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叙倒叙插叙
- 格式:ppt
- 大小:465.50 KB
- 文档页数:19
顺叙、倒叙、插叙的区别
顺叙、倒叙和插叙是三种不同的记叙方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叙述的顺序。
1、顺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即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使用顺叙笔法,可以将事件介绍得脉络清晰,首尾完整,甚至会收到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表达功效。
2、倒叙:倒叙则是先将情节发展的结局或者矛盾冲突中最尖锐、最突出的部分展示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写事件的起因、经过或发生在先的情节。
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与原记叙顺序不一致的相关情节,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插叙的好处是,在突出叙述主线的同时,顺便叙述一些次要的事件,使叙述容量加大,行文起伏跌宕。
总的来说,顺叙、倒叙和插叙都是记叙的方式,但它们的叙述顺序不同。
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则先展示结局或突出部分再回头叙述,而插叙则在记叙过程中插入其他情节。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顺叙法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
作用:1、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例如像《桃花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采用这种叙述方法的。
倒叙法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
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
作用:1、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3、更能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比如鲁迅的〈祝福〉〈伤逝〉等作品,大体上都是用倒叙手法写成的,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等作品都是把人物的最后结局在开头告诉了读者,然后把人物的经历一层一层展开,使读者看清了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人物自身思想上原因,从而启发人们去追求合理的人生。
插叙法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深化主题。
作用:1、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2、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3、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4、帮助展开情节,补充背景材料,交待细节,便于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润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追叙的例子,又如那些把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片断叙述,按习惯称补叙。
这种文字一般并不发展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
【记叙文的顺序有哪些】五种记叙顺序及作用记叙文写作是初中阶段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
记叙文的顺序要写好记叙文,需要注意写作的顺序。
一般说来,记叙文的顺序,常用到的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一、运用顺叙,条理清晰顺叙,即按照人物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这是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叙述方式。
采用顺叙,时间线索清晰,情节完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时间为序,如丰子恺的《竹影》一文,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完成文章的。
“吃过晚饭后”——“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间放出她的清光”——“月亮已经升得很高,隐在一丛竹叶中”——“月亮渐渐升高了”,记叙了作者在院子里画竹影的经过,时间脉络非常清晰。
可以地点转换为序。
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作者从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可谓思路清晰。
其实,记叙文在叙述故事时,有些事件,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在顺叙上往往是一致的,在叙事过程中这些是可以综合运用的,尤其是在游记类的文章中更为突出。
但要注意,在运用这种方式时,不能平均用力,要注意详略得当。
二、运用插叙,丰富内容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进另一件有关事件的叙述。
这个事件大多是一个与主要事件相关的片断,不是文章的中心内容。
插叙的主要作用是辅助主要事件,丰富叙述内容,使文章曲折生动、波澜起伏,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等。
如鲁迅的《故乡》中就有精妙的插叙。
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运用插叙,追忆少年时的闰土——“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突出了少年闰土的聪明伶俐与勇敢,与现在的闰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文章主题。
常用的叙事方法写一件事情,想清楚了事情的六要素,有了完整的内容,也确定了文章的中心。
安排好了详略,还应该采用一种合适的叙事方法,才能把事写好。
常用的叙事方法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
什么是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先后从头讲到尾的就叫顺叙。
这种叙事方法最简单,也最常用,是写事的主要方法。
运用顺叙的写法,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所以写起来容易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平铺直叙的毛病,叫人读起来索然寡味。
课文《第一次跳伞》就是运用顺叙的方法写的。
它顺着跳伞这件事固有的次序,写了“到机场”、“飞机起飞”、“跳伞”、“着陆后”等全过程。
其中着重写了“跳伞经过”:准备跳伞一跳出机舱→飘在空中→双脚着地。
也是按事情发展的实际过程顺叙,写得有条不紊。
更重要的是:全文能紧扣“第一次”跳伞所特有的感受来写,在顺叙中突出重点。
“飞机起飞”时重点写了在空中看地面的新奇感觉;“跳伞经过”着重写在半空中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着陆后”主要写愉快轻松的心情。
经过这样剪裁处理,避免了顺叙的文章容易出现的“平铺直叙”的弊病。
(2)倒叙。
什么是倒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有时把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始进行叙述,这就叫倒叙。
这种叙述,除了把事情的结果提前外,其他跟顺叙没有区别。
使用这种方法叙述事情,一般地说有这样两个目的:一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后文紧紧围绕这个结果写,使文章紧凑不散;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先把结果端在人们的面前,以引发人们读下去的兴趣。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这样写的。
它的开头是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先写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去世了,这是这篇文章中事情的结果。
人们读了这一小段,不禁会想:李大钊同志是怎样被捕的呢?他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得怎么样?文章采用了倒叙手法,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及平叙及其作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及其作用顺叙法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过程的一种叙述手法。
作用:1、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法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的叙述手法。
作用:1、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3、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4、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法由于表达方式、情节上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得到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原线叙述的一种叙述手法。
作用:1、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2、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3、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4、帮助展开情节,补充背景材料,交待细节,便于深化文章的主题。
补叙法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
作用: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
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平叙法平叙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
记叙顺序的判定与作用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是语文的重要考点之一。
一、四种记叙顺序的定义及作用。
(一)顺叙顺叙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写。
它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
1、时间顺序是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2、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存在方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描写,有利于全面介绍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3、事情发展顺序是以事件进程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
其实它也是按时间先后来写,只不过,它不强调时间性,而是侧重事情谁先谁后。
语言标志上往往是“首先”“其次”“然后”这样的词语比较多。
顺叙的作用是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二)倒叙倒叙是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倒叙绝不是整篇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文才是主体。
而主体部分仍是顺叙的手法。
倒叙的作用是强调突出,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明主旨等,同时避免了结构的单调。
(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交代……内容(概括出插叙段的内容)。
②补充交代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曲折。
因为插叙是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文字。
这样的文字破坏了原有叙事的线索,让整个故事情节更波澜。
从这个角度分析,就可以看出“使故事情节更曲折”的作用。
③为下文……作铺垫。
通过分析插叙段的内容,解答出为后文哪部分内容作铺垫。
④突出中心(或主题),使人物形象鲜明。
在记叙文阅读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插叙,往往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这种目的是与文章的中心相关的。
(四)补叙补叙也叫追叙,补叙则是指在故事的后续部分,对之前的情节进行解释或补充,补入的内容是中心事件发展的有机环节,可放在篇中,但大多放在篇末,补叙去掉后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用顺叙法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叙述方法。
作用:1、便于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比较顺手,眉目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也易于贯通。
2、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例如像《桃花源记》<藤野先生>等,都是采用这种叙述方法的。
倒叙法它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
在一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一种变通。
作用:1、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的主题。
3、更能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比如鲁迅的〈祝福〉〈伤逝〉等作品,大体上都是用倒叙手法写成的,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悲剧等作品都是把人物的最后结局在开头告诉了读者,然后把人物的经历一层一层展开,使读者看清了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和人物自身思想上原因,从而启发人们去追求合理的人生。
插叙法它是在人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作侧面说明。
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深化主题。
作用:1、插入与文章的情节或人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文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2、这种中断或停止,也适应读者心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3、便于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全面刻画人物形象,是人物形象更加丰满4、帮助展开情节,补充背景材料,交待细节,便于深化文章的主题。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润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追叙的例子,又如那些把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片断叙述,按习惯称补叙。
这种文字一般并不发展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
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顺序、倒叙、插叙及其作⽤顺叙法顺叙法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反映⼈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这是很常见的⼀种叙述⽅法。
作⽤:1、便于确定⽂章的中⼼和格局,便于安排材料,写起来也⽐较顺⼿,眉⽬清楚,层次分明,情理谐调⽂章⽓势也易于贯通。
2、符合⼈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例如像《桃花源记》<藤野先⽣>等,都是采⽤这种叙述⽅法的。
倒叙法它是把⼈物事件引⼈注⽬的⾼潮或结局或其他精彩⽚段提到⽂章的开头,产⽣独特的艺术效果。
然后再⼀步⼀步揭⽰这个⾼潮或结局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因此倒叙不是逆叙,不是逆推理。
在⼀定范围来说,倒叙事实上是顺序的⼀种变通。
作⽤:1、使⽂章产⽣悬念,引⼈⼊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能增强⽂章的⽣动性,增强⽂章的感染⼒,便于突出⽂章的主题。
3、更能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如鲁迅的〈祝福〉〈伤逝〉等作品,⼤体上都是⽤倒叙⼿法写成的,祥林嫂悲苦的⼀⽣,⼦君和涓⽣的爱情悲剧等作品都是把⼈物的最后结局在开头告诉了读者,然后把⼈物的经历⼀层⼀层展开,使读者看清了这些悲剧的社会根源和⼈物⾃⾝思想上原因,从⽽启发⼈们去追求合理的⼈⽣。
插叙法它是在⼈物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适当的地⽅,插⼊某些情况的介绍,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盾作侧⾯说明。
使⼈物形象⽣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深化主题。
作⽤:1、插⼊与⽂章的情节或⼈物相关的背景或原因,使⽂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章的结构,增进读者对⼈物事件发展情况得了解。
2、这种中断或停⽌,也适应读者⼼理,使其感到有张有弛,活泼轻松。
3、便于突出⼈物性格特点、全⾯刻画⼈物形象,是⼈物形象更加丰满4、帮助展开情节,补充背景材料,交待细节,便于深化⽂章的主题。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时插⼊少年润⼟和我的友谊的⽚断,就是追叙的例⼦,⼜如那些把上⽂加以补充,解释,对下⽂做必要交代的⽚断叙述,按习惯称补叙。
理清叙事条理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为了让读者对事情有清晰完整的印象,我们应该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记叙清楚。
如有特殊需要,你以可省略其中的一两个方面。
你不但可以按时间顺序或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也可以大事情发展的结局后精彩的部分放在文章的开头,然后再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
那么,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例如:关于“第一次跳伞”的文章就是运用顺叙的方法写的。
它顺着跳伞这件事固有的次序,写了“到机场”、“飞机起飞”、“跳伞”、“着陆后”等全过程。
其中着重写了“跳伞经过”:准备跳伞一跳出机舱→飘在空中→双脚着地。
也是按事情发展的实际过程顺叙,写得有条不紊。
更重要的是:全文能紧扣“第一次”跳伞所特有的感受来写,在顺叙中突出重点。
“飞机起飞”时重点写了在空中看地面的新奇感觉;“跳伞经过”着重写在半空中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着陆后”主要写愉快轻松的心情。
经过这样剪裁处理,避免了顺叙的文章容易出现的“平铺直叙”的弊病。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也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例如:时间顺序,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空间顺序,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如放暑假了,我和同学一起好好游览一下北京城,我们先去了故宫,又去了景山公园,接着去了北海公园,最后我们意犹未尽地回到了家中;逻辑顺序,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赞美了班主任老师的高贵品质。
第一讲记叙的顺序一、基本知识1.常见的记叙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2 .记叙顺序的特点及作用:(一)顺叙就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叙述。
(二)倒叙。
倒叙顾名思义就是倒过来叙述。
形式:①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②先写眼前的事物。
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
作用:能突出结果,造成悬念,使文章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三)插叙。
形式:①插入对有关事件、人物的回忆。
②插入对人物、事物的介绍或某种情况的解释。
插叙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可以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也可以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自来进行。
作用: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恰当地运用插叙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结构曲折有致。
(四)倒叙与插叙有什么区别?①倒叙的内容是中心事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插叙的内容只与中心事件相关。
②倒叙文章中的回忆部分就是文章的中心事件,占据文章的主要篇幅,而插叙的内容只是在顺叙中途插入的为中心事件服务的一个片段。
3.方法与心得二、题型回顾1、P4《三十年的重量》20题:第四至第六段在记叙的顺序上属于哪种记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插叙,补充交代了我的穆尼、曹齐交往的经历,为下文的人生感悟作铺垫。
2、P7《一百元钱》14题:本文第五、六自然段是什么记叙顺序,它有什么作用?插叙,补充交代了贫困的家境和一百元钱的由来,为下文写父母把钱寄回的情节作铺垫。
三、训练巩固(一)温暖一生的假糖余华①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
②一天,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我的店门前。
我一眼认出,她是我上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于是赶紧低下头,不想让她发现……③那是三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
一天早上,我很早就来到学校。
在教室外面的拐角处。
被划为“黑五类”的刘老师正蹲在地上,用手把窗下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片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一)顺叙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顺叙又称直叙或正叙。
采用这种方法,文章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的推进呈现明显的单一线索,环环相扣,没有安排刻意的曲折和暗线。
即便是故事最后,老画家死于肺炎,欧·亨利也没有故作神秘,而是让两个生者直接面对这个事实,故事戛然而止。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我与地坛》(节选),散文的前两部分内容,表面上一是写地坛,一是写母爱,相对独立,各自成篇,但实际上二者互为说明,互为映照,都是在描写母亲的伟大。
前者是用象征的手法描写地坛——大地母亲的伟大,后者是用写实的笔触再现生身母亲的伟大,两部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有机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象征类比意义的浑然整体。
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存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
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二)倒叙1.倒叙的定义在修辞学上,原本应该顺着这么说,但为了某种需要,却故意将其倒过来说,称为倒装。
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就远比顺着文法规律而描述的“瞧去,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小草”鲜活太多了。
写文章也是这样,叙述一件事情,原本是该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到结束的顺序来进行,但有时为了补救顺序的“平铺”之弊,或为了凸显、强调那有特殊意义的结果,或为了造成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趣,故意将“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亦即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这就是所谓的倒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