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的生理反应与处理
- 格式:pdf
- 大小:644.16 KB
- 文档页数:15
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
长跑是一项对体能和耐力要求极高的运动,对于参与这项运动的人来说,了解和认识一些常见的生理现象是非常必要的。
这不仅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准备和应对运动中的挑战,还能预防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以下是在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
极点现象:在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身体的氧气供应不能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导致身体出现呼吸困难、肌肉酸痛、动作迟缓等不适应感,称为极点。
极点是长跑过程中正常的生理现象,运动员应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强度,逐渐克服极点,进入稳定状态。
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的强直收缩,造成肌肉僵硬、疼痛。
长跑过程中,由于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者因为出汗过多、电解质失衡等原因,容易引起肌肉痉挛。
运动员在长跑前应充分热身,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是指机体在过度负荷下产生的功能紊乱和适应不全。
过度训练会使运动员感到疲劳、睡眠质量下降、食欲减退等。
为了防止过度训练,运动员应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及合理的营养摄入。
心率: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反映心脏功能和运动强度的常用指标。
在长跑过程中,心率会逐渐上升,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运动员可以通过监测心率来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运动过度或不足。
呼吸:长跑过程中,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身体对氧气
的需求。
运动员应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如深呼吸、保持稳定的呼吸节奏等,以减少疲劳感并提高运动表现。
总的来说,了解这些生理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地进行长跑训练和比赛。
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和运动性疾病及其防治李波概述身体运动,有时会使人体产生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性破坏,从而出现某种生理反应,或产生运动性疾病。
本节主要讲授运动的生理反应和运动性疾病的征象及其处理办法。
主要讲述内容一肌肉酸痛二过度疲劳三肌肉痉挛四运动中腹痛五低血糖症六运动性贫血七运动性晕厥八运动性血红蛋白尿九极点一、肌肉酸痛原因: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痉挛所致。
处理1、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对酸痛的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张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种伸展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3、对酸痛局部进行按摩,使肌肉放松,促使血液循环,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缓解痉挛。
4、口服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的修复和缓解。
(三) 预防1、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健康情况科学地安排锻炼负荷。
2、锻炼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炼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
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运动时负荷重的局部肌肉活动得更充分。
4、整理运动除进行一般性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有助于防止肌纤维痉挛。
二、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是指在工作或运动之后,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状态。
它是一种由于连续疲劳积累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一)原因1、生活无规律,为应付繁重课程或考试而休息不足。
2、病后身体尚未恢复,过早为补课而加班或参加某些比赛过分强化训练。
3、参加某些劳动或活动之后,疲劳尚未清除,体力尚未恢复便参加大运动量训练。
4、训练不当,见于部分赛前训练,因时间紧任务重,训练缺乏渐进和系统性,运动量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或单打一的训练。
5、短期内参加过多的比赛,休息不足。
(二)表现第一阶段:感觉异常阶段。
自觉疲劳,食欲下降,睡眠欠佳,学习效率差,对训练不感兴趣,有厌倦情绪,成绩停滞。
第二阶段:体重下降,脉搏较快,心脏机能实验有良反应,易疲劳,恢复慢,工作能力下降,运动成绩下降。
体育锻炼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处理一、低血糖症(1)原因: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和减少,大脑皮层调节糖代谢创机制暂时紊乱所造成的运动前饥饿或情绪过分紧张,病后初愈即参加较长时间的运动。
(2)症象:正常状态下人体内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糖应维持在80~120毫克。
当血粳低于50~60毫克时,人体会出现饥饿感,极度疲乏、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重者神志模糊语言不清、四肢发抖、骚动不安或精神暂时错乱(如在长距离赛跑中,出现返身向相反方向跑,甚至昏迷。
这一系列症状称为低血糖。
此症多发生于长跑、超长跑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
(3)处理:低血糖症发生时,首先要平躺保暖,神志清醒者可给予喝浓糖水或吃少量食品,一般即可恢复。
若出现昏迷,应先抗休克,即按人中、百合、涌泉、合谷等穴,并迅速送医院救治。
(4)预防:应注意患病未愈、空腹饥饿时或体质较差时,不宜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在长时间运动中,可准备和补充一些含糖的饮料。
二、肌肉酸痛(1)原因: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进而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纠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
(2)症象:肌肉酸痛一般不是运动结束后立即发生的,大多是发生在运动结束1~:天以后,因此,也被称为延迟性疼痛。
由于这种酸痛现象只是局部肌纤维损伤和痉挛,才影响整块肌肉内部对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会变得更加强壮,以后同样负荷将不易使肌肉再发生酸痛。
(3)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酸痛后,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热敷。
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的缍织能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伸展练习。
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有助于缓解痉挛。
●按摩能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促使损伤修复。
●口服维生素C。
维生素C能促进结缔组织中的胶元合成,有助于损伤的结缔组爹的修复。
●针灸、电疗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预防: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安排运动量,尽量避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同时注意在锻炼时,应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
体育锻炼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处理一、低血糖症(1)原因: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和减少,大脑皮层调节糖代谢创机制暂时紊乱所造成的运动前饥饿或情绪过分紧张,病后初愈即参加较长时间的运动。
(2)症象:正常状态下人体内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糖应维持在80~120毫克。
当血粳低于50~60毫克时,人体会出现饥饿感,极度疲乏、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重者神志模糊语言不清、四肢发抖、骚动不安或精神暂时错乱(如在长距离赛跑中,出现返身向相反方向跑,甚至昏迷。
这一系列症状称为低血糖。
此症多发生于长跑、超长跑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
(3)处理:低血糖症发生时,首先要平躺保暖,神志清醒者可给予喝浓糖水或吃少量食品,一般即可恢复。
若出现昏迷,应先抗休克,即按人中、百合、涌泉、合谷等穴,并迅速送医院救治。
(4)预防:应注意患病未愈、空腹饥饿时或体质较差时,不宜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在长时间运动中,可准备和补充一些含糖的饮料。
二、肌肉酸痛(1)原因: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进而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纠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
(2)症象:肌肉酸痛一般不是运动结束后立即发生的,大多是发生在运动结束1~:天以后,因此,也被称为延迟性疼痛。
由于这种酸痛现象只是局部肌纤维损伤和痉挛,才影响整块肌肉内部对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会变得更加强壮,以后同样负荷将不易使肌肉再发生酸痛。
(3)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酸痛后,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热敷。
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的缍织能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伸展练习。
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有助于缓解痉挛。
●按摩能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促使损伤修复。
●口服维生素C。
维生素C能促进结缔组织中的胶元合成,有助于损伤的结缔组爹的修复。
●针灸、电疗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预防: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安排运动量,尽量避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同时注意在锻炼时,应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
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由于运动,使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了暂时的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反应,简称“生理运动反应”,常见的生理运动反应及处理办法如下:一,肌肉酸痛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次运动理较大的锻练后,或是隔了较长的时间没有锻练,刚开始锻练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内,因此称肌肉延迟性疼痛。
(一)原因和症状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运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绘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毛细纤维的痉挛所致。
不少生理变化的研究表明,证实了酸痛时这种局部细微损伤及痉挛的存在。
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故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是存在酸痛感。
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的较以前强壮,以后同亲负荷将不易再发生损伤。
(二)处理和预防1,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延迟性酸痛后,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酸痛的减弱或缓解:(1)热敷。
可对酸痛的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操作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伸展练习。
可以对肌肉进行局部的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样的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但注意做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牵拉肌纤维损伤。
(3)按摩。
按摩有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
(4)口服维生素C。
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受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或缓解酸痛。
(5)针灸,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2,预防预防肌肉酸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练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2)锻练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练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免局部肌肉负荷过重;(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活动负荷重的肌肉活动的更充公一些,对损伤有预防作用;(4)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种伸展性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了酸痛的发生。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认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
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一)能量供应方式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与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
但是人体中的ATP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
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供能系统。
1、无氧代谢供能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P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
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 TP-CP供能系统仅维持8~10s左右的能量供应。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
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10s以上),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T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
人体乳酸能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s左右。
100m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m跑无氧代谢占90%~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
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不足而产生乳酸积累。
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
由于运动,使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了暂时的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反应,简称“ 生理运动反应” ,常见的生理运动反应及处理办法如下:一, 肌肉酸痛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次运动理较大的锻练后,或是隔了较长的时间没有锻练,刚开始锻练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 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 1~2天内,因此称肌肉延迟性疼痛。
(一原因和症状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运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绘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毛细纤维的痉挛所致。
不少生理变化的研究表明,证实了酸痛时这种局部细微损伤及痉挛的存在。
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故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是存在酸痛感。
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的较以前强壮,以后同亲负荷将不易再发生损伤。
(二处理和预防1, 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延迟性酸痛后,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酸痛的减弱或缓解:(1热敷。
可对酸痛的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操作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伸展练习。
可以对肌肉进行局部的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 2分钟,然后休息 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样的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但注意做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牵拉肌纤维损伤。
(3按摩。
按摩有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
(4口服维生素 C 。
维生素 C 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受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或缓解酸痛。
(5针灸,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2, 预防预防肌肉酸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练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 (2锻练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练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免局部肌肉负荷过重; (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活动负荷重的肌肉活动的更充公一些,对损伤有预防作用; (4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种伸展性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了酸痛的发生。
健身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在运动锻炼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平衡受到暂时性破坏,并出现某些生理反应。
这种反应,称之为'运动生理反应'。
它提示着我们营养元素的流失,必须引起重视。
一、肌肉酸痛1、原因:多数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或运动量过大。
2、预防与处置: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开始时运动量小些,以后逐渐增加,就是在一个阶段的锻炼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次锻炼后,要及时做好放松活动,如仍然有酸痛现象,可采取局部按摩、热敷或用松节油擦抹等,以促进气血通达,缓解酸痛。
二、运动中腹痛1、原因: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在长跑和其他激烈运动时,膈肌运动异常,血液瘀积在肝脾两区,引起两肋间肌疼痛,或者在运动前饮食过多,或者过于紧张引起胃肠痉挛等,都会引起腹痛。
2、预防与处置:做好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并注意呼吸自然,切忌闭气。
如已产生腹痛,可适当减慢跑速,加深呼吸,揉按疼痛部位或弯着腰跑一段,即可缓解疼痛;腹痛严重者,可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普鲁苯辛1片/次。
如仍不见效,应护送医院诊断治疗。
三、肌肉痉挛(抽筋)1、原因:由于肌肉突然猛力收缩或用力不均匀,或因受到过冷水温(或气温)的刺激,或收缩与放松不协调等都会引起肌肉痉挛。
2、预防与处置:在运动前对容易发生痉挛的部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适当按摩,同时点按委中的承山、涌泉等穴位。
四、运动性昏厥1、原因:在运动过程中,脑部突然血液供给不足,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一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之为“运动性昏厥”。
其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呼吸缓慢,眼睛发黑,失去知觉而昏倒。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长时间剧烈运动,四肢回流血液受阻,或突然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如疾跑、冲刺),或在极度疲劳下继续勉强地锻炼,或久蹲后骤然站起,或疾跑后急停,或空腹状态下锻炼出现低血糖等,都可引起运动性昏厥。
2、预防与处置:平时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运动时要控制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
常见运动生理反应的处理措施及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一、常见运动生理反应的处理措施1、极点极点是指运动达到一定强度和持续一段时间后,有时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心律激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情绪低落、想中止运动的一种状况。
应对措施:继续坚持运动,降低强度,加强加深呼吸深度。
等待“第二次呼吸”出现。
2、肌肉酸痛产生原因:乳酸导致学说、肌肉结缔组织损伤学说。
应对措施:热敷、按摩、电疗、静力牵引练习并辅以口服维生素C。
3、肌肉痉挛易发部位:小腿腓肠肌、拇屈肌、屈趾肌等。
应对措施:对痉挛肌肉进行牵拉并加以拍打、按摩。
4、低血糖症状:饥饿感、头晕、恶心、乏力、出冷汗等。
产生原因:在饥饿状态下参加运动且运动量过大、时间过长导致。
应对措施:平卧,注意保暖,轻者可喝些糖水;重者需输液。
5、中暑症状:头痛、头晕、呕吐、烦躁、乏力、大量出汗、体温上升,严重可导致昏迷和痉挛。
应对措施:移至荫凉处休息,对头部进行冷敷,服用霍香正气水或着仁丹等,严重者用50%的酒精擦身散热并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
6、昏厥症状:昏厥是运动中大脑共血不足导致的一时性直觉丧失。
初先表现为眼前发黑、全身物力、突然昏倒,检查可见面色苍白,呼吸缓慢、血压下降等。
应对措施:立刻使患者平卧并使头略低于脚,同时作向心按摩以促使血液循环,一般片刻会自然清醒。
二、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1、关节扭伤、韧带及肌肉拉伤、关节挫伤等。
应对措施:(1)冷敷(2)加压包扎(3)抬高患肢减少活动注意:24小时以后,可考虑外用膏药及其他药物的使用。
2、擦伤应对措施:(1)止血(2)清创(3)外用药水以及口服消炎药的使用。
3、骨折、关节脱位应对措施:(1)固定(2)及时送医院注意愈后的功能锻炼。
4、脑震荡脑震荡是指头部外伤后因脑神经受到震动而引起的意识和机能的暂时障碍。
其主要症状有:意识障碍或昏迷,逆行兴健忘,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
应对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2)药物治疗遇昏迷不醒、呕吐厉害等立刻送医院进行治疗。
课次 1课题理论课运动与保健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运动中如何注意预防出现意外情况和出现常见的运动病理情况后的基本处理方法。
只有具备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才能在锻炼中有效防止运动损伤、运动体育健康与保健理论课教案课次 1课题理论课运动与保健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在运动中如何注意预防出现意外情况和出现常见的运动病理情况后的基本处理方法。
只有具备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才能在锻炼中有效防止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尽情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了解各种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病理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导语:众所周知,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有不胜枚举的益处,能够增强体质,提升健康平。
不过,任何事物存有都具有两面性,体育锻炼也不例外。
体育锻炼在增进健康、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同时,体育锻炼方法使用不当也常伴有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
只有具备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才能在锻炼中有效防止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尽情享受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
一、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处理机体对运动的不适合会造成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性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应激反应。
常见的运动生理应激反应及其处理办法如下:(一)运动中腹痛1.原因和症状多数在中长跑运动时产生。
主要因为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开始时运动过于剧烈,内脏血管收缩、缺氧、新陈代谢产物的刺激,被膜炎症、胆道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腔道过度膨胀以及炎症的刺激等因素引起腹部疼痛。
2.处理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仅在运动时、加快速度后才出现腹痛,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调整呼吸和运动节奏,用手按压疼痛部位,常有助于缓解疼痛。
若无效,疼痛剧烈时应停止运动。
3.预防合理安排进餐与运动的时间、赛前进餐的质量“三少一高”(体积少、含产气食物少、含粗纤维少、高热量)。
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避免腹部损伤。
长跑或自行车运动中注意合理分配力量和速度。
增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升机体的适合水平。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方法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其处理由于运动,使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了暂时的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反应,简称“生理运动反应”,常见的生理运动反应及处理办法如下:一,肌肉酸痛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次运动理较大的锻练后,或是隔了较长的时间没有锻练,刚开始锻练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内,因此称肌肉延迟性疼痛。
(一)原因和症状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运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绘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毛细纤维的痉挛所致。
不少生理变化的研究表明,证实了酸痛时这种局部细微损伤及痉挛的存在。
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故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是存在酸痛感。
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的较以前强壮,以后同亲负荷将不易再发生损伤。
(二)处理和预防1,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延迟性酸痛后,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酸痛的减弱或缓解:(1)热敷。
可对酸痛的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操作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伸展练习。
可以对肌肉进行局部的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样的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但注意做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牵拉肌纤维损伤。
(3)按摩。
按摩有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
(4)口服维生素C。
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受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或缓解酸痛。
(5)针灸,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2,预防预防肌肉酸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练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2)锻练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练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免局部肌肉负荷过重;(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活动负荷重的肌肉活动的更充公一些,对损伤有预防作用;(4)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种伸展性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了酸痛的发生。
运动中的生理反应与处理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平衡受到暂时性破坏,并出现某些生理反应。
这种反应,称之为"运动生理反应"。
常见的运动生理反应及处理方法如下:一、肌肉酸痛 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些同学,在一次活动量较大的锻炼以后(如长跑,爬山、力量练习等)或者是隔了很长时间未锻炼,刚开始锻炼之后,常常出现运动后肌肉酸痛。
这种肌肉酸痛往往不是锻炼后即刻出现,而是在第二或第三天出现,持续2∽4天后才逐渐缓解。
这种一般在锻炼后24小时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
锻炼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的疼痛基本消失。
除酸痛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疼,重者肌肉肿胀,妨碍活动。
任何骨骼肌在激烈运动后均可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尤其长距离跑后更易出现。
长跑者可出现髋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侧伸肌和后侧屈肌的疼痛,在肌肉远端和肌腱连接处症状更显。
在炎热夏天进行极量运动后,除肌肉疼痛外,还可出现脱水、低钙、低蛋白等症状。
(一)原因:多数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或运动量过大引起的。
由于运动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活动与肌肉活动的需求不相适应(运动开始不久,运动系统的肌肉等可以很快进入快速的、剧烈的运动,而心脏跳动、呼吸的频率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很快、很高的水平),肌肉的氧气供应不足,使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乳酸不能及时氧化而排出,乳酸堆积在肌肉中,刺激了肌肉中的感觉神经末梢,从而引起了酸痛。
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这种肌肉酸痛现象,一般来说坚持锻炼两三天后,就会因为机体机能逐步适应锻炼而自然消失。
如果肌肉酸痛得厉害,可以休息一天,隔天再进行锻炼。
如果肌肉在锻炼隔天后仍持续酸痛,并且感到身体疲劳、精神不振、不想吃饭、睡眠不好等,就说明运动负荷太大了,或者局部有肌肉轻度拉伤现象,应适当休息几天,等酸痛消除,体力恢复,感到身体有劲后,再坚持锻炼。
酸痛后,经过肌肉局部细微结构的修复,肌肉组织会变得比以前强壮,再经历同样的负荷就不易发生损伤或酸痛的情况。
(二)预防与处理:1、做好锻炼时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准备活动做得充分和整理运动做得合理有助于防止或减轻肌肉酸痛,运动开始时运动量小些,以后逐渐增加,就是在一个阶段的锻炼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次锻炼后,要及时做好放松活动。
2、锻炼安排要合理。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原先出现的肌肉酸痛症的运动量,就较少出现症状了。
并且表现有特异性。
例如下坡运动锻炼一段时间后能减轻上坡锻炼带来的肌肉酸痛症。
3、局部温热和涂擦药物。
锻炼后用温热水泡洗可减轻肌肉酸痛。
如仍然有酸痛现象,可采取局部按摩、热敷或用松节油擦抹等,以促进气血通达,缓解酸痛。
4、牵伸肌肉的运动可减轻酸疼。
牵伸肌肉可加速肌肉的放松和拮抗肌的缓解,有助于紧张肌肉的恢复。
这种肌肉牵伸练习也为预防锻炼时的拉伤打下基础。
二、运动中腹痛 有些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往往感到腹痛,甚至疼痛得不能直腰,不得不暂时停止锻炼。
这是怎样引起的呢?(一)原因(1)运动前没有做好准备活动,人体进入进行剧烈的运动状态。
这时内脏器官的功能还没有调动起来,心脏里的血液不能迅速排出,大静脉的血液回流发生障碍,以致内脏器官功能失调,肝脾暂时淤血胀大,肝脾外膜的张力增加,引起上腹部疼痛。
(2)初参加运动的人,呼吸节律掌握不好,呼吸节律紊乱,肺的气体交换不好,氧气的利用率较低,肝脾胃肠的血液淤积缺氧,刺激上面的神经细胞,引起腹痛。
(3)胃肠道里盛满了食物,在剧烈运动时受到震动,改变了正常的蠕动规律,甚至发生逆蠕动,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现象。
(4)饭后、饮水后剧烈运动,胃肠重量增加,容易使胃肠粘膜受到过分的牵拉,引起腹痛。
(5)原有胃肠疾病、寄生虫病、痢疾、慢性阑尾炎的病人,本来就有腹疼的症状,运动时胃肠受到震动,疼痛得就会更明显。
(二)预防与处理1、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使血液循环加快,不致于在肝脾内淤积;2、运动时的强度要逐渐增加,并掌握呼吸的节奏和深度,防止发生呼吸紊乱,避免内脏器官的血液缺氧。
3、经常坚持体育锻炼,增强心肺的功能,提高心脏的排血量和肺脏的气体交换率,使氧气更好地与血液结合。
4、要讲究运动卫生,不在饭后、饮水后剧烈运动,防止胃肠发生逆蠕动和胃肠系膜受到过分牵拉引起腹痛。
5、如已产生腹痛,可适当减慢跑速,加深呼吸,揉按疼痛部位或弯着腰跑一段,即可缓解疼痛。
腹痛严重者,可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普鲁苯辛1片/次。
如仍不见效,应护送医院诊断治疗。
三、肌肉痉挛(抽筋)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的强直收缩并变得异常坚硬。
运动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
(一)原因1、寒冷刺激肌肉在寒冷环境下兴奋性会增高,而易发生肌肉痉挛。
因此,在寒冷环境下参加运动时,既要注意做好准备活动,还要注意开始运动时服装不能穿得太少,要随着运动的进行面逐渐减少衣服,运动结束后要尽快穿上衣服。
、2、电解质丢失过多运动中大量出汗会伴随有大量电解质(主要是钠、钾、钙)的丢失。
这些电解质在人体内的浓度水平与神经肌肉兴奋性有关,当丢失过多时肌肉兴奋性增高,肌肉易发生痉挛。
这种情况多见于天气炎热或进行长时间剧烈运动时,在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水份及电解质、维生素的补充。
另外,在有体重级别项目赛前急性减体重时,也要注意脱水时电解质的丢失问题,如不进行补充会影响比赛时水平的发挥。
3、疲劳大家都知道疲劳的肌肉比正常肌肉硬,即张力大,训练或比赛中用力越多、越疲劳的肌肉越容易发生痉挛。
4、肌肉连续收缩过快这引起肌肉的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地进行,特别是不能放松,而引起肌肉痉挛,这多见于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身上。
在运动中较容易发生的部位是小腿和脚趾。
(二)预防与处理为了预防肌肉痉挛,夏季锻炼应适当饮用淡盐水;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和做好准备活动,在水中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当有寒颤或疲劳感觉时应及时出水。
在运动前对容易发生痉挛的部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适当按摩,同时点按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位。
当痉挛发生时牵引痉挛的肌肉,使它伸长和松弛。
例如,小腿肚痉挛和脚趾向下痉挛时,可将痉挛腿的膝关节伸直,用力将脚掌和脚趾向上扳,即可使痉挛缓解。
如果效果不行,小腿肚痉挛还可用手指重按承山穴,脚趾向下痉挛则重按涌泉穴,然后对小腿后面做自下而上的快速重推摩,全手揉捏和轻拍以帮其缓解。
缓解后再轻推、缓慢揉捏一会,并注意保暖。
如果游泳时发生腿肚或脚趾痉挛,就应立即用两手和没有痉挛的脚仰游回岸,或先吸一口气,仰浮于水面呼救,切不可慌张,以免发生溺水。
四、运动性昏厥 在运动过程中,脑部突然血液供给不足,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一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之为"运动性昏厥"。
其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脚发凉、呼吸缓慢,眼睛发黑,失去知觉。
1、原因:长时间剧烈运动,四肢回流血液受阻,或突然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如疾跑、冲刺),或在极度疲劳下继续勉强地锻炼,或久蹲后骤然站起,或疾跑后急停,或空腹状态下锻炼出现低血糖等,都可引起运动性昏厥。
2、预防与处理平时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运动时要控制运动负荷,防止过度疲劳。
如一旦出现运动性昏厥,应及时将患者平卧,使脚高于头部,并进行由小腿向大腿、心脏方向推摩,也可点按人中、合谷穴。
如发生呼吸障碍,即进行人工呼吸。
轻微患者可同伴搀扶慢走,并协助做伸展运动和深呼吸等。
五、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原因:由于剧烈运动,内脏器官的功能存在惰性与肌肉活动需要不相称,致使氧债不断积累,乳酸堆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下肢沉重、动作不协调,甚至恶心、呕吐等现象。
这就是运动生理学中所称的"极点"。
2、预防与处置: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力,这可延缓极点出现的时间和减轻症状。
当极点出现后,应适当减小运动负荷,加深呼吸,上述异常反应可逐渐缓解或消失。
随后,运动又重新变得轻松、协调,运动能力又有提高。
这种现象称之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是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因此不必疑虑和恐惧。
六、胸痛初练长跑的人,有时会感到在胸部两侧或左右肋下有些发痛,这是不是病,原因是什么呢?一般健康人在长跑时出现胸痛,大都是由于呼吸不得法引起的。
(一)原因一种是呼吸过快,长跑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加强,需氧量增加,为了吸进更多的氧气,在呼吸上就不但需要加快,而且需要加深。
有些人跑时不注意加深呼吸,而只是加快呼吸频率,这就使呼吸的收缩过于频繁,过度紧张,以致引起呼吸肌的痉挛,刺激了呼吸肌里的感受器,而产生疼痛。
人体最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间肌和膈肌。
当肋间肌痉挛时,胸部两侧会发痛。
当膈肌痉挛时,疼痛就发生在两肋下。
再一种是冷天长跑时张大口呼吸,吸进的空气太冷。
冷的空气吸到肺里,刺激肺部血管使其收缩,血液循环因此受到阻碍,也会引起胸痛、胸闷。
长跑中发生的这种胸痛不是病,而且完全是可以预防和制止的。
(二)预防与处理1、注意加深呼吸,做到呼吸慢而深,在出现胸痛时,要及时调整呼吸,用力向外呼气。
这样既可以吸进大量的空气,满足长跑时的需要,又可以使呼吸肌得到放松,而消除疼痛。
2、注意呼吸节奏,把呼吸节奏和跑的动作节奏配合起来,做到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
这样也容易做到呼吸深而慢。
3、天冷时长跑,不要张大口呼吸,而要用鼻子呼吸,或口鼻并用(口微开,轻咬牙)。
这样,空气从鼻子和齿缝里进去,就可以使冷空气加温变暖。
七、恶心、呕吐经常不锻炼的人偶尔一次进行体育锻炼,就会容易出现脸色苍白,气喘,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原因1、锻炼少体能差,机体器官不能适应这偶尔一次的激烈运动,出现供氧不足的现象,从而引起的身体不适。
2、运动量太大时,脑会自动地将能量和资源分配给运动系统和肌肉,而将与运动无关的系统减慢或者停止,消化系统就是其中一项,胃部食物缺乏能量将其分解吸收,运动量大而持久时,这部分食物会被视为负担,然后通过刺激胃神经呕吐出去。
3、在温度过高或者过冷环境中和锻炼,或者人在饥饿、生病等状态下运动,身体会热量供应不足,运动结束后经常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症状。
4、跑步不当吸入冷空气。
比如天气冷的时候跑步,冷空气容易吸进肚子中,这对肠胃的刺激是比较大的,人体胃受凉后会产生痉挛而使胃液上反,造成恶心呕吐。
5、很多人剧烈运动刚一结束就停下来休息,肢体中大量的静脉血就会瘀积于静脉中,心脏就会缺血,大脑也就会因供血不足缺氧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休克等症状。
6、刚吃完饭就运动,这样会导致恶心,因为运动的时候,机体的多数能量都用来参与运动,而肠胃的蠕动消化会减慢甚至停止,如果胃中食物残留多,就易使人体产生呕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