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典故
- 格式:docx
- 大小:3.43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十九首中的典故,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些典故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生、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洞察。
首先,古诗十九首中有很多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古代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传说之一。
诗中描述了牛郎织女在银河两岸相望,只有在每年的七夕才能短暂相聚的情景。
这个典故不仅表达了人世间无数思妇怀念远役丈夫的心情,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命运无奈的深刻理解。
其次,古诗十九首中还有一些关于求仙、修道的典故。
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修炼成仙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描述了各种神秘的修炼方法和神仙境界,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此外,古诗十九首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现实的典故。
这些典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人情冷暖等。
诗中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述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人生真谛的探索。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的典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典故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生、爱情、社会等方面的独特视角。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思想,也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含有典故的诗句有哪些典故的诗句大全前言相对文章来说,诗词篇幅短小,想用最少的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内容和思想就比较难。
因此适当地用典就成了古诗词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诠释”用典”是这样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意思是以古代的故事来说明今天的事,用相似的事例来表达诗中的含义。
用典也要注意尽量避免用生僻的典故,以免造成读者的理解障碍;同时也要注意不可用典太多,成为点鬼薄或者掉书袋。
如果让您列举前10个最常见的典故您会推选哪些呢?下面老街就列举10个我以为唐诗中最常见也是必须知道的典故,您看看是不是有道理。
既然是唐诗中的常见典故,那么至少是隋朝以前的故事了。
一、宋玉悲秋宋玉悲秋典出宋玉的名篇《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时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和宋玉。
关于宋玉的身世有几种说法,晋代习凿齿在《襄阳耆旧传》中说:宋玉者,楚之鄢人也,故宜城有宋玉,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
宋玉的作品有《九辩》《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神女赋》等。
除了宋玉悲秋以外,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巫山云雨等典故都出自宋玉的作品。
关于宋玉悲秋的诗词最有名的大概是杜甫《咏怀古迹·其二》了: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二、鸿雁传书鸿雁传书典出《汉书·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汉朝想要回苏武,匈奴人撒谎说苏武死了。
没想到汉使后来用了一计,说皇帝得到一只被射下来的大雁,雁足上有苏武的书信,就这样把苏武要了回来。
初中语文古诗典故汇总一、木兰诗中的典故木兰诗可是咱初中语文里超经典的古诗呢。
木兰代父从军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个大典故啦。
出处就是这首诗啦,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最著名的代表作。
木兰这姑娘,为了父亲,女扮男装去从军。
注释方面,像“唧唧复唧唧”里的“唧唧”是叹息声的意思。
翻译过来呢,就是木兰对着门在那儿不停地叹息。
赏析这首诗呀,它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善良的巾帼英雄形象,打破了传统上对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
作者虽然不详,但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征兵制度等情况。
二、“桃花源”典故这个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过桃花源记在初中语文里也算跟古诗沾边啦。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美好的地方。
出处就是东晋陶渊明的这部作品啦。
注释里,“阡陌交通”的“阡陌”指田间小路。
翻译就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赏析的话,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个性洒脱。
三、“床前明月光”中的典故李白的静夜思里的这一句大家都熟得不能再熟了。
这首诗的出处就是唐代李白的诗集啦。
这里虽然没有特别复杂的典故,但它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意境。
注释的话,“床”可能是指一种坐具,而不是现在睡觉的床。
翻译就是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地上。
赏析起来,短短几句就把那种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白呢,那可是唐代超级有名的大诗人,号称“诗仙”,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四、“东风不与周郎便”典故这是杜牧赤壁里的诗句。
典故说的是赤壁之战,出处当然是唐代杜牧的这首诗啦。
注释里,“周郎”指周瑜。
翻译过来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赏析呢,杜牧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假设性描写,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的诗多讽喻时事。
五、“海日生残夜”典故来自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出处就是这首诗啦。
注释中,“次”是停泊的意思。
翻译为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
赏析的话,这句诗写出了新旧交替的哲理美。
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汇编古诗词中常借用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古诗词100个常用典故汇编,一起来看看吧。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作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垒雪,碧鲜似染苌弘血。
”温庭筠《马嵬诗》:“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成碧草愁。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使
诗词更加丰富多彩,还让读者能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下面
是一些初中语文古诗词中常见的历史典故。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作品,通
过描写登临鹳雀楼,回望故乡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典故指的就是黄河与山脉的关系,意味着黄河经过山脉奔流入海。
2. 《静夜思》: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作品,通过描写夜
晚的宁静和自己思念的对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其中,"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典故来自《史记·孟母三迁》中的故事,指的是孟母在晚上看到孟子前额的霜迹,意味着孩子将来会出人头地。
3. 《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通过描
述夜晚在牛渚的船上的情景,表达了对旧时辉煌的怀恋之情。
其中,"戍楼西顾,百尺竿头,更催射楔销金锁"的典故来自魏晋时期的诗
人佚名《登岳阳楼》中,指的是楚怀王在登岳阳楼时望见的楚汉相
争的景象。
4. 《登高》: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作品,通过描写
登山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其中,"昔日龙舟向东流"的典故来自《左传·宣公十一年》中的故事,指的是楚国为了对抗齐桓公发起的龙舟战役。
这些古诗词中的历史典故不仅让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涵,还能
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古诗词多个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诗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常被用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类文学作品。
古诗词中有很多典故,这些典故使得古诗词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得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诗词中的一些典故吧。
1.《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红楼梦》是中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是古诗词的一个经典之作。书中描述了一个贵族家族的故事,林黛玉是这个家族的一个庶出女儿。她进贾府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归宿,贾府的祖宗贾演是她的祖父。
林黛玉进贾府时,正好是大观园的花香四溢,她被贾府的景色所吸引。她感慨万千,所作了一首《桃花行》表达自己的感慨。这首诗中有一句“林黛玉进贾府,如花似玉照清辉”,形象地描述了林黛玉的美好形象。
2.《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水浒传》是中国古代一部流行的小说,讲述了108位好汉的故事。其中,鲁智深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故事经常被引用来形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
倒拔垂杨柳是鲁智深的一个经典故事。故事中,鲁智深因为拳打镇关西,被发配到二龙山。他气不过镇关西,便倒拔垂杨柳,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故事中有一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花重道高增气力”,形象地描述了鲁智深的力量和气概。
3.《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历史小说,讲述了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创建蜀汉的故事。其中,三顾茅庐的故事尤为著名。三顾茅庐是指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在故事中,刘备为了请教诸葛亮出谋划策,三次上山访求诸葛亮。最终,诸葛亮出山相助,为刘备出谋划策,使他成功建立了蜀汉。
这个故事中有一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相助”,形象地描述了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出山相助的经过。
4.《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神话小说,讲述了孙悟空等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经的故事。其中,大闹天宫的故事尤为著名。
高三语文导学材料古诗词中常用122个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碧血:《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古诗中的典故的诗句1.桃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后世用桃花源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或指理想的境地。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深浅。
——刘长卿《石围峰》2.云雨先秦宋玉《高唐赋》写,“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
为高唐之客。
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
’王因幸之。
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世用“云雨”指男女欢会。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其二》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李贺《湘妃》3.蓬莱《史记·八书·封禅书》中记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泛指仙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今来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莱不是仙。
——杜牧《偶题》4.沧浪《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后遂以“沧浪”指此歌。
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李白《送储邕之武昌》既怜沧浪水,复爱沧浪曲。
——刘长卿《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5.折桂《晋书·列传·第二十二章》中,“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后因以“折桂”谓科举及第。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支。
——罗隐《和禅月大师见赠》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
——孟浩然《送别崔寅亮下第》6.陶令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为陶潜。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杰出的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后指辞官归隐田园。
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
——李白《赠崔秋浦三首》归人须早去,稚子望陶潜。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谎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6、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7、青鸾:《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如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
底蕴而备受推崇。
其中,古诗词中常常使用典故来丰富表达,增加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古诗词用典的例子。
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描绘长江壮阔景色的诗作,其
中使用了典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阳光西下和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二、宋代诗人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中使用了典故“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语响”来表达崇拜和思念之情。
这句典故描绘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用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推崇之情。
三、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使用了典故“黑云
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来描绘大自然的变幻和船行江上的情景。
这句典故生动地比喻了乌云密布的天空和倾盆大雨,增加了诗句的意境和感染力。
四、清代文人袁枚的《聚贤庄·中有医者鑑》中使用了典故“医者无故受
人恩,岂能遑听掌上言”来表达医者坚守职业道德的精神。
这句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医者应当尽心尽责、不枉其职的职业操守,表达了作者对医者的敬意。
以上是几个古诗词用典的例子,通过引用典故,这些诗句融合了历史和现实,
增添了诗作的文化内涵和韵味。
这种运用典故的写作技巧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智慧体现,也为后人提供了优秀创作的范例。
古诗中的典故是指古诗中引用的历史故事、传说或者寓言等。
这些典故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使古诗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典故:
1. 煮豆燃萁:这个典故来自曹植的《七步诗》,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类社会中的内部斗争和分裂。
2. 画龙点睛:这个典故来自张僧繇的画龙点睛传说,比喻在事物上加上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细节,使得事物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3. 精卫填海:这个典故来自《山海经》,讲述了一个名叫精卫的小鸟为了填平大海,每天从山上叼着小石头和树枝投入海中,不怕困难和艰辛。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毅力和决心。
4. 吹箫引凤:这个典故来自传说中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和箫史的故事,两人共同演奏箫乐,引来了凤凰。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美妙的音乐和和谐的夫妻关系。
5. 破釜沉舟:这个典故来自秦末战争时期,项羽为了激励士气,下令破釜沉舟,表示不胜利不回头。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为了达到目标而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6. 桃李满天下:这个典故来自唐代宰相狄仁杰的故事,他为官清廉,且门下学生很多,遍布天下。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的辛勤耕耘和丰硕的成果。
7. 梦笔生花:这个典故来自李白的故事,传说他梦中得到了一支生花的笔,从此文思泉涌,才华横溢。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文人的灵感和才华。
8. 闻鸡起舞:这个典故来自《晋书·祖逖传》,讲述了一个叫祖逖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的故事。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人的勤奋和进取心。
9. 孟母三迁:这个典故来自《孟子·离娄上》,讲述了一个为了让儿子受到好的环境影响而多次搬家的故事。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10. 雪中送炭:这个典故来自南宋时期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张三的人在寒冷的冬天给一个快要冻死的人送去一桶炭火。
这个典故常常被用来形容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