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和运动性疾病及其防治李波概述身体运动,有时会使人体产生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暂时性破坏,从而出现某种生理反应,或产生运动性疾病。
本节主要讲授运动的生理反应和运动性疾病的征象及其处理办法。
主要讲述内容一肌肉酸痛二过度疲劳三肌肉痉挛四运动中腹痛五低血糖症六运动性贫血七运动性晕厥八运动性血红蛋白尿九极点一、肌肉酸痛原因: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痉挛所致。
处理1、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对酸痛的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张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种伸展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3、对酸痛局部进行按摩,使肌肉放松,促使血液循环,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缓解痉挛。
4、口服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的修复和缓解。
(三) 预防1、根据不同体质、不同健康情况科学地安排锻炼负荷。
2、锻炼时应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炼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
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运动时负荷重的局部肌肉活动得更充分。
4、整理运动除进行一般性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有助于防止肌纤维痉挛。
二、过度疲劳过度疲劳是指在工作或运动之后,工作能力暂时下降的状态。
它是一种由于连续疲劳积累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一)原因1、生活无规律,为应付繁重课程或考试而休息不足。
2、病后身体尚未恢复,过早为补课而加班或参加某些比赛过分强化训练。
3、参加某些劳动或活动之后,疲劳尚未清除,体力尚未恢复便参加大运动量训练。
4、训练不当,见于部分赛前训练,因时间紧任务重,训练缺乏渐进和系统性,运动量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或单打一的训练。
5、短期内参加过多的比赛,休息不足。
(二)表现第一阶段:感觉异常阶段。
自觉疲劳,食欲下降,睡眠欠佳,学习效率差,对训练不感兴趣,有厌倦情绪,成绩停滞。
第二阶段:体重下降,脉搏较快,心脏机能实验有良反应,易疲劳,恢复慢,工作能力下降,运动成绩下降。
运动锻炼常见生理反应学习-让你也成为运动达人我们的身体在从安静状态切换成运动状态,因为并非习惯动作,因而可能会出现某些生理反应,这种反应叫运动生理反应。
那么它们是怎么样的,到底要不要紧,怎么预防?老司机伪娘老八来告诉你们,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后亲们遇到就不用紧张了,哈哈。
一、肌肉痉挛(抽筋)我勒个去,一般新人长期不运动,一下终于可以动一动,一激动,不好意思,抽筋了,路边打滚了!当然最可怕的就是游泳池里抽筋!原因:肌肉突然猛力收缩或用力不均匀,或因受到过冷水温(或气温)的刺激,或收缩与放松不协调等都会引起肌肉痉挛。
所以预防与处置:在运动前对容易发生痉挛的部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适当按摩。
特别提醒在水中抽筋一定不要慌张,实际上我们身体吸足气是可以保持浮在水面上的。
二、肌肉酸痛并不是新手,也热身了,没问题了吧?我是运动热爱者!我就要拼命锻炼,可是很快发现,哎哟,浑身肌肉疼!原因:平时缺乏锻炼或运动量过大。
这个的预防与处置:运动开始时运动量小些,以后逐渐增加,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每次锻炼后,要及时做好放松活动,如仍然有酸痛现象,可采取局部按摩、热敷,以促进气血通达,缓解酸痛。
三、运动中腹痛好的,报告伪娘老八,我已经是老司机了,没错,我就要秀一秀自己的运动,哎哟,肚子疼了!原因:老司机们也别偷懒,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激烈运动时,膈肌运动异常,血液瘀积在肝脾两区,引起两肋间肌疼痛,或者吃货们在运动前饮食过多,都会引起腹痛。
预防与处置:做好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并注意呼吸自然,切忌闭气。
对于已经产生腹痛,可适当减慢跑速,加深呼吸,揉按疼痛部位或弯着腰跑一段,即可缓解疼痛,不要慌张,人体很快就会调整好!切忌突然停下来,那样不会缓解,而且有可能伤害内脏哦。
腹痛严重者,可缓慢达到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普鲁苯辛1片/次。
四、运动突然昏,晕眩!老司机,锻炼,一切就绪了,没问题了,但是一段时间后,哎哟,眼前发黑,我要摔倒了!原因:在运动过程中,脑部突然血液供给不足,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一时性知觉丧失现象,称之为“运动性昏厥”。
运动中的生理反应与处理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平衡受到暂时性破坏,并出现某些生理反应。
这种反应,称之为"运动生理反应"。
常见的运动生理反应及处理方法如下:一、肌肉酸痛 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些同学,在一次活动量较大的锻炼以后(如长跑,爬山、力量练习等)或者是隔了很长时间未锻炼,刚开始锻炼之后,常常出现运动后肌肉酸痛。
这种肌肉酸痛往往不是锻炼后即刻出现,而是在第二或第三天出现,持续2∽4天后才逐渐缓解。
这种一般在锻炼后24小时后出现的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症'。
锻炼后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的疼痛基本消失。
除酸痛外,还有肌肉僵硬,轻者仅有压疼,重者肌肉肿胀,妨碍活动。
任何骨骼肌在激烈运动后均可发生延迟性肌肉酸痛,尤其长距离跑后更易出现。
长跑者可出现髋部、大腿部和小腿部前侧伸肌和后侧屈肌的疼痛,在肌肉远端和肌腱连接处症状更显。
在炎热夏天进行极量运动后,除肌肉疼痛外,还可出现脱水、低钙、低蛋白等症状。
(一)原因:多数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或运动量过大引起的。
由于运动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活动与肌肉活动的需求不相适应(运动开始不久,运动系统的肌肉等可以很快进入快速的、剧烈的运动,而心脏跳动、呼吸的频率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很快、很高的水平),肌肉的氧气供应不足,使肌肉在收缩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乳酸不能及时氧化而排出,乳酸堆积在肌肉中,刺激了肌肉中的感觉神经末梢,从而引起了酸痛。
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这种肌肉酸痛现象,一般来说坚持锻炼两三天后,就会因为机体机能逐步适应锻炼而自然消失。
如果肌肉酸痛得厉害,可以休息一天,隔天再进行锻炼。
如果肌肉在锻炼隔天后仍持续酸痛,并且感到身体疲劳、精神不振、不想吃饭、睡眠不好等,就说明运动负荷太大了,或者局部有肌肉轻度拉伤现象,应适当休息几天,等酸痛消除,体力恢复,感到身体有劲后,再坚持锻炼。
酸痛后,经过肌肉局部细微结构的修复,肌肉组织会变得比以前强壮,再经历同样的负荷就不易发生损伤或酸痛的情况。
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和反应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规律性的生理变化,认识这些生理变化的机制将使运动者更好地适应这些生理反应,从而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一、人体运动时常见的生理变化(一)能量供应方式人体运动时的直接能源是肌肉中的一种特殊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它在酶的催化下,迅速分解为二磷酸腺苷(ADP)与磷酸(Pi),同时释放出能量供肌肉收缩。
但是人体中的ATP 含量甚微,只能供极短时间消耗,因此肌肉要持续运动就需要及时补充ATP。
体内ATP的恢复是糖、脂肪、蛋白质等能量物质通过各种代谢途径来实现,补充的途径有磷酸肌酸(CP)分解、糖的无氧酵解及糖与脂肪的有氧代谢,生理学上称之为运动时的3个供能系统。
1、无氧代谢供能人体肌肉进行剧烈运动时,氧供应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肌肉即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无氧分解释放能量,由于CP的分解能迅速将有量转移给ADP生成ATP且不需要氧,也不产生乳酸,因此也称这个磷酸原系统为非乳酸能系统。
但这个供能系统持续供级时间很短,全身肌肉中A TP-CP供能系统仅维持8~10s 左右的能量供应。
另一个无氧供能系统是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由于在酵解中产生乳酸积累,故也把这个供能系统称为乳酸能供能系统.人体肌肉快速运动持续较长时间后(10s以上),磷酸原供有系统已不能及时提供能量供ATP的合成,这时就动用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人体乳酸能供能系统的最长供能持续时间约为33s左右。
100m跑无氧代谢占98%以上,200m跑无氧代谢占90%~95%,有氧代谢仅占5%~10%,因此,短距离跑的项目应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为主。
无氧代谢练习中,发展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最好采用每次10s以内的全速跑重复训练,中间间歇休息30s以上,如果间歇时间短于30s会使磷酸的供能系统恢复不足而产生乳酸积累。
发展乳酸能供能系统的能力最适宜的手段是全速(或接近全速)跑30~60s,间歇休息2~3min,以使血乳酸达到最高水平,来提高人体对高血乳酸的耐受力.人体安静时血乳酸浓度为4mmol/L,当运动强度加大使血乳酸上升至7。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处理方法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及其处理由于运动,使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了暂时的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反应,简称“生理运动反应”,常见的生理运动反应及处理办法如下:一,肌肉酸痛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次运动理较大的锻练后,或是隔了较长的时间没有锻练,刚开始锻练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1~2天内,因此称肌肉延迟性疼痛。
(一)原因和症状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运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绘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毛细纤维的痉挛所致。
不少生理变化的研究表明,证实了酸痛时这种局部细微损伤及痉挛的存在。
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故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是存在酸痛感。
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的较以前强壮,以后同亲负荷将不易再发生损伤。
(二)处理和预防1,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延迟性酸痛后,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酸痛的减弱或缓解:(1)热敷。
可对酸痛的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操作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伸展练习。
可以对肌肉进行局部的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然后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样的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但注意做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牵拉肌纤维损伤。
(3)按摩。
按摩有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
(4)口服维生素C。
维生素C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受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或缓解酸痛。
(5)针灸,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2,预防预防肌肉酸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练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2)锻练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练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免局部肌肉负荷过重;(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活动负荷重的肌肉活动的更充公一些,对损伤有预防作用;(4)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种伸展性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了酸痛的发生。
由于运动,使人体生理活动过程的有序性受到了暂时的破坏,从而常常出现某种生理反应,简称“ 生理运动反应” ,常见的生理运动反应及处理办法如下:一, 肌肉酸痛不少同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一次运动理较大的锻练后,或是隔了较长的时间没有锻练,刚开始锻练之后,往往会出现肌肉酸痛,这种酸痛不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即刻, 而是发生在运动结束后 1~2天内,因此称肌肉延迟性疼痛。
(一原因和症状近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运动量大,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绘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毛细纤维的痉挛所致。
不少生理变化的研究表明,证实了酸痛时这种局部细微损伤及痉挛的存在。
由于这种肌纤维细微损伤及痉挛是局部的,故而就整块肌肉而言,仍能完成运动功能,但是存在酸痛感。
酸痛后,经过肌肉内部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变的较以前强壮,以后同亲负荷将不易再发生损伤。
(二处理和预防1, 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延迟性酸痛后,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酸痛的减弱或缓解:(1热敷。
可对酸痛的肌肉进行热敷,有助于操作组织的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2伸展练习。
可以对肌肉进行局部的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 2分钟,然后休息 1分钟,重复进行,每天做几次这样的练习,有助于缓解痉挛。
但注意做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牵拉肌纤维损伤。
(3按摩。
按摩有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有助于损伤修复及痉挛缓解。
(4口服维生素 C 。
维生素 C 有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元合成的作用,有助于受伤组织的修复,从而减轻或缓解酸痛。
(5针灸,电疗等手段对缓解酸痛也有一定的作用。
2, 预防预防肌肉酸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根据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状况科学地安排锻练负荷,负荷不要过大,也不宜增加过猛; (2锻练时,尽量避免长时间锻练身体的某一部分,以免局部肌肉负荷过重; (3准备活动中,注意对即将练习时活动负荷重的肌肉活动的更充公一些,对损伤有预防作用; (4整理活动除进行一般性的放松练习外,还应重视进行肌肉的伸展牵拉练习,这种伸展性练习有助于预防局部肌纤维痉挛,从而避免了酸痛的发生。
体育锻炼时出现不舒服感觉怎么办体育熬炼时消失不愉快轻松感觉怎么办人体在体育熬炼过程中有时会消失一些不舒适感觉,这主要是由于活动时支配不当造成的,但在个别状况下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
所以,熬炼者要能够准时推断运动中消失的各种感觉,以便科学地从事体育熬炼,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体育熬炼中的不舒适感觉及其一般处理大约有以下几种状况:一、呼吸困难、胸闷运动量过大,机体短时间不能适应突然增大的运动量,而消失呼吸困难、胸闷、动作迟缓、肌肉酸痛等症状,甚至不想连续运动,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被称为极点。
极点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呼吸方式不对(呼吸表浅,呼吸频率过快),或运动强度过大,造成机体缺氧,乳酸等物质在体内积累,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失调,并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
当消失上述症状后,一般不用停止体育熬炼,可适当降低运动强度,一般几分钟后,不适感觉即可消逝。
二、运动中腹痛运动中腹痛主要有两种状况:一是胃痉挛,这主是由于饮食不当,食物刺激胃,引起胃痉挛,或是空腹参与猛烈活动,胃酸刺激引起胃痉挛性痛苦。
假如运动中消失这种状况,可临时停止运动,做一些深呼吸运动,严峻者,可作热敷,喝少量温开水,以使症状得到缓解,在以后的运动中,要留意熬炼卫生,改掉不良的熬炼习惯。
二是肝脏充血,痛苦主要消失在右上腹,这是由于运动量突然加大,造成肝脏充血、肿大,牵拉肝脏被膜,造成痛苦。
消失这种状况,轻者可降低运动强度,痛苦消逝后,再连续熬炼;假如连续几天体育熬炼均消失右上腹痛苦,则应去医院检查。
三、肌肉痛苦体育熬炼中肌肉痛苦有以下几种状况:1.运动时肌肉突然痛苦,且肌肉僵硬。
这种现象为肌肉痉挛,多消失在骤冷天气和天气酷热大量排汗时。
肌肉痉挛多发生在小腿肌肉,或足底。
消失肌肉痉挛后,只要缓慢用手牵拉痉挛的肌肉,即可使症状缓解,轻者连续运动,重者可放弃当天的运动,其次天仍可连续参与熬炼。
2.肌肉突然痛苦,而且有明显的压痛点。
这主要是由于肌肉用力不当,造成肌肉拉伤。
体育锻炼常见的生理反应与处理
一、低血糖症
(1)原因: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和减少,大脑皮层调节糖代谢创机制暂时紊乱所造成的运动前饥饿或情绪过分紧张,病后初愈即参加较长时间的运动。
(2)症象:正常状态下人体内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糖应维持在80~120毫克。
当血粳低于50~60毫克时,人体会出现饥饿感,极度疲乏、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重者神志模糊语言不清、四肢发抖、骚动不安或精神暂时错乱(如在长距离赛跑中,出现返身向相反方向跑,甚至昏迷。
这一系列症状称为低血糖。
此症多发生于长跑、超长跑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
(3)处理:低血糖症发生时,首先要平躺保暖,神志清醒者可给予喝浓糖水或吃少量食品,一般即可恢复。
若出现昏迷,应先抗休克,即按人中、百合、涌泉、合谷等穴,并迅速送医院救治。
(4)预防:应注意患病未愈、空腹饥饿时或体质较差时,不宜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在长时间运动中,可准备和补充一些含糖的饮料。
二、肌肉酸痛
(1)原因: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原因是运动时肌肉活动量大进而引起局部肌纤维及纠缔组织的细微损伤,以及部分肌纤维的痉挛所致。
(2)症象:肌肉酸痛一般不是运动结束后立即发生的,大多是发生在运动结束1~:天以后,因此,也被称为延迟性疼痛。
由于这种酸痛现象只是局部肌纤维损伤和痉挛,才影响整块肌肉内部对细微损伤的修复,肌肉组织会变得更加强壮,以后同样负荷将不易使肌肉再发生酸痛。
(3)处理:当已经出现肌肉酸痛后,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
●热敷。
对酸痛的局部肌肉进行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及代谢过程,有助于损伤的缍织能修复及痉挛的缓解。
●伸展练习。
对酸痛局部进行静力牵张练习,保持伸展状态2分钟,休息1分钟,重复进行,有助于缓解痉挛。
●按摩能使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和促使损伤修复。
●口服维生素C。
维生素C能促进结缔组织中的胶元合成,有助于损伤的结缔组爹的修复。
●针灸、电疗等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预防:在参加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安排运动量,尽量避免局部肌肉负担过重;同时注意在锻炼时,应充分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整理活动。
三、运动中腹痛
(1)原因:多数在中长跑、马拉松跑,竞走运动中容易产生。
主要因准备活动不充开始运动时过于剧烈,或者跑得过快,内脏器官功能尚没达到竞赛状态,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引起腹痛;也有的因运动前吃得过饱,饮水过多,以及腹部受冷,引起胃肠痉挛;少数因运动时间过长或过于剧烈,使下腔静脉压力上升,引起血液回流受阻,或者因肝脾淤血,膈肌运动异常,致使两肋部胀痛;患有肝炎、慢性胃病或阑尾炎等。
(2)症象:一般情况下,胃痉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部;肠痉挛部位多在左下腹部;肝脾淤血引起的疼痛,肝疼在右侧肋部;脾痛在左侧肋部,疼痛症状为胀痛或牵引痛,各种疾病引起的疼痛部位,同病变部位一致。
(3)处理:如果没有器质性病变迹象,一般可采用减慢跑速,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位或弯腰跑一段距离等方法处理,疼痛常可减轻或消失。
如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并口服十滴水或普鲁苯辛(每次一片),或揉按内关、足三里、大肠俞等穴位。
如仍不见效,应送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4)预防:切记饭后1小时才可进行运动;做好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在运动中要注意呼吸节奏;夏季运动要适当补充盐分;对于各种慢性病引起的腹痛应就医检查,病愈之前;应在医生和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
四、运动性昏厥
(1)原因:在运动中,由于脑部突然血液供给不足而发生的一时性知觉丧失现象,叫运动性昏厥。
原因是由于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运动,使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所致。
也和剧烈运动后引起的低血糖有关。
(2)症象:运动性昏厥主要表现为全身无力、头昏耳鸣、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失去知觉、突然昏倒、手脚发凉、脉搏慢而弱、血压降低、呼吸缓慢等。
(3)处理:应立即让患者平卧,足略高于头部,并进行由小腿向大腿心脏方向推摩或拍击。
同时用手指点在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给氨水闻嗅。
如有呕吐,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
如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轻度休克者,应由同伴搀扶慢慢走一段时间,帮助进行深呼吸,症状即可消失。
(4)预防:平时要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久蹲切忌突然起立;切忌带病参加剧烈运动;疾跑后切忌立即停下来;切忌饥饿情况下参加剧烈运动。
只要遵循上述要求,完全可以避免运动性昏厥的发生。
五、肌肉痉挛
(1)原因:体育锻炼时,肌肉受到寒冷的强烈刺激时,即可发生肌肉痉挛。
此症常在游泳或冬季室外锻炼时发生;也有的因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够,或肌肉猛力收缩,或收缩与放松不协调时,均可能发生肌肉痉挛;也有的人是因为情绪过分紧张所致,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其次是屈拇肌和屈趾肌。
(2)症象:局部肌肉剧烈挛缩发硬,疼痛难忍而且一时不能缓解。
痉挛缓解后仍有不适感。
(3)处理:对发生痉挛部位的肌肉做牵引。
例如腓肠肌痉挛时,即伸直膝关节,并配合按摩、揉捏、叩及点压委中、承山、涌泉等穴位,以促使痉挛缓解和消失。
(4)预防: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部位,运动前应作适当按摩。
夏季长时间运动时,要注意补充盐分;冬季锻炼时,要注意保暖。
游泳下水前,应先用冷水淋浴;游泳时,不要在水中停留时间过长;疲劳和饥饿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六、运动中暑
(1)原因:多是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参加体育锻炼易发生中暑,尤其在温度高,通归不良,头部缺乏保护,被烈日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中暑。
(2)症象:中暑早期可有头晕、头痛、呕吐现象,逐步发展为体温升高,皮肤灼热干燥严重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虚脱、抽搐、心率失常、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3)处理:首先将中暑者扶送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同时采取降温消暑措施,如解开刁领,额部冷敷做头部降温,喝些清凉饮料、十滴水,并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等。
严重患者,经临时处理后,应迅速送往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4)预防:在高温炎热季节锻炼时,应适当减少运动量和锻炼时间;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锻炼;夏天在室外锻炼时,最好戴白色凉帽,穿宽松薄衣;在室内锻炼时,应保持良好通风,并备有低糖含盐的饮料。
七、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极点:在剧烈运动时,特别在中长跑时,能量消耗大,下肢回流血量减少,氧债不断积累,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难忍、下肢沉重、动作不协调,甚至有恶心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之为“极点”。
(2)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适当减慢运动速度,并注意加深呼吸,坚持下去,一述生理反应将逐步缓解与消失。
随后机能重新得到改善,氧供应量增加,运动能力又4提高,动作变得协调和有力。
这种现象标志着“极点”已经有所克服,生理过程出现新的平衡。
此种现象,运动生理学上称之为“第二次呼吸”。
“第二次呼吸”出现后,循环机能将稳定在新的较高的水平上。
“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是长跑运动中常见的生理现象,无需疑虑和恐惧,只要坚持经常锻炼和处理得当,“极点”现象是可以延缓和减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