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一)
- 格式:ppt
- 大小:581.56 KB
- 文档页数:4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中考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食嗟来之食齐大饥。
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注】①黔敖:人名。
②秧:袖子。
③屦(jù):麻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②从而谢焉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②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请你结合《鱼我所欲也》,简述对这个故事所含道理的认识。
(4)从“施与者”的角度谈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标示出下列语句中的停顿(每句标一处)。
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三篇中考语文文言文总复习(一)一、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型1.“何……之有”表示反问,其中的“之”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有”是动词,“何……”是其宾语。
提前宾语的作用在于强调宾语。
“何……之有”可译为“有何……”。
“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定语。
宾语是“……”所代替的名词性短语。
如:(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韩非子·难二》)——也是国君的力量,臣子有什么力量呢?2.“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是吗”。
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阻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子鱼论战》)——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不也可以吗?3.“何以……为”,“为”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作“为”的前置宾语;“以……”是介宾短语,作“为”的状语。
所以“何以……为”,等于介宾短语“以……”加动宾短语“为何”,相当于“用(要)……做什么”。
如:(1)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兵》)——既然如此,那么用兵做什么?(2)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就要做真王了,要个假王的名义做什么?“何以……为”有时也作“奚以……为”“安……以为”。
如:(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要飞到九万里之外又向南飞干什么?(2)君长有齐,奚以薛为?(《战国策·齐策》)——您长久地据有齐国,要薛城做什么?4.“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用反问的形式,委婉地表示说话人肯定的看法。
如:(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私心刺谬乎?(《报任安书》)——现在您让我推荐贤士,恐怕与我的心意相违背吧?(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孔子说:“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二、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型1.“如……何”“奈……何”“若……何”,相当于“对(把)……怎么样(怎么办)”。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2023年部编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习题(一) 《前辈勤学》胡澹庵①见杨龟山②,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后于道③有进。
”张无垢④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⑤,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
洎⑥北⑦归,窗下石上,双趺⑧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前辈为学勤苦如此。
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选自《鹤林玉露》)注释:①胡澹庵:北宋官员。
②杨龟山:即杨时,北宋学者,晚年隐居龟山,人称龟山先生。
他四十岁时还“程门立雪”,向大学者程颐求教。
③道:指学问。
④张无垢:即张九成,南宋官员,自号无垢居士,因触犯秦桧而被降职。
⑤昧爽:拂晓,黎明。
⑥洎:到。
⑦北:向北,名词作状语。
⑧趺:脚。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字和“洎北归”的“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不耻下问(《〈论语〉十则》)B.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C.孔子东游(《两小儿辩日》)D.虽乘奔御风(《三峡》)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明而读就:即,连词。
B.然龟山盖少年事盖:大约,表推测。
C.无垢乃晚年乃:是,表判断。
D.辄执书立窗下辄:就,连词。
3.选出对“胡澹庵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的句意理解正确的两项。
()A.是向友人炫耀他读书的用功刻苦。
B.是向友人说明,他学问上的长进是和他两肘三十年没离开过书案有直接关系。
C.是告诉友人,做学问实在太苦了。
D.说明学问上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勤学苦读。
4.本文虽表现的都是勤学苦读,但在描写两人的写法上却不一样。
请联系短文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知道“程门立雪”的典故吗?它说明了什么?请你再写出两个勤学苦读的典故。
十六醉翁亭记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2)峰回.路转回:曲折、回环(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临下(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意趣,情趣(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6)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2010]暝:昏暗[2010](7)野芳.发而幽香芳:花[2010](8)佳木秀.而繁阴秀:茂盛(9)伛偻..提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10)泉香而酒洌.洌:清[2016](11)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开[2016](12)树林阴翳.翳:遮盖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名.之者谁名:取名,命名(2)饮少辄.醉辄:就(3)临.溪而渔临:到(4)已而..夕阳在山已而:不久3.句子翻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判断句]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判断句/2022海南]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课下注释/2022湖南怀化]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1.说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教材·思考探究]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2.第3段描绘了哪四幅图画?核心是哪一幅?为什么?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核心:太守醉。
原因:其余三幅都是陪衬,是为了突出“太守醉”,即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3.作者写山间朝暮、四季的景物变化,有什么用意?作者通过对山间朝暮、四季景色变化的描写,突出了山间美景的变化多姿、引人入胜,从而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的观点,为太守与滁州人一同游山做铺垫。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潮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
其水尚崩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⑨颓垒,迄于下口。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孟门山》)【注】①经始:开始。
禹:治水的大禹。
②广:开阔。
③崇深:高深。
④捍:捍卫。
⑤深:深处。
悸:惊动。
魄:心魂。
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⑦浑洪:水势浩大。
赑(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⑧鼓:鼓荡。
山腾:像山腾起。
⑨浚(jùn)波:大的波浪。
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流驶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②哀转久绝③河中漱广④窥深悸魄(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3)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
(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2.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试题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
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
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
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
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
”“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
母微笑曰:“病少差矣。
”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
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②俟其欣悦________③少痊________④然则何以解忧________(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无从致书以观/母授以《礼记》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益慕圣贤之道C.门人弟子填其室/安陵君其许寡人D.而病辄能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一)吴郡陈遗【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
母好食铛①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
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铛:锅。
②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书。
【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凭借着锅巴得以活下来了。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启发与借鉴】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古语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希望老来有子女赡养。
如今虽然老人有养老金,但作为子女时常关心父母也是应该的。
陈遗把焦饭(锅巴)留给母亲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应称赞。
【阅读训练】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至(2)恒(3)囊(4)贮(5)遗(6)值2.翻译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3.从陈遗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么?【参考答案】1.(1)极,非常(2)常常(3)口袋(4)收藏(5)送给(6)正值、遇到3.要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二)刘备纳贤【原文】初,涿郡刘备,中山靖王之后也。
少孤贫,与母以贩履为业,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尝与公孙瓒同师事卢植,由是往依瓒。
瓒使备与田楷徇青州有功,因以为平原相。
备少与河东关羽、涿郡张飞相友善,备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备周旋,不避艰险。
常山赵云为本郡将吏兵诣公孙瓒,刘备见而奇之,深加接纳,云遂从备至平原,为备主骑兵。
语文中考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卷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C.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
“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
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当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
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链接材料)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
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
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
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一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 言阅读◇课标言阅读训练◇第1篇《论语》十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言,完成问题。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言志①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本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长者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显耀。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B.学而不思/则罔.于我/如浮云D.盍/各言尔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盍各言尔志尔:(2)与朋友共共:(3)敝之而无憾敝:(4)无施劳劳: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属予作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言为心声”,乙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第2篇陋室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言,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022年中考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语文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一)苏轼列传哲宗立,(苏轼)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
迁起居舍人。
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
轼曰:“昔林希同在馆中,年且长。
”确曰:“希固当先公耶?”卒不许。
(元佑)二年,兼侍读。
每进读至治乱兴衰、邪正得失之际,未尝不反复开导,觊有所启悟。
哲宗虽恭默不言,辄首肯之。
尝读祖宗《宝训》,因及时事,轼历言:“今赏罚不明,善恶无所劝沮;又黄河势方北流,而强之使东;夏人入镇戎,杀掠数万人,帅臣不以闻。
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乱之渐。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
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
轼恐不见容,请外,知杭州。
未行,谏官言前相蔡确知安州,作诗借郝处俊事以讥太皇太后。
大臣议迁之岭南。
轼密疏:“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累。
谓宜皇帝敕置狱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诏赦之,则于仁孝两得矣。
”宣仁后心善轼言而不能用。
轼出郊,用前执政恩例,遣内侍赐龙茶、银合,慰劳甚厚。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
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
明年春,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七年,徙扬州。
旧发运司主东南漕法,听操舟者私载物货,故操舟者辄富厚,以官舟为家,补其敝漏,且周船夫之乏,故所载率皆速达无虞。
近岁一切禁而不许,故舟弊人困,多盗所载以济饥寒,公私皆病。
轼请复旧,从之。
未阅岁,以兵部尚书召兼侍读。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A.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B.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C.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D.轼起于忧患/不欲骤履要地/辞于宰相蔡确/确曰/公徊翔久矣/朝中无出公右者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苏轼侍帝读经,冀有启悟。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检测题一、理解背默题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6、表达对远方朋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7、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8、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9、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10、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1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1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二、词语解释题1、时.习:。
2、不亦说...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为人谋而不忠.乎:。
5、十有.五:。
6、温故.而知新.:。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饭疏食...,饮水.:。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笃.志:。
11、切.问而近.思:。
三、翻译句子题(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吾日三省吾身。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内容理解题1.在“温故”和“知新”、“学”与“思”的问题上,孔子是怎么认为的?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要求?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是什么?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是什么?4.孔子那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操守观点,在今天还适用吗?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课外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割席分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①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①捉:拿起。
②轩冕:大夫以上贵族坐的车和戴的礼帽。
这里指达官贵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又尝同席读书尝:②有乘轩冕过门者者:(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3)阅读本文之后,你得到什么启示?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卮②酒。
舍人③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④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①祠:祭祀。
②卮: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④引:引起。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足:②乃左手持卮持:(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故事,并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守株待兔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①而守株②,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注】①耒(lěi):古代耕地用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②株:露出地面的树根,这里指树桩。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而:(2)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守株待兔”是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请根据文段内容说说这个成语蕴含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