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专业课程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8
模具专业课课程标准模具专业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学科,它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具设计、加工和制造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改变,模具专业课程标准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模具专业课程标准,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
一、课程体系模具专业课程标准的体系包括以下方面: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时分配、实验教学和课程实践。
其中,课程目标是模具专业课程标准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
课程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相适应,能够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课程大纲是模具课程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该包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内容,让学生清晰了解课程的要求。
课程大纲也可以帮助教师做好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准备。
课程大纲也应该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最有效的和最实用的知识。
课时分配是指根据课程大纲将课程时间合理地分配到不同的章节。
这样能够有助于教师节约时间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时分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真正满足课程的要求。
实验教学是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实验教学可以分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个部分。
实验设计是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是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报告是指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和进行实验总结。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课程实践是指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模具设计、加工和制造等方面的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产实际情况,了解模具行业的发展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二、教学方法模具专业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实践。
课堂教学是传授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理论基础,为实际操作提供支持。
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 O.09SCI ENC E &TEC HNO LO GY I N FO RM A TI ON 科教平台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实践—理论—综合训练—实践”的教学步骤,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具设计—制造—装配—安装调试—生产产品”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方法,使模具专业课带有浓厚的职业岗位培训色彩,较大幅度地增加模具专业实训和实验课程的比重,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模具专业是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较早的骨干专业之一,前身是鹤壁市机电中专的数控模具班,理论教学内容、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均按企业要求进行,为开设模具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具专业课程的建设,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统一,按照企业发展规律而开展的,模具课程的设置也是按照模具工业的发展而确定的。
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接受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基础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实验室、实训车间、实践基地,完整地去体验专业在现场的作用及效果,如我们讲模具结构时,受力分析、计算方法、模型设计在课堂和模具设计室完成,但设计工艺过程、考虑模具结构合理性,都要到实践基地去体验。
保证学生与企业不脱节。
1.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对模具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
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处理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能适应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具备继续学习和继续提高的初步能力。
二、课时、学分72学时、6学分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模具装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初步形成应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课程设计思路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模具制造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课程中,还根据几个典型模具的制造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
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课程模块项目名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时模块一模具零件机械加工项目一:模架组成零件的加工1、初步掌握导柱、导套、模座( 板 ) 的加工工艺。
2、了解其他模具结构零件的加工方法。
具备根据模具零件正确选择加工方法、工艺装备并制定其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力。
4项目二:冲裁凸模的加工1、了解圆形凸模及非圆形凸模的加工方法。
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思考摘要:伴随着现代模具工业的迅猛发展,制造企业中模具领域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当前模具专业的技术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远远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模具技师”千金难聘的现象。
尽管就业前景如此广阔,但对于职业院校模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仅仅具有一些理论知识,而实践经验和技能较为欠缺。
因此这些学生需要通过三到六个月的顶岗实习,才能满足企业对用工要求。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合理的设置模具专业的课程课目,积极的探索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工作。
才能培养出满足行业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有理论知识、有实践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工作过程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241-02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我们探索以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为载体,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进行重构与整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标准、课程体系等相关课题研究与制定,使课程结构和内容与学生将来所面临的职业生活紧密融合。
一、课程改革思路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构建1.课程体系改革。
以工作过程中的典型任务为载体,将课程结构按工作结构重新设计,从而改变原有的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重组。
将以学科知识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传统学科型课程内容,调整设计为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能够满足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课程内容。
3.教学模式改革。
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典型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实施,融教学做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4.教学情境改造。
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变得生动,让学生变得主动。
将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有机融合,摒弃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
论职业院校模具专业课程设置【摘要】企业要求是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根本,应对模具制造行(企)业进行详实的企业调查,再根据岗位及岗位能力进行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开发。
【关键词】模具制造企业调查课程设置在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的现实背景下,装备及工具的设计与制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地位,作为制造的重要工具——模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许多职业院校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由于对模具行(企)业的要求以及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缺乏了解,一些职业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课程设置、技能训练等的盲目性和盲动性。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一门集经验制造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专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划分与其他单工种的划分相比要复杂得多。
这就直接造成培养目标的确立以及知识、技能和培养模式选择上的困难,不仅使职业院校专业设计与课程开发容易出现盲目性,而且使培养结果与行(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一、企业情况调查与分析(一)企业情况调查可从两个方面来调查企业的情况:一是到模具行业协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和地方模具协会了解模具制造的现状,调查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情况以及与世界先进技术应用的差距,以确定专业方向。
二是深入专业模具制造企业进行调查,了解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技术应用与发展情况、设备配备情况以及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调查分析模具制造企业的岗位划分、各岗位的用工比例,各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以确定课程设置科目与技能项目及综合素质训练的要求。
应注意调查研究地方模具制造企业的情况,包括经济技术发展处在最前沿的沿海地区,如我国珠江三角地区的广东、深圳;长江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处于内陆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最快的重庆、成都地区,以学校所在地区的模具制造企业,等等。
应调查研究各地区模具企业模具生产的专业取向和技术应用情况,以体现专业开发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性。
模具课程设计完整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模具的基本知识,了解模具的制作流程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模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
(2)掌握模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3)了解模具的制作流程和材料选择。
(4)熟悉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1)能够独立完成模具设计的基本操作。
(2)具备模具零件加工和装配的能力。
(3)能够运用模具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模具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2)树立学生团队合作和精益求精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模具的基本知识、模具设计、模具制作和模具应用四个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1.模具的基本知识:介绍模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结构,使学生了解模具的基本概念。
2.模具设计:讲解模具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
3.模具制作:介绍模具的制作流程和材料选择,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4.模具应用:分析模具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帮助学生了解模具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模具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掌握模具相关概念。
2.讨论法:学生针对模具设计问题和实际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模具案例,让学生了解模具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
4.实验法: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制作简单的模具零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模具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模具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门主⼲专业课程。
它的⽬标是使学⽣具备从事相关专业的⾼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才所必需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提⾼学⽣的全⾯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和继续学习的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掌握模具运⽤领域及模具产品分类,掌握不同模具的典型结构、了解模具零件的加⼯⽅法,模具装配⼯艺以及模具设备的选⽤。
使学⽣掌握模具的结构,加⼯⽅法、装配⼯艺能与本专业的职业要求联系起来,并⽤于实际⼯作和⽣活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统⼀。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标:(⼀)知识⽬标1、掌握冲裁、弯曲和拉深⼯艺理论知识,会编制冲压⼯艺规程和设计冷冲压模具。
2、了解胀形、翻边、冷挤压和覆盖仲成形的冲压⼯艺和模具设计理论知识。
3、掌握塑料注射成型⼯艺及注射模设计的理论知识,会设计塑料注射模。
4、了解塑料的压缩成形、压注成形、挤出成形⼯艺及模具设计理论知识。
5、掌握模具成形表⾯的机械加⼯、特种加⼯及模具装配知识。
6、对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如快速模具制造技术、逆向⼯程技术)作⼀般性的了解。
(⼆)能⼒⽬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训练综合运⽤模具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和⽣产实际和解决实际⼯程问题的能⼒,进⾏塑料模具设计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的综合设计能⼒。
2、通过制定设计⽅案,综合运⽤所学知识对冲压⼯艺进⾏分析计算,正确设计冲压模具、确定尺⼨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的考虑制造⼯艺、实⽤和成型⼯艺参数等要求,达到了解和掌握模具的设计过程和⽅法。
3、进⾏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掌握模具设计的基本技能,进⼀步提⾼学⽣利⽤相关的技术资料、运算、绘图能⼒。
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设计资料(⼿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经验数据、进⾏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