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广场设计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90 MB
- 文档页数:15
纪念性广场的设计要点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景观设计纪念性广场的设计5要点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处幽雅、和谐、安静的精神空间,是人们迫切需求的.这就注定了城市广场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而纪念性广场又是城市广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广场,将在无形中为整座城市注入一股新的活力.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环境艺术的一个部分,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部分,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场所,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注入了雕塑、喷泉、照明等艺术手法,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典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同时又是城市空间组织中最具公共性、最具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文明和气愤的开放空间,是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场所.而纪念性广场将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扮演其独特的角色.城市广场中的纪念性广场通常是指在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地区,或是以历史文物、纪念碑等为主题,用以纪念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的广场.在这类广场中,具像雕塑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被市民认同的城市标志物,主要是以为目的.有时也与政治广场、集会广场合并设置为一体.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设计也在不断的创新.因此,现代的纪念性广场越来越趋向综合性、多元化发展.纪念性广场是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集中体现的场所.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否具有英雄事迹、是否具有丰功伟绩、是否具有值得纪念和学习的人物与事件,都将在纪念性广场中一一体现出来.纪念性广场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当然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并将在无形中为城市做出巨大的贡献.例如:1.增强了城市的休闲娱乐空间,为忙碌的市民提供一处放松精神的空间.它结合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满足他们对城市空间环境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要求.在设计手法与美学设计思想上运用了对比与统一、变化与协调、比例与尺度、均衡与稳定、呼应与衬托、节奏与韵律等,使广场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和谐魅力、良好景观给人们以美妙的视觉艺术享受. 2.庄严、宏伟、明朗、壮丽、祥和的气氛,使人们产生积极向上、自豪、欢快和向往的情绪,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达到陶情冶性、愉悦身心的目的.3.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纪念性广场无论是纪念人物还是事件,都是值得纪念和学习的.当它与城市的大环境、小背景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线时,此广场不仅实现了其凭吊、瞻仰、纪念、游览的目的,同事也为本城市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从而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本城市旅游观光.4.可以带动广场周围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座好的纪念性广场当然要有好的纪念品来搭配,这就给当地的人们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在纪念性广场设计中主题的选择是重中之重,是整套广场设计方案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明确此广场纪念的是人还是事.如果是人物,又是哪方面的人物:是历史人物还是当代人物,是将军、文人、战士还是领袖.如果是事件:是战争事件,还是文化事件等.当这一切都确定以后,我们才能去确定此广场的地理位置的选择、元素的运用、文化的融入和设计手法的运用等等.着名城市规划学家伊利尔·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 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广场是城市两个文明的窗口,所以应赋予广场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主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纪念性广场是城市广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类广场,他的文化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代表的是市民的文化素养.文化环境具体表现为:文脉、传统、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尤其要注意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在纪念性广场设计中,尤其要注重挖掘广场所在城市潜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一)雕塑纪念性广场通常以大型纪念性雕塑为主体.一般情况下雕塑都位于主体广场的主要轴线上的重要地段或广场的几何中心,以较大的尺寸(古典广场雕塑常以较高的基座衬托)形成控制广场空间的主要焦点,使广场成为一个核心突出、脉络鲜明的空间体.雕塑是广场美化的点睛之笔,应服从于广场主题的需求,要与广场的气氛情调相一致,与周围的环境内容相符合,对整个广场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所以,雕塑本身要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品,不仅要有好的创意,还要有美的形式.正如刘开渠在论述城市雕塑的作用时讲到:“屹立在街头、广场、园林、建筑物上的硬质材料的圆雕或者浮雕不分季节,不论昼夜,总在默默地放射艺术光华.”“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的历史时代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正如我国的唐文化以及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的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不少东西被淹没了,而硬质材料的雕塑却能够比较长期的留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和人类文化的对比.”雕塑的尺度大小应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广场的尺度,二是人体的尺度.纪念性广场主体雕塑的尺寸通常以广场为尺度,以此来体现广场的宏伟壮丽.但并不是说纪念性广场就不需要以人为尺度的雕塑.恰恰相反,以与人体等大的尺度塑造极具亲和的形象,既没有雕塑基座,也没有周边围护的雕塑,以小巧的体量经常被裹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但却带给观赏者特殊的惊喜和趣味,同时也拉进了广场与市民的距离.(二)水体与照明人类有着本能利用水,观赏水,亲近水的需求,借水抒情,以水传情的能力.水能降低噪音,减少空气中的尘埃,能够调节环境局部小气候,对人的身心大有裨益.水可动可静,可无声可喧闹,平静的水使环境产生宁静感,流动的水则充满生机.纪念性广场是一个比较严肃的空间,从心理上会无形的给市民以压抑感,这时就需要具有亲和力的物体来缓解此现象,而水应首当其选.它的流动性、随和性刚好与雕塑的坚实、庄严形成互补,雕塑与水体的配合堪称广场设计的完美结合.同样,从人的需求出发,照明也是广场的重要要素之一.在白天人们都忙碌在工作与生活之中,除了休息日以外,人们很少有机会来到广场休闲娱乐,所以,在白天对广场灯光的照明要求并不明显.因此,只借助阳光的照射就足够了.而在一天的忙碌之后,人们来到庄严、肃穆的纪念性广场时,美妙的灯光不仅可以缓解那种沉重感,还会给广场增添一种神秘的气氛.在广场的主空间,宜采用高压钠灯,给人以高亮度的感觉,在雕塑、绿化、喷泉处突出灯光产生的影响,宜多通过反射、散射或漫射,使色彩多样化,并使之交替,混合产生理想的退晕效果:喷泉在喷射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张天然的屏幕,这张屏幕在五彩灯光的照射下,瞬息万变、美轮美奂.喷泉的水花形成的雾气环绕在雕塑的周围,再加上灯光的照射为神奇的雕塑又增加了一份神秘感.同时,光源的选择应考虑季节的变换,夏天宜采用高压水银荧光灯带有清凉感.冬天宜采用桔红色的光使广场带有温暖感,灯光是光明的代名词,是人们心灵的向往.水是活的,同样灯光也是活的.灯光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使人们无论在何时,带着怎样的心情来到此地,都会在这美妙的气愤中享受着每一份快乐.雕塑、水体与灯光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纪念性广场的灵魂,成为广场中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多元设计要素,体现以人为本,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我们在设计纪念性广场时,要充分考虑符合城市规划的需求,几年性广场的景观设计,首先要满足“纪念性”的体现,一些纪念性广场往往成为城市文化名人、城市历史事件、城市某些寓意、某种精神体现.其次,作为城市广场的一类,也要符合城市功能回话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的各种要素,在突出广场立意、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与环境因素的衔接,在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活动与感受的要求,提高舒适性及和谐性.2、注重植物造景,满足总体环境气氛要求纪念性广场的景观设计,是为群众开展纪念性质的活动而服务,需要在庄严中不乏有活泼、愉悦的气氛.在纪念性广场的景观设计中,使植物造景和铺装等手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营造出符合总体环境需求.3、应注重地方性原则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营的有机衍生和沉淀,所以我们在设计纪念性广场时要注重地方性原则,首先应该考虑当地人或是本土文化所给予的启迪,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尽量的就地取材.纪念性广场整体气氛要庄严肃穆但不是冷漠无情.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活动参与到纪念性广场中,从而实现它的价值、意义.这就要求在进行广场设计时,要注重与人的交流.纪念事件、纪念历史是一方面,启示后人,充盈心灵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开放性、可达性、易识别性的特点使纪念性广场的施教功能得以发挥.纪念性广场的纪念性决定了自身的地理位置,相比其他类型的城市广场要求要更加严谨,需要根据所纪念的内容选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性广场,比如陵园纪念广场要求气氛严肃、深刻庄严,就应尽量远离城市商业区的喧嚣,相对而言人物纪念广场、文化纪念广场等与人们交流比较密切的一类广场则可选在城市的中心地区,或城市的繁华地带.随着市民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增加以及对人居环境要求的提高,纪念性广场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必要,同时纪念性广场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综合性发展的方向.通常一提到纪念性广场,人们脑子里首先反映到的会是“伟人”、“重大历史事件”、“陵园”等等,似乎纪念性广场只能为惊天动地的人或事而建.而忽略了以“人文”为主题的纪念性广场的设计.以“风筝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文化”为主题规划设计的“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是我国少有的以纪念风土文化为主题内容的纪念性广场.在这里,传播文化是它的本质功能,其内容表现非常丰富.广场通过吉祥大道、鸢标广场、咏筝栈桥、芙蓉树阵、民俗长廊、儿童乐园、森林公园、风博广场、滨河景区、露天剧场十大景观,追颂历史,咏颂现在,展颂未来,更直观的为风筝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多方位、多视角的场所,给潍坊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方美丽的景观,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全民健身强体、商业购物消费以及举办大型集会活动的城市广场.纪念性广场不能只停留在对某人或某物的纪念意义上,要把它融入到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小环境中去.要与整个社会、世界接轨.一座好的纪念性广场不仅要起到纪念的作用,还要起到启示后人的作用,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记住其伟大,发扬其精神.与此同时,凭借此广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修养,还能带动整座城市的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纪念性广场在设计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法,中国古典元素在纪念性广场设计中的地位是其他任何元素所无法替代的.但是中国元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运用中国古典元素的同时,再融入一些东西方现代元素以及现代的设计手法,使整座广场的设计更加灵活,同时又透露着一股新的生命力.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古老的文化,但只靠古老的文化是不行的,他需要的是古于今的结合,中与外的结合.在继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才能保持城市纪念性广场文化的永久不衰.。
9596设计成一种政府的政治标志或是政治勋章,而是希望它能与周边的环境浑然一体,使其成为能供孩子们玩耍的华盛顿广场中的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
她形容这座纪念碑是刻在地面上的一道伤疤,向人们,尤其是政府的决策者们,述说战争带来的悲痛和苦难。
她的设计异常简单而朴实:两面简单平滑的黑色花岗岩石墙,以一定角度相连,石墙上刻着5万8千多名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美国将士的名字。
两面石墙各长246.75英尺,整座纪念碑总长度为493.5英寸。
每段墙由70块板块组成。
最大的板块上刻有137行人名,最小的板块上只有一行。
每行各有五个人名。
在两面墙连接处的顶点高10.1英尺。
墙面向两端逐渐变薄,末端只有8英寸厚。
修建越南战争纪念碑是在1981被提出的。
从林璎提交她的设计到纪念碑完成历时五年,不仅因为其规模宏大,还因为她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在一些越战老兵团体的坚持下,纪念碑的设计增加了一座现实主义的战士雕像,不过为了使雕像和石墙保持各自的整体感,雕像的位置离石墙有一段距离。
浏览死者姓名的参观者们,能看到自己映在墙面上的面孔,许多人把这种效果比作生者与死者的见面,在游人心中掀起无限情感的波澜。
另外,参观者还可以用铅笔把他们阵亡的亲人的名字做成拓印。
二、关于两个作者——梁思成与林璎梁思成出生于广东省新会,192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于1927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并于1947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28年他回到中国时创立了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1931年,他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一个研究古代中国建筑的学术组织。
自20世纪30年代起,“他指导并参与了对2000余座古建筑样本的调查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并系统而彻底地研究了中国古建筑与古代艺术的发展、特征和成就”。
1949年后,他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热心地参与北京城镇建设工程。
他建议把北京变成新的首都。
北京,这座古建筑云集的城市,是建设一个景致迷人、植被丰富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理想地点,就如美国的华盛顿特区那样。
纪念广场设计说明200字
纪念广场的设计旨在唤起人们对特定事件、人物或历史时刻的思考和
纪念。
设计师通过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来确保设计的成功和有效性。
首先,设计需要尊重和展示所纪念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
这可以通过
建造一个宏大的纪念碑、雕塑或纪念物来实现,以突出纪念对象的重要地位。
同时,纪念广场的整体设计和布局应与纪念对象的主题和意义相吻合,以增强观众的感受和体验。
其次,设计要考虑观众的参与和参与度。
这可以通过设计公共区域,
提供座位、步行道和观景台等设施,以鼓励人们在广场上停留、观看和参与。
此外,设计可以包括互动元素,例如信息展板、音频导览或虚拟实境
技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并提供相关背景知识。
最后,设计师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和和谐的环境,以使人们能够
沉思和反思所纪念事件或人物的意义。
这可以通过设计庭院、花园或水景
来实现,以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
此外,适当的照明和景观装饰可以帮助
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总之,纪念广场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纪念对象的意义、观众的参与和
环境的氛围。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设计师可以创建出一个富有意义和感人
的纪念广场。
越南战时纪念碑景观介绍
越南战时纪念碑(Vietnam War Memorial)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广场(National Mall),是一座为纪念越南战争中阵亡士兵而建的纪念碑。
越南战争是一场发生在1955年至1975年间的重大战争,数以百万计的士兵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
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牺牲者,越南战时纪念碑于1982年建成。
纪念碑的设计师是梅雅·林(Maya Lin),她设计了一个简约而强大的纪念碑。
纪念碑由两块巨大的黑色大理石板组成,呈V字形,并嵌在地面上。
每块大理石板的长度超过200英尺,高度为10英尺。
大理石板上刻有逾五万个士兵名字,按照他们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
纪念碑的设计意图是希望能给观众一种深刻的体验,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无辜生命的损失。
游客们可以在纪念碑前面缓慢行走,逐渐发现刻在大理石板上的名字,感受到阵亡士兵的众多。
纪念碑的设计旨在传达出恒久的悼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纪念碑的周围有一座雕塑,名为“三位士兵纪念碑”(Three Servicemen Statue),它描绘了三位军人,代表了越南战争中的陆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等三个军种。
这座雕塑补充了越南战时纪念碑的意义,使得整个纪念区更加完整。
越南战时纪念碑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他们通过这座纪念碑来缅
怀那些在越南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同时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和平的思考和珍惜。
这座纪念碑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纪念性景点之一。
越战纪念碑设计理念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凝聚人们对越南战争的反思和祈愿,以及对那段历史时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越战是20世纪中期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战争,不仅影响了越南和美国,也深刻影响了国际社会。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旨在通过建筑、雕塑、景观等多种元素,向人们展示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和怀念,同时提供一个让人们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需要体现出对战争受害者的怀念和尊重。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适当的雕塑和建筑元素,来表达对战争中牺牲者和受难者的哀思和怀念。
可以通过柔和的灯光和音乐氛围等手段,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逝者的无尽怀念和悼念之情。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也需要反映出对和平的追求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布置一些有意义的文字和图案,来传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富有艺术感的雕塑和装饰元素,来表达对和平、和谐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许。
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平和美好未来的追求。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体现出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教训的反思。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关于越战历史的展板和资料,来向人们展示那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可以通过一些具有历史感的建筑和装饰元素,来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让人们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教训的深刻意义。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还应该促进人们的情感表达和交流。
可以在纪念碑周围设置一些供人们献花和悼念的地方,让人们能够更直接地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悼念之情。
可以设置一些供人们休憩和思考的座椅和观景台,让人们能够在这里安静地反思和思考。
还可以设置一些展示和文化活动的场所,来举办一些有关越战历史和和平主题的文化活动,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共鸣。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理念应该是以尊重和怀念战争受害者、追求和平、铭记历史和教训、促进情感表达和交流为核心,通过建筑、雕塑、文化活动等多种元素,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反思、思考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美国越战纪念墙的形态语言李安琪(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300457)摘要:建筑是居住的机器,但是建筑也有自己的艺术性,而其艺术性的表现就在于建筑的形态和造型的语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符号形成为一门理论,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去,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建筑形态学。
本文以美国越战纪念墙为例,从形态语言角度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国越战;纪念墙;形态语言中图分类号:G6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073-01一、建筑概要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的宪法公园绿树成荫,池水泛着涟漪,仿佛是喧嚣城市中的一块安静的绿岛。
放眼望去,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碑、朝鲜战争纪念碑等著名建筑物尽收眼底。
然而,在众多建筑中,最有传奇色彩的应该是越战纪念碑。
1981年5月1日,越战纪念墙设计者林璎的作品在纪念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的1421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虽然她的设计方案在当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作品中强烈的设计语言依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形态分析在形态上,越战纪念碑不同于以往高耸入云的纪念碑,整个纪念碑建在地面以下。
这是一座低于地平线,倒V字形的碑体,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向两面无限延伸,在到达地面处渐渐消失。
她的设计似乎显得太简朴了些,上面除了阵亡将士的姓名之外,全无额外的装饰。
关于这个形态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
第一,可以将其看作一本打开的书,上面雕刻的死难者的名字仿佛像世人控诉战争的残酷。
其次,它又仿佛是大地开裂留下的深深的裂痕,或是一条不甚美好的伤疤,横亘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前,给观者以直观的感受———战争就是地球被重重的砍了一刀。
第三,它们的走向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在天空的映衬下高耸而端庄,越战纪念碑则匍匐着伸向大地,绵延又哀伤,我认为这一设计也表达了对国家权力被滥用的控诉。
基于社会心理学对越战纪念碑案例分析发布时间:2021-08-31T01:41:55.619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2期作者:王璐张严[导读] 随着20世纪以来战争和灾难的频发,纪念空间大量出现,它常以纪念者的身体与纪念和记忆相互关联,与个体密切相关。
王璐张严大连工业大学摘要:随着20世纪以来战争和灾难的频发,纪念空间大量出现,它常以纪念者的身体与纪念和记忆相互关联,与个体密切相关。
纪念空间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体现,是城市居民“群体记忆”的物化。
当人们走入它,感受到的是对死亡的思考,对生命的渴望,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对越战纪念碑进行案例分析,希望对案例有一个全新角度的阐释。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林樱;越战纪念碑;景观设计分析林樱的《越战纪念碑》坐落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占地巨大的公园里,两堵黑色的花岗岩墙面形成了一个巨大的V字形,中间最高,再向两边延伸的过程中逐渐变低,使得纪念碑看上去仿佛是向地底下沉。
镌刻在墙上的57930个男性和8个女性的名字是战争中的阵亡者(其中包含个别失踪者),所有的名字都按阵亡的时间自右边的高墙向外排列,再从左边的墙的最远处开始向中心延伸。
这种纯粹的时间序列在纪念碑的作品中是史无前例的做法。
而一般情况下,设计师们在设计时首先注重的则是主题、立意、特点,往往忽略了人们最需要的实用和心理需求。
设计师想要设计出满足公众的各项行为和心理需要,更加人性化的作品时,就需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公众对纪念性场所的各项生理和心理需求,进一步作出更加合理人性化的纪念场所的设计。
1.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
社会心理学在个体水平和社会群体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探讨。
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个体社会化过程,交往,言语发展,伙伴,家庭和居住环境及学校对个人的影响等。
在社会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态度、种族偏见攻击行为、风俗习惯和骚乱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