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91.50 KB
- 文档页数:30
乙肝疫苗接种知识培训一、疫苗针对疾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感染肝脏引起的以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传染性疾病。
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常见乏力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右上腹疼痛,部分患者可见黄疸、发热,伴肝功能损伤。
肝实质细胞炎症损伤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
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的病死率分别占30%和45%。
它给病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目前乙肝尚无根治方法,因此预防乙肝非常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包括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儿童自身缺乏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传播途径:一是经血液传播。
主要包括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针头、非严格消毒的针灸、牙科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文身、文眉、穿耳眼、做双眼皮、刮面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二是母婴传播。
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
如不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约有4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约有9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三是性传播。
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乙肝病毒。
二、疫苗简介我国现批准上市的乙肝疫苗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两种,剂量分10μg、20μg和60μg 三种。
还有一种是甲乙肝联合疫苗。
推荐为1岁及以上甲肝、乙肝易感者,接种3剂,0、1、6个月各接种1剂,肌内注射,推荐需要终身接受血液制品治疗的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接触的工作人员、静脉注射吸毒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等感染高风险人群接种。
三、疫苗作用对免疫功能正常者,全程足量完成乙肝疫苗3剂接种程序后1-3个月检测血清抗-HBs≥10 mIU/mL,是疫苗接种防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可靠标志,具有长期保护作用。
培训内容教案一、乙型肝炎疫苗的作用机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个体,全程免疫乙肝疫苗后(CHO乙肝疫苗每支有10ug和30ug,酵毒乙肝疫苗每支有5ug和20ug),机体产生了较高滴度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这种特异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能够将侵入到机体内的HbsAg中和掉,而不发生显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乙肝病毒表面抗体的滴度必须≥10mIU/ml,才能达到有效的抵抗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
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否会引起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不会引起乙肝的,因为乙肝疫苗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仅有抗原性。
乙肝疫苗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和严格,经纯化和灭活后的乙肝疫苗,还要经过几十项检测和检定,证明绝对安全有效后,由质量检定部门发出合格报告才能使用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部位、接种剂量、接种禁忌、接种时间1:一般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异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其临床表现和强度随疫苗而异,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机体差异略重外,多轻微,反应过程是一过性而不是持久性的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无后遗症。
2:一般反应强度: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全身反应:轻度:发热37.1——37.5 中度:发热37.6——38.5 重度:≥38.6局部反应:弱反应:红肿直径≤2.5cm 中反应:红肿直径2.6——5.0cm 强反应:红肿直径>5.0cm治疗:发生轻度全身反应时加强观察,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必要时适当休息,多喝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民其他疾病。
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高热不退或伴有其他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病情,必要时送医院观察治疗。
局部反应:轻度局部反应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
应报告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癫、血小板减少性紫癫、Arthus反应、血管性水肿、其他过敏反应)多发性神经炎、臀丛神经炎、癫痫、脑病、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卡介苗接种异常反应(卡介苗淋巴炎、卡介苗脊髓炎、全身性播散性卡介苗感染)、局部化脓性感染(局部脓肿、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全身性化脓感染(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晕厥、癔症、群发性癔症、任何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死亡、群体性反应或引起共众高度关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