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古代茶文化4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7
中国传统茶文化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1、神农说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
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
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情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2、西周说道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这一记述说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稀有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
《华阳国志》中还记述,那时并且就存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3、秦汉说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
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舍中存有客。
提壶行及酤。
汲水并作哺。
涤杯整案。
园中忽蒜。
斫苏切脯。
筑城肉臛芋。
脍鱼炰鳌。
要烧尽具。
哺已砌藏。
舍后存有一棵。
当裁作船。
上至江州。
进到煎主。
为府椽谋一大笔钱。
推纺恶败。
蠢索绵亭。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中国的传统茶文化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有哪些?为此由店铺为大家分享中国的传统茶文化,欢迎参阅。
中国茶文化也称为茶道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的特色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陆羽的笔下,饮茶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
”饮茶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的品茗意境。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
而道、佛两家所宣传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稳定。
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
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茶文化形成于唐朝,发展与宋朝。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介绍(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
“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
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
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
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
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
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
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在北宋中后期,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1)点茶道形成与流行点茶道形成于五代宋初,流行于两宋时期,鼎盛于北宋徽宗朝。
宋徽宗《大观茶论》序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尤团凤饼,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
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国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中国传统茶文化 1茶是多年生常绿本植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听说是我们中国最早利用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
目前资料表明,全国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野生大茶树。
一走进茶厂,就看见一排排整齐的茶树,茶叶密密麻麻,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披针形。
茶叶的边有细锯齿,嫩叶的`背面有毛茸茸的毛,不仔细观察还发现不了呢!种子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的像南瓜,有的像葫芦,还有的恰似盛开的莲花。
茶花在空闲的时候便开花,今天我们看到的茶花是白色的也杂有黄色。
“白色的花朵皎洁朴素,象征着茶花纯洁无私。
”别以为只有人才有名字,茶也有名字。
有的是根据样子来起的,如瓜片.珠茶.眉茶.碧螺茶.蟠毫.竹叶青.绿牡丹。
有的是根据产茶的山川名胜来取的像:望海茶.瀑布仙茗等。
有的是根据色泽形状方面来起的如:曲豪.雪峰.银毫。
还有的是根据采茶时期来取的,如明前茶.雨前茶.春茶 .夏茶和秋茶了。
中国传统茶文化 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
茶被古人当做饮品,每年清明节新茶初上时,古人还要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邻居争相围观,就像如今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古人爱喝茶,茶的品种也很多,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
杭州有许多茶楼,大家可以随处品到各色茶,还可以欣赏到典雅的茶艺表演。
作为杭州人,我也初学了龙井茶的茶艺。
龙井茶的`冲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热水冲烫茶杯,讲究的是一尘不染,至清至洁。
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龙井茶,倒入少许80度左右的热水,讲究的是润茶。
中国古代茶文化1.茶源与茶缘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菜、制茶、饮茶均起源于中国。
茶原产于以大娄山为中心的云贵高原,后传入蜀。
周武王伐纣时,西南诸夷从征,蜀人将茶带入中原地区,故周公知茶。
《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
”古代“荼”(tu)字与“茶”字通。
《神农本草经》成书时间学术界有争议,大体上书,该书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
西汉宣武神爵三年(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有“武阳买茶”和“烹茶尽具”两项条款。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扬雄均系蜀人。
《舆地纪胜》、《四川通志》亦载,蒙山在西汉时已经开始种茶。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和湖北江陵马山西汉墓的考古挖掘中,均有茶叶出土。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可以得出结论,早在西汉时期,茶已由云贵高原经四川盆地沿长江东下。
长江流域的土壤和气候都很适于种茶,故东汉时期已有名士葛云在浙江天台山设立“茶之圃”的记载。
和茶最早结缘的是文土、雅土、隐士和僧人。
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逸”和“闲”。
茶的这些“知音”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以降,清淡家、道家、释家……均有饮茶之风。
唐朝的陆羽集茶之大成著《茶经》,茶文化开始形成。
由于茶的产地在南方,故茶文化首先在长江流域形成,然后向南北辐射。
从总体上讲,茶文化中心一直在南方,这不仅是茶的产地在南方所决定的,也是唐以后我国经济、文化发达之区由黄河流域南移至长江流域所决定的。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气候寒冷,茶树不宜生长,但北方人亦嗜酒,中州、三晋、齐鲁、燕赵之地,虽不产茶,但茶文化也各有千秋。
漠南、漠北、漠西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对茶更是情有独钟。
《新唐书·回纥(he)传》中就有回纥人朝驱马市茶的记载。
宋元明清均有“茶马互市”,草原上的奶茶飘香,也象征着民族和睦国家昌盛。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但飞鸟难逾的崇山峻岭却挡不住茶马古道的通畅。
藏胞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生活都离不开茶,有酥油茶的地方也就会有歌声和诵经声。
中国的茶文化知识
中国的茶文化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茶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形态。
2. 茶的分类:中国茶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红茶、黑茶、白茶、黄茶和普洱茶。
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吸引着不同的人去品尝。
3. 茶具:中国人喝茶时采用的茶具也非常精美,有茶壶、茶碗、茶杯、茶托、茶盘等等。
这些茶具的材质多样,有陶瓷、紫砂、玻璃等,形态各异,满足了各种茶叶的冲泡需求。
4. 茶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制茶、品茶、赏茶、谈茶,来体会和追求和谐与美的生活方式。
中国的茶道强调的是“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和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能够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5. 茶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茶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和文化追求,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和工艺美术特点。
茶文化中的“清”既反映了自然之清,又反映了心灵之清。
人们通过品味清茶,可以体悟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6. 茶与生活:在中国,茶是生活的一部分。
人们用茶待客,以茶会友,把饮茶作为一种增进友谊、交流思想的方式。
同时,饮茶也是一种休闲方式,人们可以在品茗时享受宁静与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之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历史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茶文化,更是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
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为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为代表)。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宴饮,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发现并利用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汉族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供大家欣赏。
中国茶文化简介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
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
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蜀山的侠君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基本饮茶礼节(一)鞠躬礼: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
根据行礼的对象分成“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与"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站立式鞠躬与坐式鞠躬比较常用,其动作要领是:两手平贴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弯腰,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
弯腰到位后略作停顿,再慢慢直起上身。
行礼的速度宜与他人保持一致,以免出现不谐调感。
"真礼"要求行九十度礼,"行礼"与"草礼"弯腰程度较低。
在参加茶会时会用到跪式鞠躬礼。
“真礼”以跪坐姿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盖间只留一拳空当(切忌低头不弯腰或弯腰不低头)。
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
“行礼”两手仅前半掌着地,“草礼”仅手指第二指节以上着地即可。
(二)伸掌礼:这是品茗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节,表示"请"与"谢谢",主客双方都可采用。
两人面对面时,均伸右掌行礼对答。
中国饮食文化——茶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茶文化是其中一项举世瞩目的特色。
茶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生活的艺术。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探讨其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
最初,人们将茶叶用于药物和调味品。
随着茶的日益流行,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逐渐完善。
在唐代(618-907年)和宋代(960-1279年)时期,茶的种植和茶艺制作达到了巅峰,成为精致的艺术品。
茶的种类不断增加,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不同茶叶有不同的研磨方法和风格。
中国茶文化在宋代以后开始对日本、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产生影响。
茶道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在茶道中,茶艺师通过准备和奉茶的仪式来展示自己的修养和态度。
茶道强调简朴和纯粹,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以无为有”的思想。
茶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陪伴着人们的生活,还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审美观念。
中国人喜欢用茶来陪伴饭菜,茶能够帮助消化和增加食欲,因此茶饭成为中国饮食中的一部分。
中国人还喜欢用茶来沏浸食物,如茶蛋、茶叶蒸鱼等,使食物更加美味。
此外,茶还在烹饪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用茶叶蒸煮食物,用茶叶烤肉等。
茶文化也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在中国,茶是一种广泛饮用的饮料,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随时喝茶。
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茶都是必不可少的。
茶还是人们聚会和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朋友聚会或商务会议中,人们经常会邀请彼此品茗,以增进友谊和修养。
茶文化还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人推崇“清心寡欲”的品味,认为简单、纯净和自然是最美的。
这种审美观念反映在茶的制作和品饮过程中。
在制作茶的过程中,茶叶需要经过复杂的烘焙、揉捻和发酵等过程,制作出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的茶叶。
品茗时,人们要细细品味茶的色、香、味,领略茶叶的多样性和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