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装配图与零件图的绘制(精)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11
模具结构图示(96页)一、引言模具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能够高效、精确地制造出各种形状的零件。
模具结构图示是理解模具设计、制造和使用的重要工具,它能够直观地展示模具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模具结构图示的内容,包括模具的基本组成部分、模具的结构类型以及模具的制造和装配过程。
二、模具的基本组成部分模具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模具本体、模具导向机构、模具加热和冷却系统、模具排气系统等。
模具本体是模具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模具的形状和尺寸。
模具导向机构用于保证模具在开合过程中保持稳定的对准,从而确保零件的精度。
模具加热和冷却系统用于控制模具的温度,以避免零件产生变形。
模具排气系统用于排除模具内部产生的气体,以避免零件产生气泡和缺陷。
三、模具的结构类型模具的结构类型包括单腔模具、多腔模具、复合模具等。
单腔模具只有一个模具腔,用于生产单一形状的零件。
多腔模具具有多个模具腔,可以同时生产多个相同或不同的零件。
复合模具由多个单腔模具组合而成,用于生产复杂的零件。
四、模具的制造和装配过程模具的制造和装配过程包括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和调试等步骤。
模具设计是模具制造的基础,它决定了模具的形状、尺寸和性能。
模具制造是将模具设计转化为实际模具的过程,包括模具材料的选择、模具加工和模具热处理等。
模具装配是将模具各个组成部分组装成完整模具的过程,需要保证各个部分的精度和稳定性。
模具调试是在模具装配完成后,对模具进行测试和调整,以确保模具能够正常工作。
五、模具结构图示的解读方法模具结构图示通常包含多个视图,如俯视图、正视图、侧视图等,以全面展示模具的立体结构。
在解读模具结构图示时,应识别各个视图的名称和方向,然后根据视图中的线条和符号理解模具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线条和符号通常代表模具的轮廓、尺寸、材料、热处理等信息。
模具结构图示中还会标注模具的关键尺寸和公差,以指导模具的制造和装配。
六、模具结构图示的应用领域模具结构图示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汽车、家电、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一、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绘模具结构图一、当把成品图调进模图时,成品图必须乘缩水。
(模具尺寸=产品尺寸×缩水)必须把成品图MIRROR(镜射)一次,即模圈里的成品图是反像的(成品是完全对称的除外)在前模,应把不属于前模的线条删除在后模,应把不属于后模的线修删除。
二、成品在模具里应遵循分中的原则,特别是对称的,成品如果不分中,到工场加工时很可能出错。
三、所有枕位之模具,枕位必须避开入水,无法避开时要加水口铁。
四、成品之间12—20mm(特殊情况下,可以作3mm)当入水为潜水时,应有足够的潜水位置,成品至CORE边15-50mm,成品至CORE的边距与制品的存度有关,一般制品可参考下表经验数值选定。
制品的厚度(mm)成品至CORE边数值(mm)2015—2020—3020—3030—4030—40﹥4050五、藏CORE(内模料)深度28mm以上,前后模内模料厚度与制品的平面投影面积有关,一般制品可参考下表,经验数值选定。
CORE料边至回针应有10mm距离。
制品平面投影面积前模内模料厚度A+型腔深度后模内模料厚度B+型腔深度SP、CMmmMm﹤77253277—1163238116—1543850154—1934464≧1935076CORE料宽度一般比顶针极宽或窄5—10mm,最低限度成品胶位应在顶针板内不影响落顶针,CORE料边至模胚边一般应有45—80mm六、当在一块内模料上出多个CAVITY时,内模料大小不超过200×200mm。
七、模内镶入模框中圆角一般取10mm,如要开精框时则取16mm或更大,铍铜模模内不倒圆角。
八、任何一种塑胶入水位置应避免从唧咀直行入型腔。
九、镜面透明之啤塑(K料、亚加力、PC等)应注意,冷料井入水流量及入水位置不能直衡(冲),一般作成“S”型缓冲入水,扇形浇品,使成品表面避免产生气级流雲。
(15)选模胚的一般原则:当模胚阔度在250mm(包括250mm)以下时,用工字型模胚口型,模胚阔度在250—350mm时,用直力有面板模胚(T型)。
四、模具图纸的绘制模具测绘完毕后要把测绘的零件图与装配草图进展整理, 绘制出正规的总装配图与零件图。
在绘制模具装配图时, 初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图面紊乱无条理、构造表达不清、剖面选择不合理等, 还有作图质量差如引出线重叠穿插、螺销钉作图比例失真, 漏线条等错误屡见不鲜。
上述问题除平时练习过少外, 更主要的是缺乏作图技巧所致。
一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 这些错误均可防止。
1. 装配图的画法:绘制模具装配图最主要的是要反映模具的根本构造, 表达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 包括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
从这个目的出发, 一张模具装配图所必须到达的最起码要求一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或部件〕不能遗漏。
不管哪个模具零件, 装配图中均应有所表达;二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位置及与其它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应明确。
在模具装配图中, 除了有足够的说明模具构造的投影图、必要的剖视图、断面图、技术要求、标题栏和填写各个零件的明细表等外, 还有其他特殊的表达要求。
现将模具装配图的绘制要求做一总结, 具体如下:〔1〕总装图的布图及比例1)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GB14689—1993〕2)可按模具设计中习惯或特殊规定的制图方法作图尽量以1: 1绘图, 必要时按机械制图要求比例缩放a)冲压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 b)塑料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2〕模具设计绘图顺序1)主视图绘制总装图时, 先里后外, 由上而下, 即先绘制制件的零件图、凸模、凹模。
俯视图将模具沿冲压或注射方向“翻开〞上〔定〕模, 沿冲压或注射方向分别从上往下看“翻开〞的上〔定〕模或下〔动〕模, 绘制俯视图。
主、俯视图一一对应画出。
左、右视图当主、俯视图表达不清楚装配关系时;或者塑料模具以卧式为工作位置时, 左、右视图绘制按注射方向“翻开〞定模看动模局部的构造。
〔3〕模具装配图主视图要求1〕在画主视图前, 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 然后选用适宜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的空白, 不要画得“顶天立地〞, 也不要画得“缩成一团〞。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一、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一.模具图中的画法主要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规定绘制,考虑到模具图的特点,允许采用一些常用的习惯画法.1.实心零部件、紧固件,均按不剖绘制。
2.两相邻的接触面规定只画一条线,但当两相邻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时,即使间隙很少,也须画出一条线。
3.两相邻零部件的剖面线的倾斜(45°)方向应相反。
4.模具装配图的布局一般主视图在左上角。
习惯上把动模作为俯视图。
在俯视图中可绘制动模和定模各一半的视图(需要时再绘制其他视图)。
5.塑件(红色表示)绘制成剖视图或断面图,并作剖面线,动、定模等可以不作剖面线。
6.外形倒角可以不绘制。
7.有装配间隙应绘制双线。
8.视图右下角(最好的右下角)或左下角为基准角,并以偏移的导柱孔为基准角(并按图1−9画上基准角符号)。
9.在模具中,大多数习惯采用简化画法画绘制弹簧,用双点划线表示.当弹簧个数较多时,在俯视图中可只绘制一个,其余只绘制窝座示意。
10.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各组孔可用涂色、符号、阴影线区别。
11.同一规格、尺寸的内六角螺钉和圆柱销,在模具总装配图中的剖视图中可各画一个,引一个件号,当剖视图中不易表达时,也可从俯视图中引出件号。
内六角螺钉在俯视图中用双圆表示(螺钉头外径和窝孔),圆柱销在俯视图中用单圆(并在1/4圆内图黑)表示,当剖视位置比较小时,螺钉和圆柱销可各画一半。
在总装配图中,螺钉过孔一般情况下要绘制出。
12.当螺钉、定位销零件用虚线表达时,不能用为件号引出线,可在其中心线处绘制引出线。
1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 4458. 2一1984)具体要求(1)基本要求1) 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将装配图中所有零、部件包括标准件在内,按一定顺序编号(图a)。
②将装配图中所有标准件的标记注写在图上,而将非标准件按一定顺序编号(图b)。
③装配图中序号编排的基本要求见图7-1。
模具图绘制流程一、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在非主要零件图上先标注配合尺寸,后标注全部尺寸。
模具设计(含精度设计)课程实践设计指导书1 课程实践设计的性质与目的:(1) 性质课程设计是模具设计(含精度设计)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基础和专业知识的一次综合练习。
(2) 目的( 1 )使学生初步掌握塑料成型工艺过程和模具结构设计与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2 )使学生能够了解相关成型设备的结构和选用原则;( 3 )巩固深化所学的基础及专业知识,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4 )提高学生使用国标、手册和图册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的任务:(1) 拟定制件的工艺过程;(2) 设计塑料注射模,并绘制装配图、零件图的成套图纸 1 套(3) 编写设计说明书 1 份3 时间分配(1) 设计准备并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2) 拟定制件的工艺过程(3) 模具零件的结构设计,画装配草图(4) 画正式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5) 编写设计说明书4 设计原则(1) 保证成型合格的工件(2) 模具结构简单、寿命长、成本低且与生产批量相适应(3) 操作方便、安全5 设计前的准备:(1) 熟悉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2) 了解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材料等技术要求和生产量(3) 配备资料《模具设计指导书》。
从此资料中选择设备的类型、规格等,为模具设计作准备。
6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及方法(1)塑件分析(2)注射机的选用(3)模具设计的有关计算1)凹、凸模零件工作尺寸的计算2)型腔壁厚、底板厚度的确定3)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确定(4)模具结构设计1)塑件成型位置及分型面选择2)模具型腔数的确定,型腔的排列和流道布局以浇口位置设置3)模具成型零件的结构设计4)侧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5)顶出机构的设计6)拉料杆的形式选择7)排气方式设计(5)标准注射模架的选用按 GB/T12556.1-1990 选定模架 , 在模具零部件设计基础上初步绘出模具的结构草图。
(6)注射机参数校核1)最大注射量校核2)注射压力的校核3)锁模力的校核4)模具与注射机安装部分相关尺寸的校核,包括模具高度,开模行程,模座安装尺寸等几个方面的相关尺寸的校核。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其他金属材料成型技术课程模具装配图与零件图的绘制主讲教师:王嘉一、模具装配图的绘制模具装配图是拆绘零件图的依据,应清楚表达各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及固定连接方式。
模具总装图的一般布置情况如下图所示。
1.主视图主视图是模具总装图的主体部分,一般应画上、下模合模状态的剖视图。
主视图中应标注模具闭合高度尺寸,条料和工件剖切面应涂黑,以使图面更清晰。
2.俯视图俯视图一般反应模具下模的上平面。
对于对称零件也可以一半表示上模的上平面,一半表示下模的上平面。
非对称零件如果需要,上、下模俯视图可分别画出,均绘制俯视可见部分。
有时为了了解模具零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对未见部分用虚线表示。
俯视图与主视图的中心线重合,并标注前后、左右平面轮廓尺寸。
下模俯视图中的排样图轮廓线用双点划线表示。
3.侧视图、局部视图和仰视图这些视图一般情况下不要求画出。
只有当模具结构过于复杂,仅用上述主、俯视图难以表达清楚时,才有必要画出。
4.工件图工件图是经模具冲裁后所得冲件的形状和尺寸。
零件图应严格按比例画出,其方向应与冲裁方向一致,同时要注明零件的名称、材料、厚度及有关技术要求。
5.排样图对于落料模、含有落料的级进模和复合模,必须绘制排样图。
排样图的绘制方向应与操作时的送料方向一致。
6.标题栏和明细表标题栏和明细表应放在总图的右下角,总装图的所有零件(含标准件)都要详细的填写在明细表中。
标题栏和明细表的格式各工厂也不尽相同,下图的标题栏和明细表格式仅供参考。
7.技术要求技术要求中一般仅简要注明对本模具的使用、装配等要求和应注意的事项,例如冲压力的大小、所选设备型号、模具标记及相关工具等。
当模具有特殊要求时,应详细注明有关内容。
应当指出,模具总装图中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在实际设计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允许做出相应的增减。
二、模具零件图的绘制模具零件图是模具加工的重要依据,对于模具总装图中的非标准零件,均需绘制零件图。
冲压模课程设计及绘制装配图冲压模课程冲压模课程设计及绘制装配图设计及绘制装配图冲模图纸由总装配图,零件图两部分组成。
⼀个零件往往需多道⼯序,⽤⼏副模具才能加⼯完成,由指导⽼师指定⼀副模具进⾏设计。
为防⽌总装配图设计反复,应先画装配结构草图,经指导教师认可后,再画正式的总装配图。
总装配图应有⾜够说明冲模构造的投影图及必要的剖视,剖⾯图,⼀般主视图和俯视图对应绘制。
绘图时,先画⼯作零件,再画其它各部分零件,并注意与上⼀步计算⼯作联合进⾏。
如发现模具不能保证⼯艺的实施,则须更改⼯艺设计。
装配图的绘制除遵守机械制图的⼀般规定外,它还有⼀些习惯或特殊规定的绘制⽅法。
绘图的步骤如下:⼀. 布置图⾯及选定⽐例1. 图样幅⾯应符合国家标准(GB4457.1-84),基本幅⾯代号及尺⼨如下表2-2:表2-2 图纸基本幅⾯代号及尺⼨必要时允许将表中幅⾯的⼀边加长(1号及0号幅⾯允许加长两边),其加长量根据需要确定。
⼀般常⽤1号图纸绘制装配图即可,必要时亦可⽤0号图纸。
绘图时先将图纸及标题栏的外框线按规定绘出,这样在图纸上所剩的空⽩图⾯即为绘图的有效⾯积。
2. 绘图⽐例最好取1:1,这样直观性好。
⼩尺⼨模具的模具图可放⼤,⼤尺⼨可以缩⼩,但必须按照机械制图要求缩放。
⼆. 模具总装配图模具总装配图的⼀般布置情况如图2-21. 视图⼀般情况下,⽤主视图和俯视图表⽰模具结构(图2-3)。
主视图上尽可能将模具的所有零件剖出,可采⽤全剖视或阶梯剖视,绘制出的视图要处于闭合状态或接近闭合状态,也可⼀半处于⼯作状态,另⼀处于⾮⼯作状态(图2-4)。
俯视图可只绘出下模或上,下模各半的视图。
有必要时再绘⼀侧视图以及其它剖视图和部分视图。
图2-2在剖视图中所剖切到的凸模和顶件块等旋转体时,其剖⾯不画剖⾯线;有时为了图⾯结构清晰,⾮旋转形的凸模也可以不画剖⾯线。
条料或制件轮廓涂⿊(涂红),或⽤双点画线表⽰。
2. ⼯件图和排样图⼯件图是经模具冲压后所得到的冲压件图形。
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第二节注塑模具装配图的习惯画法和规定要求一.模具图中的画法主要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规定绘制,考虑到模具图的特点,允许采用一些常用的习惯画法.1.实心零部件、紧固件,均按不剖绘制。
2.两相邻的接触面规定只画一条线,但当两相邻零件的基本尺寸不相时,即使间隙很少,也须画出一条线。
3.两相邻零部件的剖面线的倾斜(45°)方向应相反。
4.模具装配图的布局一般主视图在左上角。
习惯上把动模作为俯视图。
在俯视图中可绘制动模和定模各一半的视图(需要时再绘制其他视图)。
5.塑件(红色表示)绘制成剖视图或断面图,并作剖面线,动、定模等可以不作剖面线。
6.外形倒角可以不绘制。
7.有装配间隙应绘制双线。
8.视图右下角(最好的右下角)或左下角为基准角,并以偏移的导柱孔为基准角(并按图1−9画上基准角符号)。
9.在模具中,大多数习惯采用简化画法画绘制弹簧,用双点划线表示.当弹簧个数较多时,在俯视图中可只绘制一个,其余只绘制窝座示意。
10.直径尺寸大小不同的各组孔可用涂色、符号、阴影线区别。
11.同一规格、尺寸的内六角螺钉和圆柱销,在模具总装配图中的剖视图中可各画一个,引一个件号,当剖视图中不易表达时,也可从俯视图中引出件号。
内六角螺钉在俯视图中用双圆表示(螺钉头外径和窝孔),圆柱销在俯视图中用单圆(并在1/4圆内图黑)表示,当剖视位置比较小时,螺钉和圆柱销可各画一半。
在总装配图中,螺钉过孔一般情况下要绘制出。
12.当螺钉、定位销零件用虚线表达时,不能用为件号引出线,可在其中心线处绘制引出线。
13.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GB/T 4458. 2一1984)具体要求(1)基本要求1) 装配图中所有的零、部件都必须编写序号,通常有两种方法:①将装配图中所有零、部件包括标准件在内,按一定顺序编号(图a)。
②将装配图中所有标准件的标记注写在图上,而将非标准件按一定顺序编号(图b)。
第四章模具组装图绘制第一节组装图绘制前的准备塑料模具组装图,通常主要由“上模平面图”、“下模平面图”以及“侧面剖视图”构成,习惯上一般对于较小型的模具,都放在同一张A1规格的图纸上,如果是属于较大型的模具,则采用更大的图纸或各视图分开绘制即可。
1、熟读成形品图纸当设计者接到成形品图纸要进行模具设计时,应该缜密地剖析各尺寸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尺寸的公差允许情况,特别是务必详细研究图纸的注解说明,因为有很多共性的要求并未在各尺寸中逐一注明,因为有很多其性的要求并未在各尺寸中逐一注明,通常这种注解大都位于图纸的标题栏的上方或者附近的适当部位。
图纸上未注明公差的尺寸,一般都以图纸附记的公差表的范围为准,如果图纸上并未附记上述公差表,则以行业认可通行的公差标准为准。
2、复制成形品图纸以备应用自客户手中得来的成形品图纸原件应该视为重要原稿,切勿直接作为厂内的加工流程用,以致日后污损或丢失造成不可弥补的遗憾,为此,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复制若干份以备应用。
通常,A3(含)图纸规格以下可用影印机复制,A2(含)以上规格,如为透光纸类可采用晒图机,但如果是透光性差的普通纸质的话,则必须采用较为少见的大尺寸影印机复制。
通常,所需复制的份数如下:A、正面复制图面(1:1)1份。
设计单位存盘用(1:1)1份。
制造单位用B、反转复制图面(1:1)1份。
设计者使用前述B的反转复制图,是将原稿正面镜射反转再予以复制,制作方法是复制一张正面的透明复制图,再将此透明复制图的背面反转至正面后,再以晒图或影印的方式复制出来。
如果原稿本身的透光性良好,则没有必要制作透明复制图,只要直接反转再予以复制即可。
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模具上的一切成形部位的尺寸在模具图面上必须是这种状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复制图,最好统一缩放成1:1的比例,这在随后的模具设计过程中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益处,尤其是采用手工绘图的设计者。
3、加注附加材料收缩率尺寸成形品在注射成形后,必然会根据一定的比率缩小,因此除了原有的尺寸值之外,必须要再预加一定的收缩比率,这样才能在注射成形后得到原成形品图纸所要求的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