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合并梗阻性黄疸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胰腺炎的诊治体会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p 本院2022年3月-2022年7月间49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
结果:26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12例行非手术治疗+EST后痊愈;7例合并坏死感染者行外科手术,6例给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1例因MODS死亡,1例胰漏,其余痊愈。
结论:轻症急性胰腺炎不伴胆道梗阻者非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伴有梗阻者应尽早解除胆道梗阻;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有高脂血症、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伴感染者,可行血液滤过;坏死感染者,应尽早手术,手术应尽量简单有效,时间应尽可能短。
急性胰腺炎;诊断;治疗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溃疡病穿孔,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前者病情轻,预后良好;而后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随着药物的发展及治疗技术的改进提高,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有了很大改善。
本院2022年3月-2022年7月收治胰腺炎49例,现对其临床表现及诊治分析^p 总结如下。
1 与方法1.1 一般本组患者男31例,女18例,年龄21~69岁,平均43.5岁。
胆性引起22例,酗酒引起18例,高脂血症引起5例,其他原因4例。
发病距入院时间3~48 h,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均经B超或CT检查,并行淀粉酶测定。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学组制定的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
1.2 治疗方法1.2.1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常规行禁食水、胃肠减压;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以抑制胰腺分泌活性;预防性应用敏感且可透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应用静脉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SAP患者,合并急性肾功能障碍、严重水电解质紊乱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给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
1.2.2 外科手术治疗(1)胆性胰腺炎合并有胆道梗阻者,6~8 h腹痛无好转,即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扩大乳头开口,取出结石,解除梗阻;无胆道梗阻者,待胰腺炎好转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2020第十九节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一、A11、急性胰腺炎时血清淀粉酶常超过A、200UB、300UC、400UD、500UE、600U2、下面关于急性胰腺炎胰酶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6~12h开始升高,48h下降B、血清淀粉酶高于128温氏单位有诊断意义C、尿淀粉酶在发病12~14h开始升高,持续1~2周D、淀粉酶越高,病变越重E、尿淀粉酶高于500索氏单位有诊断意义3、急性胰腺炎的首发症状是A、恶心B、发热C、腹痛D、休克E、呕吐4、急性胰腺炎患者禁用的药物是A、阿托品B、654-2C、哌替啶D、吗啡E、施他宁5、急性胰腺炎患者,为减轻疼痛,可协助其采取的卧位是A、去枕平卧B、俯卧C、屈膝侧卧D、头低脚高E、半坐卧位6、关于急性胰腺炎腹痛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刀割样痛、钻痛或绞痛B、弯腰抱膝可缓解疼痛C、进食后疼痛缓解D、一般胃肠解痉药不能缓解E、可阵发性加剧7、有效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是A、阿托品B、甲氰咪胍C、生长抑素D、甲硝唑E、山莨菪碱8、为急性胰腺炎患者解痉镇痛时,不能使用的药品是A、山莨菪碱B、吗啡C、阿托品D、哌替啶E、普鲁本辛9、下列对预防急性胰腺炎有重要意义的措施是A、注意饮食卫生B、经常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C、经常服用消化酶类药物D、控制糖尿病E、防治胆道疾病10、急性胰腺炎出现下列哪种情况不需手术治疗A、胰腺脓肿B、假性囊肿C、腹腔间隔室综合征D、胰腺炎并发肠麻痹E、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经内科治疗无效11、在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中错误的是A、禁食和胃肠减压B、应用抗胆碱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胰腺分泌C、给予吗啡止痛D、应用抗生素E、抗休克治疗二、A21、患者,男性,50岁,因急性胰腺炎入院治疗,3天后腹痛、呕吐基本消失,护士告知患者及家属此时的饮食应为A、正常饮食B、低脂、少量优质蛋白流质饮食C、高脂、高蛋白流质饮食D、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食E、半流质2、患者,男,28岁,8小时前暴饮暴食后出现上腹部绞痛,向肩背部放射,送到医院急诊,拟诊“急性胰腺炎”。
胰腺炎的最佳治疗方案1.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哪些最有效。
2.胰腺炎怎么治疗3.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措施是什么?4.急性胰腺炎怎样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治疗哪些最有效。
慢性胰腺炎是由于胆道疾病或酒精中毒等因素导致的胰腺实质进行性损害和纤维化,常伴钙化,假性囊肿及胰岛细胞减少或萎缩.主要表现为腹痛,消瘦,营养不良,腹泻或脂肪痢,后期可出现腹部包块,黄疸和糖尿病等.1.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初期,轻型胰腺炎及尚无感染者均应采用非手术治疗.(1)禁食,鼻胃管减压:持续胃肠减压,防止呕吐和误吸.给全胃肠动力药可减轻腹胀.(2)补充体液,防治休克:全部病人均应经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和热量,以维持循环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出现低血压,改善微循环,保证胰腺血流灌注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益.(3)解痉止痛:诊断明确者.发病早期可对症给予止痛药{哌替啶).但宜同时给解痉药(山莨菪碱,阿托品).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4)抑制胰腺外分泌及胰酶抑制剂:胃管减压,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抗胆碱能药(如山莨菪碱,阿托品),生长抑素等,但后者价格昂贵,一般用于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胰蛋白酶抑制剂如抑肽酶,加贝酯等具有—定的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5)营养支持:早期禁食.主要靠完全肠外营养(TPN).当腹痛,压痛和肠梗阻症状减轻后可恢复饮食.除高脂血症病人外,可应用脂肪乳剂作为热源.(6)抗生素的应用:早期给予抗生素治疗,在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或胰周坏死时,经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选择性经肠道应用抗生素可预防因肠道菌群移位造成的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慢性胰腺炎的主要治疗方法还是建议用中药,像苗岭胰腺汤。
纯中药调理,更安全有效。
、胰腺炎怎么治疗胰腺炎输液要根据疾病的症状选择以下液体进行静脉输液:1、1%普鲁卡因:30-50ml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水500ml液中,静脉滴注,对顽固腹痛可有显著效果。
2、剧痛不缓解者,可用0.1%奴夫卡因300~500ml,静脉滴注。
急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根据其病情演变,将病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全身炎症反应期,自发病起至2周左右,此阶段的特点为全身炎症反应,常常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
第二阶段为全身感染期,自发病2周至2个月左右,此期特点为全身细菌感染。
第三阶段为残余感染期,时间为发病后的2—3个月甚至更长。
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营养不良,存在腹膜后或腹腔内残腔,常常引流不畅,窦道经久不愈,伴有消化道瘘。
[1]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急性胰腺炎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加强重症监护,当出现坏死感染时则进行手术。
外科手术在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中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SAP的早期处理由于绝大多数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胰腺组织均属无菌坏死,此时主要是激活的胰酶自身消化造成胰本身损伤的同时,由于毒素吸收激活体内炎症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促成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临床主要表现为循环不足的低血容量休克、肾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这是SAP早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早期手术容易诱发创伤和急性应急反应,可加重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且容易诱发感染,而SAP一旦感染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
Braddley 等[3]认为,清除坏死性胰腺对器官衰竭或改善临床症状是无补的,因为腐胰可以通过自行包裹、吸收,而手术则增加感染机会。
因此现在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比较赞同张圣道等提出的SAP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坏死胰腺有感染需要手术治疗,若未感染则应做非手术治疗。
黄建贤[4]的一组研究发现:死亡23例中,有17例(73.9%)死于发病后7d内(12例)或8~15d(5例)的早期急性全身反应期,其中14例死于早期手术治疗;只有6例(26.1%)中后期继发感染等因素致死。
SAP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休克、肾衰竭、ARDS以及脑病等并发症[5]。
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探讨【摘要】目的:就急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及术后综合治疗进行探讨。
方法:本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9.3岁,既往有结石性胆襄发作史13例。
采用基础治疗+重症监护治疗+手术治疗。
结果:本组23例中,治愈22例,1例重症胰腺炎死亡,死亡原因因严重腹腔感染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22例中转手术及综合治愈。
结论:在3例患者中手术虽然是关键,但不能忽视基础治疗和监护治疗和术后的清胰汤的降酶治疗。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胆石症【中图分类号】r6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29-01急性胰炎(spa)是外科急诊之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并发症多,轻者有胰腺水肿,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等。
重者胰腺发生坏死或出血,可出现休克和腹膜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目前来说,仍是外科的难点。
因此,治疗仍有待于探讨。
现将我院2010年23例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9.3岁,既往有结石性胆襄发作史13例。
1.2 手术治疗适应症①体温39℃,wbc20×109l,②血清胆红襄持续上升,③胆襄结石症在此基础上急性发作,④胃肠减玉无或经治疗后才引出胆汁,⑤影像学检查胆总管直径>10mrn,经查体血尿淀粉酶测定、b超、ct、血象及生化检查等,均符合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急生重症胰腺炎3例,其中均早期休克。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4例,胆襄单发结石7例,多发结石6例,胆总官结石3例。
2 治疗方法2.1基础治疗:禁食、胃肠减压、654-2等,胰腺休克治疗,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喹诺酮类、二~三代头孢菌素、甲硝唑妾菩防治感染,高渗晶胶液、丹参注射液改善组织灌和微偱环,抑酶(抗胆碱药物、生长抑素),应引激素稳定溶酶体膜,提高应激力,支持治疗,保护脏器防止(mods)发生。
介入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疗效及术后护理孙静【摘要】目的总结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 年10 月至2010 年10 月收治的肝癌合并梗阻性患者30 例,全部行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或胆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介入治疗后密切观察黄疸症状,做好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引流管护理,监测肝功能指变化.结果本组2 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术后因肝性脑病死亡.其余患者治疗前后,黄疸明显减退,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05);存活患者中,2 例患者出现血性引流液,5 例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升高,3 例患者出现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好转.结论介入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可以较好的降低患者血胆红素,但术后血胆红素未明显变化者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出现;及时做好的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1(009)028【总页数】2页(P12-13)【关键词】肝癌;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护理【作者】孙静【作者单位】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一科,河南商丘,47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肝癌晚期肿瘤浸润、增大、压迫可引起胆管阻塞,造成梗阻性黄疸,短期内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
对于肿瘤晚期不能手术治疗的胆管梗阻,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是治疗胆管梗阻的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1]。
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近年行介入治疗的肝癌和并梗阻性黄疸患者30例,术后给予系统有效地护理后,各并发症都在早期得到控制并好转,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肝癌合并梗阻性患者30例,肝癌均为原发性,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34~73岁,平均(58.5±2.3)岁。
超声内镜介入治疗对梗阻性黄疸疾病的治疗价值目的研究超声内镜介入在梗阻性黄疸中的治疗价值。
方法回顾21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结果210例患者内镜检查后均被认为患梗阻性疾病,其中122例患者在检查时确诊为恶性疾病,88例病理检查为阴性,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恶性的患者超声内镜治疗成功率高达91.8%。
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较好的改善,在复查时肝功能状况也明显有了很大的改善,治疗后高淀粉酶血症6例,轻度胆管炎4例,急性胰腺炎6例,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7.62%。
结论超声内镜介入治疗对梗阻性黄疸疾病治疗有效。
标签:超声内镜介入;梗阻性黄疸疾病;治疗价值梗阻性黄疸疾病是因为恶性肿瘤侵及或者是压迫胆外道出现肝外胆管或者是肝内胆管阻塞从而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皮肤暗黄或褐绿色、恶心甚至是有呕吐表现、异常瘙痒、尿液呈茶样色以及大便呈褪色样。
传统的治疗方式是以外科手术作为彻底根治该疾病的治疗,但是手术引起的创伤大在患者心中并不是理想的治疗方式。
随着超声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临床治疗梗阻性黄疸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本文主要回顾性探究所收集到的2013年4月~2014年3月21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超声介入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0例患者,其中男性124例,女性86例:平均年龄45岁,年龄31~61岁,患者由于身体出现了皮肤暗黄或褐绿色、恶心甚至是有呕吐表现、异常瘙痒、尿液呈茶样色以及大便呈褪色样等一系列状况而就诊。
其中194例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血液化验以及CT、MRCP检查被确诊为梗阻性黄疸,16例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也被确诊为梗阻性黄疸疾病,患者因证实手术效果不佳或者拒绝手术治疗。
在接受治疗之前患者黄疸的病史为6~86w,平均为26.5w。
1.2方法1.2.1超声内镜鉴别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良恶性胆道内超声是目前为止诊断梗阻性黄疸中总胆管良恶性的最可靠的办法,它不仅可以确定胆总管狭窄的位置,还可以测量胆总管的长度以及但管管周围的结构是否正常。
AOSC急诊手术中采用ERCP、PTCD治疗效果比较与选择李涛;黄新红;林荣繁【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在急诊抢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生命,解决胆道梗阻及感染效果选择.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2013年)67例确诊为因胆总管下段结石梗阻诱发急性重症胆管炎患者,两组患者术前基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诊分别采用ERCP、PTCD治疗,进行术中麻醉、手术创伤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结果 PTCD手术耐受性更好,引流效果更确切,ERCP则在微创的前提下提供了解决结石梗阻的方案.结论具体病例应按照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原则与理念进行分析与选择.【期刊名称】《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5)004【总页数】3页(P474-476)【关键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ERCP;PTCD;DCO【作者】李涛;黄新红;林荣繁【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外1科,广西南宁 530012;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外1科,广西南宁 530012;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外1科,广西南宁5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5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指由于胆管梗阻和细菌感染,胆管内压升高,肝脏胆血屏障受损,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循环,造成以肝胆系统病损为主、合并多器官损害的全身严重感染性疾病。
如处理不及时,常会出现严重后果,危及生命。
该病急诊抢救治疗的关键是:梗阻近端胆管脓性胆汁的有效的减压及引流[1]。
以往主张抗休克的同时早期开放性手术探查及引流,但因个体差异性部分病人术前诊断不清,或术前一般情况欠佳,手术及麻醉耐受性差,另外术中组织水肿粘连,解剖层次变异等客观因素,导致预后效果欠理想,随着微创技术在胆道外科的发展,利用微创下对胆管有效减压及引流,在抢救生命的同时,为Ⅱ期手术的安全及有效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大大地减少疾病的病死率,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外科姑息性治疗进展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是指因恶性肿瘤压迫、浸润导致肝内外胆管梗阻所引起胆汁排出受阻一组疾病。
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多数患者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外科姑息性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主要方法。
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内镜及介入技术发展较快,MOJ外科姑息性治疗获得了较多进展,以姑息性胆汁引流技术为主的外科术式获得了较大成功。
本文对传统姑息性引流术进行了总结分析,并从内镜及介入技术入手,重点分析了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PTBS) 、内镜胆管金属支架引流 (EBMSD)两种主流术式治疗进展,旨在为MOJ外科姑息性胆汁引流治疗提供一些临床参考资料。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外科;姑息性治疗;肿瘤人体肝内胆管解剖结构极为复杂,密布血管,而MOJ发病位置多毗邻肝门动、静脉等重要血管,因而对于MOJ患者而言,根治性手术基本无实施价值,姑息性胆汁引流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治疗方法。
MOJ患者胆道被肿瘤压迫或浸润,因而造成胆汁淤滞,大量胆红素入血,可直接引发内毒素血症和重要脏器损伤,因而需尽快引流胆汁,控制血液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盐水平,减少对心血管、消化系统及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近年来,外科常规开腹减黄手术逐渐被各类内镜及介入技术介导的微创术式所替代,MOJ外科姑息性治疗进展较快,现报道如下。
1开腹胆肠内引流治疗进展传统姑息性外引流胆汁减黄治疗,不仅手术创伤性大,而且患者需长期配置引流管引流胆汁至体外,易引发机体内环境改变,引流管易脱落,患者生活质量较差,逐渐被胆汁内引流术式所替代。
开腹胆肠吻合内引流术是MOJ外科姑息性治疗常用方法,对于无根治性指征的MOJ患者,可直接行胆肠吻合内引流姑息性治疗,采用胆总管-空肠 Roux-Y (Roux-en-Y正确写法)吻合术,解决梗阻问题。
对于恶性肿瘤广泛侵犯肝脏及胆管组织者,左右肝管均部分受累者,本术式较为理想,可采用胆管-空肠侧侧吻合方法,术后再次堵塞或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低,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好,生存期大大延长[1]。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分析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对其治疗作用进行分析。
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入我队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包括禁食和胃肠减压、补充体液以维持酸碱和电解质平衡、抗感染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奥曲肽和乌司他丁药物,以抑制胰酶活性。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有效治疗率和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死亡率和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乌司他丁等抑制胰酶活性药物在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中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临床治疗;分析急性胰腺炎多数是由胆道疾病、酗酒。
药物应用、感染、手术创伤和高血脂症等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导致胰腺内胰酶激活,造成自身胰腺组织消化、水肿等炎症反应[1],主要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黄疸、水肿等。
临床中,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有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2],因此需要认真对待,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对病情发展进行控制。
本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入年我队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50.4±3.2)岁,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例。
观察组45例,男性27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1.3±2.9)岁,其中轻型急性胰腺炎患者3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组成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主要包括:(1)改善微循环防治休克:急性胰腺炎发作后,由于腹腔内和腹腔周围大量炎性介质的渗出,使体液丢失严重,体液的丢失进一步造成电解质的丢失,并导致了酸碱平衡,因此要扩充血容量以减少炎性的渗出,同时要根据生化检测电解质的变化,及时补充钾、钙离子等纠正酸碱失衡。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分析【摘要】目的观察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68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两组fap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皆有一定疗效,外科手术治疗对fap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能够有效降低fap的感染可能性及危险性;非手术综合治疗能够个性化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综合治疗;预防经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案,应以个性化治疗为基础,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因,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本文通过观察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男71例,女65例,年龄在18-67岁,平均年龄为45.2±2.1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所制定的关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1],且经生化检验、ct等确诊,按照其病因分为暴发性胰腺炎(fap)28例,特发性胰腺炎4例,妊娠相关性胰腺炎2例,创伤性胰腺炎3例,高脂血症性胰腺炎34例,酒精性胰腺炎30例,胆源性胰腺炎35例,随机分为外科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各68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因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1.2.1 外科手术治疗组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①针对有合并症的患者应同步处理其合并症,如:对合并有胆囊疾病的患者给予胆囊切除术治疗;对伴严重黄疸、炎性水肿或胆总管扩张的患者,给予胆总管探查后,置t管引流的方法治疗;②将胰腺周围的结缔组织及大网膜切除;③将胰腺的被膜松动后,彻底对坏死的胰腺组织进行清除(从胰头部到胰尾部),尽可能将胰腺旷裸;④对胰腺中可能被腐蚀的血管进行缝扎;⑤以抗菌素盐水、生理盐水、双氧水进行局部冲洗;⑥交叉在胰头体、胰头后、胰头尾部放置单、双腔或“u”形管;⑦术中见无发生肠曲腐蚀的患者可无需进行胃、空肠造瘘;⑧配合其它综合辅助性的治疗[2]。
急性胰腺炎合并梗阻性黄疸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合并梗阻性黄疸外科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梗阻性黄疸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2例患者中,出现胆总管结石的占到26.19%,大部分患者需要通过早期手术来解除结石;而有57%的患者是由于胰腺坏死以及远端出现胰腺水肿而需要进行早期手术来疏通梗阻,病情明显好转。
结论早期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梗阻性黄疸是有其必要性的,在临床上,对病情严重患者应加以使用。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梗阻性黄疸;外科手术;治疗效果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16-02
在临床上,当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有梗阻性黄疸时,往往患者发病急骤、严重,提示医生应该在早期尽早进行手术。
[1]对此我院进行了研究,病例是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198例,其中合并梗阻性黄疸患者为42例,所占比例为21.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梗阻性黄疸患者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为25-72岁,平均年龄48.5岁。
患者发病到就诊时间为3-60h(黄疸在起病后60h内均出现)。
有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炎病史的共29例。
1.2 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标准①临表:发热、尿黄陶土样便、体重下降明显消瘦、巩膜黄染、食欲降低等。
②诊断标准:结石阳性急性发作,排石时出现急性胰腺炎;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胆汁在治疗后出现;肝内外胆管出现扩张,直径≥10mm。
1.3 方法
1.3.1 手术方法 42例患者中,其中6例患者出现重症胰腺炎病情迅速恶化且梗阻性黄疸未出现缓解在入院3天内手术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以及t管引流术);7例患者病情稳定胰腺炎较轻,同时梗阻未减轻反而加重,在入院3-6天手术治疗(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以及t管引流术);29例患者,在胰腺炎治愈后13-18天内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运用卡方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0.05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对研究结果没有影响.
2.2 42例患者手术指征所占比例,见下表: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急性胰腺炎并发梗阻性黄疸时,出现最多的手术指征是胰腺的坏死,次之为胆总管结石。
2.3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伴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时间以及效果比较,见下表:
ⅰ型:梗阻逆转胰腺炎轻型;ⅱ型:梗阻逆转胰腺炎重型;ⅲ型:梗阻不可逆转胰腺炎轻型;ⅳ型:梗阻不可逆转胰腺炎重型。
3 讨论
在临床上,由于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主要是胆总管以及远端的病变,对胰腺炎本身的恢复不利,往往还会让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2]因此,遇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患者,一般建议早期手术,这样能够解除由于梗阻而引起胰腺的坏死。
在本次研究中,42例患者中,出现胆总管结石的占到26.19%,大部分患者需要通过早期手术来解除结石;而有57%的患者是由于胰腺坏死以及远端出现胰腺水肿而需要进行早期手术来疏通梗阻,病情明显好转。
对于胆总管没有明显的额结石梗阻的患者,可以采取延期或者择期手术,这应该与早期手术相结合,适应于不同的患者,在统计上,梗阻逆转胰腺炎轻型占据大多数,选择非手术治疗并不是不可以,在非手术治疗、延期治疗以及早期治疗中选择一个平衡点来确定手术方案,要求临床医生具备很好的洞察力及医学素养,根据患者的各项指标来确定病情的程度。
早期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梗阻性黄疸是有其必要性的,在临床上,应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加以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荣.胆源性胰腺炎41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59-60.
[2] 周德良,韩志文,张贵恒,等.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术后并发胆汁瘘5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6):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