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73 KB
- 文档页数:5
文言文寓言故事原文注释及意思黄龙步曲到庞里
原文
南省,方济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
生,寄也;死,归也。
何足以滑和!”视龙犹蝘蜓,颜色不变,龙乃弭耳掉尾而逃。
禹之视物亦细矣。
注释省:视察、巡视。
济:渡。
五色无主:指人的面部神色大变。
熙笑:悠然、恬然地笑。
称:说。
滑:扰乱。
和:平和的心境。
蝘蜓:蜥蜴。
弭:止,耷拉下来。
译文
大禹到南方巡视,正在渡江的时候,一条黄龙游出水面托起了众人乘坐的舟船,上面的人吓得脸色大变,六神无主,大禹很镇定地笑着说:”我得天命所托,竭尽全力来服务所有的百姓。
活下来,我的生命寄在服务人民的路上;因此而死,归于黄泉。
没有什么能扰乱我的'心神!”把黄龙看成一条蜥蜴,脸色不变,黄龙才耷拉着耳朵塌着尾巴逃走了。
(以后)大禹看什么都觉得细小了。
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鬻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白兔见黑子,微微笑曰:“黑子君,汝之智慧,吾闻之久矣。
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
吾有一事相求,愿闻其详。
”黑子拱手答曰:“白兔兄,但有所命,敢不遵从?”白兔曰:“吾闻山中有一宝树,树上有果,食之可使人寿与天齐。
然此树非同小可,须得百兽之助,方能采得。
敢问黑子兄,可否助吾一臂之力?”黑子闻言,心中一动,遂答:“白兔兄,此乃善举,吾岂能坐视不顾?然吾虽识百兽,却不知其能否胜任此重任。
吾当遍访山中之兽,以探其意。
”于是,黑子遍走山间,询问诸兽。
有曰:“吾等皆愿助白兔兄,然宝树所在,山高路险,非吾等所能及。
”又有曰:“吾辈虽不能至,然可助黑子兄一臂之力,以为后盾。
”黑子一一记之,心中感激不尽。
终日奔波,不辞劳苦。
数日后,黑子集众兽于山巅,与白兔共议采果之策。
众兽齐声曰:“黑子兄,汝之辛劳,吾等心知肚明。
今吾等齐力,定能采得宝果,不负白兔兄所托。
”于是,众兽各展所长,黑子率领,攀爬陡峭的山壁,穿行于荆棘丛中。
历经千辛万苦,终至宝树之下。
宝树高耸,果实累累,香气四溢。
黑子与众兽齐心协力,攀爬宝树,采摘果实。
果熟落地,众兽争相拾取,欢声笑语,弥漫山谷。
白兔见状,感激涕零,对黑子等兽曰:“今日得果,乃众志成城之故。
吾心甚慰,愿与诸君共分此果,共享长生之福。
”黑子与众兽皆喜,曰:“白兔兄之德,吾等铭记在心。
长生之福,吾等虽不敢奢望,然愿与兄共勉,不负众望。
”自此,黑子与白兔结为好友,众兽亦亲如一家。
山中和睦,百兽共荣,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而那宝果之香,亦成为了山中永恒的传说。
译:古时,有一犬名黑子,居于深山之野。
黑子聪明异常,能识百草,辨百兽,乃群犬之杰也。
一日,黑子游于山涧,遇一白兔,兔眼如星,毛如雪,甚是可爱。
白兔见黑子,微微笑曰:“黑子君,汝之智慧,吾闻之久矣。
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
吾有一事相求,愿闻其详。
”黑子拱手答曰:“白兔兄,但有所命,敢不遵从?”白兔曰:“吾闻山中有一宝树,树上有果,食之可使人寿与天齐。
昔有白猿,居深山之巅,聪慧异常,能通人性。
一日,白猿下山,偶遇一书童,衣衫褴褛,背负破书,行色匆匆。
白猿心中怜悯,遂化成人形,与书童交谈。
书童曰:“吾乃山野村夫之子,不幸家道中落,父母双亡,孤身一人,流落他乡。
幸得一书,内有奇术,愿求高人指点,以图生计。
”白猿闻言,心生怜悯,答曰:“吾虽非高人,然亦知书中有宝。
汝可随吾上山,吾助汝习得书中奇术,以图未来。
”书童闻言大喜,遂随白猿入山。
白猿将书童安置于洞府之中,每日授以读书写字之法,并教授书童山间草木之性,鸟兽之声。
书童聪慧过人,学习迅速,不数月,已能通书达理,识得山间万物。
一日,白猿问书童:“汝欲何为?吾已尽吾所能,汝当自决。
”书童沉思片刻,答曰:“吾虽得书中学问,然心系故土,欲回乡寻亲访友,以报父母养育之恩。
”白猿点头,曰:“善。
然山间险阻,汝宜谨慎。
吾赠汝一物,可助汝平安返乡。
”言罢,白猿从怀中取出一物,形如玉佩,光彩照人。
白猿曰:“此物名为‘灵石’,能驱邪避凶,护汝周全。
汝持此物,必能平安。
”书童感激涕零,接过灵石,辞别白猿,踏上返乡之路。
途中,书童遭遇种种险阻,然每遇困境,灵石之光便映照前方,指引其前行。
数月后,书童终于回到故乡。
乡人见其归来,无不惊讶。
书童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众人听后,皆叹服白猿之德。
书童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然心中始终不忘白猿之恩。
一日,书童再次上山,欲报答白猿之德。
白猿已不在洞府,书童四处寻找,终于在山巅找到了白猿。
白猿对书童说:“吾非白猿,乃山神也。
昔日因汝孝心感动,故化身为猿,助汝成事。
今汝已成人,吾亦当回归本位。
汝可持吾所赠灵石,代为守护山川,福泽乡里。
”书童感激涕零,拜谢山神。
自此,书童成为山神之使者,守护山川,造福乡里。
翻译: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white monkey that lived on the top of a deep mountain, extremely intelligent and able to understand human nature.One day, the white monkey went down the mountain and met a bookkeeper, dressed in tattered clothes, carrying a broken book, walking in a hurry. The white monkey felt pity for him and transformed into a human form to talk to the bookkeeper.The bookkeeper said, "I am the son of a villager in the mountains, and unfortunately, my family fell into ruins. My parents passed away, and I am alone, wandering in a foreign land. I am lucky to have a book, which contains magical techniques. I wish to seek the guidance of a wise person to make a living."The white monkey, upon hearing this, felt pity for him and replied, "Although I am not a wise person, I also know that the book contains treasures. You can follow me up the mountain。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滥竽充数》是小学教材里一篇重要的文言文,是否还在为学习文言文而烦恼,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译文: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注释:(1)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
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
滥:失实的。
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
充数:凑数。
(2)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
姓田,名辟疆。
(3)使:派,让,指使。
(4)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
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5)这里是戏称。
请:请求。
(6)说:通“悦”,喜欢。
(7)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
廪:粮仓。
食:给东西吃。
以:同“与”。
(8)以:给。
(9)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
姓田,名地。
(10)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文言40则寓言故事1、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注释:①厩:马房。
②夷吾:管仲的表字。
③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②傅马栈最难()③曲木又求曲木()(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2、烛邹亡鸟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晏子春秋》)(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2)翻译下面句子。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3、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而反( ) ②稷之马将败( ) ③公密而不应()(2)翻译下面句子。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4、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下面是为你带来的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欢迎阅读。
1、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
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
”便返回家中取尺码。
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非常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昔者,有鹬有蚌,皆居于海滨。
鹬性好啄蚌,蚌欲避之,乃紧闭其壳。
鹬久不得啄,怒曰:“吾欲啄汝,汝反闭壳,岂非以吾为鱼肉乎?”蚌答曰:“吾固知汝欲啄吾,故闭壳以防害。
然吾虽闭壳,汝终不能得啄吾也。
汝若开壳,吾即闭壳,汝岂能常啄吾哉?”鹬闻言,默然良久,思所以解蚌壳之计。
蚌亦料鹬无他法,故不急于开壳。
适有渔翁经过,见鹬蚌相持,遂上前曰:“吾闻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汝等何不罢斗,听吾一言?”鹬蚌相顾,俱有罢斗之意。
渔翁曰:“鹬虽欲啄蚌,然蚌壳坚不可破。
蚌虽欲闭壳,然鹬口亦难以啄入。
不如各退一步,鹬得啄蚌之乐,蚌得避啄之安。
渔翁亦可得其所愿,岂不两全其美?”鹬蚌闻言,俱以为然。
于是,鹬释蚌,蚌开壳,各得其所。
渔翁见鹬蚌和好,遂携之而去,得其所利。
后之君子闻之,皆以鹬蚌为鉴,知利不可争,争则两伤。
故当知进退之机,避争斗之害,以求共存之道。
译文: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它们都生活在海边。
鹬喜欢啄食蚌,而蚌为了躲避鹬的啄食,就紧紧地关闭自己的壳。
鹬长时间不能啄食到蚌,愤怒地说:“我想要啄食你,你却紧紧地关闭壳,难道不是把我当作鱼肉吗?”蚌回答说:“我当然知道你想啄食我,所以我才关闭壳来防备你的伤害。
但是,我虽然关闭了壳,你终究也不能啄食到我。
如果你打开壳,我就再关闭,你难道能一直啄食到我吗?”鹬听后,沉默了很长时间,思考着如何解开蚌壳的计策。
蚌也料定鹬没有其他办法,所以不急于打开壳。
恰巧有一个渔翁经过,看到鹬和蚌在争斗,便上前说:“我听说鹬和蚌争斗,渔翁得到好处。
你们为什么不停止争斗,听我一言?”鹬和蚌相互看了看,都有停止争斗的意愿。
渔翁说:“鹬虽然想啄食蚌,但是蚌的壳坚硬无法破坏。
蚌虽然想关闭壳,但是鹬的嘴也难以啄入。
不如各退一步,鹬可以得到啄食蚌的快乐,蚌可以得到避免被啄食的安全。
渔翁也可以得到他所希望的好处,这不就是两全其美吗?”鹬和蚌听后,都认为很有道理。
于是,鹬放开了蚌,蚌打开了壳,各自得到了满足。
渔翁看到鹬和蚌和解了,就带着它们离开了,得到了他所希望的利益。
昔有一羊,居于山林之间,与狼为邻。
狼常欲食羊,然羊狡猾,每能脱险。
一日,狼欲食羊,羊遂逃入深山,狼追之不舍。
羊走至一悬崖,回首望狼,见狼距己甚远,心生喜悦,遂停足休息。
未料狼已攀援而上,将至羊前。
羊见状,惊慌失措,曰:“狼兄,吾知汝善猎,然吾有理也。
请听吾言。
”狼曰:“汝有何理,能胜于吾?”羊曰:“吾有四德,汝无之。
一者,吾能忍饥耐寒,二者,吾能隐忍负重,三者,吾能谦逊待人,四者,吾能知错即改。
此四德,非汝所能及也。
”狼闻言,怒曰:“羊兄,汝不过一弱小之辈,何德之有?吾有二技,汝无之。
一者,吾能奔跑如风,二者,吾能捕猎如神。
此二技,非汝所能及也。
”羊曰:“狼兄,汝之技虽高,然非德之比。
吾虽不能如汝之疾驰,然吾能以德服人。
汝虽能捕猎,然无德之狼,终为众兽所弃。
”狼闻言,沉思片刻,曰:“羊兄之言,诚有理也。
吾素以力压人,未尝以德服众。
自今而后,吾当以德服人,不以力压人。
”羊见狼有悔改之意,遂与狼结为兄弟,共同生活。
自此,狼不再捕食羊,而是以羊为友,共同度日。
译文:从前有一只羊,居住在山林之中,与狼为邻。
狼常常想吃掉羊,然而羊非常狡猾,每次都能逃脱狼的追捕。
一天,狼想要吃掉羊,羊就逃进了深山,狼紧追不舍。
羊跑到一个悬崖边,回头一看狼,发现狼离自己很远,于是心中感到高兴,便停下来休息。
不料狼已经攀爬了上来,快要到羊的面前了。
羊看到这个情况,惊慌失措,说:“狼兄,我知道你擅长狩猎,但是我也有我的道理。
请听我说。
”狼说:“你有什么道理,能胜过我?”羊说:“我有四个优点,你没有。
第一个优点是我能忍受饥饿和寒冷,第二个优点是我能忍受负担,第三个优点是我能谦逊待人,第四个优点是我能知错就改。
这四个优点,是你所不能比的。
”狼听了羊的话,愤怒地说:“羊兄,你不过是一只弱小的动物,有什么优点?我有两个技能,你没有。
第一个技能是我能奔跑如风,第二个技能是我能捕猎如神。
这两个技能,是你所不能比的。
”羊说:“狼兄,你的技能虽然高,但不如优点重要。
1. 郑人买履﹝lǚ﹞寓意: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欲:将要,想要。
2.者:......的人。
(定语后置)3.先:首先。
4.度(duó):测量。
5.而:连词,表示承接。
6.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7.其:他的。
8.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9..之:到……去,往10.操:携带。
11.乃:于是,这才。
12.持:拿。
13..度(dù):量好的尺码。
14.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15.遂:于是。
16.以:用17.宁(nìng):宁可。
18.自信:相信自己。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欲食半饼喻寓意:讽刺了那种钻牛角尖,遇事不分析前因后果,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也讽刺了不注重过程的人。
原文: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注释1.恚悔(嗔恙【chēn yàng】):恚,忿怒而懊悔;责怪自己有病2.唐:空,徒然。
3.故:原因4.已:停止,完毕5.嗔恙:责怪自己有病6.设:假如,如果7.譬:假如8.足:吃饱9.便:就10.是:这(是)11.今:现在12.已:停止13.捐弃:浪费14.设:假如译文:比如说有一个人,因为他肚子饿的缘故,买了七块饼吃。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
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赏析: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
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
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
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昔有一翁,年逾古稀,性恬淡,喜读《易经》。
一日,翁于山林间漫步,忽见一鹤立松枝,姿态优雅。
翁心悦,遂以竹简记之。
归家后,翁将此事告于其子。
子不以为然,曰:“父老矣,何所好生鹤乎?”翁笑而不答,遂不复言。
翌日,翁于庭前植松,松长而鹤来。
翁见鹤,喜不自胜,遂以鹤为友。
鹤亦善待翁,常于翁读书时,立于案头,翁与之论《易经》之理。
翁谓鹤:“子知《易经》何者最难?”鹤答曰:“易知难行也。
”翁曰:“然。
《易经》有云:‘易则易知,难则难行。
’此言至理。
吾尝观鹤之舞,其步轻盈,其翼舒展,似易行也。
然鹤之所以能舞,全在于其筋骨之强,气韵之长。
若筋骨不强,气韵不长,虽欲舞,亦不能矣。
人亦如此,欲行善事,必先修身养性,方能持之以恒。
”鹤曰:“翁之言极是。
然吾观翁之读书,虽年事已高,犹能勤学不辍,此亦修身养性之体现也。
翁之德,吾当效之。
”翁闻鹤言,心中大悦,曰:“善哉,鹤也!吾与子共勉之,以修吾身,以养吾性,以行吾道。
”【翻译】从前有一位老翁,年纪已经超过七十岁,性格恬静淡泊,喜欢阅读《易经》。
一天,老翁在山林间散步,忽然看到一只鹤站在松树上,姿态十分优雅。
老翁心中高兴,就用竹简记录下这一幕。
回到家后,老翁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儿子。
儿子并不以为然,说:“父亲年纪已经很大了,怎么会对一只鹤产生兴趣呢?”老翁笑着没有回答,于是也不再提起。
第二天,老翁在庭院前种下一棵松树,松树长起来后,鹤就飞来了。
老翁看到鹤,非常高兴,于是把鹤当作朋友。
鹤也善待老翁,常常在老翁读书时,站在书桌上,和老翁一起讨论《易经》的哲理。
老翁对鹤说:“你知道《易经》中什么最难吗?”鹤回答说:“容易的是容易知道的,难的是难以实践的。
”老翁说:“是的。
《易经》中有这样的话:‘容易的是容易知道的,难的是难以实践的。
’这是至理名言。
我曾经观察鹤的舞蹈,它的步伐轻盈,翅膀舒展,看起来似乎很容易。
然而鹤之所以能够跳舞,全在于它的筋骨坚强,气韵悠长。
如果筋骨不坚强,气韵不悠长,即使想要跳舞,也是不可能的。
《杞人忧天》文言文及翻译《杞人忧天》文言文及翻译《杞人忧天》是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杞人忧天》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杞人忧天》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译文: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杞人忧天》典故: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以为自己和所有人无处依托,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文言文寓言故事一、《老翁与小儿》在古代我国的文言文文化中,寓言故事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文学形式。
它们常常以动物或其他生物为角色,通过它们的行为和对话来传达道德、智慧和人生哲学。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共享一则颇具含义的文言文寓言故事——《老翁与小儿》,并附上相应的译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索。
接下来,请随我一起进入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文学世界。
文言文原文【老翁与小儿】:「老马识途,老翁识人。
」有一天,老翁领着小儿上山去割草。
忽见路旁一块金石,又大又圆,老翁孰察孰问,以拾至家。
日暮未归,其妻笑曰:“汝何独来,不及与小儿乎?”老翁曰:“由香而举之,且甘与人。
”夫妻相视而笑。
老马不能谓,小儿不能达,老翁观之可也。
【译文】:拙马虽老却能认路,老翁却能认人。
有一天,老翁带着小儿上山去割草。
忽然路旁一块金石映入眼帘,金光闪闪,老翁仔细观察,又询问过之后,将其拾回家中。
日暮时分,回家的老翁的妻子笑着说:“你怎么能独自来,不带上小儿一起吗?”老翁笑答道:“这是我发现的馈赠之物,甘愿与人共享。
”夫妻俩对视着相互笑了起来。
老马无法言说,小儿也不能领悟,老翁看得明白。
分析与理解众所周知,故事中老翁与小儿的对话实际上是一种象征。
老翁看到了那块金石并带回家,表现了他对美好事物的爱惜和慷慨,而他对妻子说的“由香而举之,且甘与人”更是表达了他的无私和慷慨之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并不仅仅表现在他的言谈举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细微处。
我们应当学习老翁的行为,懂得珍惜并共享,这样才能让美好事物更加美好。
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老翁与小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文言文寓言故事的深刻内涵。
这则故事对人性、道德以及人生的羁绊有着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老翁一样,学会懂得共享和包容,这样才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希望我们都能从中领悟到些许人生的道理,从而在成长的路上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个人观点文言文寓言故事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
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ùq 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
3、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买椟还珠原文: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羽。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中国寓言故事精选文言文中国寓言故事精选文言文篇一: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中国寓言故事精选文言文篇二:揠苗助长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中国寓言故事精选文言文篇三:掩耳盗铃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中国寓言故事精选文言文篇四:狐假虎威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