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1.73 KB
- 文档页数:1
《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凋落物和主要家畜粪便分解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是我国典型的草原区,其植被丰富多样,为当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植物凋落物和家畜粪便在维持草原生态平衡、养分循环和土壤质量方面的作用。
因此,本论文针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凋落物和主要家畜粪便的分解过程进行研究,旨在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一)研究区域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
(二)研究方法1. 植物凋落物的收集与处理: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优势植物种类的凋落物进行收集,并对凋落物进行分类处理。
2. 家畜粪便的收集与处理:对研究区域内主要家畜的粪便进行收集,并对粪便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
3. 分解实验:将植物凋落物和家畜粪便进行混合,设定不同的处理组,并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分解实验。
同时设置对照组,仅添加植物凋落物。
4. 定期采样与分析:在分解过程中,定期对各组样品进行采样,并对样品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等进行测定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一)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过程1. 分解速度与程度: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度和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微生物等。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优势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度较快,且分解程度较高。
2. 微生物作用:微生物在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实验发现,在分解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增加,种类丰富,有效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
(二)家畜粪便的分解过程1. 分解速度与程度:家畜粪便的分解速度较快,且分解程度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家畜粪便中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能量来源。
2. 与植物凋落物的相互作用:家畜粪便与植物凋落物混合后,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分解过程。
实验发现,混合处理组的分解速度和程度均高于单独的植物凋落物或家畜粪便处理组。
《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凋落物和主要家畜粪便分解过程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是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生态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草原资源。
近年来,随着草原的过度放牧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其结构与功能的稳定受到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复杂系统的变化,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凋落物和主要家畜粪便的分解过程。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于维持其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凋落物和动物粪便的分解过程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
此过程涉及到的微生物、土壤生物等众多因素共同影响着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对于内蒙古的典型草原来说,其优势植物凋落物和主要家畜粪便的分解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并为其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优势植物凋落物和主要家畜粪便的分解过程进行研究。
具体包括:1. 采样:在内蒙古典型草原的不同区域,采集优势植物凋落物和主要家畜粪便样本。
2.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分析,包括水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
3. 分解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自然环境中的分解过程,定期观察并记录分解情况。
4. 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优势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度较快,初期主要由微生物分解为主,随着分解的进行,土壤生物逐渐参与其中。
在分解过程中,有机质、氮、磷等元素逐渐释放,为土壤提供养分。
2. 家畜粪便的分解过程:家畜粪便的分解速度较慢于植物凋落物,但分解过程中同样受到微生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家畜粪便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如氮、磷等较高,随着分解的进行,逐渐释放到土壤中。
3. 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土壤性质等因素均对分解过程产生影响。
其中,温度是影响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群落枯落物特征及分解动态研究》篇一摘要本研究以大针茅草原群落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枯落物特征及分解动态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对枯落物的形态、组成及数量等特征的详细观察和记录,并结合不同季节下的分解动态,对大针茅草原枯落物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所得到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理解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在气候变化下的响应机制。
一、引言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作为我国北方典型的草原生态系统,其枯落物的特征及其分解动态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枯落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其组成、结构和分解过程直接影响着土壤养分循环、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因此,研究大针茅草原群落枯落物的特征及分解动态,对于揭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概况本研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大针茅草原作为研究区域,该区域气候类型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适中且分布不均。
同时,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壤类型独特,为大针茅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研究区域内设置样方,对枯落物的形态、组成及数量等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其次,收集不同季节的枯落物样品,进行分解动态的实验室分析;最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分析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三、大针茅草原群落枯落物特征3.1 形态特征大针茅草原群落的枯落物主要包括凋落叶片、枝条和根系等。
这些枯落物在形态上呈现出多样性,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因季节和枯落物类型而异。
一般来说,夏季的枯落物较为丰富,颜色较为鲜艳;而冬季的枯落物则相对较少,颜色较为暗淡。
3.2 组成与数量特征大针茅草原群落的枯落物主要由草本植物、灌木和少量乔木的凋落物组成。
其中,草本植物的凋落物占比较大,主要因为大针茅等草本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 (9): 1016–1024 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9.002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大针茅-克氏针茅群落的种间关联特征分析刘珏宏高慧张丽红陈丽萍赵念席高玉葆*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 300071摘 要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处于我国典型草原分布区, 但部分地区有戈壁针茅(Stipa gobica)等荒漠成分侵入, 并与大针茅(S. grandis)和克氏针茅(S. krylovii)共同形成斑块状格局分布, 目前尚不清楚群落中优势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采用2 × 2列联表, 通过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大针茅+克氏针茅群落的大针茅斑块、克氏针茅斑块和戈壁针茅斑块中的24种主要植物的种间联结动态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1)群落主要成分总体上种间联结呈无关联, 种间关联松散; 2) 3种针茅斑块的种间关联分析, 验证了由于干扰、竞争、土壤环境与植物相互作用形成的斑块分布格局, 此结果为种对正、负关联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3) 同一种对的联结性质(正关联或负关联)或关联程度因斑块不同而发生改变, 根据24个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 可将它们划分为3大生态种组。
关键词相关检验, 种间关联, 斑块格局, 针茅群落, 典型草原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within the Stipa grandis–S. krylovii commu-nity in typical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LIU Jue-Hong, GAO Hui, ZHANG Li-Hong, CHEN Li-Ping, ZHAO Nian-Xi, and GAO Yu-Bao*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AbstractAims Xilin Gol steppe of Inner Mongolia is located in the typical steppe area in China, but some areas have been invaded by desert steppe species such as Stipa gobica, with which S. grandis and S. krylovii mixed to form three types of patches (Stipa grandis,S. krylovii and S. gobica) within the community. It is not known what kinds of relationships exist among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community. Our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how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three patch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other species.Methods Field data were collected in August during 2007 to 2009 in the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Stipa patches. Ten plots were set in each patch type and placed at random within the site, giving a total of 90 plots in three years. The 2 × 2 contingency table, variance ratio (VR) of the overall association, Pearson coefficient and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ere us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s among the 24 plant spe-cies in the three kinds of patches.Important findings The overall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among 24 plant species of the community showed no correlation, indicating that species association was weak. 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patterns of patches, which were possibly due to interactions among interference, competition, soil environment and plant function, were verified by analyzing species correlation in the three kinds of Stipa patches.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theory of species association. We noted that the nature (positive or negative) or degree of association var-i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patches. According to their adaptability to the environment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s and environment, the 24 speci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Key word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patches distribution, steppe community, typical steppe植物群落是由多个植物种共同组成的, 各物种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收稿日期Received: 2010-03-29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0-06-18* 通讯作者Authorforcorrespondence(E-mail:*****************)刘珏宏等: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大针茅-克氏针茅群落的种间关联特征分析 1017doi: 10.3773/j.issn.1005-264x.2010.09.002协同进化, 使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分解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针茅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态平衡和生态功能对区域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是影响草地养分循环、有机物分布以及维持草地生产力的重要环节。
而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研究,对于了解大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分析影响凋落物分解的多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区域及样地设置本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大针茅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共设立五个样地,以大针茅为主的不同混交种植物样地和未混交纯大针茅样地作为实验样地。
2. 凋落物收集与处理在每个样地中收集不同种类植物凋落物,并进行分类处理。
混合凋落物包括大针茅和其他混交种植物的凋落物。
在实验室中,将混合凋落物进行称重、混合和标记。
3. 实验方法采用实验室分解实验法,对混合凋落物进行定期称重、分析其化学性质等指标,并观察其分解过程。
同时,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等指标,以了解微生物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三、结果与分析1. 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物理分解和化学分解两个阶段。
在物理分解阶段,凋落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风、雨等自然力的作用,逐渐破碎、分解成小颗粒。
在化学分解阶段,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等物质将凋落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
整个过程中,植物自身结构也对凋落物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2. 混合凋落物与单一植物种凋落物的比较相较于单一植物种类的凋落物,混合凋落物的分解速度较快。
这是因为混合凋落物中含有更多的养分元素和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混合凋落物中的植物自身结构也对分解起到促进作用。
3. 影响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起着重要作用。
《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分解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针茅草原是我国北方草原区的主要类型之一,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植被特点。
其中,凋落物的分解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营养元素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针对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研究区域内收集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的凋落物样品,包括大针茅、羊草、蒿草等。
然后,通过实验室分析手段,测定凋落物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
同时,设置室内模拟实验,模拟自然环境下的凋落物分解过程,观察其分解速率和分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三、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质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物质,以及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这些化学成分对于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凋落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度、结构等也会影响其分解过程。
大针茅草原的凋落物具有较高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这些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在分解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四、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动态微生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和实验室分析手段,我们发现大针茅草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
在分解初期,细菌数量较多,随着分解过程的进行,真菌数量逐渐增多。
此外,分解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放线菌和其他微生物类群。
这些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类物质,加速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五、混合凋落物分解机制研究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较为复杂。
首先,凋落物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对于分解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难降解的有机物质如纤维素和木质素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微生物分解。
其次,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也影响着凋落物的分解过程。
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物种-土壤互反馈初探达布希拉图;彭菲;林杉【期刊名称】《草地学报》【年(卷),期】2016(024)006【摘要】过度放牧不仅导致草地生产力下降,还会引起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这可能与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生物组成的变化有关.探索土壤和植物的互反馈现象,对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相邻地块中度和过度放牧样地的2种土壤,在灭菌和不灭菌条件下,分别种植中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过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2块样地共有物种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和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测定了植物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中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大针茅表现出显著的负反馈作用,而过度放牧样地优势物种冷蒿,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反馈作用.与不灭菌处理相比,灭菌后,4个物种地上部生物量与水分利用效率都有增加趋势,其中冰草和隐子草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显著.【总页数】8页(P1184-1191)【作者】达布希拉图;彭菲;林杉【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4【相关文献】1.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J], 李兰花;杨勇;萨仁格日勒2.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初步研究 [J], 崔骁勇3.以放牧率梯度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J], 韩苑鸿4.内蒙古典型草原建群种羊草基因型多样性抑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功能 [J], 王宇坤; 丁新峰; 王小平; 吴曼; 高韶勃; 杨雪; 赵念席; 高玉葆5.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土壤硬度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化分析——以锡林浩特为例 [J], 李素英;李晓兵;符娜;朱孝林;张文杰;张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分解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大针茅草原是我国北方典型的草地生态系统,其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研究对于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以期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本研究选择我国北方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该地区气候干旱,植物群落结构独特,凋落物类型丰富。
2. 研究方法(1)样地设置与凋落物收集:在研究区域内设置多个样地,收集大针茅草原主要植物的凋落物,包括大针茅、羊草、冰草等。
(2)实验室分析:将收集的凋落物进行分类、称重、记录初始质量,然后进行实验室分解实验,定期取样分析凋落物的质量变化。
(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养分释放等数据,探讨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
三、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及机制1. 质量损失在实验室分解过程中,混合凋落物的质量随时间逐渐降低。
不同植物凋落物的质量损失速率存在差异,其中大针茅凋落物的质量损失速率较快,羊草和冰草凋落物的质量损失速率相对较慢。
混合凋落物的质量损失速率高于单一植物凋落物,表明混合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存在相互作用。
2. 养分释放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量随时间逐渐增加。
大针茅、羊草和冰草的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释放的养分类型和数量存在差异。
混合凋落物的养分释放量高于单一植物凋落物,这可能与混合凋落物中不同植物组织的互补性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有关。
3. 分解机制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包括物理机制、化学机制和生物机制。
物理机制主要是指风化、破碎等物理过程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化学机制是指凋落物中的化学物质在分解过程中的变化;生物机制则是微生物和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
在大针茅草原中,生物机制在混合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中微生物通过分泌酶类物质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同时动物通过取食和排泄等行为促进凋落物的破碎和养分循环。
内蒙古典型草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
壤动物群落的变化研究
于2010年6月—2012年8月,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为研究地区,选择禁牧和放牧草场为研究样地,采用凋落物袋法,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大针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特征随分解的变化。
研究结果如下:1.与禁牧草地比较,放牧草地凋落物袋中土壤动物群落以及螨类群落的优势类群组成与禁牧草地基本一致,个体数显著降低(P<0.05)。
这种变化特征同时体现在不同草地相同网袋之间。
2.两种草地凋落物袋中土壤动物群落和主要类群以及螨类群落和主要类群密度随分解时间延长的变化趋
势基本一致;在所有采样时间,放牧草地凋落物袋中土壤动物群落和主要类群以及螨类群落和主要类群密度均低于禁牧草地。
3.与禁牧草地相比,放牧草地6目和30目凋落物袋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均低于禁牧草地,但260目凋落物袋中高于禁牧草地。
物种丰富度指数(DMa)表明的结果为,放牧草地6目和260目凋落物网袋处理均高于禁牧草地。
4.冗余分析表明,残留凋落物中土壤动物以及螨类受凋落物含水量的影响较大。
残留凋落物含水量是影响其中土壤动物群落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