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
- 格式:docx
- 大小:27.34 KB
- 文档页数:6
西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与理念【摘要】西方新闻理论在不断发展与变革中,经历了新闻传播理论的演变、社会责任理论的兴起、认知启示理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新闻理论的挑战以及网络时代的新闻理论发展等阶段。
西方新闻理论的多元化使其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新闻行业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与表现形式。
未来,西方新闻理论将继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更好地适应和解决新闻传播的挑战。
新闻理论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与公众参与,同时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西方新闻理论也将不断寻求适应和发展。
未来新闻理论的前景展望仍然充满着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也将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机遇。
【关键词】西方新闻理论、新闻传播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认知启示理论、后现代主义、网络时代、多元化、发展趋势、前景展望。
1. 引言1.1 西方新闻理论的重要性西方新闻理论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新闻从业者和学者们来说至关重要。
西方新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理论框架和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研究西方新闻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新闻报道的角度、价值观念、媒介技术和受众需求等方面,从而指导和规范新闻报道的实践。
西方新闻理论还对新闻媒体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新闻理论,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研究西方新闻理论对于推动媒体发展和提高新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新闻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新闻传播领域的理论建设、实践指导和媒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帮助。
1.2 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意义西方新闻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和理解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揭示新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而指导新闻实践的发展和提升。
通过对西方新闻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新闻报道的要求和标准,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西方新闻理论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新闻学科的研究范围,促进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陈卫星(2005-12-31 12:02:50.0)当今西方,传播学日益渗透社会生活和职业领域,形成无所不在的象征权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很难追根溯源地考察传播学是一个自治的学术领域,因为它同时涉及到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和科技实践,哲学思考和职业操作的关系;第二,它要对应国家政府及各种社会生产、服务机构的需求;第三,它要伴随文化实践,社会心理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领域的划分,形成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嫁接现象。
传播学之所以成为一种新思想方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和工业化社会的社会行动有紧密联系,包括管理策略、职业技巧、消费行为、文化的媒介化和知识传递等。
第二,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能够把来自其它不同理论领域中的理论问题都统摄起来。
如美国学者I.华勒斯坦所指出,传播学的问世是二次大战以后传统社会科学的分界线日益模糊的结果。
从历史上来说,第一个传播技术是修辞学,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中国的韩非子都是这方面的先驱。
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传播学是从本世纪开始的,它的基础学术流派是在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形成的。
这就是注重工具理性的控制论模式,以社会经验为内容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和阐释传播符号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
这三大基础流派,形成传播学学术自治的理论基础。
七十年代以后的各种新学术思潮在学术方法上扩展和深化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和外延。
传播学的三个基础流派控制论模式是由C.申农和W.韦弗在1949年问世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在象征化水平上和内容传递机制上表明传播同时是过程和这个过程的结果。
产生这种理论的背景是如何理解大众传播手段对时空的跨越所产生的多样化现象,并把真实情境的多样性引向一个典型的基础图形单元。
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引言当代西方传播思想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西方学者和研究者对传播现象和传播理论的研究与思考。
这一领域涵盖了广泛的话题,包括媒体效果、公众意见形成、跨文化传播等。
然而,尽管西方传播思想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批判的观点和方法。
本文将从批判视野中探讨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的一些问题和争议。
传播效果研究的局限性传播效果研究是当代西方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揭示媒体信息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然而,这种研究常常忽视了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传统的传播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方法,通过对实验室环境中的受众进行实验,来评估不同媒体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然而,实验中的受众往往是被选择的大学生样本,其行为和态度可能与真实社会中的受众存在较大差异。
此外,传播效果研究往往忽视了受众主动解码的过程,在研究中往往将受众视为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忽视了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媒体拥有论的批判媒体拥有论是一种传统的西方传播思想,认为媒体是独立且客观的传播工具,其作用类似于水管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然而,媒体拥有论忽视了媒体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事实上,媒体受到政府和商业利益的影响,通过选择报道内容、编辑报道方式等方式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塑造。
此外,媒体拥有论还忽视了受众的主动解码过程,在这种观点中,受众被视为被动接受媒体信息的对象,而忽视了受众对信息的解释和理解。
文化冲击的争议文化冲击是当代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媒体信息传播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然而,文化冲击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方面,文化冲击理论忽视了受众在解码媒体信息时的能动性,将受众仅仅视为被动接受文化冲击的对象,而忽视了受众根据自身文化背景进行解码和理解的能力。
另一方面,文化冲击理论也忽视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过程,在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也是存在的。
结论当代西方传播思想在对传播现象和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传播学主要学术思想《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与展望》(陈卫星)读书笔记载《流变与走向:当代西方学术主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三个基础流派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传播学的学术基础流派在上个世纪40-60年代形成。
控制论(涵盖了信息论),表明传播同时是过程和这个过程的基础,将媒介跨越时空后产生的多样化现象纳入一个图形:发送者-通道-接受者。
(香农、韦弗的《通信的数学理论》)涉及到信息、信息传递、编码、解码、再编码、冗余、熵等概念。
在封闭系统中总是熵增,而发送信息可以减少熵。
维纳作为控制论的创始人,提出了传播乌托邦设想:传播人(homo communicants)是没有躯体也没有内在性的存在,生存在没有秘密的社会中,他的存在通过信息和交换信息,新的传播机器使社会透明。
控制论下的传播学的学术使命是研究事物的流量状态和动态中的复杂性。
使我们在信息面前获得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系统论要定义出系统的边界并把系统模型化,辨认出其中的重要因素,因素之间的联系,个体和整体的关系。
主要分析工具是模型化和模拟化。
80年代被指出其还原主义的不精确性。
经验-功能主义。
在讨论与媒介的关系、与职业新闻机构、与记者职业群体的关系时有很强的解释力。
根据卡茨,该学派的创始人有三: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提出媒介功能主义理论,文化传递和社会继承的功能。
思考的是原因-效果模式。
对媒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是这个学派的一个重点。
结构主义方法论也对传播学的学术思想有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1)从文学作品的分析出发建立对叙事的结构分析。
2)符号学分析。
3)福柯的全景监狱与阿尔都塞的国家意识形态分析。
阿尔都塞:学校、教堂、媒介、家庭和镇压工具相比,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目的是为了保证表现领域中象征暴力的垄断永远存在下去。
布尔迪厄把社会看作力量关系系统,意义来自于群体和阶级的交换过程。
福柯提出两种社会控制模式:纪律封锁和纪律机制,前者是传播的断裂,后者是控制的软性方法。
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下)陈卫星一传播学理论的新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传播学学术领域中有建树的新学派主要有五个㊂第一个学派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批评㊂美国学者F.麦克卢普在1962年出版的‘知识的生产和分配在美国“首先创立了一套针对组织和信息的成本和市场的分析方法㊂同时,传播理论研究中的政治经济学批评还被引进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㊂这当中有美国人H.舍勒㊁D.史密斯,也有欧洲人N.加纳海姆㊁G.穆多克㊁A.马特拉㊁E.布斯塔芒特和R.扎罗㊂他们对信息和文化工业的分析把重点放在不断增长的国际影响方面㊂这时在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民主化的政府政策和服务产业公共化的思想面临着一个正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文化商业逻辑的挑战㊂政治经济学批评意味着文化工业的复杂性和由资本实现的文化活动的价值化增长过程㊂这需要把传播中经常被隐藏的经济层面摆出来,其中包括跨国经济集团的形成㊁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支配现象㊁文化信息产品的跨国流动所显现出来的战略意义和 文化帝国主义 概念等㊂无疑,政治经济学批评学派从世界因市场经济一体化而形成的经济和交换分工的现实格局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论进行再思402җҗ 专题二网络、新闻与传播考㊂这个观点最早由经济学家P.巴哈在1957年的‘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与历史学家E.华伦斯坦的对话中提出,这与法国著名历史史学F.布龙代尔的 经济世界 概念相呼应㊂就是说,世界从地理上一分为三:中心地带㊁中间过渡地带和边缘地带,并由此形成世界分工,边缘地带服从于中心地带的需要㊂这种关系是不平等交换㊂传播交换网络是商品交换网络的一部分,交换网络的实质是向心化㊁等级化和各种产品的共存㊂传播政治经济学批评学派有三点值得注意㊂第一,是把对文化支配现象的分析与后康德主义传统的美学㊁大众文化社会学尤其是文化实践社会学结合起来㊂尤其是涉及利奥塔在著名的‘后现代状态“一书中提出知识 可能是全世界为权力的竞争中最重要的赌注 这一观点㊂第二,这些学者的分析都尽量避免变成纯经济分析而在学术方向上探索多学科发展的途径㊂第三,在关于 信息传播的世界新秩序 这个命题上的争论非常激烈㊂针对几个大通讯社的垄断地位,针对信息传播手段正在被集中到一部分跨国企业集团手里的现实,人们提出了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观点㊂第二个学派是语用学㊂语用学(Pragmatics)这个词源于希腊文的Praxis,是指一种主体和主体的语言应用关系㊂语用学有两个要点:研究语言行为情境,主观态度的介入㊂其次是和话语内容相比较,更注重语言行为的权威效果和象征有效性㊂不仅仅是描绘世界,而是作用于世界㊂语用学的发展一般被认为有两个来源㊂另一个是巴罗阿多学派,一个是奥斯丁等人所主张的语言行为(事件)理论㊂巴罗阿多学派的当今主将瓦特拉茨威克在他1967年出版的代表作‘人际传播语用学“中表明,一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或语用关系是意义产生的根源㊂哪怕是我们最小的一点反应都有一种自反性㊁镜面性或循环性的属性㊂语言是行动,说话就是做事㊂但用话做事总是要和别的东西在一起,要依赖环境效果或者是陈述状态,即说话时所处的可能性状态㊂要把传播作为一个被整合的社会现象来进行考虑,把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考虑,从元传播入手,从非传播的模态找出传播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分析精神分裂症的双重限定定理㊂语用学的另一个来源是英国哲学家J.奥斯丁的语言行动理论,就是。
当代西方新思潮评介论文当代西方新思潮评介论文【内容提要】本文是关于西方新兴学科——进化认识论——的粗略介绍与评论,着重阐述传统认识论的局限与进化认识论克服这些局限的新尝试,表明进化认识论与其他诸多学科的相关性,同时回顾了进化认识论的历史起源。
文章认为,进化认识论具有跨学科与元科学的性质,它有助于克服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幸分裂。
任何真正关心当今中国哲学认识论变革的人,皆不可忽视进化认识论的有趣尝试。
【关键词】进化认识论/跨学科/实证科学【正文】一、进化认识论的崛起“进化认识论”是西方新近出现的一股哲学认识论思潮,通常,我们将福尔迈(G.Vollmer)的《进化认识论》视作进化认识论诞生的标志。
[1]福尔迈的书一经问世,便立即在德国许多专业报刊上激起热烈反响并获得高度评价:“福尔迈的书给进化论、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认识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描述。
它尤其阐述了遗传与环境影响的问题,语言问题也在其视野之内。
仅仅凭借其对现代认识的清楚细致的描述,该书就很值得一读。
”(《物理学报》)“福尔迈的书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重新对话作了准备。
”(《哲学文献指南》)“事实上,福尔迈的‘进化认识论’不只是对各门实证科学的研究成果作描述性的总结,而毋宁是系统地重建生物学的认识论。
它不仅运用广泛的经验材料作佐证,而且试图发掘这种理论的科学理论基础。
由此,正像太阳中心说之对于物理学、进化论之对于物生学、比较行为研究之对于心理学一样,进化认识论也为哲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东西,它因此也标志着一场真正的哥白尼式的变革……在认识论领域,福尔迈的书对于真正理解人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乃是一次决定性的突破。
”(criticon)在未曾了解进化认识论之前,我们无法知道上述评价是否准确。
然而,福尔迈的书在哲学认识论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影响,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低估其价值。
仅仅以德国为例。
七十年代初,当福尔迈的书刚刚出现时,进化认识论思想还普遍不为人所知。
西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与理念【摘要】西方新闻理论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探讨了传统新闻价值观的挑战、后真相时代的崛起、数字化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与新闻传播之间的关系。
未来,西方新闻理论可能会朝着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方向发展,同时需要与实践相结合,重塑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这些新的发展和理念将引领西方新闻理论走向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未来,为新闻传播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西方新闻理论, 传统新闻价值观, 后真相时代, 数字化媒体, 社交媒体, 新闻传播, 未来发展方向, 新闻理论与实践, 基本原则,重塑, 研究背景1. 引言1.1 西方新闻理论的重要性西方新闻理论在今天的传媒领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和变革,新闻理论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
西方新闻理论不仅仅是媒体从业者必须了解和掌握的知识,更是决定新闻传播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西方新闻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揭示新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新闻报道、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涉及的因素和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新闻从业者更好地把握和运用新闻传播的规律,也可以为新闻传播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
西方新闻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新闻传播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和传播方式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和探讨西方新闻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理念,有助于拓展新闻传播研究的思路和视野,推动新闻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西方新闻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揭示和理论的推动,更在于其对新闻从业者和研究者的指导和支持,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1.2 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形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已经面临挑战,传统的新闻机构也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
数字化媒体的崛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欧洲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轨迹、重点转向与基本趋势——以《欧洲传播学刊》论文为例邵培仁杨陶玉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8摘要:欧洲传播学研究早于美国,并对美国传播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1世纪,无论是欧洲还是国际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向来以批判思辨见长的欧洲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也经历了较大的发展与转变。
本文以《欧洲传播学刊》的论文为样本,研究了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这个世纪之交的重要时段,欧洲传播学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转向,借此希望为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传播学研究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欧洲传播学,实证研究,批判研究,学术转向,发展趋势在世界学术领域内,传播学算得上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涉及领域广泛,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指导性强、对社会运作的研究深入,因而受到学者的广泛重视。
严格意义上讲,欧洲传播学研究早于美国,并对美国传播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欧盟成员国的扩大,传播学在欧洲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欧洲大陆各个国家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了学术领域,对于以研究人类根本社会功能——传播的学科来说,欧洲一体化等环境的变化既是欧洲传播学发展的机遇,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因此,本文将欧洲传播学研究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试图通过对《欧洲传播学刊》(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8年-2008年之间177篇论文的分析,来勾勒、描述和解析21世纪之交的十一年间欧洲传播学研究的发展轨迹、重点转向和基本趋势,希望能给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学研究带来某些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背景1,研究时间:1998年-2008年以1998年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具体代表年份,其11年的跨度代表了欧洲传播学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的学术研究阶段①。
2、研究样本:《欧洲传播学刊》本文以权威性、广泛性为标准,筛选了《欧洲传播学刊》(European journal of①参考廖圣清在《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2005)一文中的划分方式,将1998年作为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代表,而2009年的学刊还未出版完毕,因此选择2008年作为21世纪初期的代表年限。
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西方传播学研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研究领域日益扩大,研究深度也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过去一年中西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趋势、重要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进行概述。
社交媒体研究: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于其影响和使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过去一年中,主要的研究趋势包括社交媒体使用对个人和社区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在危机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的作用。
人工智能与传播学: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新闻生产和传播,以及人工智能在改善传播效果和提升传播效率方面的作用。
全球传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传播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国际新闻流动、全球媒体产业链和跨文化传播。
在社交媒体研究方面,有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增加人们的社交,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信息过载和焦虑。
另外,社交媒体在传播突发新闻和引导公共舆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工智能与传播学方面,有研究显示,人工智能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效率,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行为数据提供个性化的传播策略。
在全球传播方面,一项重要研究表明,虽然国际新闻流动可以增加全球知识共享,但也可能会引发文化误解和冲突。
大数据分析: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已经成为可能。
在传播学研究中,大数据分析可以用于挖掘和分析用户行为、传播效果以及新闻流动等方面的数据。
人工智能算法优化: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优化,使得对传播学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更加准确。
例如,深度学习算法在图像和视频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可以应用于媒体内容的自动分类和标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进步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环境和方法。
这些技术可以用于模拟真实的传播场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探究各种传播效果。
在过去的一年中,西方传播学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2022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2022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西方传播学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传播学研究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本文将回顾2022年西方传播学研究的发展与趋势,总结其中的亮点和热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新技术对传播学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传播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2022年,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仍然是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研究人员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用户行为和社交网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人员还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对传播学的影响。
人工智能算法在新闻推荐、广告定位和信息筛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大数据分析在媒体效果评估、用户行为模式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虚拟现实技术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效果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2022年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人员探讨了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传播效果,包括内容可信度、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等。
第二,研究人员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效果进行了研究,包括广告接受度、购买意向和品牌认知度等。
第三,研究人员关注了虚拟现实环境下的传播效果,包括沉浸式体验、情感共鸣和信息记忆等。
三、传播伦理和责任在信息时代,传播伦理和责任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关注了虚假新闻、网络暴力和个人隐私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同时,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算法偏见、信息过载和言论自由等议题,并探讨了传媒机构、社交媒体平台和个体在其中的责任与义务。
四、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一直是西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2022年,研究人员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转换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研究了文化价值观的传播、语言和符号的跨文化解读以及不同媒介之间的文化传播差异等。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回顾与反思李慧欣 鲁东大学摘 要:文学理论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概念,对于各项文学研究活动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西方文学理论是文学理论的起点,是研究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向。
本文主要回顾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通过研究和了解,反思现代文学发展的现状。
关键词: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反思[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152-01文学理论是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是对文学本质的探寻,规律的总结和发展的预测,贯穿于文学实践和研究的始终。
西方文学理论是世界文学理论的起点,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对整个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古希腊文学理论是西方文学理论的起源,并经过不同时代的完善和研究逐渐走向科学和全面。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阶段,通过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的把握其发展趋势和逻辑脉络。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方面,内部研究是当时文学理论的主流趋势,形成了新批评主义、建构主义等文学理论流派,外部则是通过对其他地区文学的研究,发展出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文学理论流派。
但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形势下文学理论受到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文学理论的发展方向不断转向跨文化研究方向,这是我们后续文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近几年来,对于西方文学理论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文学观念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针对西方文学理论进行的诸多研究,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反思。
一、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现状当今世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多元化世界,这也直观地反映在思想和文化领域。
在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理论层出不穷,在相互借鉴和批判的过程中不断耗尽文学,使文学的本体地位逐渐丧失,沦为阐释各种理论的“附庸”。
然而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并不仅仅是西方哲学的没落和其他学术思想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知识理念发展的结果,是整个西方文化传统背后的知识困境。
2023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2023年,西方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新闻报道、媒体传播和社会交流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这一年度,西方传播学领域迎来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和变化,本报告将就这些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和总结。
1. 数字化传播的持续发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发展,数字化传播成为了西方传播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2023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传播领域的应用愈发成熟,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数字媒体平台的崛起,对传统媒体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传播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2. 社交媒体对传播的影响在2023年,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等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获取新闻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
传播学者开始关注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方面的影响,探索社交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3.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023年,西方传播学界对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传播现象和挑战,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4. 媒体融合与新媒体发展在2023年,媒体融合进程继续加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传播学者开始关注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媒体产业结构和受众行为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适应媒体融合的趋势,推动传媒产业的发展。
5. 媒体批评与监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批评和监督作用愈发重要。
2023年,西方传播学界对媒体批评与监督的机制和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提高媒体的责任意识和公信力,保障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023年是西方传播学研究的一年,数字化传播、社交媒体、跨文化传播、媒体融合等领域都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传播学者们不断挑战自我,探索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传播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播学西方前沿述评》科技观与媒体的社会影响:媒介研究可以分为三类:科技决定论,政经决定科技论,和社会建构科技论科技决定论:传播科技是自主的,而且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科技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新科技的出现会引起新的社会状况。
流派:1 多伦多学派(伊尼斯为代表)2 科技文化悲观论(波斯曼为代表) 3 行为学派的媒体效果论理论假设:1 传播科技的发展是自行产生和运行的 2 大众传播的原动力是社会行为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3 传播科技是危险和有害的4 媒体是万能的受众是不经思考、被动和无反抗能力的终极关注点是人类价值和文明的下滑政经决定论:政治和经济的力量决定了媒体的社会角色功能。
它视传播科技为一种结果是特殊社会情况下的衍生产物,并认为传播科技只是统治阶层的工具。
流派: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理论家政治经济学者理论假设:1 传播科技的发展和使用,是被单一的政治经济理论所决定的。
2 新传播科技也被视作压迫的工具 3 大众媒体提供精神鸦片,控制人们的思想意识。
统治者就被视为与大资本家有共同的利益。
社会建构科技论:主张传播科技是因也是果。
传播科技其实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它不宜被视作拥有独立和自主的发展轨迹,传播发展可以基于人们的选择,并非全被某些社会力量控制,它强调媒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代表:雷蒙德·威廉斯理论假设:1 科技有其自身逻辑及特性,但其功能和使用却由人指挥;2 某些社会群体希望全面控制传播科技,但这是不可能的 3 传播科技虽然强力但并非万能,传播在很多方面均受社会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公众不会直接及盲目地接受大众传媒的虚假资讯媒介的社会化: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特定社会组织的社会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媒介与社会大系统中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复杂,另一方面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媒介独立性(媒介作为所谓“社会公器”或曰公众利益的代言人和看守者)和言论的自由市场等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尖锐的现实挑战。
西方当代传播学学术思想的回顾和展望陈卫星当今西方,传播学日益渗透社会生活和职业领域,形成无所不在的象征权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很难追根溯源地考察传播学是一个自治的学术领域,因为它同时涉及到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和科技实践,哲学思考和职业操作的关系;第二,它要对应国家政府及各种社会生产、服务机构的需求;第三,它要伴随文化实践,社会心理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变化。
传播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科学领域的划分,形成当代社会科学中最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嫁接现象。
传播学之所以成为一种新思想方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和工业化社会的社会行动有紧密联系,包括管理策略、职业技巧、消费行为、文化的媒介化和知识传递等。
第二,它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科分类,能够把来自其它不同理论领域中的理论问题都统摄起来。
如美国学者I.华勒斯坦所指出,传播学的问世是二次大战以后传统社会科学的分界线日益模糊的结果。
从历史上来说,第一个传播技术是修辞学,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中国的韩非子都是这方面的先驱。
但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传播学是从本世纪开始的,它的基础学术流派是在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形成的。
这就是注重工具理性的控制论模式,以社会经验为内容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和阐释传播符号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
这三大基础流派,形成传播学学术自治的理论基础。
七十年代以后的各种新学术思潮在学术方法上扩展和深化了传播学的研究内涵和外延。
传播学的三个基础流派控制论模式是由C.申农和W.韦弗在1949年问世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在象征化水平上和内容传递机制上表明传播同时是过程和这个过程的结果。
产生这种理论的背景是如何理解大众传播手段对时空的跨越所产生的多样化现象,并把真实情境的多样性引向一个典型的基础图形单元。
这个图形就是发送者-通道-接受者,时空关系和形式移位得到象征性表现。
通过一个目录系统和共同符码的用法,从而允许分析不同类型的传播,建立传播行动的分类。
传播不是一个偶然性过程,而是涉及到信息,信息传递,编码,解码,再编码,冗余度等概念。
申农和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从熵到信息的定理。
就是说,一个系统内的熵是测定系统复杂性和无序状态的。
在所有的封闭系统中,熵是不可逆地增长,通过发送信息可以取消或减少熵。
一个开放的系统因为接收信息可以成为减少不肯定性和无序性。
信息对接受者而言是指这个信息是新的或者是这个信息包含着许多可以量化的新成分和不可预测的成分。
控制论这个词是从希腊文Knbernhtes而来,意思是导航。
作为控制论创始人,数学家N.维纳在四十年代提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设想-传播人(Homo communicants)。
这首先是一个没有内在性也没有躯体的存在;传播人生存在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中,完全为社会;他的存在是通过信息和交换信息,新的传播机器使社会变得透明。
这三点在维纳的思想中不可分离。
维纳认为信息是指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以测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适应程度,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适应性结果。
“有效的生活,是和完全充分的信息在一起生活。
”按照维纳的传播乌托邦设想,信息的透明性,因信息开放而拒绝社会排斥,信息对市场逻辑的质询这三点是传播的本质功能。
美国学者从四十年代开始探索成型的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拥有更大的学术影响。
这个方法论从政治学和社会学出发,在讨论传播与媒介的关系,与职业新闻机构,与记者职业群体的关系时有很强的解释力,本身体现了市场经济制度的两大原则-信息自由和经济自由。
这个学派的创始人有社会学家拉斯菲尔德,心理学家霍夫兰和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一个媒介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媒介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本质上保证文化传递和社会继承的功能。
媒介可以控制环境,在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建立关系,有娱乐作用等。
美国学者R.默顿,C.怀特和T.帕森斯等人又对这个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如果说控制论感兴趣的是整个社会中信息的循环,是因果循环模式。
那么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思考是围绕着大众媒介的角色以及消费者的自治,是原因-效果模式。
1955年,卡茨和拉斯菲尔德提出的二级传播理论点缀了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黄金时代。
结构主义从语言学出发扩展到其它人文科学领域如人类学、历史学、文学和精神分析等,并成为传播学的一种方法论。
列维.斯特劳斯对传播学理论的构想最早在1955年出版的《热带的忧郁》一书中得到了系统表达。
他在三年后出版的《结构人类学》一书中重申:“不要把社会和文化简化成语言,我们可以引发这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就是根据一种传播理论来阐释整个社会。
从今天开始,这种尝试在三个水平上是可行的:因为亲缘规则和婚礼可以保证在群体之间交流妇女,这如同经济规则可以保证物质资料和服务的交换。
而语言学规则则保证信息的交换。
”列维.斯特劳斯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回避留下了一个疑问,信息交换能简化到语言传播上这一点吗?传播应该是指整个的社会交换关系和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相互的义务,这两点是建立一个社会的基础。
结构主义方法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文学作品的研究出发建立对叙事的结构分析,尤其是对新闻和报刊的表述,对广告信息的生产和研究。
这种重在形式意义的表述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主题分析方法提出挑战。
第二,用符号学理论大力强化对视听文化信息的分析,主要是索绪尔和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
后者提出的痕迹,类像和象征三个符号分析范畴在当今欧美学术界激起广泛的学术兴趣。
第三,在法国崛起的结构主义方法论留下的另外两个重要思想是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和福柯的监视装置理论。
阿尔杜塞认为,和镇压工具相比较,学校、教堂、媒介、家庭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目的是为保证或担保在表现领域中象征暴力的垄断能够永远存在下去。
福柯提出“纪律封锁”和“纪律机制”两种社会控制的模式,前者是禁令,栅栏,等级化,分离化,是传播的断裂;后者是监视技术的多样化和交叉,是控制的软性方法,可以通过产生幻象和诱惑的“组织机器”来实现象征权力的功能。
另一位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埃尔也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力量关系系统,它的意义来自于群体和阶级的交换过程中,包括语言的象征交换过程。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初期,传播学的三大基础流派迅速激起学术界和职业界的兴趣,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学术自治。
然而,风雷激荡的六十年代对西方社会思想的学术更新起到了催生的作用,一些新思潮开始渗透进传播学的学术领域。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E.莫兰在1962年出版的《现代精神》一书中认为大众文化应该被看作一个与社会历史有关系的自足系统。
媒介从经济出发,最后达到心理效果。
这当中的动力机制是生产-消费,消费-创造,投射-认同-移位等。
大众文化用生产-创造、文化主题、文化消费这三个概念回应了拉斯维尔五个W中的前面三个。
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把媒介看成现代民主的新工具和社会调整的决定性机制,从而成为一种鼓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和现存事物状态的再生产的理论,被自称为“管理研究”。
而与之相反的法兰克福学派关注的是传播实践得以进行的社会前提和制度背景,理论重点是分析大众文化商品化的信息和“被管理”的信息所产生的负面效果。
这其中有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也有萨特式的反叛态度和无政府主义意识,还有知识分子式的文化贵族立场。
在传播学主流学术思想中,美国的巴罗阿多(Palo Alto)学派的介入具有革新的作用。
这个学派认为应该抛弃线性传播模式,提出了二个假说:第一,传播的本质存在于关系和反应过程。
传播活动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内容,二是关系。
往往是关系包括内容。
第二,人的所有行为有一种传播价值。
在主体间性中循环的人际空间是一个传播符号多于事物本身的传播空间。
这个学派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提出了一个对传播学理论的本体论表述:传播有两种类型,一个是二进位的,数值化的,倾向于内容的表达,对信息符号进行编码。
另一类是类似的,是通过象征符号来进行的一种外在表象的传播,倾向于关系的表达。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在六十年代风靡欧美,他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三点:第一,提出了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是媒介自身;第二,把技术决定论的思想运用到社会的文化分析上;第三,有一种美国式人道主义标记的乐观主义,这主要是“地球村”的概念。
传播学理论的新思潮从七十年代初开始,传播学的新观念层出不穷地在欧美学术界涌现并分化,呈现多元化面貌。
这种学术思想的汹涌是和社会背景的两个变化分不开的。
一是以六八年法国五月风暴为标志的欧美社会的边缘社会群体(青年、少数民族、妇女和部分边缘化的知识分子)所掀起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反叛和权利抗争运动在平静下来之后,人们开始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寻找新的出路。
换句话说是进行“意识形态的修补”,调解(meditation)成为社会对话的核心概念。
二是两次石油危机终于使福特式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精疲力竭。
战后三十年经济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整个欧美经济开始进行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为武器来继续维持在世界舞台上的主导地位。
传播学的学术重点开始转向与社会变化相结合,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不仅是争夺霸权的技术制高点,而且在经济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新的经济生长点。
同时,欧美国家的公共政治生活也开始越来越被媒介化,“水门事件”使传播媒介获得了第四个权力的美名。
在这种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大动荡、大调整的时期,传统的基础流派由于概念的限制,显然无力解决在社会实践在传播层面上提出的新问题。
从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传播学学术领域中有建树的主要新学派有五个。
第一个学派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批评,把传播中经常被隐藏的经济层面摆出来,涉及到跨国经济集团的形成,经济和文化领域中的支配现象,文化信息产品的跨国流动所显现出来的战略意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概念等。
无疑,政治经济学批评对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所导致的信息传播后果进行批判性思考。
当今世界被分为中心地带、中间过渡地带和边缘地带,并由此形成世界分工,边缘地带服从于中心地带的需要。
这种关系是不平等交换,而传播交换网络是商品交换网络的一部分。
这个交换网络的实质是向心化、等级化和各种产品的共存。
第二个学派是语用学。
语用学Pragmatics这个词源于希腊文的Praxis,是指一种主体和主体的语言应用关系。
语用学有两个要点:研究语言行为情境和主观态度的介入。
语言是行动,说话就是做事。
但用话做事总是要和别的东西在一起,要依赖环境效果或者是陈述状态,就是说说话时所处的可能性状态。
其次是和话语内容相比较,更注重语言行为的权威效果和象征有效性。
语用学一般被认为有两个理论来源。
一个是奥斯丁等人所主张的语言行为(事件)理论,一个是巴罗阿多学派。
第三个学派是民族志(民俗人类学)传播学和社会互动反应理论。
这个学派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有民俗内容的社会、移民群体中的特殊传播情境,包括学校和社区生活中的不同仪式,媒介在家庭中的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