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原理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优化与稳定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运行与它的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决定了功能的优劣。
只有各组分结构协调、合理,才能发挥稳定、持续和高效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空间(水平、垂直和多层次)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食物链)结构。
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系统中各部分要素简单相加之和。
而一个结构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必定大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相反,一个结构不合理的系统,其整体功能则很可能小于各部分独立存在时的功能之和。
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例如,作物生产是一个种群过程,群体产量的形成绝非各个体单独种植时产量的简单相加。
对于农作物种植系统而言,在氮、磷、钾均缺乏的情况下,不论单独使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肥料,都能够获得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如果采取氮、磷、钾科学配比,综合优化施肥方案,就会取得比三种肥料分别单独使用时产生的增产量之和更高的增产量。
反之,如果各种肥分搭配不当,安排不合理,完全有可能出现整体效果小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农业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它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只有在具有一个能保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畅通的良好结构,才能产出更多的产品,更好地发挥各种有益的效能。
常规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最大缺陷之一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因为这种农业模式盲目地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农田土壤结构破坏和地力衰退;不加选择地滥用杀虫剂、除草剂,导致有害昆虫天敌数量的下降,使得虫害的发生更加频繁,损失也更加严重。
生态农业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替代农业经营方式,它主张合理利用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并强调通过调整和优化结构,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以追求长期的、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
二、系统的生态效率原理在生产力生态学中,生态效率是通过计算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的能量的比值而得到的。
农学中的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旨在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使农业生产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排放模式转向生态友好型农业,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农业生态学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农业生态学在农业发展中的意义等方面进行论述。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作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农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能量。
动物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与农作物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维持着生态平衡。
微生物在土壤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参与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植物病害防治等过程。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空气等,它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态学的核心原理是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
生态平衡指的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关系。
资源循环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利用。
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动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将能量转化为生物质,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将养分释放到土壤中,形成了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农业生态学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生态系统评价、农业生态工程和农业生态管理。
农业生态系统评价是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生态工程是通过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质量的一种手段。
农业生态管理是通过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农业生态学在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业生态学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生态农业的原理与实践生态农业指的是以生态学、农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生态原理和农业实践,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一、生态农业的原理生态农业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平衡原理:生态农业重视维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促进有益生物的增殖,控制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实现生态平衡。
例如,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农田中害虫的繁殖,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土壤肥力原理:生态农业注重土壤肥力的提高和保持。
通过有机肥料的运用、绿肥的种植和轮作休耕的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3. 水资源利用原理:生态农业推崇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量,并将农田排水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结合,实现农田水循环利用。
4. 多样性保护原理:生态农业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通过种植多样化的作物和引入农田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抵抗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风险。
二、生态农业的实践1. 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方式之一。
它采用有机肥料、有机农药,并严格控制农田的污染源。
有机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性,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农田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农业通过农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建设,减少农田的生态破坏。
例如,在生态林果园中引入鸟类和昆虫等天敌,控制农田害虫的繁殖,达到生态平衡。
3. 生态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的实践还包括开展生态农业旅游。
通过向游客展示和解释生态农业的原理和实践,提高公众对生态农业的认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4. 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农业的实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生态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生态学的概念与内涵1. 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调控与管理的一门学科,它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植物保护学等多个领域。
2. 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一定区域内,由农业生物群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生物要素,如农作物、畜禽、渔业等,还包括非生物要素,如土壤、气候、水、肥料等。
-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目标:旨在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稳定和生态平衡。
二、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1. 传统农业阶段:- 特点:以人力和畜力为主,依赖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 代表性技术:轮作、休耕、有机肥料使用等。
2. 现代农业阶段:- 特点: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追求产量最大化。
- 问题: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可持续农业阶段:- 特点: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目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
三、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 观察法:- 实地调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直接观察。
- 长期定位观测: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长期跟踪。
2. 实验法:- 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同处理,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
- 模拟实验:在受控条件下,模拟农业生态过程,探讨其内在规律。
3. 数学模型法:- 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 应用:预测农业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4. 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获取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信息。
- GIS: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时空变化。
- GPS:定位农业生态系统的具体位置。
5. 系统分析法:- 系统理论: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 系统工程:设计和管理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其整体功能。
四、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物种群:研究种群的数量、分布、动态和遗传多样性。
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聊聊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运用。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告诉我们如何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可以运用生态学原理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下面我就来详细介绍一下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我们来看一看生态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物种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循环利用;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化学物质、行为和声音等进行的信息交流。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生态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几个具体应用。
一、合理配置种植结构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配置种植结构。
比如,我们可以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种植粮食作物,而在土地贫瘠、水源匮乏的地区种植草本植物、灌木等。
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
二、防治病虫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我们可以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进行防治。
我们要加强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排水和通风条件,减少病虫害的滋生空间。
我们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放养天敌昆虫、使用微生物农药等,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比如,将一些对病虫害易感的作物与抗病虫害的作物轮作种植,可以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
这不仅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还能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避免过量使用导致生态系统破坏;二是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三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乱捕滥猎;四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它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为基础,尽可能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益。
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如下:
1. 循环利用原则:生态农业强调循环利用资源的原则,通过开展有机废弃物和农业产业链的有机资源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并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多样性原则:生态农业鼓励多样性的农作物和生物的种植和引入,以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抑制病虫害的蔓延,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
3. 自然循环原则:生态农业强调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通过合理的轮作与休闲,降低土壤的耗损,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保持土地的肥力。
4. 生态平衡原则: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平衡,通过生物多样性的优化选择,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风险,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扰性。
5.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生态农业重视环境保护,通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生物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6. 社会可持续原则:生态农业注重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
过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经营技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强乡村的综合发展。
生态农业的实践将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并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一讲生态农业及其基本原理长期以来,生态农业被一些人斥为“会饿死人的”,仿佛注定是小部分特权人士的专享,其实这是一个严重误区。
现在人们一直是围绕种子做文章,甚至通过转基因来改变种子特性,而忽视了生态学原理的应用,农业专家穷其一生不能增产就不可避免了。
生态农业不仅需要建构人与自然共生、循环关系,而且需要创造人与人的合作关系。
经历100多年的发展,生态学日益成熟,在我国已经成为与数理化并列的一级学科,一些基本原理应用到农业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简要谈谈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一、水热耦合原理农田生态系统由气候、土壤、生物等因子的共同作用所形成。
其中, 大气温度和降水量占主导地位,对其它因子产生重大影响。
农田是在改造自然生态系统而来的,不同植被地理背景下农田的生产力或产量受水热组合影响最大。
自然界最高生产力是热带雨林,约45t/ha/a,是在不施肥不打药基础上实现的,就是因为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最好,元素循环快。
在农田中,光照、co2都不是限制因子,而水热条件,尤其水热组合,最能反应农田生态状况。
我国即使有些农田面临季节性干旱胁迫,依然比真正的地中海荒漠区域的农田具有十分有利条件。
中国草原是雨热同期,而地中海附近、非洲的部分草原,雨热出现的最佳时期是冬夏季分离的。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不同气候带上水热组合决定了生态系统生产力,生态农田尽量利用天然降水,适度利用客水或地下水,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热即热量,地球上的一切热量来自太阳,热对植物生长发育乃至群落分布有重要的作用。
在阳光不缺少的地方,热量尤其与水的耦合对农业增产的作用大于化学肥料。
生态农田利用自然界的热量,不搞反季节种植,充分利用我国水热同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适合的作物。
高温的夏季杂草生长也很繁茂,如将杂草作为资源利用起来改良土壤,也是在生态农田利用热量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土壤碳氮库增长原理碳表现在土壤中即有机质。
目前我国耕地有机质普遍很低,平均1%左右。
第一章1、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的调节控制规律,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化: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赫尔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水体、气体、土体。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性质可分为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
根据受人类干扰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环境组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7、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答: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多了人工环境组分。
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弱。
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的精生产力比较高。
6、农业生态系统既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又服社会经济规律。
7、农业生态系统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
(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稳定机制、开放程度、服从规律、系统运行目标)。
第二章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2、耐性定律(谢福尔):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性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的,它是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特征。
4、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嵌式分布。
5、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1、偏利如附在鲨鱼腹上的鱼。
2、原始合作如稻田养鱼3、互利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负相互作用:1、捕食2、竞争如稗草与稻对光、水、养分的竞争3、寄生如寄生于其他植物的菟丝子4、偏害作用如青霉产生的青霉素可以杀死多种细菌6、种群的年龄结构式判定种群动态的重要方面,根据年龄金字塔的形式,可分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
7生态对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8、生态对策的两种类型:r对策者、k对策者。
两对策者的区别:r对策者生活周期短,个体小,死亡率高,且无规律,生育时间早,终身仅繁殖一次,但生殖耗能大。
对繁殖的高能量分配时它的特征之一。
它往往是临时性生境的占据者,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其对策基本是机会主义的,可以产生种群突然爆发或猛烈消亡。
虽竞争力弱,但繁殖率高,平衡受破坏后恢复的时间短,灭绝的危险性小。
K对策者:生活周期长,个体大,死亡率属密度制约密且有规律;种群大小常在K值上下波动,因而种间竞争激烈,常生活在稳定的环境中,生殖耗能较少,大部分能量用于逃避死亡和提高竞争能力。
遭到激烈的变动后,恢复的时间长,种群易走向灭绝,如大象、恐龙等。
这类生物对稳定生态系统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保护。
9、群落演替: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物种侵入,出现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
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特征:方向性:1、具有共同的方向且不可逆。
2、有规律3、可预测4、生物量随着演替而增加。
5、顶级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稳定状态。
10、生物多样性: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所生存环境的总称。
可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1、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答:1、单一化驯化和栽培2、外来物种引进和入侵3、农业环境污染4、农业过度开发第三章1、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空间上的配置和能量、物质在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2、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组分结构、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时间结构(时序排列)、营养结构(食物链结构)。
3、水平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所占面积比例、镶嵌形式、聚集方式等水平分布特征。
4、时间结构:指在一定的生态区域内与特定环境条件下,各种生物种群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的积累与当地资源协调吻合的状况。
5、杜能农业圈理论:杜能认为,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呈同心圆圈层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谷物农作圈、谷草圈、牧业圈、荒芜圈等6哥同心圈层。
6、立体农业: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庭院立体种养模式、农林立体模式、综合立体模式。
7、食物链加环类型:食物链生产环、食物链增益环、食物链减耗环、产品加工环、食物链复合环8、城市郊区的作物按杜能原理如何安排?答: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农作圈、林业圈、谷物农作圈、谷草圈、牧业圈、荒芜圈。
1、自由农作圈紧靠城市,地租很高,只有采用高度集约化的耕作方式才能获得较大收益,以蔬菜、鲜花为主并包括其他不易运输、运费昂贵或易于腐烂的农产。
品,如供奶牛食用的新鲜苜蓿、牧草等。
2、林业圈。
城市建筑、家具用木材,用量很大,运输距离限制得很短,但木材不易腐烂变质,单位面积收益也较低,所以配置在农作圈意外的第二层。
3、谷物农作圈提供的农产品主要是谷物和畜产品。
4、谷草圈由于距城市较远,运输费很大,农业经营粗放,土地休闲。
5、牧草圈离城市太远,大量土地用来放牧或种植牧草,以牲畜及乳制品供应市场。
6荒芜圈是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第四章1、辅助能:除了太阳辐射能之外,其它进入系统的任何形式的能量。
2、按来源可分为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
3、自然辅助能包括风能、潮汐能、水流能、降雨能、地热能。
4、人工辅助能又分为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联结起来的链索结构。
6、能量流动的途径:第一条途径:能量沿着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将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体中,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的分解,又将生物体的全部能量归还于非生物环境中。
第二条途径:各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腐食食物链中,在分解者的作用下,这些纷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CO2/H2O及其他物质。
第三条途径:生物有机体都要进行呼吸作用,维持生命活动,将生物化学潜能转化为热能散失于环境之中。
7、十分之一定律: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他的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的选择性浪费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
8、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因此,营养级由低到高,其生物量个体、生物量及所含能量呈现出下大上小的塔形分布。
9、生态金字塔可分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
10、次级生产:除了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生长发育、繁衍后代的过程。
11、次级生产的主要作用: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物质循环,增强农业系统的功能性。
12提高次级生产的主要途径:合理利用资源、注意饲料量与饲养量的协调、采用配置饲料结构、控制动物活动。
第五章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进行着流动和循环。
2、生物地球换血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3、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物循环。
4、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循环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农业生态系统的库存量低、流量大,但周转快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保持能力弱,易造成流失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供求易产生不同步5、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调节原则1、合理输入2、建立养分再生机制3、强调养分保蓄、供求同步4、充实有机库存5、提高投入效率6、整体优化调节的具体途径:1、合理安排归还较高的农作物及类型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3、农林牧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进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归还率5、养分区域性富集6、生物放大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物浓度不断提高,于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内的有毒物质的残留物浓度愈高的现象。
7、C循环失衡对农业造成的影响:不利影响1、C失衡会引起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使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雨涝、干旱、高温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加2、农业病虫害更加猖獗,农业生产条件变化,生产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3、农业生产布局、结构将出现变动有利影响:气温升高、降水增加、气候变暖对农业可能产生有利影响,如可以使大米、玉米等喜热高产作物种植地域向北推移,低温冻害将会减轻。
第六章1、信息流:各种信息在农业系统的组分之间和组分内部的交换和流动。
2、信息流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利用人工光源或暗室控制植物的花期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信息素进行害虫预测和防治等农民根据作物的长势和长相判断栽培措施利用灯光诱杀害虫等利用气象工程进行天气预报等。
第八章1、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即系统学、经济学、生态学原理。
2、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的利用现代科学,并与传统的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
3、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生态农业的异同点?不同点: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现代科学及物质投入的重要作用,把保护环境和提高生产力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使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达到有机统一,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实践中易发展。
而国外的生态农业则讲究尽量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机械等现代工业支农产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功能组织生产,突出强调农业生态效益的提高,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同点:强调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和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1、强调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技术相结合。
2、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3、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的4、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5、个体农业的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5、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有:农林牧渔复合生态工程、多层次高效利用复合生态工程、庭院农业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农业生态工程、绿色食品农业生态工程、乡村旅游农业生态工程补充: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