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质1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54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第一章:比的概念1.1 学习目标: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1.2 教学内容:介绍比的概念,解释比的意义,讲解比的读写方法。
1.3 教学活动:(1)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的意义。
(2)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进行比的字面表达。
(3)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读写方法。
第二章:比的性质2.1 学习目标: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2.2 教学内容:介绍比的基本性质,解释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2.3 教学活动:(1)引入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2)讲解比的大小比较方法,让学生进行比的比较练习。
(3)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和大小比较方法。
第三章:比的化简3.1 学习目标: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化简的方法。
3.2 教学内容:介绍比的基本性质,解释比化简的方法。
3.3 教学活动:(1)引入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化简的必要性。
(2)讲解比化简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的化简练习。
(3)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方法。
第四章:比的应用4.1 学习目标:了解比的应用,掌握比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4.2 教学内容:介绍比的应用,解释比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
4.3 教学活动:(1)引入比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2)讲解比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方法,让学生进行比的运用练习。
(3)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应用方法。
第五章:比的拓展5.1 学习目标:了解比的拓展知识,掌握比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5.2 教学内容:介绍比的拓展知识,解释比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5.3 教学活动:(1)引入比的拓展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
(2)讲解比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让学生进行比的拓展练习。
(3)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比的拓展知识。
第六章:比例的概念6.1 学习目标: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读写方法。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比的基本性质教案比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来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比来进行比较和衡量。
比的基本性质是我们学习比的起点,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比的基本性质。
一、比的定义比是用来描述两个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工具。
比的定义是:比是同类事物的数量关系的对比。
比的表示方法是用冒号(:)表示,如2:3。
在比中,冒号的左边表示被比较的数量,冒号的右边表示比较的数量。
二、比的基本性质1. 比的相等性质如果两个比相等,那么它们的两个比例项相等。
例如,如果2:3=4:6,那么2和4、3和6是相等的。
2. 比的交换性质两个比相等,那么它们的比例项可以交换位置。
例如,如果2:3=4:6,那么2:3=6:4。
3. 比的消去性质如果两个比的两个比例项中的一个相等,那么这两个比相等。
例如,如果2:3=4:6,那么2:3=1:2。
4. 比的乘除性质两个比相等,那么它们的比例项可以分别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
例如,如果2:3=4:6,那么2:3=8:12,2:3=1:1.5。
三、比的运算1. 比的加法两个比相加的结果是将它们的比例项相加。
例如,2:3+4:6=6:9。
2. 比的减法两个比相减的结果是将它们的比例项相减。
例如,4:6-2:3=2:3。
3. 比的乘法两个比相乘的结果是将它们的比例项相乘。
例如,2:3*4:6=8:18。
4. 比的除法两个比相除的结果是将它们的比例项相除。
例如,4:6÷2:3=2:1.5。
四、比的应用比的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
比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等。
比也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尺、相似图形等。
1. 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是用分数表示,如1:10000。
在比例尺中,分子表示地图上的距离,分母表示实际距离。
2. 相似图形相似图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但大小不同的图形。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3. 讲解与示范: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与反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的基本性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教学效果。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 评价内容: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的基本性质的示例和练习题。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3. 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相关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比的概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介绍比的概念和比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进行练习和总结。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李堡小学马朝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的基本性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学法,说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精心解读说教材《比的基本性质》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45到48页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学习领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掌握了比的意义,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时为以后学习比的运用和比例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教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共安排了2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再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将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基于上述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精心解读,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动手进行科学的验证,培养其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意识。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难点: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比。
二,精心研究说学生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从单纯的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分析说学法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游戏,动手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不仅学会了知识,同时习得了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精心设计说过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课教学我共设计了4个环节,夯实基础,引入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多层练习,巩固新知——自我总结,完善新知。
1,夯实基础,引入新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上。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是数学中比例概念的数学基础。
它是我们在学习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概念,包括比的定义、比的种类、比的化简、比的扩大和缩小、比的反比例等。
这些性质的了解和应用,对于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一、比的定义比是指将两个或者多个具有相同单位的量进行相等的除法运算得到一个有大小关系的数的方法。
比的定义中,关键词是相同单位、相等除法和大小关系。
比通常用 $:$ 或 ${\\div}$ 表示,例如 2:3 表示 2 与 3 的比为 2比3,也可以表示为 $\\frac{2}{3}$。
二、比的种类1. 同比两个或者多个数之间的比是同比。
如果 $a:b$ 和 $c:d$ 相等,则$a,b,c,d$ 称为同比数。
如果 $a:b = c:d$,则称 $a,b,c,d$ 成比例,常常表示为 $a:b::c:d$,读作“$a$ 与 $b$ 的比等于 $c$ 与 $d$ 的比”。
2. 反比两个或多个数的乘积为定值时,它们的比叫做反比。
反比的定义是:设$a_1,a_2,\\dots,a_n$ 为正数,则 $a_1:a_2:\\dots:a_n$ 是反比,当且仅当$a_1a_2\\dots a_n=k$(常数)。
三、比的化简比的简便运算方法是比的化简,通过相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化简比,并将比表示为最简形式。
1. 通分通分是将两个有相同单位的比(分数)化成相同分母,通常是将这两个数乘以各自的分母和另一个数的分子。
如:$\\dfrac{2}{3}$ 和 $\\dfrac{4}{5}$ 的分母都可以改为 $15$,同时乘以不改变比值的数,得到 $\\dfrac{10}{15}$ 和 $\\dfrac{12}{15}$,这两个比的分母相同了,方便比较大小关系。
2. 合并同类项比中分子分母都可以化为最简形式,这时可以找出共同因子并约分,即合并同类项。
例如,对于 $8:12$,可以先将分子和分母都除以 4,得到 $2:3$。
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比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它是在学生学习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
比的基本性质是一节概念课的教学,它跟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实际上是同一道理的。
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处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进入到学习新知识。
教材内容渗透着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不但能加深对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也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知识,正、反比例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化简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3)、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等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说学情六年级学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等知识,这都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且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并不难,关键是在于应用,即化简比,对学生来说,如何将分数比和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是个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基本概念2.掌握比的基本性质3.能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比的基本概念2.比的基本性质三、教学内容:1.比的基本概念比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值,表示为a:b,其中a和b是有理数,且b≠0。
在比a:b中,a叫做比的被比数,b叫做比的比数,又有a:b= a/b。
2.比的基本性质(1)两个比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两个比数成比例,即a:b=c:d。
(2)将比的两个比数同时乘或同时除以一个数k,所得新的比,仍是原来比的等价比,即ka:kb=a:b或a/k:b/k=a:b。
(这条性质的应用有利于比的化简和比的比较。
)(3)对于同一比的两个比数,如果它们的顺序交换,则所得的新比不变。
即a:b=b:a。
(4)将一个比的比数和被比数同乘或同除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的新比和原比相等。
即ka:kb=a:b或a/k:b/k=a:b。
(这条性质的应用有利于比的化简和比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事例,让学生感受比的基本概念。
2.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异形比的小故事引入比的基本概念。
2.讲授比的基本概念:学生:老师,什么是比?老师:比是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比值,如2:3、4:6。
学生:那么它和分数有什么区别?老师:分数是一个数的大小分成若干份的某一份,而比是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比如,2:3表示2这个数是3这个数的2/3。
3.讲授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老师,比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老师:比有以下几种基本性质:两个比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两个比数成比例,即a:b=c:d;将比的两个比数同时乘或同时除以一个数k,所得新的比,仍是原来比的等价比,即ka:kb=a:b或a/k:b/k=a:b;对于同一比的两个比数,如果它们的顺序交换,则所得的新比不变,即a:b=b:a;将一个比的比数和被比数同乘或同除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的新比和原比相等,即ka:kb=a:b或a/k:b/k=a:b。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第一章:比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能够正确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教学内容:1. 引入比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解释比的含义。
2. 讲解比的表示方法,包括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表示比。
3. 练习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比,并能够互相比一比。
教学活动:1. 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比的含义。
2. 讲解比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写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3. 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写出几个数之间的比,并能够互相比一比。
第二章: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大小不变性质和比的反性质。
2. 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讲解比的大小不变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的大小不变。
2. 讲解比的反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互换位置,比的大小不变。
3. 练习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 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值、求解与比有关的问题等。
第三章:比的运算教学目标:1. 掌握比的运算规则,包括比的加减乘除运算。
2. 能够正确进行比的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讲解比的加减运算规则,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相加或相减。
2. 讲解比的乘除运算规则,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相乘或相除。
3. 练习进行比的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1. 讲解比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2. 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进行比的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比值、比较大小等。
第四章:比的运用教学目标:1. 掌握比的应用,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运用比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进行比例计算和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1. 讲解比例的概念,即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即通过交叉相乘求解未知数。
3. 练习运用比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进行比例计算和比较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