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格式:pptx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189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册第2课百家争鸣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纲分解】: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条件?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影响?【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问题1:阅读教材第10页阅读与思考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背景。
根本原因:社会大变革时代——具体表现:1、经济:春秋末年和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2、政治: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②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3、文化:①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②士人阶层壮大、活跃,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拓展】: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1、孟子:(1)地位:战国时期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称为“亚圣”。
(2)思想主张:①核心:“仁政”学说——A、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B、实行仁政,必须重民。
C、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②主张人性本善说——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