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87.00 KB
- 文档页数:7
人格理论(personality theory)是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格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主要有精神分析论、人本论、特质论和学习论。
由于人格问题的复杂性以及人格心理学家研究取向的不同,这四种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各有其优缺点。
每一种研究取向的人格理论都能为我们提供观察人格的一条途径。
我们应博采众长,加以综合,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一、人格的精神分析论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根据其多年对精神病人的诊断、治疗和病理研究,而在20世纪初提出的心理治疗和解释人性的系统理论。
他认为,要理解人格必须探寻人格的潜意识领域。
自从弗洛伊德提出他的人格理论以来,后继者们一直在修正他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荣格的人格结构论以及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的人格类型论都是典型的代表。
下面将概要地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庞大,包罗万象。
他的人格理论强调人是受潜意识本能驱动的,幼年生活经验决定个人今后的命运。
这个以潜意识本能驱力为中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也被称为精神动力学理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共同活动的结果。
本我(id)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而不顾及任何生理上或社会性的限制,并要求立即得到满足。
当婴儿看见他想要的东西时,不论这东西是否是别人的或可能有害的,他会不顾一切要得到它。
即使长大成人了,这样的“反射动作”也不会消失。
本我为人格的活动提供能量,这种能量称为力比多,它源自人的生的本能。
本我的冲动都是潜意识的,是我们知觉不到的。
在新生儿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头两年,人格结构的第二个部分自我(ego)逐渐发展起来。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自我的任务是在衡量现实条件下,满足本我的冲动。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弗洛伊德人性观P86一级从整体看,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方式移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
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释放,因此,如果自我必须耗费大量的能量控制本我,那么它 几乎没有剩余的能量有效地执行其机能,虽然,人类的行为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行为都可以简化到共同的能量形式, 并且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者能量的释放,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一 种无紧张状态。
各种本能归根结底可以分为两类,生本能和死本能。
生的本能是指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与其有关的心理能量 统称为力比多,包括性欲,饥饿和口渴。
驱使人去追求快乐。
死的本能驱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其衍 生出最重要的本能是攻击,即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需要。
人类的科学活动,文学艺术乃至全部文化的产物,都是本能(特别是性和攻击)能量的表现,是由于性和攻击本能不能直接表现的一种结果,本能能量的释放与社会限制的冲突的另一种结果则导致人的痛苦和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来,文明进步的代价是人类的痛苦,快乐的丧失和罪恶感的增多,甚至值得放弃文明而返回到原始状态。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一级](一)人是一个能 量系统 (二)人的能量来 (三)人性是恶的第三节人格动力p93 一级(一)本能(二)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1)本能的性质及特点(2)能量投注与反投注(1)焦虑(2)自我防御机制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915华南15一、正确地对待挫折1.认知是影响挫折产生和挫折承受力的重要因黑2、正确地认识挫折首先应该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
3、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
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三、恰当地运用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1、心理防御机制的定义2.自我防御机制的啼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性质有三层基本含义:⑴本能是精神结构中固有的动力能量,而不是一种暂时的冲击;[2]这种力不断来自生物体内部,源于肉体组织,表现为一种"肉体欲求";[3]这种肉体欲求是作用于心灵时所表现的力。
第一章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理论(一)人格水平理论(解剖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
1. 意识是指人们正察觉到的想法。
意识不断发生变化。
2. 前意识(preconscious)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可以使无意识转化为意识。
它的作用是阻止无意识进入意识层面。
在大脑存储的信息中,意识处理的信息只占很小的比例。
大量可再现的信息构成前意识。
3. 无意识(unconscious)又称潜意识,是指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收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
我们内心想法的主体位于无意识当中,这里的内容无法直接接触。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的内容无法被提取进入意识,除非在极端情况下。
然而无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人的许多日常行为。
(注:理解无意识对行为、尤其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二)人格结构理论(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认为组成人格的各个部分经常发生冲突。
本我:人出生时只有本我一个人格结构。
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关心如何立即满足个人需要,而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冲动永远存在,必须受控于健康成人人格的其他部分。
弗洛伊德还假设本我还通过愿望实现来满足其需要,即当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时,本我会想象它的存在。
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处于意识之外,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
自我:生命的头两年,自我逐渐发展起来。
遵循现实原则,即,自我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冲动—但以考虑情境现实性的方式进行。
自我将本我冲动控制在无意识当中,同时也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吉尔减轻紧张,但以考虑行为后果的方式进行。
与本我不同,自我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各部分之间自由活动。
超我:5岁左右开始形成。
超我代表了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能做和不能做的事有更多的限制。
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不仅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以自我提供榜样,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并因此而受到赞扬。
人格分析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理论观点:人性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格界定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人格结构地形学模型: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潜意识的过程衍生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他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结构模型: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最早,他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在最后的分类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理论由弗兰克.法利提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法利认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又分为t+型和t-型两种。
t+型人格是指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这种人格的人喜爱漂流、赛车等运动项目。
t-型是指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这种人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t+型人格还可进一步分为体格t+型(如极限运动员)和智力t+型(如科学家)。
2、a-b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近年来常用于研究人格与工作压力关系。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他们的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事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b型人格的特点:性格不愠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
3、内——外向人格荣格依据“心理倾向”对人格进行划分,提出了内——外向人格。
外向性格的特点是:关注外界,表现情绪,有激情,有决断,独立,善于沟通,行动敏捷,有时也比较轻率。
内向型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分析、谨慎、深思熟虑、怀疑迷茫、交际狭窄,有时难以适应。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有四种基本功能:思维、感觉、感受和直觉。
两种心理倾向结合起来可以形成八种人格类型:外向思维、外向感觉、外向直觉、内向思维、内向感觉、内向感觉、内向直觉。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是人格的基础,自我和超我的根源,为自我和超我提供能量,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价,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在社会中传统地存在并通过社会和父母向儿童传递的价值体系。
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