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最优化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422.00 KB
- 文档页数:2
数学建模最优化模型随着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学建模已经成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众多的数学建模方法中,最优化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最优化模型的目标是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使得一些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小值。
最优化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决策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
决策变量是需要优化的变量,约束条件是对决策变量的限制条件,目标函数是优化的目标。
最优化模型的求解方法可以分为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等。
线性规划是最优化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其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max/min c^T xs.t.Ax<=bx>=0其中,c是目标函数的系数向量,x是决策变量向量,A是约束条件的系数矩阵,b是约束条件的右边向量。
线性规划的目标是找到最优的决策变量向量x,使得目标函数的值最大或最小。
非线性规划是最优化模型中更为复杂的一种方法,其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max/min f(x)s.t.g_i(x)<=0,i=1,2,...,mh_i(x)=0,i=1,2,...,p其中,f(x)是目标函数,g_i(x)是不等式约束条件,h_i(x)是等式约束条件。
非线性规划的求解过程通常需要使用迭代的方法,如牛顿法、拟牛顿法等。
整数规划是最优化模型中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其数学模型在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决策变量的整数限制。
max/min c^T xs.t.Ax<=bx>=0x是整数整数规划的求解通常更为困难,需要使用特殊的算法,如分支定界法、割平面法等。
最优化模型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资源调度、生产计划、路线选择、金融投资等。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并求解,可以得到最优的决策方案,提高效益和效率。
总结起来,最优化模型是数学建模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通过求解方法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最优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和整数规划等方法,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
数学建模模型常用的四大模型及对应算法原理总结四大模型对应算法原理及案例使用教程:一、优化模型线性规划线性回归是利用数理统计中回归分析,来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在线性回归分析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这种回归分析称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如果回归分析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且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则称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案例实操非线性规划如果目标函数或者约束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是非线性函数时的最优化问题叫非线性规划问题,是求解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有一个或几个非线性函数的最优化问题的方法。
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首先要选定适当的目标变量和决策变量,并建立起目标变量与决策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即目标函数。
然后将各种限制条件加以抽象,得出决策变量应满足的一些等式或不等式,即约束条件。
整数规划整数规划分为两类:一类为纯整数规划,记为PIP,它要求问题中的全部变量都取整数;另一类是混合整数规划,记之为MIP,它的某些变量只能取整数,而其他变量则为连续变量。
整数规划的特殊情况是0-1规划,其变量只取0或者1。
多目标规划求解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化多为少的方法,即把多目标化为比较容易求解的单目标,如主要目标法、线性加权法、理想点法等;另一种叫分层序列法,即把目标按其重要性给出一个序列,每次都在前一目标最优解集内求下一个目标最优解,直到求出共同的最优解。
目标规划目标规划是一种用来进行含有单目标和多目标的决策分析的数学规划方法,是线性规划的特殊类型。
目标规划的一般模型如下:设xj是目标规划的决策变量,共有m个约束条件是刚性约束,可能是等式约束,也可能是不等式约束。
设有l个柔性目标约束条件,其目标规划约束的偏差为d+, d-。
设有q个优先级别,分别为P1, P2, …, Pq。
在同一个优先级Pk中,有不同的权重,分别记为[插图], [插图](j=1,2, …, l)。
《数学建模与最优化技术》读书笔记赵金玲学号:200920373 硕2010级6班本书是由董文永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分为五部分:数学建模与最优化的背景、数学建摸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数学建模举例、最优化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数学建摸与最优化的关系。
通过阅读本书,我主要有以下收获。
1 数学建模与最优化的背景1.1 数学建模的历史与意义数学建模的历史和数学的历史基本上是一样的,古埃及几何学产生于尼罗河泛滥后土地的重新丈量,古印度几何学的起源则与宗教密切相关,中国的《周批算经》是讨论天文学测量的巨著。
大约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重视自然及社会中不变因素的研究,把几何、算术、天文、音乐称为“四艺”,在其中追求宇宙的和谐规律性。
17世纪出现了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等数学家,奠定了微积分的基础,其研究的对象包括行星运动、流体运动、机械运动、植物生长等均属于数学建模的范畴;19世纪后期,数学成为了研究数与形、运动与变化的学问。
可以说,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其目的是要揭示人们从自然界和数学本身的抽象世界中所观察到的结构和对称性。
1.2 最优化的历史与意义最优化问题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牛顿、拉格朗日时代,由于牛顿等对微积分的重要贡献,才使得差分方程法解决最优化问题成为可能,这其中的先锋者包括贝诺利(Bemot),欧拉(Eller)和拉格郎日等。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高速计算机,最优化的发展进入旺盛期,出现了大量的新算法。
Dantzig提出了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simplex方法;Bellman提出了动态规划最优化最优性原理,使得约束最优化成为可能性;Kuhn和Tucher提出的最优化规划问题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开创了非线性规划优化技术的基础。
构成现代优化理论的相关技术是模拟退火SA、遗传算法GA、蚁群算法、禁忌搜索、神经网络、EDA、CMA-ES 等现代启发式最优化算法,他们均是从60年代发展起来的,这些算法的产生同样来源于建模。
初中数学建模30种经典模型初中数学建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下是初中数学建模中的30种经典模型,并对每种模型进行简要介绍:1.线性规划模型:通过建立线性目标函数和线性约束条件,优化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2.排队论模型:研究排队系统中的等待时间、服务能力等问题,以优化系统效率。
3.图论模型:利用图的概念和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最短路径、网络流等。
4.组合数学模型:应用组合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排列组合、集合等。
5.概率模型:利用概率理论分析和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规律。
6.统计模型: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通过统计方法得出结论和推断。
7.几何模型: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图形的面积、体积等。
8.算术平均模型:利用算术平均数来描述和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9.加权平均模型:利用加权平均数考虑不同数据的重要性来得出综合结论。
10.正态分布模型:应用正态分布来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分布情况。
11.投影模型:通过投影的方法解决几何体在平面上的投影问题。
12.比例模型:利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物体的放大缩小比例等。
13.数据拟合模型:根据已知数据点,通过曲线或函数拟合来推测未知数据点。
14.最优化模型:寻找最大值或最小值,优化某种指标或目标函数。
15.路径分析模型:研究在网络或图中找到最优路径的问题。
16.树状图模型:通过树状图的结构来描述和解决问题,如决策树等。
17.随机模型:基于随机事件和概率进行建模和分析。
18.多项式拟合模型:利用多项式函数对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
19.逻辑回归模型:通过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和分类离散型数据。
20.回归分析模型: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预测和推断。
21.梯度下降模型:通过梯度下降算法来求解最优解的问题。
22.贪心算法模型:基于贪心策略解决最优化问题,每次选择当前最优解。
23.线性回归模型:通过线性关系对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
24.模拟模型:通过构建模拟实验来模拟和分析实际情况。
数学建模最优化模型例题好,咱们今天来聊聊数学建模和最优化模型这块儿。
数学建模,这名字听起来就挺高大上的,实际上,咱们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它的身影。
想象一下,早上起床,看到窗外阳光明媚,心里琢磨着今天去不去公园,顺便锻炼锻炼。
于是,你心里开始盘算,公园离家有多远,走路要多久,还是骑个单车比较快?这就是在用数学建模,算一算,看看哪个更划算。
再说说最优化模型,这就像是在挑选午饭一样。
你有一大堆选择,米饭、面条、快餐还是外卖,真是眼花缭乱。
你心里想,要是不吃太油腻的,又想吃得饱,还得好吃。
于是开始分析:今天外卖不如自己做,自己做的话,买啥材料比较好,怎么搭配更营养呢?这时候,你的脑子就像一个小计算机,开始进行各种选择。
想想,如果能把所有的选择变成一个数学问题,肯定能算出最优解,嘿,生活简直就像在解题一样,乐趣多多。
再说说商场里打折的那种,真是让人心痒痒的。
假如你打算买新鞋,满心期待。
可是一进商场,各种颜色、各种款式扑面而来,心里顿时就犯了选择困难症。
想要买的那双鞋打折了,可是另外一双颜色也不错,怎么办呢?这时候,最优化模型就可以帮你了。
想一想,你最看重什么,舒适、样式还是价格?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看看哪双鞋的性价比最高,没准儿就能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了。
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问了,数学建模到底有什么用呢?你知道吗,很多企业在决策的时候都离不开这些模型。
就拿快递公司来说,他们每天都要处理成千上万的包裹,怎么能保证包裹及时送到呢?他们需要用到最优化模型来安排路线,减少运输成本。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模型,快递员可能跑了一大圈,最后才发现原来只需要直走就到了。
那可真是得不偿失,没准儿包裹还会晚到,这可就麻烦了。
数学建模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最终都可以转化为一个个数学问题。
你说这是不是挺神奇的?比如你要规划一次旅行,想去多少个地方,怎么安排最合适,住哪儿能便宜又舒服,这些全都可以用建模来解决。
§6 动态规划模型举例以上讨论的优化问题属于静态的,即不必考虑时间的变化,建立的模型——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等,都属于静态规划。
多阶段决策属于动态优化问题,即在每个阶段(通常以时间或空间为标志)根据过程的演变情况确定一个决策,使全过程的某个指标达到最优。
例如:(1)化工生产过程中包含一系列的过程设备,如反应器、蒸馏塔、吸收器等,前一设备的输出为后一设备的输入。
因此,应该如何控制生产过程中各个设备的输入和输出,使总产量最大。
(2)发射一枚导弹去击中运动的目标,由于目标的行动是不断改变的,因此应当如何根据目标运动的情况,不断地决定导弹飞行的方向和速度,使之最快地命中目标。
(3)汽车刚买来时故障少、耗油低,出车时间长,处理价值和经济效益高。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则变得故障多,油耗高,维修费用增加,经济效益差。
使用时间俞长,处理价值也俞低。
另外,每次更新都要付出更新费用。
因此,应当如何决定它每年的使用时间,使总的效益最佳。
动态规划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力工具,下面介绍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其数学描述。
(1)阶段 整个问题的解决可分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阶段依次进行。
通常按时间或空间划分阶段,描述阶段的变量称为阶段变量,记为k 。
(2)状态 状态表示每个阶段开始时所处的自然状况或客观条件,它描述了研究过程的状况。
各阶段的状态通常用状态变量描述。
常用k x 表示第k 阶段的状态变量。
n 个阶段的决策过程有1+n 个状态。
用动态规划方法解决多阶段决策问题时,要求整个过程具有无后效性。
即:如果某阶段的状态给定,则此阶段以后过程的发展不受以前状态的影响,未来状态只依赖于当前状态。
(3)决策 某一阶段的状态确定后,可以作出各种选择从而演变到下一阶段某一状态,这种选择手段称为决策。
描述决策的变量称为决策变量。
决策变量限制的取值范围称为允许决策集合。
用)(k k x u 表示第k 阶段处于状态k x 时的决策变量,它是k x 的函数,用)(k k x D 表示k x 的允许决策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