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模具装配图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375.50 KB
- 文档页数:25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一、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注塑模具工程图“公差”规范第一部分:配合公差部分备注:重复配合部分,不重复说明(精度到千分位0.001)一、定位圈:与浇口套配合(实际按三维是否需要):H9/f9与T上固定板配合(小径):H9/f9二、浇口套:与T上固定板配合:H7/m6(过渡)与R脱料板配合:锥度配合,采用基本尺寸三、T上固定板:与部分拉料针配合:H7/f6与导柱配合:H7/m6,其中导套与导柱配合:导柱固定端与模座之间一般采用H7/m6或H7/k6的过度配合,导柱的导向部分通常采用H7/f7或H8/f7的间隙配合。
四、R脱料板:与部分拉料针配合:H7/g6五、侧面限位拉板:与侧圆柱定位销配合:N7/h6(略紧)六、A母模板:与侧圆柱定位销配合:H7/h6(略松)与模仁配合:H7/m6与零度定位块:K7,其中槽深公差:+0.1mm与导套配合:H7七:S活动板:与模仁配合:H7/m6与零度定位块:K7,其中槽深公差:+0.1mm与导套配合:H7八、B母模板:与模仁配合:H7/m6与导套配合:H7与EF板的中托司导套配合:H7九、E上顶针板:与导套(中托司)配合:H7,其中导套与导柱配合:间隙配合(标准)与回针配合:十、F下顶针板:与垃圾钉配合:H7/p6顶针孔深度公差:−0.01与中托司孔位配合:K7十一、斜导柱、侧滑块:与导滑槽配合:H8/f8;与成型部分接触,防止溢料,采用H8/f7或H8/g7;十二、顶针:与模架(或模仁)配合:H8/f8(直径大、材料流动性差);反之H8/f7与型芯配合(八连管盖)配合:H5/g6十三、尼龙拉钉:与之相配合的孔位,均给配合:H7十四、键:键公差:h8与键槽轴的配合:H9(松)/N9(正常)/P9(紧)与毂(gu)的配合:JS9十五、轴承:与模架配合:M7与轴配合:k6第二部分:几何公差部分一、各块模板:平面度:0.015mm侧边与平面垂直度:0.01mm上下平行度:0.01mm模仁配合侧边与平面垂直度:0.01mm孔:位置度0.015mm二、顶针、复位杆等长轴类:直线度:0.01mm圆度:0.01mm同轴度:0.015mm三、定位圈:面轮廓度:0.01mm四、带锥度型芯:面轮廓度:0.01mm,2个锥度标注一个直径尺寸同轴度:0.015mm第三部分:技术要求部分模仁的技术要求:1.工件除模具成型部位外,其余锐边均须倒圆角:R1;2.工件中所有的公差孔以及公差尺寸边的粗糙度为Ra1.6;上下两面须磨加工;3.工件中外形定位面应保证其与基准C的相互垂直以及其对应边与基准A、B的相互平行;4.未注尺寸公差为IT13级,未注圆角为R1;5.模具成型部位及四周10度斜面须抛光,抛光后粗糙度为Ra0.4,抛光加工时请勿刮伤其余工件表面;6.材料粗加工单边须留0.8-1mm余量,粗加工后工件淬火热处理,硬度至48-52HRC,热处理后再精加工到图纸尺寸;7.其余未注尺寸请参照三维图或咨询设计人员。
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一.模具图中的画法主要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规定绘制,考虑到模具图的特点,允许采用一些常用的习惯画法.1.实心零部件、紧固件,均按不剖绘制。
2.两相邻的接触面规定只画一条线,但当两相邻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时,即使间隙很少,也须画出一条线。
3.两相邻零部件的剖面线的倾斜(45°)方向应相反。
4.模具装配图的布局一般主视图在左上角。
习惯上把动模作为俯视图。
在俯视图中可绘制动模和定模各一半的视图(需要时再绘制其他视图)。
5.塑件(红色表示)绘制成剖视图或断面图,并作剖面线,动、定模等可以不作剖面线。
6.外形倒角可以不绘制。
7.有装配间隙应绘制双线。
8.视图右下角(最好的右下角)或左下角为基准角,并以偏移的导柱孔为基准角(并按图1−9画上基准角符号)。
9.在模具中,大多数习惯采用简化画法画绘制弹簧,用双点划线表示.当弹簧个数较多时,在俯视图中可只绘制一个,其余只绘制窝座示意。
10.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各组孔可用涂色、符号、阴影线区别。
11.同一规格、尺寸的内六角螺钉和圆柱销,在模具总装配图中的剖视图中可各画一个,引一个件号,当剖视图中不易表达时,也可从俯视图中引出件号。
内六角螺钉在俯视图中用双圆表示(螺钉头外径和窝孔),圆柱销在俯视图中用单圆(并在1/4圆内图黑)表示,当剖视位置比较小时,螺钉和圆柱销可各画一半。
在总装配图中,螺钉过孔一般情况下要绘制出。
12.当螺钉、定位销零件用虚线表达时,不能用为件号引出线,可在其中心线处绘制引出线。
1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 4458. 2一1984)具体要求(1)基本要求1) 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将装配图中所有零、部件包括标准件在内,按一定顺序编号(图a)。
②将装配图中所有标准件的标记注写在图上,而将非标准件按一定顺序编号(图b)。
③装配图中序号编排的基本要求见图7-1。
注塑模具工程图“公差”规范第一部分:配合公差部分备注:重复配合部分,不重复说明(精度到千分位0.001)一、定位圈:与浇口套配合(实际按三维是否需要):H9/f9与T上固定板配合(小径):H9/f9二、浇口套:与T上固定板配合:H7/m6(过渡)与R脱料板配合:锥度配合,采用基本尺寸三、T上固定板:与部分拉料针配合:H7/f6与导柱配合:H7/m6 ,其中导套与导柱配合:导柱固定端与模座之间一般采用H7/m6或H7/k6的过度配合,导柱的导向部分通常采用H7/f7或H8/f7的间隙配合。
四、R脱料板:与部分拉料针配合:H7/g6五、侧面限位拉板:与侧圆柱定位销配合:N7/h6(略紧)六、A母模板:与侧圆柱定位销配合:H7/h6(略松)与模仁配合:H7/m6与零度定位块:K7 ,其中槽深公差:+0.1mm与导套配合:H7七:S活动板:与模仁配合:H7/m6与零度定位块:K7 ,其中槽深公差:+0.1mm与导套配合:H7八、B母模板:与模仁配合:H7/m6与导套配合:H7与EF板的中托司导套配合:H7九、E上顶针板:与导套(中托司)配合:H7 ,其中导套与导柱配合:间隙配合(标准)与回针配合:十、F下顶针板:与垃圾钉配合:H7/p6顶针孔深度公差:与中托司孔位配合:K7十一、斜导柱、侧滑块:与导滑槽配合:H8/f8;与成型部分接触,防止溢料,采用H8/f7或H8/g7;十二、顶针:与模架(或模仁)配合:H8/f8(直径大、材料流动性差);反之H8/f7与型芯配合(八连管盖)配合:H5/g6十三、尼龙拉钉:与之相配合的孔位,均给配合:H7十四、键:键公差:h8与键槽轴的配合:H9(松)/N9(正常)/P9(紧)与毂(gu)的配合:JS9十五、轴承:与模架配合:M7与轴配合:k6第二部分:几何公差部分一、各块模板:平面度:0.015mm侧边与平面垂直度:0.01mm上下平行度:0.01mm模仁配合侧边与平面垂直度:0.01mm孔:位置度0.015mm二、顶针、复位杆等长轴类:直线度:0.01mm圆度:0.01mm同轴度:0.015mm三、定位圈:面轮廓度:0.01mm四、带锥度型芯:面轮廓度:0.01mm,2个锥度标注一个直径尺寸同轴度:0.015mm第三部分:技术要求部分模仁的技术要求:1.工件除模具成型部位外,其余锐边均须倒圆角:R1;2.工件中所有的公差孔以及公差尺寸边的粗糙度为Ra1.6;上下两面须磨加工;3.工件中外形定位面应保证其与基准C的相互垂直以及其对应边与基准A、B的相互平行;4.未注尺寸公差为IT13级,未注圆角为R1;5.模具成型部位及四周10度斜面须抛光,抛光后粗糙度为Ra0.4,抛光加工时请勿刮伤其余工件表面;6.材料粗加工单边须留0.8-1mm余量,粗加工后工件淬火热处理,硬度至48-52HRC,热处理后再精加工到图纸尺寸;7.其余未注尺寸请参照三维图或咨询设计人员。
模具装配图绘制有了模具结构典型组合图,就可以着手绘制模具装配图。
我们一般应根据模具结构典型组合图绘制模具结构草图,这样无论在布置图面、还是考虑结构细节等问题上都将带来许多便利之处。
一、图面布置规范为了绘制一张美观、正确的模具装配图,必须掌握模具装配图面的布置规范。
图1所示是模具装配图的图面布置示意图,可参考使用。
图纸的左上角1处是档案编号。
如果这份图纸将来要归档,就在该处编上档案号(且档案号是倒写的),以便存档。
不能随意在此处填写其它内容。
图1 图面布置示意图1-档案编号处 2-布置主视图3-布置俯视图4-布置产品图5-布置排样图6-技术要求说明处7-明细表8—标题栏2处通常布置模具结构主视图。
在画主视图前,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然后选用合适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 的空白,3处布置模具结构俯视图。
应画拿走上模部分后的结构形状,其重点是为了反映下模部分所安装的工作零件的情况。
俯视图与边框、主视图、标题栏或明细表之间也应保持约50~60mm 的空白。
4处布置冲压产品图。
并在冲压产品图的右方或下方标注冲压件的名称、材料及料厚等参数。
对于不能在一道工序内完成的产品,装配图上应将该道工序图画出,并且还要标注本道工序有关的尺寸。
5处布置排样图。
排样图上的送料方向与模具结构图上的送料方向必须一致,以使其他读图人员一目了然。
6处主要技术要求。
如模具的闭合高度、标准模架及代号及装配要求和所用的冲压设备型号等。
7处布置明细表及标题栏。
结合图2标题栏及明细表填写示例,应注意的要点如下。
(1)明细表至少应有序号、图号、零件名称、数量、材料、标准代号和备注等栏目;(2)在填写零件名称一栏时,应使名称的首尾两字对齐,中间的字则均匀插入;(3)在填写图号一栏时,应给出所有零件图的图号。
数字序号一般应与序号一样以主视图画面为中心依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为序依次编定。
由于模具装配图一般算作图号00,因此明细表中的零件图号应从01开始计数。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他金属材料成型技术课程模具装配图与零件图的绘制主讲教师:王嘉一、模具装配图的绘制模具装配图是拆绘零件图的依据,应清楚表达各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及固定连接方式。
模具总装图的一般布置情况如下图所示。
1.主视图主视图是模具总装图的主体部分,一般应画上、下模合模状态的剖视图。
主视图中应标注模具闭合高度尺寸,条料和工件剖切面应涂黑,以使图面更清晰。
2.俯视图俯视图一般反应模具下模的上平面。
对于对称零件也可以一半表示上模的上平面,一半表示下模的上平面。
非对称零件如果需要,上、下模俯视图可分别画出,均绘制俯视可见部分。
有时为了了解模具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对未见部分用虚线表示。
俯视图与主视图的中心线重合,并标注前后、左右平面轮廓尺寸。
下模俯视图中的排样图轮廓线用双点划线表示。
3.侧视图、局部视图和仰视图这些视图一般情况下不要求画出。
只有当模具结构过于复杂,仅用上述主、俯视图难以表达清楚时,才有必要画出。
4.工件图工件图是经模具冲裁后所得冲件的形状和尺寸。
零件图应严格按比例画出,其方向应与冲裁方向一致,同时要注明零件的名称、材料、厚度及有关技术要求。
5.排样图对于落料模、含有落料的级进模和复合模,必须绘制排样图。
排样图的绘制方向应与操作时的送料方向一致。
6.标题栏和明细表标题栏和明细表应放在总图的右下角,总装图的所有零件(含标准件)都要详细的填写在明细表中。
标题栏和明细表的格式各工厂也不尽相同,下图的标题栏和明细表格式仅供参考。
7.技术要求技术要求中一般仅简要注明对本模具的使用、装配等要求和应注意的事项,例如冲压力的大小、所选设备型号、模具标记及相关工具等。
当模具有特殊要求时,应详细注明有关内容。
应当指出,模具总装图中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设计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做出相应的增减。
二、模具零件图的绘制模具零件图是模具加工的重要依据,对于模具总装图中的非标准零件,均需绘制零件图。
模具装配图的画法模具是工业制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模具装配图则是制造模具的必要步骤之一。
模具装配图通过对各种零部件进行细致的拆解和组装,提供了实用的制造细节和指导供给。
下面就来详细探讨一下模具装配图的画法。
一、制定工程图要求在绘制模具装配图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调查和掌握制造模具的详细要求,例如使用部位和遵守的标准等。
同时,也应该预估模具的排列方式、设计材料等信息以及确保技术细节的真实性和设计的可行性。
二、基础模板的设计在制定基础模板时,需要考虑图纸、结构材料、零部件的位置、工艺要求和技术规范等因素。
基础模板应该具有可读性、准确性和清晰度,以便适用于日后绘制更加复杂的零部件和加工步骤的标注。
三、绘制零部件的图纸当基础模板设计完成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零部件图纸的制作。
在进行绘制之前,需要了解和熟悉模具的不同构件和其在模具操作过程中的基本功能。
这将为后续的绘制提供准确性和帮助,以确保模具装配图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组装图的制作模具组装图是建立在各个零部件基础之上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用于机器操作工程。
在进行绘制时,需要详细标注每个零部件的形状、尺寸和使用位置。
此外,还需要将每个零部件相互之间的配合关系标注出来,以便于操作员一目了然。
五、详细注释要求绘制模具装配图需要对各类零部件的标注和说明,以便用户或操作员在操作中更容易地理解和使用该模具。
标注内容应该包括配件名称、零件编号、材料、宽度和长度等细节,以及加工工艺说明、钢格栅表面通道、进出料等细节要求。
六、视觉效果的优化当模具装配图完成后,需要按照标准进行审查,以保证装配图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图纸的排列和元素的配色应该符合设计要求,并且要按照标准的部件示意和尺寸比例来表示每个部分。
总结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模具装配图的画法,包括制定工程图要求、基础模板的设计、绘制零部件的图纸、组装图的制作、详细注释要求以及视觉效果的优化。
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有效生产模具所必须的关键步骤之一。
1.零件分别按GB/T4169.1-1984和GB/4170-1984中的1.1-1.9的规定进行检验.
2.动定模板或动定模座板间安装平面的平行度按GB/T12555.2和GB/T12566.2的规定.
3.导柱导套与动模安装面和定模座板面的垂直度按GB/T12555.2和12556.2的规定.
4.模具所有活动部分应保证位置准确,动作可靠,不得有相对歪斜和卡滞现象,固
定零件不得有窜动.
5.图纸中螺纹的基本尺寸按GB196,偏差按GB197,内螺纹按GB197,内螺纹按7H,外螺纹按6h.
6.导柱配合部位的大径与小径的同轴度公差按GB1184附录-的5级.
1.装配时要以分型面较平整的或者不易整修的一侧作为基准;
2.动定模水平分型面要进行研合;
3.导柱和导套要保持一定的配合。
并且对定模的垂直度要好;
4.装拆模具时要注意各零部件的位置,必要时要有一定的配位标志;
5.装配后进行试模验收,脱模机构不得有干涉现象;
1.装配时要以分型面较平整的或者不易整修的一侧作为基准;
2.动定模水平分型面要进行研合;
3.导柱和导套要保持一定的配合,并且对定模的垂直度要好;
4.装拆模具时要注意各零部件的位置,必要时要有一定的配位标志;
5.零件在装配前必须清理,不得有毛刺、飞边、氧化皮、锈蚀、切削、灰尘、油污和着色剂等;装配过程中不允许零件磕、碰和划伤;
6.同一零件用多件螺钉紧固时,各螺钉需交叉、对称、逐步均匀对称拧紧;
7.各密封件装配前必须浸透油;
8.进入装配的零件及部件,均必须具有检验部门的合格证方能进行装配;
9.装配后进行试模验收,脱模机构不得有干涉现象。
模具装配图的画法模具装配图的画法模具装配图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反映模具的基本构造,表达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包括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
从这个目的出发,一张模具装配图所必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为:首先,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或部件)不能遗漏,不论哪个模具零件,装配图中均应有所表达;其次,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位置及与其他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应明确。
在模具装配图中,除了要有足够的说明模具结构的投影图、必要的剖视图、断面图、技术要求、标题栏和填写各个零件的明细栏外,还应有其他特殊的表达要求。
模具装配图的绘制要求须符合国家制图标准,现总结如下:⑴ 总装图的布图及比例。
① 应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中图纸幅面和格式的有关规定(GB/T14689—2022)。
② 可按模具设计中习惯或特殊规定的制图方法作图。
③ 尽量以1:1的比例绘图,必要时按机械制图要求的比例缩放,但尺寸按实际尺寸标注。
④ 模具总装图的布置方法如图1-72所示。
(a)冲压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 (b)塑料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图1-72 模具总装图的布置方法⑵ 模具设计绘图顺序① 主视图。
绘制总装图时,应采用阶梯剖或旋转剖视,尽量使每一类模具零件都反映在主视图中。
按先里后外、由上而下,即按产品零件图、凸模、凹模的顺序绘制,零件太多时允许只画出一半,无法全部画出时,可在左视图或俯视图中画出。
② 俯视图。
将模具沿冲压或注射方向“打开”上(定)模,沿冲压或注射方向分别从上往下看“打开”的上(定)模或下(动)模,绘制俯视图。
主、俯视图要一一对应画出。
③ 左、右视图。
当主、俯视图表达不清楚装配关系时,或者塑料模具以卧式为工作位置时,左、右视图绘制按注射方向“打开”定模看动模部分的结构。
⑶ 模具装配图主视图的要求。
① 在画主视图前,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然后选用合适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他视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50~60mm的空白。
② 主视图上应尽可能将模具的所有零件画出,可采用全剖视图、半剖视图或局部视图。
冲裁模总装图技术要求参考:
1)各模板装配前倒去除工作零件的工作部分外所有棱边;
2)模具装配后卸料板高出凸模1mm;
3)模具装配后顶件板高出凹模2mm,模具闭合后凸模进入凹模1.2mm;
4)模具装配后保证凸模与凹模之间的冲裁间隙为0.072mm且均匀;
5)模具安装在J23-63冲床上,该冲床的主要参数为:公称压力63KN,最大封闭高度170mm,封闭高度调节量40mm,工作台尺寸(左右×前后)315mm×200mm,模柄孔尺寸:φ30×50;
6)模具涂绿色防锈漆。
塑料模总装图技术要求参考:
①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②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间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③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④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⑤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一.模具图中的画法主要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规定绘制,考虑到模具图的特点,允许采用一些常用的习惯画法.1.实心零部件、紧固件,均按不剖绘制。
2.两相邻的接触面规定只画一条线,但当两相邻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时,即使间隙很少,也须画出一条线。
3.两相邻零部件的剖面线的倾斜(45°)方向应相反。
4.模具装配图的布局一般主视图在左上角。
习惯上把动模作为俯视图。
在俯视图中可绘制动模和定模各一半的视图(需要时再绘制其他视图)。
5.塑件(红色表示)绘制成剖视图或断面图,并作剖面线,动、定模等可以不作剖面线。
6.外形倒角可以不绘制。
7.有装配间隙应绘制双线。
8.视图右下角(最好的右下角)或左下角为基准角,并以偏移的导柱孔为基准角(并按图1−9画上基准角符号)。
9.在模具中,大多数习惯采用简化画法画绘制弹簧,用双点划线表示.当弹簧个数较多时,在俯视图中可只绘制一个,其余只绘制窝座示意。
10.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各组孔可用涂色、符号、阴影线区别。
11.同一规格、尺寸的内六角螺钉和圆柱销,在模具总装配图中的剖视图中可各画一个,引一个件号,当剖视图中不易表达时,也可从俯视图中引出件号。
内六角螺钉在俯视图中用双圆表示(螺钉头外径和窝孔),圆柱销在俯视图中用单圆(并在1/4圆内图黑)表示,当剖视位置比较小时,螺钉和圆柱销可各画一半。
在总装配图中,螺钉过孔一般情况下要绘制出。
12.当螺钉、定位销零件用虚线表达时,不能用为件号引出线,可在其中心线处绘制引出线。
1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 4458. 2一1984)具体要求(1)基本要求1) 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将装配图中所有零、部件包括标准件在内,按一定顺序编号(图a)。
②将装配图中所有标准件的标记注写在图上,而将非标准件按一定顺序编号(图b)。
第四章模具组装图绘制第一节组装图绘制前的准备塑料模具组装图,通常主要由“上模平面图”、“下模平面图”以及“侧面剖视图”构成,习惯上一般对于较小型的模具,都放在同一张A1规格的图纸上,如果是属于较大型的模具,则采用更大的图纸或各视图分开绘制即可。
1、熟读成形品图纸当设计者接到成形品图纸要进行模具设计时,应该缜密地剖析各尺寸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尺寸的公差允许情况,特别是务必详细研究图纸的注解说明,因为有很多共性的要求并未在各尺寸中逐一注明,因为有很多其性的要求并未在各尺寸中逐一注明,通常这种注解大都位于图纸的标题栏的上方或者附近的适当部位。
图纸上未注明公差的尺寸,一般都以图纸附记的公差表的范围为准,如果图纸上并未附记上述公差表,则以行业认可通行的公差标准为准。
2、复制成形品图纸以备应用自客户手中得来的成形品图纸原件应该视为重要原稿,切勿直接作为厂内的加工流程用,以致日后污损或丢失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为此,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复制若干份以备应用。
通常,A3(含)图纸规格以下可用影印机复制,A2(含)以上规格,如为透光纸类可采用晒图机,但如果是透光性差的普通纸质的话,则必须采用较为少见的大尺寸影印机复制。
通常,所需复制的份数如下:A、正面复制图面(1:1)1份。
设计单位存盘用(1:1)1份。
制造单位用B、反转复制图面(1:1)1份。
设计者使用前述B的反转复制图,是将原稿正面镜射反转再予以复制,制作方法是复制一张正面的透明复制图,再将此透明复制图的背面反转至正面后,再以晒图或影印的方式复制出来。
如果原稿本身的透光性良好,则没有必要制作透明复制图,只要直接反转再予以复制即可。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模具上的一切成形部位的尺寸在模具图面上必须是这种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复制图,最好统一缩放成1:1的比例,这在随后的模具设计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益处,尤其是采用手工绘图的设计者。
3、加注附加材料收缩率尺寸成形品在注射成形后,必然会根据一定的比率缩小,因此除了原有的尺寸值之外,必须要再预加一定的收缩比率,这样才能在注射成形后得到原成形品图纸所要求的制品。
注塑模具工程图“公差”规范第一部分:配合公差部分备注:重复配合部分,不重复说明(精度到千分位0.001)一、定位圈:与浇口套配合(实际按三维是否需要):H9/f9与T上固定板配合(小径):H9/f9二、浇口套:与T上固定板配合:H7/m6(过渡)与R脱料板配合:锥度配合,采用基本尺寸三、T上固定板:与部分拉料针配合:H7/f6与导柱配合:H7/m6 ,其中导套与导柱配合:导柱固定端与模座之间一般采用H7/m6或H7/k6的过度配合,导柱的导向部分通常采用H7/f7或H8/f7的间隙配合。
四、R脱料板:与部分拉料针配合:H7/g6五、侧面限位拉板:与侧圆柱定位销配合:N7/h6(略紧)六、A母模板:与侧圆柱定位销配合:H7/h6(略松)与模仁配合:H7/m6与零度定位块:K7 ,其中槽深公差:+0.1mm与导套配合:H7七:S活动板:与模仁配合:H7/m6与零度定位块:K7 ,其中槽深公差:+0.1mm与导套配合:H7八、B母模板:与模仁配合:H7/m6与导套配合:H7与EF板的中托司导套配合:H7九、E上顶针板:与导套(中托司)配合:H7 ,其中导套与导柱配合:间隙配合(标准)与回针配合:十、F下顶针板:与垃圾钉配合:H7/p6顶针孔深度公差:-0.01与中托司孔位配合:K7十一、斜导柱、侧滑块:与导滑槽配合:H8/f8;与成型部分接触,防止溢料,采用H8/f7或H8/g7;十二、顶针:与模架(或模仁)配合:H8/f8(直径大、材料流动性差);反之H8/f7与型芯配合(八连管盖)配合:H5/g6十三、尼龙拉钉:与之相配合的孔位,均给配合:H7十四、键:键公差:h8与键槽轴的配合:H9(松)/N9(正常)/P9(紧)与毂(gu)的配合:JS9十五、轴承:与模架配合:M7与轴配合:k6第二部分:几何公差部分一、各块模板:平面度:0.015mm侧边与平面垂直度:0.01mm上下平行度:0.01mm模仁配合侧边与平面垂直度:0.01mm孔:位置度0.015mm二、顶针、复位杆等长轴类:直线度:0.01mm圆度:0.01mm同轴度:0.015mm三、定位圈:面轮廓度:0.01mm四、带锥度型芯:面轮廓度:0.01mm,2个锥度标注一个直径尺寸同轴度:0.015mm第三部分:技术要求部分模仁的技术要求:1.工件除模具成型部位外,其余锐边均须倒圆角:R1;2.工件中所有的公差孔以及公差尺寸边的粗糙度为Ra1.6;上下两面须磨加工;3.工件中外形定位面应保证其与基准C的相互垂直以及其对应边与基准A、B的相互平行;4.未注尺寸公差为IT13级,未注圆角为R1;5.模具成型部位及四周10度斜面须抛光,抛光后粗糙度为Ra0.4,抛光加工时请勿刮伤其余工件表面;6.材料粗加工单边须留0.8-1mm余量,粗加工后工件淬火热处理,硬度至48-52HRC,热处理后再精加工到图纸尺寸;7.其余未注尺寸请参照三维图或咨询设计人员。
《模具设计基础》实训指导书主编周理主审刘岳标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实训目的 (1)二、实训条件 (1)三、实训要求及注意事项 (1)四、实训内容及时间安排 (1)五、实训步骤 (2)六、考核方式 (3)七、参考文献 (3)附件1:项目一绘制模具装配图示范 (4)附件2:项目二冲裁模零件绘制示范 (9)一、实训目的通过实训加深学生对模具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设计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
其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冲塑模具的组成、结构、动作原理及其设计、加工的方法与步骤等,并将所学的模具知识、零件设计、制图、工艺、刀具、公差与技术测量等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模具零件设计制造、制图、数控编程及测量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掌握与应用能力,培养其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条件1.场地条件:模具结构实训室2.设备条件:冲、塑模若干套及相应设备3.工具条件:游标卡尺、角尺、塞尺、活动扳手、内六角扳手、一字旋具、平行铁、台虎钳、锤子、铜棒等常用钳工工具每组一套。
三、实训要求及注意事项1.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并熟练地拆装冲、塑模,熟悉典型冲模和塑模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拆装方法,熟悉冲模和塑模上各零部件的功用、相互间的配合关系以及加工要求,了解冲模和塑模封闭高度、轮廓尺寸及模柄与压力机以及注塑机技术规格的相互关系。
2.以教材《模具设计基础》结合模具拆装实训,进行一体化教学,使得学生快速掌握冲塑模的基本知识和拆卸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3.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和总装图、零件图的绘制。
四、实训内容和时间安排本次实训时间为2个星期(60学时)。
内容和时间安排如下:五、实训步骤1.(1)讲授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纪律,实训的安全,实训要求。
(2)讲授冲塑模的基本知识,重点冲、塑模(参看教材《模具设计基础》)。
2.仔细观察已准备好的冲塑模具,熟悉其工作原理,各零部件的名称、功用及相互配合关系,并绘出模具结构简图。
3.了解模具所完成的工序、工步排列顺序(级进模)。
坯料和工序件的结构形状。
4. 拟订模具拆卸顺序及方法,然后按拆模顺序将模具拆为几个部件,再将其分解为单个零件。
然后深入了解:凸、凹模的结构形状、加工要求与固定方法;定位与导料零件的结构形式及定位特点;卸料、压料零件的结构形式、动作原理及安装方式;导向零件的结构形式与加工要求;支承零件的结构及其作用;紧固件及其它零件的名称、数量和作用。
在拆卸过程中,要记清各零件在模具中的位置及配合关系。
5.绘制模具装配图。
(1)按1:1比例绘制装配主视图、俯视图,要求清楚表明所有零部件的装配关系,标注零件序号、封闭高度及主要外形尺寸。
(2)明细表内注明零件的序号、名称、材料、规格或标准号、热处理。
(3)注明技术要求。
6.绘制模具工作零件图。
按1:1比例绘制,标注全部尺寸、精度、公差、材料、热处理及技术要求。
7. 拟订模具的装配顺序及方法。
把已拆卸的模具零件清洗后按装配工艺顺序进行部件装配、总装、调整,使模具恢复原状。
8. 装配好的模具采取人工合模验证,必要时再在压力机上试模,验证模具工作是否正常,所冲冲件是否合格。
注射模在注射机上合模。
在拆装过程中,切忌损坏模具零件,尤其是模具的工作零件。
对少量损伤的零件应及时修复,严重损坏的零件应更换。
9. 实训总结、写实训报告、评定实训成绩。
实训总结要根据时间顺序撰写,写出自己的体会。
实训报告要简述模具的工作原理及各主要零件的作用,简要说明典型冲、塑模拆卸和装配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
成绩的评定见考核方式。
六、考核方式(1)考查的依据是:实训中的表现,出勤情况,对实训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拆装的熟练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绘制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质量,以及对设备工具维护的情况,实训报告的编写水平等。
(2) 参考考核标准:①理论考查(占30%),要求能正确绘制所拆卸模具的装配图、零件图;②模具拆装动手能力(占50%),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模具的拆卸、安装以及维护保养的全过程;③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及纪律(占20%)。
(3) 成绩评定可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七、参考文献1.《模具设计基础》陈剑鹤机械工业出版社2.《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杨炎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塑料模设计手册》《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工业出版社4.《冲模设计手册》《冲模设计手册》编写组机械工业出版社附件1:绘制模具装配图示范有了模具结构典型组合图,就可以着手绘制模具装配图。
我们一般应根据模具结构典型组合图绘制模具结构草图,这样无论在布置图面、还是考虑结构细节等问题上都将带来许多便利之处。
一、图面布置规范为了绘制一张美观、正确的模具装配图,必须掌握模具装配图面的布置规范。
图16-技术要求说明处 7-明细表 8—标题栏2处通常布置模具结构主视图。
在画主视图前,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然后选用合适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的空白,不要画得“顶天立地”,也不要画得“缩成一团”,这就需要选择一合适的比例。
推荐尽量采用1:1的比例,如不合适,再考虑选用其它《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上推荐的比例。
3处布置模具结构俯视图。
应画拿走上模部分后的结构形状,其重点是为了反映下模部分所安装的工作零件的情况。
俯视图与边框、主视图、标题栏或明细表之间也应保持约50~60mm的空白。
4处布置冲压产品图。
并在冲压产品图的右方或下方标注冲压件的名称、材料及料厚等参数。
对于不能在一道工序内完成的产品,装配图上应将该道工序图画出,并且还要标注本道工序有关的尺寸。
5处布置排样图。
排样图上的送料方向与模具结构图上的送料方向必须一致,以使其他读图人员一目了然。
6处主要技术要求。
如模具的闭合高度、标准模架及代号及装配要求和所用的冲压设备型号等。
7处布置明细表及标题栏。
结合图2标题栏及明细表填写示例,应注意的要点如下。
(1)明细表至少应有序号、图号、零件名称、数量、材料、标准代号和备注等栏目;(2)在填写零件名称一栏时,应使名称的首尾两字对齐,中间的字则均匀插入;图3 倒装复合模1-下模座2、3-导柱4-卸料螺钉5-下垫板6-凹模固定板7-凸凹模8-弹压橡皮9-卸料板10-挡料顶11-推块12、27-冲孔凸模13-冲孔凸模固定板14-开制三叉通孔的垫板15、25、33-圆柱销16-上模座17、18-导套19-模柄20-防转销21-打杆22-三叉打板23-上垫板24-顶杆26-凹模28-内六角螺钉29-活动挡料销30-半圆头螺钉31-扭簧32-内六角螺钉二、装配图的绘制要求图3所示是垫圈冲孔落料复合模的装配图,在绘制模具装配图时,初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图面紊乱无条理、结构表达不清、剖面选择不合理等,还有作图质量差如引出线”重叠交叉”、螺销钉作图比例失真,漏线条等错误屡见不鲜。
上述问题除平时练习过少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作图技巧所致。
一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这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结合范例,下面简要地叙述绘制模具装配图的具体要求。
要说清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为什么要绘制模具装配图。
绘制模具装配图最主要的是要反映模具的基本构造,表达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
从这个目的出发,一张模具装配图所必须达到的最起码要求一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或部件)不能遗漏。
不论哪个模具零件,装配图中均应有所表达;二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位置及与其它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应明确。
下面简要叙述装配图的作图技巧。
(1)装配图的作图状态冲裁模装配图可以画成敞开状态,上模部分和下模部分敞开10~15mm,具有读图直观的优点。
对于初学者则建议画合模的工作状态,这有助于校核各模具零件之间的相关关系。
(2)剖面的选择图3所示模具的上模部分剖面的选择应重点所映凸模的固定,凹模洞口的形状、各模板之间的装配关系(即螺钉、销钉的安装情况),模柄与上模座间的安装关系及由打杆、打板、顶杆和推块等组成的打料系统的装配关系等。
上述需重点突出的地方应尽可能地采用全剖或半剖,而除此之外的一些装配关系则可不剖而用虚线画出或省去不画,在其它图上(如俯视图)另作表达即可。
模具下模部分剖面的选择应重点反映凸凹模的安装关系、凸凹模的洞口形状、各模板间的安装关系(即螺钉、销钉如何安装)、漏料孔的形状等,这些地方应尽可能考虑全剖,其它一些非重点之处则尽量简化。
图3中上模部分全剖了凸模的固定,凹模洞口形状及螺销钉的安装情况(并在左面布置销钉、右面布置紧固螺钉及另一销钉显得错落有致),对于模柄与上模座的联接情况进行了局部剖(并顺便画出防转销钉显得构图极为巧妙),而对打料系统的装配关系也尽量全剖,使其他读图者一目了然。
下模部分对凸凹模的固定,凸凹模洞口及漏料孔的形状,卸料板与卸料螺钉的联接情况,紧固螺钉与圆柱销的结构情况都进行了全剖。
而对活动挡料钉的安装情况则采取了用虚线表达的方式。
这样的布置需要设计者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后才能获得。
(3)序号引出线的画法在画序号引出线前应先数出模具中零件的个数,然后再作统筹安排。
在图3的模具装配图中,在画序号引出线前,数出整副模具中有33个零件,因此设计者考虑左方布置18个序号,右方再布置15个序号。
根据上述布置,然后用相等间距画出33个短横线,最后从模具内引画零件到短横线之间的序号引出线。
按照“数出零件数目→布置序号位置→画短横线→引画序号引出线”的作图步骤,可使所有序号引出线布置整齐、间距相等,避免了初学者画序号引出线常出现的”重叠交叉”现象。
三、关于螺钉、销钉的画法画螺钉应注意以下几点:(1)螺钉各部分尺寸必须画正确。
螺钉的近似画法是:如螺纹部分直径为D,则螺钉头部直径画成1.5D,内六角螺钉的头部沉头深度应为D+1~3mm;销钉与螺钉联用时,销钉直径应选用与螺钉直径相同或小一号(即如选用M8的螺钉,销钉则应选Ф8或Ф6)。
(2)画螺钉连接时应注意不要漏线条。
以图3中螺钉24为例,螺钉只与尾部的凹模26螺纹连接,而螺钉经过冲孔凸固定板13、上垫板14及上模坐16均应为过孔。
(3)画销钉联接时也要注意不要漏线条。
以图3中的销钉15为例,在销钉经过的通孔凸模固定板13与上模座16零件需用销钉进行定位,而上垫板14则无需用销钉15来定位,所以应为过孔。
模具装配图绘制完成后,要审核模具的闭合高度、漏料孔直径、模柄直径及高度、打杆高度、下模座外形尺寸等与压力机有关技术参数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本例经审核后确认满足J23-16F压力机参数要求。
附件2:冲裁模零件绘制示范一、图形的绘制方法图形的绘制方法虽依各人习惯而不尽相同,以下的观点及建议,可供参考。
件需要画零件图呢?这可用一句话概括:一切非标准件、或虽是标准件但仍需进一步加工的零件均需绘制零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