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粘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精)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治疗上消化道指的是胃部、食道等器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较多,例如饮食不卫生、误食异物等。
为此,在患上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当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还要戒烟、戒酒,尽量不喝、浓茶、咖啡等饮品。
防止出现因不良习惯加重病情,这会严重影响治疗。
一、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1、炎症因素大多数的情况下均和胃肠道黏膜发炎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发生胃肠道黏膜发炎后,则会有充血、水肿、糜烂以及溃疡等情况产生。
同时还与胃溃疡、急性胃粘膜病变以及息肉等病症存在密切的联系。
应要按照胃肠道疾病的类型施行对症治疗。
2、机械因素是由胃、十二指肠等器官被感染导致黏膜糜烂、出血等情况,并且还和食管穿孔导致的黏膜绞窄、阻塞、出血等有着关系。
另外,疾病刺激和外界刺激导致的呕吐,也能够造成消化道出血,反复性的剧烈呕吐经常会将胃内压升高,造成食物和胃部的粘膜发生撕裂,进而产生出血的情况。
3、胃癌胃癌可以说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病情进展至晚期,因癌组织表面产生缺血性坏死,致使出现较多的糜烂和溃疡,进而累及到胃内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
该病症状一般常见黑便、呕血。
对于早期的胃癌患者,常常会伴有大便潜血、贫血等情况。
5、消化道溃疡通常情况下,消化道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也是比较多见的。
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特别是在溃疡位置的大量毛细血管分布时,则会致使毛细血管发生破裂引发出血。
在溃疡位置具有动脉血管时,还会有一定的几率致使大出血发生,进而引起死亡。
7、邻近器官疾病因素动脉瘤、胆道感染引起的胆道出血、胰腺炎以及胰腺肿瘤等均能够造成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在予以治疗上消化道输血的过程中,应对上述这些疾病进行治疗,方能对上消化道出血予以改善。
需进一步治疗邻近器官疾病,上消化道出血情况能有所改善。
全身性病因素败血症,严重肝炎,血友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类型有一定几率导致上消化道发生出血。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预防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及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病引起的出血。
主要见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病死率高,故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必须立即给予静脉滴注、输血并创造条件急诊内镜检查及治疗,同时联合内科药物治疗。
1 局部药物止血主要用于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
去甲肾上腺素可使胃黏膜血管收缩,低温利于胃黏膜病灶止血,胃壁于20 ℃时血流量可减少50%,10~14 ℃时胃蛋白酶受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活力下降,因此,可用4 ℃80 mg/L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100 ml分次口服或经胃管注入,30~60 min 1次,重复4~6次无效者则停用。
仅用4 ℃盐水洗胃亦有利于止血。
凝血酶(thrombin)通过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而达到局部止血作用。
可用生理盐水配制5~50万U/L的溶液,口服或灌注,其用量可根据出血量多少而定,每次500~2 000 U,1~6 h 1次。
用药同时应给予H2受体拮抗剂(H2RA)或质子泵抑制剂(PPI)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低pH环境可使凝血酶失活而影响疗效)。
由于胃内积血或胃内容物的存在,凝血酶口服常影响凝血酶的局部止血作用,建议内镜直视下病灶局部给药。
2 全身药物止血2.1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在各种病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中,胃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有利于止血治疗,因血小板的凝聚在pH>6.0时发挥作用,pH<5.0时新形成的凝血块会被迅速消化而不利于止血。
此外,胃内pH值的提高可抑制胃蛋白酶原转为胃蛋白酶,而稳定已形成的血痂,因此,理想的止血环境要求胃内pH达到6.0以上。
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抑制壁细胞H+-K+-ATP酶的活性,而发挥强烈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是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非静脉曲张治疗的首选药物,一般用奥美拉唑80 mg首剂推注,可使胃内pH迅速达到6.0以上,再以8 mg/h速度持续静脉滴注。
西咪替丁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并出血的临床观察目的分析西咪替丁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并出血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收的64例AGML并出血患者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
对照组行西咪替丁治疗,而研究组以西咪替丁和泮托拉唑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患者空腹胃液pH值,V AS 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空腹胃液pH值、V AS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西咪替丁联合泮托拉唑应用于AGML并出血患者的总体效果好,可使患者疼痛度减轻,不良反应相对单纯性应用西咪替丁少。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imetidine combined with panto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 (AGML)and bleeding.Methods A total of 64 patients with AGML and bleed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6 to August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32 cases)and control group(32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imetidine,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imetidine and pantoprazole. The fasting gastric juice pH value,V AS scor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fasting gastric juice pH value and V AS score were all higher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study group(3.13%)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25.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imetidine combined with pantoprazole in patients with AGML and hemorrhage has a good overall effect,which can reduce the degree of pain and reduce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cimetidine.Key words:Pantoprazole;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Cimetidine;Bleeding急性胃粘膜病變(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AGML)通常为机体在严重创伤、应激状态中及胃肠在接触特定物质后引起胃肠粘膜发生糜烂、出血的统称[1]。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张红英;张宁宁;董道然【摘要】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脱水降颅压、抗生素抗感染、输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静滴奥美拉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静滴.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输血量、血液Hb水平、胃液潜血试验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明显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平均止血时间、输血量、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及72h后两组H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治疗组胃液潜血转阴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肝肾损伤、皮疹等不良反应.结论: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能够有效的控制应激性胃黏膜病变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止血速度快、不良反应低的优点.【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46)007【总页数】3页(P962-964)【关键词】氧化性应激;胃粘膜;出血/药物疗法;颅脑损伤;奥美拉唑/治疗应用;奥曲肽/治疗应用【作者】张红英;张宁宁;董道然【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68;西安市北方医院功能科西安 710043;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西安 71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度颅脑损伤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类型。
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以及康复情况【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以及康复情况。
方法:以8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12-2021.03之间,将8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40例)。
应用奥拉美唑治疗对比组,实验组应用泮托拉唑治疗。
比较2组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
结果:2组对比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等数据后发现实验组更优,经统计数据差异有意义(P<0.05)。
结论: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应用泮托拉唑治疗能有效提高总有效率,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大出血;急救;康复情况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一种胃粘膜发生浅溃疡、出血或不同程度溃烂为主要特征的病变,根据溃烂的不同程度又可分为应急性溃疡、急性出血性胃炎及急性糜烂性胃炎等[1]。
由急性粘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在胃粘膜病变中占比高达25%,因此对该疾病的治疗采用的方法选择十分重要。
临床常采用药物或手术对该疾病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2]。
本文即探讨了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以及康复情况,现做下述阐述: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对象以80例急性胃黏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为例,时间为2019.12-2021.03之间,将80例按照不同干预分为2组(各组40例)。
2组各项信息经统计软件处理:实验组病例统计性别比、年龄(区间21-85岁)均值分别为18/22、(52.63±2.01)岁,对比组病例统计性别比、年龄(区间22-86岁)均值分别为25/15、(53.24±2.46)岁,对比2组病例各项资料数据显示无较大差异,可研究对比,且P值>0.05。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均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黑便、呕血等,同时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头晕乏力等症状;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对本次实验所用药物均无禁忌症。
排除标准:排除对泮托拉唑、奥美拉唑等药物过敏者;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消化道出血;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哺乳期、妊娠期妇女。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与治疗摘要:探讨和总结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与急诊处理方案。
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 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的抢救进行归纳分析。
结果:经过积极的急诊抢救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在急诊抢救室止住活动性出血,收住ICU进一步治疗后转回消化内科住院、治愈出院。
结论:早期建立中心静脉补液、申请输血、急诊胃镜是治疗的关键。
内科治疗55例,外科治疗2例。
死亡1例。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及胰腺、胆道的出血而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
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和黑便,患者一般不难自我判断。
这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和便血,或者胃管内见血性液体,年发病率在50~100/10万之间。
本病以呕血和黑便为主要表现,血容量的减少可以导致周围循环的变化。
根据失血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大量出血(出血量在数小时内达1000ml并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显性出血(呕血和/或解柏油样黑便,并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和隐性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消化性溃疡常有反复发作中上腹痛史,用抗酸解痉药物常可以止痛;应激性溃疡常有明确的创伤史;作过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要考虑发生吻合口溃疡出血的可能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常有血吸虫病或肝炎病史,以往吞钡检查可见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恶性肿瘤患者多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等表现;胆道出血患者常有右上腹痛、黄疸、呕血的三联症。
应该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在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前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这时要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就需要依靠胃镜、B超等辅助检查手段。
现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8月 57例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的抢救进行归纳分析。
1.一般资料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科(普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共收治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7例,其中酒精性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22例、乙肝性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15例、消化性溃疡12例、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6例、胃癌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上消化道出血3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龙肝汤送服黄及粉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奥美拉唑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龙肝汤送服黄及粉,7d为1疗程。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之70.0%。
结论龙肝汤送服黄及粉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胃黏膜病变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较单用西医治疗效果更佳。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中西医结合急性胃黏膜病变(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s,AGML)是指机体在严重创伤、感染、心理应激或各类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乙醇等)等作用下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等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病变,其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
文献报道,本病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第二位[1],约占20%~30%,仅次于消化性溃疡。
近年来以奥美拉唑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院近年来在应用奥美拉唑的基础上加用龙肝汤送服黄及粉治疗AGML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30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符合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标准[2],且经内镜检查确诊为AGML性出血者。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
治疗组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44.25±6.53岁;平均血红蛋白88.6g/L;出血量小于500ml 9例,500~1000 ml 16例;大于1000ml 5例。
对照组治疗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16~74岁,平均年龄46.24±7.52岁;平均血红蛋白89.3g/L;出血量小于500ml 9例,500~1000 ml 17例;大于1000ml 4例。
两组病例资料无显著差异性,行t检验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予奥美拉唑注射液40mg静脉推注,每日一次。
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诊治(四川省彭州市人民医院四川彭州 611930)消化道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一旦它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消化系统的运转,如情况较为严重的,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消化道出血就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疾病,当出现了该种症状,寻找引发的原因是最为主要的。
只有了解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方能正确治疗。
那么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都有哪些呢?又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一、常见病因1、消化性溃疡:多数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多为中上腹疼痛,但是具体疼痛的位置、性质却有所不同,具体包括:(1)胃溃疡:多见于中上腹微偏高处,或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发生疼痛的时间不规则,但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过1-2个小时后逐渐缓解,直到下次进餐时再次发生。
(2)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位置多见于中上腹部,或肚脐上方,或肚脐上方偏右,疼痛的时间多发生在两餐之间,且持续不减,直到下餐进食或用药后缓解。
(3)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尤其是穿透性溃疡,会放射至背部。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会导致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黑便、呕血。
当大出血暂停、血压稳定后,通过检查来明确出血的部位以及原因,一般在入院后12小时-48小时后,由胃镜检查鉴别是由胃食管静脉出血还是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或溃疡病引发。
如果是因为静脉曲张引发的,则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又被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主要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约占上消化道出现的20%。
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包括:长期大量饮酒、精神压力大、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大剂量使用非甾体类药物等。
4、胃癌:据统计,约有70%以上的早期胃癌患者无明显症状,等到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自觉症状,例如:反酸、上腹不适、早饱、嗳气等,多数都是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症状。
而进展期胃癌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1)上腹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与进食无明确关系,但是疼痛情况可在餐后加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新进展摘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内外科较为常见的急症之一,该病的诱因具有多样化,病情比较复杂,临床治疗手段较多。
但是仍然经常会出现延误、误诊等情况,导致患者死亡。
为了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降低临床病死率,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临床关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治疗情况。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进展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管等病变引起的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有很多,肿瘤、血管畸形、机械损伤以及炎症等都有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器质性病变引发出血,部分患者主要是因为邻近器官病变累及上消化道出血,也有的是患者全身性疾病所致[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比较常见的是由于门静脉高压、消化性溃疡导致的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其中十二指肠是比较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部位,其次吻合口、食管以及胃部也比较多见[2]。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死率已经控制在10%以下,但是该病的发病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分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情况。
1.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症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有多种,根据导致出血的病因可分为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静脉曲张性出血两类。
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胃癌是最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主要是由于上消化道相关病变所致,也有部分患者因为肝胰疾病所致。
由门脉高压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或者门脉高压性胃部疾病导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因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并不都是由于食管静脉或者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的患者是由于溃疡性疾病或者糜烂性疾病导致出血。
全身性疾病。
包括尿毒症、急性感染、血液病、结缔性组织病、血管性疾病以及其他的凝血机制障碍疾病。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是黑粪、呕血,如果患者是幽门以下部位出血,主要表现出黑粪,如出血量大,也可有呕血。
急性胃粘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本院自1995年10月至1997年7月间,对6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其中32例应用生长抑素治疗,另外30例应用甲氰咪胍静脉滴注等常规治疗的病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发现生长抑素组比对照组止血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全组均为住院患者,均有呕血、黑便或黑便病史。
既往无胃病及肝病史。
原发病高血压病合并脑出血10例,脑动脉硬化、脑梗塞5例,急性胰腺炎3例,胰腺癌术后2例,脑外伤术后4例,药物性损害26例,酒精性损害12例。
出血后24h内经急诊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为急性胃粘膜病。
年龄28~78岁,平均(42.5±12.5)岁。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原发病情况见表1。
二、出血程度:重度为估计出血量>1000ml,中度为估计出血量500~1000ml。
表2示两组患者出血情况。
三、治疗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年龄、性别、原发病、出血时间及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别。
治疗组在一般支持治疗(包括输血)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250μg缓慢静脉注射,同时3000μg加5%葡萄糖溶液500ml持续静脉滴注,保持
250μg/h,3~5d,对照组采用一般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甲氰咪胍400mg加5%葡萄糖溶液500ml,每天两次静脉滴注。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原发病情况
表2 两组患者出血情况
四、疗效判定
成功:胃管无血性液体吸出或输血停止48h后生命指征稳定。
失败:治疗48h后胃管持续有血性液体吸出,停止输血48h后生命指征不稳定。
结果
生长抑素治疗组:29例治愈,治愈率90.6%;2例外科手术,1例胰腺癌术后患者死亡(死因是ARDS)。
对照组:18例治愈,治愈率60%。
两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5例转外科手术治疗,7例加用奥美拉唑静脉注射后止血。
止血时间生长抑素治疗组(3.2±0.56)h(范围0.5~16h),对照组为
(38±9)h(范围18~48h),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输血量生长抑素组(600±200)ml,对照组(1000±200)ml,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讨论
急性胃粘膜病变是指由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及感染,某些药物或饮酒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导致上消化道出血,随着急诊胃镜的开展,该病诊断的准确性和诊断率均有提高。
文献报道急性胃粘膜病变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的第二位。
本病的确切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胃粘膜血流减少引起胃粘膜缺血、缺氧和胃酸分泌相对增加是最基本的因素。
胃粘膜缺血、缺氧致胃粘膜屏障受到损害,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粘膜充血、水肿,组胺释放使胃酸分泌进一步增加,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粘膜严重缺氧性坏死和大片粘膜脱落,最终导致粘膜糜烂和浅溃疡形成,进而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本组患者均有应激因素,且大部分病例经急诊胃镜检查确诊。
生长抑素(施他宁,somatostatin)是人工合成生长抑素十四肽,其结构、化学及生物学效应与天然生长抑素相同,可以抑制胃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降低内脏血流,减少血清胃泌素。
因此,该药治疗应激性急性胃粘膜病变致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
因本组病例数尚不多,有待积累资料,作出进一步评价。
作者单位:宋光(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徐洪雨(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王明俊(150001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收稿日期:1998-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