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血尿酸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23.20 KB
- 文档页数:1
肾功能检查各项指标临床意义概述: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除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的器官,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肾功能检查通过测量一系列指标,可以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并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常用的肾功能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如下:1.尿常规检查:常规检查尿液的外观、PH值、比重、蛋白质、尿糖、尿酮体等指标。
异常结果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肾小球疾病、肾小管功能障碍等肾脏疾病。
2.血清肌酐(Scr):血清肌酐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高血清肌酐水平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功能受损。
3.血尿素氮(BUN):血尿素氮是反映肾脏排泄代谢产物能力的指标,高血尿素氮水平通常表示肾脏排除能力下降,肾功能异常。
4.尿素酸(UA):尿素酸是代谢产物,其浓度上升可能与肾功能下降、尿酸盐排泄减少有关。
异常结果常见于痛风性肾病等疾病。
5.血肌酸磷酸酶(CPK):在肾脏受损时,肌酸磷酸酶可能释放到血液中,其升高可能与急性肾损伤有关。
6.血清尿酸(SUA):血清尿酸是评估尿酸代谢的指标,异常结果可提示痛风、肾脏结石等疾病。
7.肌酐清除率(Ccr):肌酐清除率可通过计算血清肌酐、年龄、体重等指标,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
低肌酐清除率可能提示肾功能减退。
8.尿蛋白定性与定量:尿蛋白是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重要指标,异常结果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肾小管损伤等。
结论:肾功能检查各项指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诊断和监测肾脏疾病,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
但需要注意,仅依靠单个指标是不够的,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常用生化指标的临床意义常用生化指标是指在临床医学中常常使用的一些生化分析参数,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人体内各种生物化学过程的变化情况,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进行评估和判断。
下面我们将从常见的血液指标入手,详细介绍它们的临床意义。
1.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携带氧气。
通过血红蛋白水平的测量,可以评估贫血的程度,判断炎症、感染、出血等情况,并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主要的细胞成分,它们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达全身组织细胞。
通过红细胞计数的测量,可以评估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情况,帮助诊断贫血、骨髓功能异常和失血等疾病。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通过白细胞计数的测量,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和炎症程度,帮助诊断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疾病。
2.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这两个指标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标志物。
高水平的ALT和AST通常表示肝脏损伤,例如肝炎、肝硬化等。
同时,AST/ALT比值也常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肝病。
-白蛋白(ALB):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它是体内最主要的蛋白质之一、白蛋白水平的测量可反映肝功能、营养状态和肾功能等。
低白蛋白水平通常表示肝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3.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和肌酐(Cr):尿素氮和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尿素氮主要由肝脏代谢产生,肌酐主要来自骨骼肌的代谢产物。
当肾脏功能受损时,这两个指标通常会升高,可以帮助评估肾功能不全、肾炎等疾病。
-尿酸(UA):尿酸是嘌呤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水平受肾脏排泄的调节。
高尿酸水平可导致痛风等疾病的发生。
4.综合指标:-血糖(GLU):血糖是评估糖代谢的关键指标,用于诊断和监测糖尿病。
高血糖可能表示胰岛功能减退或者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这两个指标用于评估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领导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
**尿酸检测标准值详解****一、尿酸正常值**尿酸的正常值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成年男性尿酸正常值约为149~416umol/L,成年女性尿酸正常值约为89~357umol/L。
而儿童尿酸正常值约为119~327umol/L。
**二、尿酸偏高值**尿酸偏高通常指血尿酸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的上限。
一般来说,男性血尿酸浓度高于420umol/L,女性血尿酸浓度高于360umol/L,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主要病因,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关节疼痛、痛风石和肾脏疾病等。
**三、尿酸偏低值**尿酸偏低通常指血尿酸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尿酸偏低可能与营养不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有关。
长期尿酸偏低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紊乱、肌肉无力、贫血等。
**四、尿酸清除率**尿酸清除率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血尿酸从体内清除出去的能力。
正常的尿酸清除率应该在12~24ml/min之间。
尿酸清除率异常可能提示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
**五、尿酸排泄率**尿酸排泄率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将尿酸从尿液中排出体外的量。
正常的尿酸排泄率应该在1.5~2.5ml/min之间。
尿酸排泄率异常可能提示肾结石或肾脏疾病。
**六、尿酸生成量**尿酸生成量是指体内嘌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酸量。
正常成年人每天生成约750mg的尿酸,其中约1/3通过肠道排出,2/3通过肾脏排出。
**七、尿酸代谢物**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出体外。
**七、尿酸代谢物**尿酸的代谢物主要包括尿酸、尿酸盐和尿酸结晶。
尿酸盐是尿酸在尿液中的存在形式,而尿酸结晶则是尿酸在肾脏中形成的固体物质。
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尿酸结晶在肾脏中沉积,形成肾结石,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此外,尿酸代谢物还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平衡,可能导致肥胖、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八、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尿酸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诊断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重要依据。
血清尿酸的检测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尿酸 (uric acid,UA) 是嘌呤碱基代谢产物,其中大部分由内源性核酸降解产生,小部分来源于食物中的核酸代谢,主要在肝脏中生成,小部分尿酸可经肝脏随胆汁排泄,其余大部分均从肾脏排泄,尿酸从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中重吸收和分泌,原尿中90%尿酸被肾小管重吸收。
2、在排除外源性尿酸干扰,血尿酸可以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
临床检测尿酸浓度主要用于痛风诊断、关节炎鉴别及肾功能评价。
二、检测方法1、尿酸的测定方法有磷钨酸 (PTA) 法、尿酸酶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2、干化学方法也是基于尿酸酶的分析方法。
HPLC方法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柱将尿酸纯化,在293nm处检测柱流出液的吸光度,计算尿酸浓度。
酶法测定尿酸的特异性高,可分为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偶联法。
三、注意事项1、检查血清尿酸,需要空腹8小时以上抽血。
2、标本避免溶血,及时分离血清3、尿酸酶-过氧化物酶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自动生化分析仪。
4、尿酸酶-过氧化物酶法灵敏度高,且不需要去蛋白,主要干扰物质为维生素C和胆红素。
在反应体系中加人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胆红素氧化酶,可以消除上述两种物质的干扰。
四、参考区间成人血清尿酸:男性208~428μmol/L;女性155~357μmol/L。
五、临床意义(一)血清尿酸升高主要见于:1、在临床上,痛风是血清尿酸升高最为常见的疾病,痛风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2、血清尿酸升高还见于核酸代谢增高引起的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肾功能减退;氯仿、四氯化碳及铅中毒;子痫;妊娠反应;食用富含核酸的饮食等。
(二)测定尿酸应在严格控制嘌呤摄入量的条件下进行,最好同时测定尿尿酸更具诊断价值。
1、血尿酸升高,而尿尿酸降低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血尿酸降低而尿尿酸升高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损伤或竞争抑制。
血清尿酸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中的临床意义宋琴;颜雪芸;董艳梅【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年(卷),期】2014(012)009【摘要】目的探讨血尿酸(UA)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程中的意义.方法260例CHF患者,按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Ⅱ、Ⅲ、Ⅳ级组,分别为82、80、98例;按UA水平分为UA正常组(144例)和UA增高组(116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时或急诊检查UA、肾功能、电解质、脑利钠肽(BNP)等项目;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室间隔厚度(IV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心力衰竭患者血UA水平明显升高,发生率为44.6%.随着心功能损害的加重,高尿酸血症的发生率增加(x2=33.01,P<0.01),UA水平增高(F=15.853,P<0.01).血UA增高者LVEDd明显增大,LVMI增加,LVEF值显著降低,BNP明显上升(P<0.01).相关分析显示,LVMI与血UA水平呈正相关(r=0.295,P<0.01),LVEF与血UA水平呈负相关(r=-0.446,P<0.01),BNP 与血UA水平呈正相关(r=0.404,P<0.01).结论 UA是CHF病变进展及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总页数】3页(P819-821)【作者】宋琴;颜雪芸;董艳梅【作者单位】200443上海市,上海市市北医院心内科;200443上海市,上海市市北医院心内科;200443上海市,上海市市北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6【相关文献】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J], 赖汝标;江权锋2.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梁文焕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王娟;王刚;魏红随;刘兴芝;4.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J], 王娟;王刚;魏红随;刘兴芝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J], 赖汝标;江权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肾功能六项临床意义肾功能六项是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尿素清除率、尿酸、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
这些指标对评估肾功能和相关疾病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肾功能六项的临床意义:1. 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BUN和血肌酐是评估肾脏排除功能的指标。
它们的升高可能提示肾脏功能损伤,如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病。
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BUN和血肌酐是评估肾脏排除功能的指标。
它们的升高可能提示肾脏功能损伤,如急性肾衰竭或慢性肾病。
2. 尿素清除率:尿素清除率是评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指标。
它可以帮助了解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判断肾血流量和滤过功能。
尿素清除率:尿素清除率是评估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指标。
它可以帮助了解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判断肾血流量和滤过功能。
3. 尿酸:尿酸是体内代谢产物,在肾脏中被过滤和排泄。
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表明尿酸排泄不足,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
尿酸:尿酸是体内代谢产物,在肾脏中被过滤和排泄。
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表明尿酸排泄不足,导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
4. 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是检测肾脏损伤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其升高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的存在。
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尿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是检测肾脏损伤和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其升高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的存在。
通过对肾功能六项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肾脏疾病,同时指导医生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定期进行肾功能六项的检查也能帮助掌握疾病的进展情况。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解读和诊断仍需专业医生的判断。
COPD继发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清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检测血清尿酸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COPD患者142例。
根据是否有肺动脉高压分为A、B两组。
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酸水平。
结果尿酸指标在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患者较单纯COPD患者组升高(P<0.05)。
结论早期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可及时预警COPD患者肺动脉压力升高,对于早期诊断、干预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及反映COPD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血清尿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肺动脉高压是CODD最常见的发症之一,是COPD发展至肺源性心脏病的关键环节。
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降低患者的生存率[1]。
本研究观察COPD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与血清尿酸水平的相关性,讨论血清尿酸在COPD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中的检测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142例COPD患者。
其中男92例,女50例;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63.2 ±8.1)岁,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2],并排除痛风、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恶性肿瘤等伴发病。
1.2研究方法患者入院当天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
利用三尖瓣压差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3]。
依据欧洲呼吸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在2009年联合颁布的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4],以肺动脉收缩压36mmHg(1mmHg=0.133kPa)作为分界值(超过36mmHg为肺动脉高压),将患者分为A、B两组。
A组59例,为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B组83例,为COPD未合并肺动脉高压组。
入院后第2d清晨,研究对象空腹抽肘静脉血查血清尿酸,采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统一分析。
脂肪肝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尿酸的关系,为脂肪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对体检B超检出的213例脂肪肝患者及10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进行血尿酸测定,并采用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
结果脂肪肝患者的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
结论脂肪肝患者伴有血尿酸代谢异常。
【关键词】脂肪肝血尿酸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在变化及体力劳动在减少,尤其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膳食结构发生改变,脂肪肝患病率明显增高;而高蛋白、高嘌呤类食物,特别是啤酒、海鲜、肉制品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摄入增多,高尿酸血症(hyperuricacid,HUA)的发病率亦不断升高。
部分脂肪肝是其中诱发疾病之一。
为此,本研究对脂肪肝与HUA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体检中心经体检及B超诊断为脂肪肝,未合并腹部其他脏器病变及其他系统疾病的体检者213例,其中男178例,女35例,年龄27~62岁;对照组为无心脏、肝脏、肾脏疾病及糖尿病,无痛风史,腹部B超检查未见异常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25~69岁。
1.2方法所有体检对象通知其正常饮食,并空腹12h后静脉采血,分离出血清后以TOSHIBA公司的TBA-40FR生化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尿酸(UA),每批标本测定的同时测定室内质控血清,受控则发出检验报告。
1.3试剂UA试剂由北京科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质控物由广西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1.4血清生化指标异常诊断依据UA>420μmol/L为血尿酸升高。
1.5脂肪肝的诊断采用东芝500型超声显像仪,探头的频率为3.5MHz,空腹常规检查肝胆。
脂肪肝标准:①肝实质呈点状高回声(肝回声强度>脾脏、肾脏回声);②肝深部回声减弱;③肝内血管显示不清。
上述三项如果具备A项和B项中的一项,即可诊断脂肪肝[1]。
晚期肺癌患者血清低血尿酸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造成晚期肺癌出现低尿酸血症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检测54例晚期肺癌患者尿酸浓度。
结果:54例患者血清尿酸检测中低尿酸血症:小细胞肺癌167%,非小细胞肺癌648%,经统计学处理,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血清尿酸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尿酸水平与肺癌患者营养状况有密切联系,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关键词】低尿酸;晚期肺癌;营养不良【中图分类号】R69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459-02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产物,很多数据证明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和慢性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增高,一般认为高尿酸血症增加人群心血管疾病危险。
近年来低尿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逐渐引起重视,最新的研究发现低尿酸水平能增加某些疾病的死亡率[1]。
对我院晚期肺癌患者尿酸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其低尿酸血症的原因,并探讨其尿酸降低的可能原因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05~2012-05我院住院的54例晚期肺癌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年龄50~82岁、中位年龄68.9岁。
其小细胞肺癌11例、非小细胞肺癌43例,均经病理确诊。
所有病例人组前半月内均未行放化疗等抗癌治疗(以避免肿瘤快速崩解对尿酸影响),所有病例均无癌肿或既往基础疾病所致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等异常等。
12方法:采用ALYMPUS AU7200全自动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进行血清尿酸测定,测定方法为尿酸酶-过氧化酶法。
以本实验室建立的参考值血清尿酸值<119umol/L,作为低尿酸血症标准。
13统计方法:用SPPS13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54例晚肺癌患者中,44例发生低尿酸血症,占815%,多为严重营养不良、恶病质患者,其中2例出现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症。
高血压患者血尿酸与hs-CRP临床检测的意义分析窦德才;苟晓;李清福;陈秋;刘兰;李庆国;方丽【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4(000)006【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尿酸( UA)与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水平在高血压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80例为对照组。
分别采集两组对象血清进行UA和hs-CRP检测,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并分析观察组高血压分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UA和hs-CRP水平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血清UA和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高血压Ⅲ级组的血清UA和hs-CRP水高于高血压Ⅰ级组和Ⅱ级组( P﹤0.05);高血压管腔狭窄组的血清UA和hs-CRP水平均高于高血压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P﹤0.05)。
结论血清UA和hs-CRP可作为诊断高血压、评估高血压病情,并判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参考指标。
【总页数】3页(P634-636)【作者】窦德才;苟晓;李清福;陈秋;刘兰;李庆国;方丽【作者单位】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二科;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二科;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二科;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二科;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二科;610011 成都,成都军区机关医院内二科;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4.1【相关文献】1.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J], 姜大勇2.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J], 苏志琳3.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临床意义分析 [J], 郭斯琪; 柯植泉4.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J], 吴志锋;何少娟;张锡波;叶旭鑫;蔡昭炜5.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J], 吴志锋;何少娟;张锡波;叶旭鑫;蔡昭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检测血尿酸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11-26T16:20:09.0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5期供稿作者:朱召萍[导读]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高尿酸血症(HUA)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的。
朱召萍(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江阴 214400)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高尿酸血症(HUA)是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所导致的。
近年来,HUA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目前认为,HUA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关系十分密切。
我观察了150例各类疾病中HUA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设观察组与对照组。
(1)观察组:收集我院自2012年1月至7月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150例。
其中男130例,女20例,年龄45~80岁,平均6
2.3±8.17岁。
疾病类型:原发性高血压52例,冠心病28例,高脂血症48例,糖尿病22例;(2)对照组:为在我院体检健康者100例,男86例,女14例,年龄46~82岁,平均60.2±5.8岁。
1.2检测方法全部受检者禁食8h以上,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尿酸、血糖、血脂。
一般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确定为高尿酸血症。
1.3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观察组中各疾病组与对照组HUA检测情况,见表1。
表1 观察组中各疾病组与对照组HUA检测情况
从观察组各疾病组与对照组HUA检测情况可见,高血压组、高甘油三酯组、高胆固醇组、冠心病组、糖尿病组的血尿酸浓度高于对照组,HUA分别占28.85%、26.92%、22.73%、25%、27.27%,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2两组HUA检测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HUA检测情况
原发性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冠心病、糖尿病等与对照组相比,其高尿酸血症的检测率是显著的,其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3.1 HUA与高血压的关系高血压本身会引起肾微血管硬化,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浓度上升,使肾血流减少,肾局部缺氧和乳酸堆积,而后者与尿酸竞争排泄,使血尿酸增多。
另外,一些利尿剂如噻嗪类等的应用会影响肾小管对尿酸排泄,可能也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原因[1]。
高血压患有如尿酸增高,可提示为高血压损坏远端肾小管的早期表现。
因此高血压与血尿酸增高密切相关[2]。
但有关尿酸与高血压的因果关系报道不一。
JOSSA[3]等报道,基础血尿酸水平是高血压最强的独立预防因子,血尿酸水平每增加59.5μmol/L,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23%。
高血尿酸盐可沉积于肾小管和肾间质,刺激肾素分泌,使血压升高,肾功能损害严重,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促使病情发展。
3.2 HUA与高血脂的关系曾有报道,血尿酸与甘油三酯血症呈显著正相关。
HUA者常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
高尿酸与高血脂症之间可能存在某些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基因缺陷,即胰岛素抵抗及由此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可促使尿酸等阴离子及钠盐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增加血尿酸水平。
高甘油三酯可降低肾排泄尿酸,而与高胆固醇无关[4]。
3.3 HUA与冠心病的关系血尿酸增高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
主要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影响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再者,HUA时,可能由于尿酸盐结晶与IgG结合通过Fc受体刺激血小板,使其凝集、溶解,形成血栓及游离因子沉积与动脉壁而损伤动脉内膜,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有学者研究报道,血尿酸水平>357μmol/L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故HUA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3.4 HUA与糖尿病的关系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升高是复合因素决定的,其尿酸增高的原因可能是:(1)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能刺激肾脏对尿酸的重吸收,使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增高;(2)糖尿病患者多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肾微血管病变可导致肾缺血和肾血流下降,而尿酸排泄与肾血流呈正比,所以血尿酸增高;(3)某些药物影响尿酸的排泄:小剂量阿司匹林(<300mg/L)、利尿剂、抗痨药(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某些降压药等。
参考文献
[1]付光生,张卫民.误诊为肾脏疾病的原发性高尿酸血症12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5):1086.
[2]党群,王敬,张莹,等.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探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7):505.
[3]刘东平.关于代谢综合征若干问题再回顾[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7,7(12):1087-1088.
[4]刘国良.代谢综合征再认识及防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1):656-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