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股改上市之路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84
建设银行内控管理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技进步,银行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对银行内部控制不断提出挑战。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面临着观念的更新和体制的创新,经营管理压力空前加大,如何在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增加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同时,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经济案件、实现经营效益的稳健、持续、快速增长,是摆在基层行经营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操作风险控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管理力量和精力投入不足。
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以后,围绕市场拓展、实现经营效益的稳健、持续增长逐渐成为全行日常工作的重心,资产、负债、收入等指标经营的压力越来越大。
作为基层行的经营管理人员在承担着市场营销和经营指标的双重压力之下,对管理投入的力量和精力往往显得不足,两手抓,没有达到两手硬,支行领导班子成员中没有专职分管内控管理的,分管行长既管经营、又管内控,有些分管领导面对经营压力投入精力较多,相对管理投入精力较少,不同程度上表现有“四多四少”现象:定期分析市场多,分析内控管理中问题状况少;日常关心经营指标多,关心检查问题是否一一落实整改少;组织推动营销活动多,推出针对性强化内控管理举措少;经营上投入绩效费用多,内控管理上投入的奖励费用少。
(二)制度建设存在“滞后”。
有的新业务推出没体现“内控优先”原则。
在改革发展中,为业务竞争需要,一些经营产品推出较快,而一些配套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相对“滞后”,导致管理出现一些断层甚至空白点。
如某支行代发工资业务开办多年,一直没有完整的管理办法、规范的操作流程和协议格式要求,直至2006年省、市行才下发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
又如,近年来代理保险业务发展较快,保险公司多、保险产品多,但在风险计量、评估、控制上跟不上,缺乏系统的流程和风险检查、控制办法和措施,在业务内控管理上甚至出现了一些边缘化的倾向。
(三)制度执行力衰减。
一是信息传导不畅通。
史美伦推崇建行模式H股股改全流通风声再起内地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行程过半之际,香港H股的股改也已引箭待发。
12月2日,港交所主席李业广表示,H股上市公司进行股改,对港股不会造成太大冲击,他认为,港股目前市值已达数万亿元,完全可以承接数千亿元的流通股份进入市场。
翌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证监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副主席史美伦指出,国有股可以全面流通是未来趋势,建设银行(0939 HK)作为国有股全面流通的范例,其他香港H股公司可以仿效,但进度应视乎各公司本身的时间表及市场力量决定。
H股的股改似乎将铁定成行。
港交所上市委员会主席、胡百权律师事务所律师郑慕智11月底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已经肯定,港交所与内地证监会正就这个议题进行接洽,但是强调这种商讨范畴主要涉及内地监管和公司法的解释,目前并无相关结论。
据证监会有关人士透露,另一商讨未定的问题是关于内资股或非H股外资股转为H股时,是否需要经过类别股东大会同意。
在A股市场掀起股权分置改革之际,港交所曾对该问题予以较为肯定回答。
上述三大重量级人物的言论虽然都没有明确指出未来H股全流通的方向,但是其“放风”的口吻已经在香港业界引发关注。
程序与选择一位投资公司负责人向记者指出,其实“H股”并不存在全流通问题——需要解决全流通的是部分非H股股份,如何把这部分股份转换成H股并实现全流通,此乃H股全流通的症结所在。
概念问题容易解决,但究竟如何实现全流通?具体需要哪些步骤?在这方面,有关当局的商讨尚未有明确的说法。
第一家明确提出可以将内资股转换为H股的公司,是2005年10月26日上市的南粤物流(3399)。
其《招股章程》称:“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审批机构批准,并经香港联交所同意,内资股可以转换为H股。
”随后上市的建行是第一家全流通的H股公司。
但“建行模式”并没有在12月7日上市的东风集团(0489)身上得到延续,东风只是沿袭了南粤物流的做法。
香港业界由此判断,目前内地有关部门对于是否实施“全流通”的考虑尚未完全成熟。
中国建设银行IPO案例分析摘要:为了适应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外部金融环境,现代银行将变革视为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通过上市来实现资源整合,强化战略目标,从而改善和提高组织效能已成为银行持续强劲发展的必选之路。
本文介绍中国建设银行首次IPO过程。
首先,以精彩的一幕来引入文章。
之后,重点介绍了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六步,关注其发行过程中面临的各项挑战及解决方法,为以后国有商业银行IOP上市的股票定价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字:中国建设银行股改 IPO引言2005年10月2日上午10时,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一层的大厅,上任216天的建行股份公司董事长郭树清举起手中的酒杯,碰撞声中,香港联交所电子幕墙上第一次出现的代号0939的建行股份交易价格正在不停的闪动。
郭树清微笑接受各方的祝贺,无暇回头顾及建行股份盘面的变化。
这一天,以2.35港元开盘的建行股份,其成交价在这个价位和2.375港元之间微幅摆动,但买卖盘却异常活跃,全天成交额近86亿港元。
当日,香港恒生指数收报14381点,下跌77点,成交金额为238亿港元。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建设银行终于成功上市,作为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家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的银行,我们有信心为同业树立楷模。
”郭树清说。
这位承担了建行上市“救火队长”角色的49岁的男人不再低调地表达着。
——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实现海外上市;——四年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亚洲除日本地区以外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股首次公开发行。
1公司简介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10月1日。
建设银行成立的基本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建设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在全国陆续展开,为管理好巨额建设资金,建设银行应运而生。
从1954 到1978年的二十多年间,建设银行主要承担了集中办理国家基本建设预算拨款和企业自筹资金拨付,监督资金合理使用,对施工企业发放短期贷款,办理基本业务结算业务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