下降,但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①地震预测,建筑物抗震性加强,民众的防震意识加强; ②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灾害损失上升。 3

高中地理_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_附答案

《自然灾害与防治》测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2019年5月7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4月25日,古都北京风沙再起,这已是今春第8次沙尘暴天气了。据气象专家说,像今年沙尘暴来的这样早,次数频繁,危害大,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风沙威逼北京城已成为不争的的事实。据此回答1—3题。 1.沙尘暴的首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碳氢化合物 D.悬浮颗粒 2.从生态破坏角度看,与沙尘暴形成原因紧密相关的是() A.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日趋扩大 B.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C.西北地区土地盐渍化问题日趋严重 D.西北地区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3.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是由于()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气旋过境 D.反气旋过境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19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4-7题。 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 A.沙尘暴B.台风C.水灾D.泥石流 5.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 6.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 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 7.我国正在建设的两条“绿色长城”是①长城沿线的森林带②“三北”防护林③黄河下游两岸的护堤林④沿海13000千米滨海 防护林()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 8.图示地震与两大板块的挤压有关,这两大板 块是指() A、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D、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9.此次地震引发罕见的强烈海啸,表明地质灾害具有() A.群发性B.随机性C.突发性D.链发性 10.下列避震方法,正确的是() ①在家里,可躲在床、桌子下②在影剧院,应迅速离开剧院,到室外开阔空地③

自然灾害学复习资料

1海啸: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海啸可分为4种类型。即由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火山爆发引起的火山海啸、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啸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啸。 2火山:地球内部有许多炙热的岩浆,而地球表面则是一层冷的固体的地壳。地球内部的岩浆穿过地壳的一些薄弱的地方喷出地面,这就是火山喷发,而喷出的岩浆在地面上冷凝后,就形成了火山。 3太阳风:是从太阳日冕层向行星际空间抛射出的高温高速低密度的粒子流,主要成分是电离氢和电离氦。 4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 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 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热岛:城市热岛效应或称热岛现象,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5空间灾害:在太阳活动高峰期,经常发生太阳黑子大爆发,其间向宇宙空间抛射的电磁辐射、带电粒子流及超音速的太阳风,会引起地球高层大气结构、密度、温度、运动状态、电磁分布等发生急剧变化,进而“骚扰”人类活动。 1、地震三要素 2、震级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震级和烈度都是表示地震大小的量,但是二者有很大的不同。震级是表示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反映的是地震本身的大小,因此,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表示的是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 3、地震背景构造:海底扩张是什么? 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 4、海啸的特点、形成条件 1)海啸的特点:海啸波的波长非常长、能量大、传播速度快 2)海啸的产生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深海。深海海底上面具有巨大的水体,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转变为巨大水体的波动能量(2)大地震。只有6.5级以上的大地震才能产生海啸灾害,小地震产生的海啸形不成灾害(3)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 海啸的产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但只有一部分地震(约占海底地震总数的1/5~1/4)能产生海啸,多数人认为只有伴随有海底强烈垂直运动的地震才能产生海啸。 5、我国有哪些灾害?(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有六大类1、气象灾害:(1)暴雨(2)雨涝(3)干旱沙尘暴(4)干热风(5)高温、热浪、热岛(6)热带气旋(7)冷害(8)冻害(9)冻雨(10)结冰(11)雪害(12)雹害(13)风害(14)龙卷风(15)雷电(16)连阴雨(17)浓雾(18)低空风切变(19)酸雨2、海洋灾害:(1)风暴潮(2)海啸(3)海浪(4)赤潮(5)海岸带灾害3、洪水灾害:(1)暴雨灾害(2)山洪(3)融雪洪水(4)冰凌洪水(5)溃坝洪水(6)泥石流与水泥流洪水。4、地震灾害:(1)构造地震(2)隔落地震(3)矿山地震(4)水库地震等;5、农作物生物灾害:(1)农作物病害(2)农作物虫害(3)农作物草害(4)鼠害。6、森林生物灾害:(1)森林病害(2)森林虫害(3)森林鼠害 6、洪水(数井盖有关) 工程措施 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 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 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非工程措施 1.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如利用RS和GIS和土地利用、DEM等来建立模型来评估风险; 2.适当增大设计参数:应增大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的取值; 3.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约束和制裁不利于防洪减灾的经济社会活动,以实现防洪减灾的目标; 4.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合理调整城市水利基金支出和使用结构,建立渠道畅通、管理严格的资金投入机制; 5.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如日本,德国都是治理内涝和雨水利用技术十分先进的国家,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及技术。 7、广东遭遇过哪些大的自然灾害? 广东的旱灾:干旱也是广东的严重灾害之一,80%以上的年份都有旱灾发生。这类灾害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影响范围最大,发生次数也较多。 广东的水灾:南岭山脉横贯广东北部,是寒潮南侵之屏障,但山脉重迭,其间北江河谷纵贯广东南北,又是冷空气南下之通道。南岭山地以南,地势渐低,但分布有多条呈东北一西南向的山脉,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抬升而致雨,使之在粤东、粤中和粤西形成三大暴雨中心。沿海地势平坦,属台地平原区,其中河网交错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潮汕平原是洪水常泛之地。 广东的风灾:南海是热带海洋,是热带天气系统特别活跃的海区,夏季台风活动频繁,冬季受冷空气影响,而且在冬、夏季风盛行时期常形成季风潮,所以海上多大风、大浪和风暴潮,是海洋灾害多发区。这类灾害每年都有发生,不仅发生频率高,而且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广东的冻灾:由于广东是冷暖气团强烈交绥之地,所以北方来的寒潮大风、冷害等灾害性天气异常活跃。冷害是影响广东冬季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它对喜温、喜热作物,越冬与冬种作物,尤其是热带作物与果树常造成严重危害。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自然灾害知识点减轻自然灾害

第八章减轻自然灾害 8.1 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1、自然灾害的定义(掌握) 人类依赖的自然界发生异常变化,给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损害,这些异常的自然现象和事件被称为“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重点掌握) ①严重的危害性 ②突发性和渐发性 a突发性:如地震、火山喷发、风暴潮等。对于这种灾害,人们往往无能为力,或者能力不够,或者是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b渐发性:如干旱、温室效应、酸雨、地下水水质变化、臭氧层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这类缓慢过程大多与全球变化密切相关。 ③分布的区域性 自然灾害在地球上不是均匀分布的,特定种类的灾害集中发生在某些特定地区。 如风暴潮和海水入侵分布在海岸附近;泥石流、滑坡和崩塌一般分布在山区。 ④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a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掌握) 地震-海啸-水灾-核事故;台风―暴雨-内涝;海啸-巨浪-海面上升等 b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掌握)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重大灾害称为原生灾害;由原生灾害诱发出的灾害称为次生灾害。 c衍生灾害: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导生出一系列其他灾害,这些灾害泛称为衍生灾害。 ⑤灾害的大小和灾害发生频率(或平均发生重复周期)呈幂指数关系(掌握) a重复发生周期:在足够长的时间段中统计出各种大小的灾害发生的平均重复发生时间,叫做重复发生周期,灾害大小和重复周期的统计关系,描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特性。 b灾害频率:重复周期的倒数叫做频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一定大小灾害事件的数目。 c对于所有的自然灾害而言,灾害越大,发生的频度越低,重复周期越长;灾害越小,发生的频度越高,重复周期越短。 ⑥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只要地球在运动、物质在变化,只要有人类存在,自然灾害就不可避免的。 人类可以采取避害趋利、除害兴利、化害为利、害中求利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 8.2 21世纪的自然灾害 1、读图9-1,回答下列问题:(掌握) (1)在过去的30多年间,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在过去的30多年间,随着人口的城市化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自然灾害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增加。 (2)2006-2010年灾害发生的种类和数量与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比重上升,灾害发生的数量超过以往,绝大多数达到800次以上 2、21世纪自然灾害出现哪些新的特点?(掌握) ①城市灾害越来越重要;②灾害损失比GDP增长得更快;③城市抗灾能力越来越脆弱;④从工程灾害到社会灾害

《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1

自然灾害与防治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第Ⅰ卷 1至4页,第Ⅱ卷 5至8 页。共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A .太平洋海底火山爆发 B .2006年3月重庆开县天然气泄漏 C .1976年唐山大地震 D .2005年吉林化工厂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 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 A .致灾因子强度 B .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 C . 孕灾环境大小 D .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①干旱 ②洪涝 ③地震 ④风暴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 .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 C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当地时间8月29日清晨6时10分,飓风“卡特里娜”裹胁狂风暴雨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登陆,登陆时风速达到了每小时145英里(约233千米),淹没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数个居民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据此回答5-9题。 5.该飓风登陆美国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点 6.下列关于飓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会诱发地震和海啸 B .中心最大风力在6级以上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 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 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地震: ()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滑坡、泥石流 ()时空分布特点: ①具有突发性,雨季更易发生。 ②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及地势的二三级阶梯交界处以西至 北京-兰州-昌都一线之间。 ()成因: ①地形复杂,山地多,坡度大;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的破坏; ④不合理的工程建设。 .旱灾(我国气象灾害之首): ()时空分布特点: ①各地均可发生,频率不同,黄淮海最重、华南西南次之、 再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全年均发生,南北差异大,北方春旱、长中下夏秋旱,华南冬春旱。 ()原因: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洪涝 ()地域分布特点: ①地区性明显,季风区多,西部几率小。最重是珠江流域、二是淮河流域、三是长江流域。 ②季节性明显,集中于夏季。 ()成因: 自然原因: ①气象因素:季风气候显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季节、年际变化较大 ②水文因素:江河泛滥、堤坝溃决、凌汛、风暴潮。 ③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④河流因素:河道曲折,地上河。 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过度开垦③围湖造田④占用河道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点: ①多发生在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 ②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春季最盛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面干燥;③碎屑物质丰富;④多大风天气;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 台风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均可发生,夏秋最多; ②影响范围是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③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 ()原因: 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寒潮 ()时空分布特点: ①月-次年月均可发生,集中-月。 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影响,北方影响较大,西藏、云贵、琼、台影响较小。 ()原因: ①距西伯利亚寒冷中心近,位于亚洲高压的东南部,冬季风强烈。 ②青藏高原地势高,冬季风爬升受阻,东西向高大山脉的层层阻挡。 水华和赤潮 ()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自然灾害知识框架

自然灾害与防治习题

一批地理工作者对我国华北某山区进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划定了该区泥石流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分布范围。 45、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4分) (1)该地区泥石流哪几个月份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为什么?(4分) (2)判断图中①、②、③所示区域,哪一个是泥石流高危区,并说明理由。(6分) 月份:7、8、9月。 原因:该地地处华北地区,7、8、9月为一年中降水频度和强度比较大的月份,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更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因此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概率也较其他月份为高。 判断:①所示区域为高危区。 理由:与西北坡相比,该山脉东南坡坡度更陡,松散碎屑物更多;且东南坡为迎风坡,降水频度和强度大于西北坡,东南坡有一断层,断层活动更易诱发松散碎屑物失稳,因此更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降水活动与断层两点任答一点即可)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暴雪是黑龙江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下图示意黑龙江多年内出现暴雪的月份分布状况。 描述黑龙江暴雪的时间分布特点,并简析暴雪多发的原因。 特点:暴雪分布不均,出现在冬、春秋季,11月、12月、3月最多。(4分) 原因:距冬季风源地近;冷空气入侵的频率高;水汽充足。(6分)

【解析】 读图,黑龙江暴雪分布不均,主要出现在冬、春秋季,以11月、12月、3月暴雪最多。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部,距冬季风源地近,受冷空气入侵的频率高,且水汽充足。所以暴雪发生的频率高。 考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近年来,“一雨即涝”成为我国城市的普遍现象。在我国一些大都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已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但绿地高于地面,防雨涝的功能却很低。图示意某城市绿地景观。 分析我国城市“一雨即涝”的自然原因并从城市绿地布局与建设方面提出防治措施。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大城市主城区多分布于地势低平地区,排水不畅。(4分)城市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便于雨水汇聚渗入地下;绿地布局多样化,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绿地网络;绿化植被多样化,乔木、灌木和草坪相结合,发挥不同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6分) 【解析】 气候、地形是影响雨涝的重要自然原因。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大城市主城区多分布于地势低平地区,排水不畅。城市绿地可增加地表水下渗,绿地面积大,布局合理,分布均匀,有利于雨水下渗。城市绿地应低于周围地面,便于雨水汇聚渗入地下;绿地布局多样化,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绿地网络;绿化植被多样化,乔木、灌木和草坪相结合,发挥不同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 考点:雨涝形成、城市绿地规划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完整版)历年自然灾害高考试题与答案..

2007-2014年自然灾害历年各地高考试题及答案(2014新课标I卷)43,(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 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 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 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 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 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 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 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014新课标II卷)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福建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9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

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2014福建卷)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图15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 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014山东卷)44、(10分) [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 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⑴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⑵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2014海南卷)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 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 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灯。 图13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 1500—1700毫米,年雨日约 180天,甲地海拔约1000米, 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 端海拔约3000米。山地1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2014上海卷)(十八)泥石流是我国一种多发的地质灾害,常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整理

合,加重农牧业灾情。 ☆我国旱灾与涝灾的关系:在时间上交替和空间上交错出现,我国主要的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这些现象与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季风气候有关)。

4、沙尘暴(属于气象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自然因素:①(气候和水系方面)流经湿润地区,流量丰富;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河道弯曲。 ②(地形方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中下游河道的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 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7、咸潮

☆蝗灾:

(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 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二、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三、部分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