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大纲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大纲版)一、(12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龃龉(yǔ)系鞋带(xi)舐犊情深(shi)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揭疮疤(chuāng)按捺不住(nài)大相径庭(jing)D.霰弹(xiàn )涮羊肉(shuàn)以儆效尤(jǐng)纵横捭阖(bì)2.(3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3.(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4.(3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试卷诗歌鉴赏试题解析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1)(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答案】(2)(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答: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2012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解读靖西中学语文组姜有荣一、识别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一)地位和作用字音题往往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第一道菜”,属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内容部分的一个知识点,是高考语文第一卷的第一题;字音属于五种能力层级中的识记,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是难度小、应拿分的题。
(二)今年与去年相比该考点的异同2011年考纲与2012年考纲相比,该考点的表述都没有变化,均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也就是说考查范围主要在2500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内。
(三)近三年高考主要考查内容1.考查内容09、10、11年全国卷1都考查了字音题,形式为选择题,词语和成语相结合,要求选全都正确的一项。
09年字音题涉及多音字如宁、翘、冠、呱、横、倒、创,形声字如梵、菁、链等,形似字、习惯性误读字如拈花惹草、请帖等。
2010年高考主要考查了多音字如蚌、行、宿、轧等,常见误读字解剖.(pāo)、莘莘学子,难读字如巨擘.(bò)、补苴jū罅.漏等。
2011年字音题涉及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难读字、统读字等,A项中“一丘之貉”的“貉”读“hé”,不读“luò”(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也读“háo”(貉子,“貉”的统称),口语读音。
B项中“凹陷”的“凹”读“āo”,属书面语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wā”(多用于地名、人名,如贾平凹),属于口语读音。
C项“咀嚼”的“咀”读“jǔ”,不读“zǔ”(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zuǐ”(义同“嘴”,如山咀、壶咀儿);“饕餮大餐”中的“餮”读“tiè”,不读“tié”(没有这个读音),属于难读字。
D 项所有读音都正确,属于难读字。
可见,考查重点是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习惯性误读字等。
2.2012年高考字音命题备考策略(1)明确复习范围。
复习时要以《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和高中语文课本注释里出现的字音为线索,对里边的字、词要会读,读准。
2012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一、考试性质上海市语文科高考是为高校招生而进行的选拔考试。
它的指导思想是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对象为2012年全日制高中阶段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高考语文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
试题分阅读、写作两部分对学生进行测试。
三、考试内容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要求,结合现行的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确定以下为考试内容。
1.识记与理解1.1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1.2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1.4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5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
1.6用现代汉语解释文言句子。
1.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2.分析与综合2.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2.4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与评价3.1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3.2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3.3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4.表达应用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的应用文。
4.1审题立意4.1.1准确把握题意。
4.1.2主旨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4.1.3选材恰当、内容充实。
4.1.4力求有新意.4.2结构布局4.2.1结构完整,布局合理。
4.2.2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3语言表达4.3.1语言通顺、准确,生动、得体。
4.3.2合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3.3书写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四、考试细则1.考试形式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试卷分为试题和答题纸两部分。
考生答题必须将答案全部做在答题纸上。
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分类解析---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2012年高考语文题(大纲版)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郭浩传》)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D. 时其半度,可击也。
???????? 时:等候【答案】A【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抵牾.(w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2012年湖北高考大纲语文科解读监利中学:邹兰光(附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古诗文背诵40篇)一:表述上的改变1:适应新课改要求,在考核要求上更突出鉴赏与评价能力(对审美能力的重视),另外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对创新能力的强调)。
2:字音字形的考点突出“常用”“规范”二词。
3:修辞考点特补“反复”。
4:突出了“简明连贯得体”淡化了“准确鲜明生动”。
5:文常部分舍弃了“文学体裁”考点,增加了“名著阅读中情节和人物”。
6:文言虚词更突出“意义”。
7:现代文阅读首先突出的是“论述类文本阅读”,其中考点一改“词语含义”为“概念含义”,同时舍弃了“推断与想象”。
8:文学类文本阅读被单独设项,同时“小说”被提前,在考点中更突出了“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
9:实用类文本阅读把传记和新闻二者提前突出,并强调“社会功用”“人生价值”“时代精神”。
10:写作要求中改“书写规范”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并改“错一字扣一分”为“错三字扣一分”。
11:试卷结构改语言表达运用27分为24分,古诗文阅读改31分为34分,现代文阅读改30分为29分,文常该分为3分。
12:题型特补了古文断句题。
二:考题猜想与注意点1:字音字形会合题考查,要重点关注“现代汉语审音表”“现代汉语规范字表”2:标点不会单独设题考查3:针对“简明连贯得体”的突出和“准确鲜明生动”的淡化了,修改题,排序题等老题型会重出江湖,仿写,拓展,图文转换等题型会淡出视野。
4:依据赋分,文常会设选择题考查,作家作品情节人物各一选肢5:必有断句题3分,材料来自原文。
名句默写会是4分。
6:论述类文本阅读会是社科文阅读,不会出现主观题,共9分。
7:小说散文,尤其是小说应被重点关注。
材料的选择上应关注“民族”“人文”,设题上应关注“反复”的表达技巧(这也是老考点了)。
8:语言表达题要重点关注传记节选或新闻材料的人物与事情的点评,从中考查学生的价值观时代感和人文素养。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汇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1)【答案】(4分)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7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答案】(4分)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试题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以及表达技巧的赏析。
【解题思路】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思远人,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从词的每一个意象上去思考,联系作者的思念之情去作答即可。
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_基础知识专题(一)高考语文2014-07-28 19:092012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基础知识专题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抵牾.(y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答案】B【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须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项悚sǒnɡ C项牾 wǔ D项辗zhǎn 注意错误均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项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意思说反了,应为“不负众望”。
望文生义。
B项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
形容对象错了。
C项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真题及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注意事项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 攫取juã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âC.抵牾ǔ横亘gân 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ã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答案B解析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答案D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也泛指文学作品对人的描写十分生动渐入佳境指状况渐好或兴趣逐渐浓厚三项均不符合语境D项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也形容清凉舒适解析A不但还联结的内容无关联性且这组关联词一般表递进关系而本例中还后面的内容与他在英语国家工作无直接关系B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应为酝酿出台执行D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与就业压力无关联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民间的书写者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荼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在中唐之前茶字写作荼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答案C解析与句末关联紧密的应为3排除D以4或6开头均显突兀排除AB故选C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a name=baidusnap0></a>相思</B>》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答案C解析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答案A解析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答案B解析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己停止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解析冒不顾顶着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答案A解析只123为奋勇抗击金人4为战果5为平乱6为战果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答案C解析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第Ⅱ卷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译文答案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译文答案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注〕修睦晚唐诗人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答案翻思由实写到虚写从眼前景写到春日景体现了不同的季节作用对比表强烈的感受解析略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答答案对比突出对落叶的感叹解析略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一小题计分5分1 非能水也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答案假舟楫者--而绝江河善假于物也纷纷暮雪下辕门轮台东门送君去岑参《白雪歌送武门判官归京》答案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雪满天山路2月出于东山之上白露横江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答案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答案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五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经历沧桑时间冲刷分析略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答答案当前的现实和文学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以前革命作家群那段历史已趋遗忘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答答案感悟到文章与道义共存想到革命的文学青年与鲁迅文章一起不朽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答答案文字利用的工具写文章的人写作对象说明略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一波三折曲折行文最终感悟而解脱归于平静清澈六15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8从整个文段来看下面划线的三个句子在语言表达上都有问题请予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衔接自然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修改后的句子每句都不得超过15个字6分我的朋友老王人称戏痴自号梨园客由于用客来称呼可见不是戏曲界的专业人士但是凡说起他②他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他特别爱听戏爱唱戏后来还成了有名的票友他退休后又热衷于戏曲资料的收藏买剧本集唱片淘剧照等忙的不亦乐乎③还有700余份戏单是他搜集的而且都是上个世纪的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由客可知不是戏曲界专业人士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在戏曲界人人都知道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还搜集了700余份上世纪的戏单19.请在下面划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 20个字3分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们欣赏与评价音乐主要看它是否有深度20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略七60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妈妈说你不是没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略。
2012年高考语文各地阅读题解析高考阅读06-25 20412012年高考语文各地阅读题解析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
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
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
”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
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
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
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
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
《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
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
”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
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
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2012高考语文分类汇编之诗歌鉴赏(2012全国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了秋雨之后落叶的情态,而第二联中“思”与“信”的主体是落叶,使落叶人格化。
第二联插入一、三两联之间,使得全诗富于变化,别具情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思”、“信”两字作用的.给2分;答出使全诗富于变化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一些分。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采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出构成对比的,给2分:能简要分析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借助注释,准确把握。
(2012全国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
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作者的情况,准确把握。
从题目上可以看出(思远人),可以看出是一首思念怀人之作;在写法上,借秋景、飞云、归鸿等意象来表现这一情感。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语文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
必考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2.表达应用 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A
(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家和代表作
(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E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别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1.基础等级D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书写规范(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标点正确2.发展等级D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