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

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活性氧(Activiated Oxygen或Oxyradicals):指在生物体内与氧代谢有关的含氧自由基和易形成自由基的过氧化物的总称。

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是具有非偶电子的基团或原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

过氧化氢酶(Catalases,Ct):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

三磷酸腺苷酶(ATPase):ATP酶,又称为三磷酸腺苷酶,是一类能将三磷酸腺苷(ATP)催化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离子的酶,这是一个释放能量的反应。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高,选择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胆碱(ACh)水解成胆碱和乙酸。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指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以及脂肪酸等。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由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DNA加合物(DNA Addcuts): 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链特异位点上的共价结合物. 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非酶性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过程。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 、EEDs):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

水华(Water bloom): 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耐污种(Tolerant species):是指只有在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Sensitive species):是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耐污值(Tolerance value,TV):是指生物对污染因子的忍耐力。

生物测试(Bioassay):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

致的影响或危害。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污染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的作用。

微核试验(Micronucleus Test,MN Test):是检测染色体或有丝分裂器损伤的一种遗传毒性试验方法。无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或因纺锤体受损而丢失的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仍留在子细胞的胞质内成为微核。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或称彗星试验(Comet Assay):当各种内源性和外源性DNA损伤因子诱发细胞DNA链断裂时,其超螺旋结构受到破坏,在细胞裂解液作用下,细胞膜、核膜等膜结构受到破坏,细胞内的蛋白质、RNA以及其他成分均扩散到细胞裂解液中,而核DNA由于分子量太大只能留在原位。在中性条件下,DNA片段可进入凝胶发生迁移,而在碱性电解质的作用下,DNA 发生解螺旋,损伤的DNA断链及片段被释放出来。由于这些DNA的分子量小且碱变性为单链,所以在电泳过程中带负电荷的DNA会离开核DNA 向正极迁移形成“彗星”状图像,而未受损伤的DNA部分保持球形。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

微宇宙(Microcosm): 亦称微生态系统,微宇宙是一种实验装置,用来模拟自然的或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变化特性和化学物质在其中的迁移、转化、代谢和归宿。

生物监测(Biomonitoring):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进行定期、定点分析与测定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监测方法。

3S技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systems,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的统称,

浮游生物(Plankton): 指具有很少或没有克服水流的能力、随波逐流地生活于广阔水域或大洋的微型水生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Benthic Macroinvertebrate):栖息在水底或附着在水中植物和石块上肉眼可见的,大小不能通过孔眼为0. 595 mm(淡水)或1.0 mm(海洋)的水生无脊椎动物,包括水生昆虫、大型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扁形动物以及其它水生无脊推动物。

微型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水生态系统中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它们占据着各自的生态位,被此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构成一特定的群落,称之为微型生物群落。

PFU法:是应用泡沫塑料块作为人工基质收集水体中的微型生物群落,测定该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各种参数,以评价水质

生物指数(Biotic Index): 根据某类或几类生物数量多少及其比例表达环境质量等级的简单数学形式。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是指衡量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及效应的生物反应。

接触/暴露生物标志物(Exposure Biomarkers):指机体生物材料中外源性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内剂量),或外源性物质与其些靶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生物有效剂量)。

效应生物标志物(Effect Biomarkers): 指机体内能反映生化、生理或其它方面改变的物质。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Susceptibility Biomarkers): 指反映机体先天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ER):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

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 一种将生物感应元件的专一性与一个能够产生与待测物浓度成比例的信号传导器结合起来的一种分析装置。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利用生物加速去除或降解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的工程技术系统。生物修复主要利用生物(天然的或接种的),并通过工程措施为生物生长与繁殖提供必要的条件,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与去除。

超积累植物(Hyperaccumulator): 大多数植物会将重金属排除在组织外,其重金属的积累只有0.1-100 mg/kg(即0.0001-0.01%)。

复垦(Reclamation):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二、简答题

1. 什么是环境生物学?

2.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人类的干预(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包括两个方面:

①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②指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主要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等。

1. 什么是优先控制污染物?我国规定了哪些种类?

优先污染物:是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我国的种类有:挥发性卤代烃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腈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2. 简述生物转运及其在生物体内转运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①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作用;

②特殊转运:异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业、胞饮作用

3. 动物和植物吸收污染物的途径各有哪些?

消化道:环境污染物吸收的主要途径,主要在胃和小肠。

呼吸道:肺是呼吸道中主要吸收器官。吸收的化学物质不随同门静脉血液进入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全身。

皮肤:皮肤对环境化学物的通透性较弱,是将机体与外界环境隔离的良好屏障。但有不少外源化学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引起全身毒性作用,如四氯化碳(CCl4)和某些有机磷农药。两条途径:①表皮(主要途径)。②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等皮肤附属器。

4.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贮存在哪些部位?

①血浆蛋白:环境化学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大部分为可逆性的非共价结合,可以解离出来,随血液循环进行分布或再分布。

②肝和肾:肝和肾组织成分可与许多化学物结合,肝和肾的细胞中含有特殊的结合蛋白,能将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环境化学物夺过来。肝细胞中有一种配体蛋白(Ligandin)能与多种有机酸、有机阴离子、皮质类固醇及偶氮染料致癌物等结合,使这些物质进入肝脏。肝、肾还含有金属硫(或巯)蛋白(Metallothionein)能与锌、镉、汞、铅等重金属结合。

③脂肪组织:许多环境有机化学物是脂溶性的,易于吸收并贮存在体脂内而不呈现生物学活性。

④骨骼组织:骨骼组织中某些成分与环境化学物有特殊亲和力,使骨骼成为这些物质贮存沉积的场所,浓度很高,如氟化物、铅、锶等能与骨基质结合而贮存其中。体内90%的铅贮于骨中。

5. 机体内的污染物排泄的途径有哪些?

①经肾随尿排泄:肾脏是环境污染物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其转运方式是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转运。有些存在于血浆中的环境污染物可通过肾小管的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主动转运,而进入肾小管腔,随尿液排出。

②经肝随胆汁排泄: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脏,再随同胆汁排泄。

③其它排泄途径:一些气体和挥发物质如CO、醇类等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经肺排出;有些化学物可通

过简单扩散进入乳汁,然后随同乳汁排出;有些毒物如重金属可通过指甲和毛发排出;经口摄入未被胃肠道吸收的环境化学物可随粪便排泄。

6. 说明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反应的主要类型及相互关系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综合反应。

7. 简述结合反应的毒理学意义和主要类型。

8. 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它有什么后果?

水体富营养化: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后果:①水体外观呈色,变浊②散发出不良气味③溶解氧含量下降④水生生物死亡⑤产生藻毒素吗

⑥污染饮用水源

1. 生物机体受到外源性化学物诱导的酶类有哪些?

①生物转化过程中的Ⅰ相和Ⅱ相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系(MFO)、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UDPGT)

②抗氧化防御系统的酶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

③动物血清中的酶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等,人体: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 2. 简述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机体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组成:

A水溶性组分:如谷胱甘肽(GSH)、维生素C

B. 脂溶性组分:如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

作用机理:在生理状态下,许多体内的代谢可产生活性氧(Activiated Oxygen或Oxyradicals)(或称自由基),活性氧是带有2~3个电子的分子氧还原产物,主要有·OH、O2- ·和H2O2。由体内代谢产生的活性氧可被抗氧化防御系统控制,消除活性氧对机体的伤害作用。

3. 三种典型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酶有什么特点?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高诱导性,有三种典型的同工酶,并具不同的金属中心(CuZnSODs、MnSODs和FeSODs),属金属酶类。可清除自由基。在细菌和少数高等植物中研究较多。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催化H2O2形成H2O;催化有机过氧化氢物还原成相应的醇。在植物中研究较多。

过氧化氢酶(Catalases,CAT):催化H2O2形成H2O;催化有机过氧化氢物还原成相应的醇。在动物中研究较多。

4. 机体哪些酶容易受到外源化学物的抑制?

三磷酸腺苷酶(或腺三磷酶, A TPase):有机氯农药(如DDT)、增塑剂、多氯联苯、金属、炼油废水等。

乙酰胆碱酯酶(AchE):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对AchE的抑制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和敏感性。破坏生物的神经功能。

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氢酶(ALAD):铅能直接抑制鱼类、鸟类和哺乳类ALAD活性。ALAD作为一个敏感的指标,应用于监测和评价铅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蛋白磷酸酶(PP):A、促癌物豆蔻酸乙酸大戟二萜酯(TPA);B、微囊藻毒素—迄今最强的蛋白磷酸酶抑制剂。

5. 污染物是如何作用于生物大分子的?

污染物作用于生物大分子的方式有两种:

①共价结合;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进行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性效应。

②抑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包括蛋白质合成抑制、RNA合成抑制和DNA合成抑制等。

6. 污染物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的后果是什么?哪些污染物可以引起脂质过氧化?

污染物所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的后果:

①导致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损伤,如细胞膜的通透性、流动性改变;光面内质网扩张;糙面内质网上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崩解;溶酶体破裂等。

②脂质过氧化使多种与脂蛋白结合的酶活性降低或消失,如微粒体上混合功能氧化酶破坏。

易引起脂质过氧化的物质:O3、NO2、CCl4、PCB、PAH、Cd等。

1. 生物测试可以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特点?

按测试时间长短进行划分:

①短期生物测试(Short-term bioassay)

②中期生物测试(Intermediate-term bioassay):在生物整个生活史中的最敏感几个阶段来进行,又称为部分生活史的生物测试(Partial life-cycle bioassays)。

③长期生物测试(Long-term bioassays):指在低浓度污染物作用下,暴露时间要尽可能长达受试生物的整个生活史的一类生物测试,又称为全部生活史的生物测试(Complete life-cycle Bioassays)。

2. 在进行污染物的生物测试时如何选择受试生物?

①敏感性:较高;②代表性: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足够的数量,容易获得;③生态重要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④可操作性:较强,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和繁殖;⑤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包括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⑥具有测定技术或方法:最好能够标准化;

⑦与人类的相关性:经济价值、旅游价值、与人类食物链的关系等。

3. 测定DNA加合物有什么意义?

DNA加合物是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个早期、可检测的重要步骤,通过DNA 加合物与突变和致癌关系的研究,人们有可能用于肿瘤防治的早期生物监测,对化学致癌机理的探讨及肿瘤病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最终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服务。

4. 污染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中涉及到哪些生物标志物?

5. 污染物致突变作用检测方法有哪些?简述体外基因突变试验的基本原理。

1、体外基因突变试验:①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法(Ames试验)

②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试验

2、细胞遗传学试验:①染色体畸变试验②微核试验

3、体内基因突变试验:①显性致死突变试验②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4、DNA损伤试验:①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②DNA修复合成试验(UDS)

6. DNA损伤的检测方法有哪些?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DNA修复合成试验(UDS,或称为程序外DNA合成)、

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或称彗星试验(Comet Assay)

8. 检测污染物致癌作用的方法有哪些?

①短期筛检—哺乳动物细胞体外转化试验:目前开展得最多、最广泛的是原代(或早期传代)的叙利亚仓鼠胚胎细胞和小鼠C3H/10T1/2和BALB/C-2T3细胞系的转化试验。

②长期动物诱癌试验:当一种化学物经短期试验证明其潜在致癌性,或其化学结构与某种已知致癌物十分近似,又在人类社会中有实际应用价值,应进行长期动物诱癌试验。

③人群的流行病学观察:要判别是否人类致癌物,流行病学资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甚至只根据完整的人类流行病学材料,即可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人类致癌物。

9. 微宇宙有哪些类型?它在环境生物学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中有何重要作用?

自然微宇宙、人工微宇宙、湿地微宇宙、陆生微宇宙、水生微宇宙

重要作用:微宇宙提供了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毒物对生态系统影响和生态系统对毒物适应能力的有用工具。主要作用体现在:用于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与归宿的研究;用于毒物的生态毒理学效应研究;生物对毒物的特异性反应;用于生态风险评价;用于修复生态工程的研究与参数设计。

1. 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指示植物法、现场调查法、植物群落监测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地衣、苔藓监测法、微核技术、污染量指数法、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2. 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有哪些?

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水污染的浮游生物检测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3. 生物指数主要反应什么生态效应。水污染生物监测的指数有哪些?

生物指数的生态效应:敏感或耐污种类的出现或却失致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变化,群落中生物种类数在污染加重的条件下减少,在水质较好的情况下增加(但过于清洁的条件下由于食物缺乏也会导致种类数的减少);组成群落的个别种群变化;群落中种类组成比例的变化。

监测指数:贝克(Beck)生物指数(BBI)、硅藻生物指数、颤蚓类与全部底栖动物之比、水生昆虫与寡毛类湿重之比、特伦特生物指数、Hilsenhoff 生物指数、EPT指数、钱勒(Chandler)计分系统、污染评价均值、污染生物指数

4. 说明生物标志物的主要特点和优越性。生物标志物有哪些类别?

生物标志物的特点:特异性普遍较高、预警性、广泛性

优越性:①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联系污染物与生物效应之间的纽带,既可以揭示环境样品和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还可反映污染物的毒性,可以提供污染物的暴露与效应最灵敏的检测。②作为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早期生物信号,可以用于环境污染的探查和快速筛选。③可用于环境健康的风险性评价,作为污染物长期毒性效应的早期预报系统。生物标志物在早期预测和预报个体水平和个体水平以上的效应,反映生物体从健康到疾病这一连续谱上的确切位置,掌握污染物危害发生前生物标志物的情况就可制定预防性管理措施,及时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的危害。

生物标志物类别:暴露(或接触)标志物、效应标志物和易感性标志物

5. 说明指示重金属、有机磷农药和多环芳烃与多氯联苯的污染的常用生物标志物。

重金属:金属硫蛋白MT或MT-mRNA、ALAD、抗氧化酶类—SOD、CAT等、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外周血清转氨酶—谷草SGOT和谷丙SGPT

有机磷农药:乙酰胆碱酯酶(AChE)、对氧磷酶、烷基磷酸酯、其他标志

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混合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DNA加合物、代谢产物

6. 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是什么?简述生态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

科学基础:生态毒理学。

生态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暴露评价,即对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进入环境到被生物吸收,以及对生态受体发生作用的整个过程的评价;受体分析,确定作为生态风险评价的代表受体和评价终点(即指标);危害评价,提供不同有害物质对不同生物的毒性作用方面的信息;风险表征,估算各种暴露条件下对受体造成不利影响的概率的过程。

基本程序:危害识别→暴露-反应估算→暴露评价→风险表征

7. 简述放射性物质和射频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机理。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理,主要是放射不同类型的射线,如α、β、γ、中子、质子等,对机体均导致电离(Ionization )。

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8. 简述生物传感器的结构与原理,它用于环境监测有什么优点?

生物传感器结构:生物元件:生物体、组织、细胞、细胞器、细胞膜、酶、酶组分、感受器、抗体、核酸、有机物分子。信号传导器:电势测量式、电流测定式、电导率测量式、阻抗测定式、光强测量式、热量测定式、声强测量式、机械式、“分子”电子式。

生物传感器原理: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决定于敏感元件(分子识别单元)和待测物质之间的相互作

用,有以下四种基本工作原理类型:①将化学变化转化为电信号②将热变化转化为电信号③将光效应转化为电信号④直接产生电信号方式

监测优点:①生物传感器是由选择性好的生物材料构成的分子识别元件,一般不需要样品的预处理,它利用优异的选择性把样品中的被测组分的分离和检测统一为一体,测定时一般不需加入其它试剂。②由于它的体积小,可以实现连续在线监测。③响应快(1 min),样品用量少,且由于敏感材料是固定化的,可以反复多次使用。④专一性强,只对特定的底物起反应,而且不受颜色、浊度的影响。⑤传感器连同测定仪的成本远低于大型的分析仪器,因而便于推广普及。

1、废水的污染和净化度指标有哪些?

生物化学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固体物质、含氮化合物、PH值、生物污染指标

2. 说明BOD曲线所反映的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生物学特征。

3. 活性污泥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降解污染物的?

强吸附能力:生活污水在10-30 min内,85%-90%的BOD可由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而去除。强分解、氧化能力:较强的异化和同化能力。具有较长的食物链:从有机物→细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食物链越长,作为能量消耗的比例就越大。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活性污泥因具有絮状结构而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使处理水比较容易地与污泥分离,最终达到废水净化的目的。

降解过程:吸附阶段(菌体细胞外):因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大量絮凝和吸附废水,污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是通过吸附去除的;摄取、分解阶段(菌体细胞内):细菌将被吸附的污染物摄入细胞内,进行代谢,一部分在氧的作用下,将其转化为菌体本身的结构组分和新的细胞,另一部分则完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

4. 污水处理中生物膜具有什么特征?

①微生物多样性高:包括好氧细菌、厌氧细菌、真菌和藻类等,使其在去除污染物方面更具有广谱性。与活性污泥相比,生物种的多样性增加,相互作用复杂,构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也更能够承受环境条件的变动。②各段的微生物类群不同:在多段式的生物膜法处理中,与净化程度相对应,分别出现不同的微生物优势种。微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随着废水的净化过程而相应地发生演替的处理法被认为是最合理的生物处理。③食物链较长:食物链长,高营养级的生物多,能量被消耗的比例也大,所产生的污泥大部分可被生物本身所消化,因此,剩余污泥量很少。

1. 环境生物技术包括哪些内容?环境生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环境生物技术的内容:高层次是指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污染防治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抗污染型转基因植物的培育等;中层次是指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及其在新的理论和技术背景下产生的强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如生物流化床、生物强化工艺等;低层次是指利用天然处理系统进行废物处理的技术,如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等。

主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基因工程菌从实验室进入模拟系统和现场应用过程中,其遗传稳定性、功能高效性和生态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开发废物资源化和能源化技术,利用废物生产单细胞蛋建立无害化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新工艺,如生物制浆、生物絮凝剂、煤的生物脱硫、生物冶金等;建立无害化生物技术清洁生产新工艺,如生物制浆、生物絮凝剂、煤的生物脱硫、生物冶金等;发展对环境污染物的生理毒性及其对生态影响的检测技术。

2. 简述基因工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和内容。

基本条件:基因、工具酶、载体、受体细胞

基本内容: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的获取;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连接到载体上,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或称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带有重组体的细胞扩增,获得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重组体的筛选;

3. 举例说明基因工程菌在环境污染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基因工程菌应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时存在哪些问题?

降解卤代芳烃的基因工程菌、分解尼龙寡聚物的基因工程菌、分解多糖的基因工程菌(兼具废物资源化作

用)、抗金属的基因工程菌、降解除草剂的基因工程菌等。

基因工程菌的生态安全问题:①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生态安全性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仍在研究之中。②至今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广泛使用工程菌的国际化章程。③考查基因工程菌存活情况,基因工程菌新基因的稳定性能,新基因转移到其它生物体中或其它非目标环境之中的规律以及基因工程菌对生态系统的副作用等等,均是紧紧围绕着治理污染基因工程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的。

4. 说明微生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关键步骤。

原生质体制备→融合重组→原生质体再生成细胞→融合重组的测定

5. 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有何特点?

固定化酶特点:固定化酶比水溶酶稳定、固定化酶适合于连续化、自动化和管道化工艺,还可以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固定化酶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形式,如在处理静态水时把酶制成酶片和酶布,处理动态废水时,可以制成酶柱。

固定化细胞特点:固定化细胞比游离细胞稳定性高;催化效率比离体酶高;比固定化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能完成多步酶反应,通常能保留某些酶促反应所必须的ATP、Mg、NAD等;固定化细胞内含有庞大而复杂的酶系,其中有些酶对于人们所要求的某些催化反应则是不需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6. 废水处理中的常用酶有哪些?

含酚废水处理中的酶类:过氧化物酶、辣根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聚酚氧化酶

造纸废水处理中的酶: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分解纤维素的酶

造氰废水处理中的酶类:氰化物酶、氰化物水合酶

食品加工废水处理中的酶类:蛋白酶、淀粉酶

7. 生物活液有什么特点?

①无论在有氧或无氧情况下,均可分泌胞外酶,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能将不溶性脂肪分解为可溶性的短链脂肪酸和丙三醇,以利进一步厌气发酵或好气处理。②具有较强分解各种有机物的能力并有脱氮作用。③在硝化过程中能将NH3转化为亚硝酸盐。④在硝化过程中能将亚硝酸盐进一步转化为硝酸盐。⑤具有分解植物性纤维的能力。⑥在厌气状况下具有较强的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糖类的能力。⑦厌光照下生长的一种能产生红色色素的假单胞菌,摇动,菌液呈杜鹃红色,肉眼可见。

8. 发酵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有哪些应用?

发酵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大型发酵罐,有机污染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CO2和水。固体废物的堆肥,垃圾的填埋以及废物资源化等过程均为发酵过程。

9. 简述生物氧化塘净化污水的机理。

生物氧化塘中藻菌共生,细菌主要利用藻类产生的氧,分解流入塘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物中的CO2、N、P 等无机物,以及一部分小分子有机物又成为藻类的营养源,增殖的菌体与藻类细胞又为微型动物所捕食,氧化塘内好气状态的维持,主要靠藻类的充分生长,而不必另外消耗动力进行曝气。

10. 简述生物综合塘处理废水的基本生物学原理和工艺流程。

原理:①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态净化功能,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主要是对COD和氮磷的去除。②藻-菌互生生态系统的代谢活性,代谢有机碳、无机磷和氨氮。③放置底栖动物控制出水中藻类过度增殖。

工艺流程:

进水→沉砂池→厌氧塘→水生植物→藻-菌系统→生态修复

11. 简述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原理。

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作用。其成熟稳定后,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中生长了大量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时,固态悬浮物(SS)被填料及根系阻挡截留,有机质通过生物膜的吸附及异化、同化作用而得以去除。湿地床层中因大型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微生物环境依次呈现出好氧、缺氧和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直接吸收,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及微生物对磷的过量积累作用而从废水中去除,最后通过湿地基质的定期更换或收割,使污染物从系统中去除。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 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2、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 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按引起的后果有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环境生物效应关系到人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3、分子杂交法:分类: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DNA的分子杂交称为Southern blot 用DNA或R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RNA的分子杂交称为Northern blot 用标记的蛋白质或DNA作为分子探针鉴别蛋白质分子称为Western blot 三类分子杂交操作均可将被鉴定的大分子转移到硝酸纤维薄膜(ND)或尼龙膜上,在薄膜上分子探针与被签定的核酸、蛋白质分子发生反应。 4、胎盘屏障:由插入胚胎与母体循环之间几层细胞组成,阻止化合物进入胚胎,保护胎儿,其影响因素有物种、孕期。 5、指示生物:就是对环境中某些,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快速的产生明显的物质。 另定义: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物质。 6、肾脏血浆阈:当一种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主动转运系统可呈饱和状态,即使血浆浓度再增高,XB在尿液中的浓度也不再随之增高,此时血浆中的浓度。 7、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是水生态系统内重要组成 部分,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线虫、甲壳类等。 常用的方法1969年由美国学者凯思斯等人发展和创立的聚氨配泡沫塑料块法,又称PFU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原理:用PFU法得到的原生动物群集过程是群集速度随着种类上升而下降,集群速度与种类数的交叉点就是种数的平衡点。 8、一相反应:第一阶段:又称Ⅰ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反应,目的是引入极性基团,将脂溶性物质转化为极性化合物→易溶于水,使其可能进行结合反应 二相反应:第二阶段,结合反应(conjugation reation),是Ⅰ相反应产物与某些内源性化合物结合,水溶性上升,排出体外是一种解毒反应。 9、酶的诱导(induce) 有些XB可使某些代谢酶系统活力增强,或使酶含量增加,因此促进了其它化合物生物转化过程加速或增强 如:苯巴比妥、氯化烃类杀虫剂、多氯联苯化合物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等。 10、酶的抑制(inhibit):一种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另一化合物的抑制。有竞争抑制、非竞争抑制。 11、血脑屏障:机体阻止和缓解化学物由血液向脑和神经系统分布的一种机理。对外源化学物质的渗透性较小,对毒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有阻止作用。 12、转基因生物:通过人为的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上进行外源基因的插入或移位改造等手段,使该生物体具有了编码某些新的人们所期望的生物学特性的基因或基因组,这种具有转入外源基因的生物称之为转基因生物。 13、活性污泥:就是由细菌、原生动物等好氧微生物、夹带某些兼性厌氧微生物与废水中悬浮物质、胶体物质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呈黄褐色具有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的絮状体。 14、微宇宙法:微宇宙法又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model ecosystem)。 包括自然微宇宙(natural microcosms)和人工微宇宙(artificial microcosms)两大类 利用微宇宙法可以系统地观察与评价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甚至生物圈对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所产生的反应。 15、DNA体外扩增: 1)95℃1min,双链单链 2)55℃1~2min,让引物与模板配对 3)72℃在TaqDNA多聚酶作用下,适当条件下四种单核苷酸配对。4)分离:电泳分离 16、矿化作用:指污染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是环境污染物降解的最佳方式,可以彻底消除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污染作用。 17、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才能进行的有机化合物的生物降解过程。大多数降解性微生物是通过共代谢作用来降解污染物的。 18、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就是污染现场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方法处理污染的技术。是采取就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无需将污染物转移。 19、最小生存种群:(MVP minimun viable population ):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目。 20、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由多种酶构成的多酶系统。特异性很低,其特点是反应中需要一个氧分子,其中一个氧原子被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与底物结合,故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主要分布在肝脏。 二、问答题 2、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四种贮存库 血浆蛋白:亲脂性的有机物(特别是具有大的亲脂性基团的有机酸、有机碱),结合可逆(主要是氢键、离子键、范氏键),并且平衡会被打破 肝、肾:浓度远超过血浆,肝脏富集毒物的能力与其主动转运系统和肝细胞内蛋白结合能力有关。举例含巯基蛋白 脂肪组织:脂/水分配系数大的毒物,如DDT、PCB 骨骼组织:骨骼是一种代谢活性较低的惰性组织,骨骼作为贮存库的两面性 3、转基因生物的影响 1)转基因工程技术过程的安全

环境生物学 试题

《环境生物学》 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 生物迁移 2、污染物在水体中转化的主要途径有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 生物降解作用。 3、环境污染物透过生物膜的生物转运过程,主要分为被动转运、特殊 转运和胞饮作用三种形式。 4、大多数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呼吸系统吸收、消化管吸 收、皮肤吸收三条途径。 5、污染物对生物的不利影响最先作用于细胞膜。 6、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反应和非防 护性反应。 7、酶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抑制作用两大类。 8、多种化学污染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 作用和拮抗作用 4种类型。 9、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 10、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包括:自然界释放、人类活动过程中的无 意释放和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应用。 11、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 用 12、环境激素主要包括天然激素和合成激素、植物雌激素、和具 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等三类。 13、影响生物测试结果的主要因素有:受试生物、试验条件和不 同的实验室。 14、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浮游生物监测 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和微型生物群路监测法。 15、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污染物可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的改 变。 16、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 畸和致突变的作用。 17、毒性试验常用参数EC50和IC50分别表示能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 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和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

环境生物学 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 2)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4)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 5)生物运转: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6)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是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噬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以至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8)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及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9)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10)生物测试:指系统的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1)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12)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3)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14)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在短期内了解该物质的毒性大小和特点,并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设计依据。 15)亚慢性毒性试验:是在相当于生物周期1-30——1-20时间内使动物每日或反复多次受试物的毒性试验。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对受试物的主要毒作用、靶器官和最大无作用剂量或中毒阈剂量作出评估。 16)慢性毒性试验:是指以低剂量外来化合物,长期与实验动物接触,观察其对试验动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实验。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制定人体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最高容许浓度提供毒理学依据。 17)蓄积毒性试验:低于中毒阈剂量的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机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机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即为蓄积毒性试验。 18)BOD:是指在20摄氏度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

环境生物学复习试题1说课材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个,10分)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氧化应激(OS)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倾向于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氧化应激是由自由基(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在体内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组织损伤、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共代谢作用:只有在初级能源物质存在时微生物才能进行有机物的生物降解过程。 硝化作用:是好氧条件下在无机化能硝化细菌作用下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生物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的代谢变化过程。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固定化酶: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与水但仍保催化活性的衍生物。 BOD5 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高容许浓度(MAC)PM2.5 混合功能氧化(MFO)相Ⅰ反应相Ⅱ反应污泥负荷(Ls)污泥沉降比(SV)二、填空(每空1分,共约40分) 1.土壤中,硫酸盐在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 2.污染物经完整皮肤吸收,脂/水分配系数接近的化合物最容易经皮肤吸收。 3.微宇宙法是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水生微宙的实验容器为L。 4.大肠菌群是较好的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其检验方法有和两种。 5.MFO代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6.劣质磷肥,除含大量重金属外,三氯乙醛的含量也很高;氯乙醛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迅速转为,其毒性大于三氯乙醛。 7.排泄主要途径是,随尿排出;其次是经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8.对于能发生生物浓缩的外源性物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难以生物降解(2) 具有亲脂性。 9.铅被机体吸收后90%沉积在骨骼中;有机氯农药蓄积在脂肪组织中。 10.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①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能使人动物及植物致病;②水体富营养化;③污染生物的代谢产物,使其他生物中毒,食品污染等。 11.评价微生物污染状况的指标可用细菌总数和链球菌总数;测定大气污染的细菌总数的方法有:沉降平皿法;吸收管法;撞击平皿法;滤膜法。 12.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A和B分别引起某动物15%和40%的死亡率,经A和B同时作用于100只活的动物,若A和B具有独立作用,那么将死亡只;若A和B具有相加作用,那么将死亡只。 13.为了探明环境污染物对机体是否有蓄积毒作用,致畸、致突变、致癌等作用,随着毒理

环境生物学课程考试说明

28530 环境生物学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指定使用的建材为《环境生物学》,李顺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7月版。《大纲》由苏州大学制定。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 2.试卷分别针对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可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四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容易占20%,中等偏易占30%,中等偏难占30%,难占20%。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在命题内容的分布上,兼顾考核的覆盖面和课程重点,力求点面结合。教材具体各章所占分值情况如下: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2)环境生物学的特点;(3)环境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应用。 第二章自然生物环境 (1)硫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作用;(2)磷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作用;(3)碳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生物参与的多种作用;(4)氮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生物参与的多种作用。 第三章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2)生物圈的组成;(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员;(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微生物的多样性;(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植物的多样性;(5)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污染 (1)化学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特点;(2)化学性污染物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 (3)物理性污染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5)微生物、动物、植物及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SO2、氟化物、O3、温室气体、酸雨等对大气污染的生物效应;(2)水域氮、磷、有机物污染的生物效应;(3)土壤农药、除草剂、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效应;(4)城市化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 第七章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 (1)生物监测的概念、特点、依据;(2)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中的指示植物和细菌总数测定法;(3)水污染生物监测中的虚假存单、浮游生物测定、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测定;(4)土壤污染的类型和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5)生物监测基本方法中的指示生物法、现场调查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保护 (1)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直接参与污染物的降解;(2)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的机制及影响;(3)微生物对易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和利用;(4)植物与环境保护;(5)原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九章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1)活性污泥法处理污、废水的原理;(2)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3)生物膜法废水处理的特点;(4)生物膜法的生物相;(5)生物膜法反应器类型。 第十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1)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生物修复的技术方法;(3)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4)海洋赤潮的生物防治;(5)地下水污染的生物治理。 五、各题型试题范例及解题要求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解题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以下污染物中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 D ) A.CO B.NO C.SO2D.光化学烟雾解答:D 2、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解题要求:直接将答案填在试题的空格上。 范例: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开始的,然后逐步在各个水

15秋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环境酸化主要是由于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的酸度增加,与环境酸化相反的环境化学效应是环境碱化。 . 物质之间 . 生态之间 . 环境之间 . 人类与环境这间 正确答案: 2. 生态破坏从农耕文明开始起就出现,直到今天愈演愈烈,成为引起()的重要因素,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 全球环境变化 . 生态环境变化 . 生活环境变化 . 生活质量变化 正确答案: 3. 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 外源化合物 . 化合物 . 外源物 . 生化物 正确答案: 4. 生物氧化塘又称(),是利用藻类和细菌两类生物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 . 稳定塘 . 独立沉淀塘 . 生物分解塘 . 化学处理塘 正确答案: 5. 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是生物抵抗污染胁迫的-条重要途径,但目前有关这一抗性途径的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些实验结果甚至相互矛盾,一般认为生物不吸收或少吸收污染物的机理与生物外分泌物有关,如()。 . 植物的根分泌物 . 植物的根抗性 . 植物根抗渗透性

. 植物的根分解能力 正确答案: 6. 所谓环境是指相对于主体对象而言的背景,意即围绕主体对象以外的其他()的综合。. 各种因素 . 生物因素 . 环境因素 . 人为因素 正确答案: 7.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农田和各种农业设施称为农业污染源。 . 有害影响 . 农药 . 化肥 . 水源 正确答案: 8. 比重在4 或5 以上的金属元素统称()。如汞、镉、铅、铬、铜、铍、镍、铊等。以汞的毒性最大,镉次之。铅、铬也有相当的毒性。此外还有砷、硒,虽不属于重金属,但其毒性与重金属相似。 . 重金属 . 金属 . 轻金属 . 复合重金属 正确答案: 9.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受()的影响,涉及生态系统中生物本身的因素,还涉及污染物的环境因素。 . 多种因素 . 单种因素 . 复合因素 . 综合因素 正确答案: 10. 臭氧层减薄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在地球表面,臭氧在吸收紫外线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臭氧层能吸收强烈的太阳紫外辐射,使地球生物得以正常生长,从而成为地球生命的()。 . 保护层 . 有效保护层 . 产生的保护层 . 有效隔离层 正确答案: 福师《环境生物学》在线作业一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 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附加) 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环境生物学(考试)

一、名词解释: 1.优先污染物P26 :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称之为优先污染物或称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2.污染物的迁移P28: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3.生物污染P59: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 4.环境激素P87:环境中存在一些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环境污染物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这些物质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和人体内分泌功能,导致野生动物繁殖障碍,甚至能诱发人类重大疾病。这些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或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5.生物迁移P29: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 6.污染物的转化P34: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7.生物转化P43: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8.生物转运P38: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9.生物浓缩P51: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 10.生物积累P51: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11.生物放大P52: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 12.生物测试P95: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13.半数致死浓度(LC50)P100:指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半数效应浓度(EC50)P101:指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通常指非死亡效应。 15.剂量—效应(反应)关系P100: 剂量-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其引起的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6.生物监测P140: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17.指示生物P157:指示生物是指环境中对某些物质(包括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不考) \ 18.环境生物技术P306: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 19.生物强化技术P333:生物强化技术(Bioaugmentation)或生物增强技术就是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而向该系统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种群并通过基因组合技术

环境生物学考试内容 修复的

绪论 1.三个环境的概念,尤其是“环境科学”中的“科学” 一般工具书中定义的“环境”是指人以外的客观事物,将环境作为一种人以外的客观存在来加以定义,如新华字典中定义为:周围的一切事物。 环境科学术语的“环境”的中心事物是“人”,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在此基础上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研究的中心事物是“生物”,则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的生命为主体,是“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定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2.“环境”具有相对性,在不同的学科中含义不同,主体的改变往往导致环境概念含义的不同。人类是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在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故人类和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3.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其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与环境矛盾激化的产物。其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重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覆盖在地球表层,它们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因而可以像玻璃温室一样使地球保持与积蓄热量,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危害::(1)海平面上升(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3)加剧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4)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的破坏:臭氧层的减少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尤其是氯原子能催化抽样的分解,因而打破了臭氧的自然平衡。(到达平流层的氯主要是人们排放的氯氟烷烃CFC和含溴卤代烷烃,如应用在冷冻机、电冰箱及高级电子元件做清洁剂的弗利昂,均对臭氧层产生威胁)危害:1)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2)破坏生态系统,植物减产,减少动物寿命,水生系统破坏;(3)引起新的环境问题。 (3)酸雨:酸雨是有于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而形成。主要成分为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解离,是雨雪的pH下降,一般将小于5.6的雨称为酸雨 危害:酸雨能直接伤害植物,导致农作物明显减产。也能引起土壤性质改变,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响生物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硝化菌、固氮菌等的活动,是有机物的分解、固氮过程减弱,因而土壤肥力降低,生物生产力明显下降。 (4)有毒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是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排放到环境中而引起的危害。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类: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4.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要真正实现这种调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掌握自然生态规律,通晓环境变化过程,能预测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运用规律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环境污染分类: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污染物性质——生

环境生物学的试题和答案

《环境生物学(孔繁翔)》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61-2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2)产物不同(;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2、选择合适的载体;4 不需要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与维修。 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 缺点:反应不够迅速,无法精确检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精度不高。 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与地理环境等。 4、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起作用的微生物群种不同 (2)产物不同 (3)反应速度不同好氧分解速度快,厌氧分解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时间长(4)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好氧生物处理要求充足供氧,对其它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厌氧生物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其它环境条件(如pH值,温度等)要求甚严,一般要求有机物浓度>100 0mg/l。(5)受氢体不同。好氧生物以分子态氧为受氢体,厌氧生物以化合态盐、碳、硫、氮为受氢体 5、请叙述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所涉及的重要工具酶。 答:基本过程:1、制备目的基因 2、选择合适的载体,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接生成重组DNA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 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与检测 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的表达

重要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 6、什么就是水体自净?自净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哪些作用?可根据哪些指标判断水体自净程度? 答:受污染的水质自然地恢复原样的现象成为水体自净 发生的作用:物理作用:稀释、沉降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凝聚生物作用 判断指标:1、有机物的浓度 2、生物的相 3、溶解氧的浓度 7、简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答: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大分子反应,共价结合,导致生物大分子的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产生毒效应 8、在生物测试中,受试生物一般应符合哪些条件? 1、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 2、受试生物应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与足够的数量,并在全年中在某一实际区域范答:○ 3、受试生物应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的生态学价值○ 4、在实验室内易于培养与繁殖○5受试生物应具有丰富的围内可获得○ 6、受试生物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够被测生物学背景资料,人们已经清楚了解受试生物的生活史、生长、发育、生理代谢等○ 7、受试生物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与旅游价值,应考虑人类食物链的联系定,并具有一套标准的测定方法或技术○ 9、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原理就是什么?简述厌氧发酵的生化过程。 答:原理:利用厌氧微生物在缺氧并且在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与环境条件下分解有机污染物,产生甲烷与二氧化碳。 生活过程:1、水解阶段 2、酸化阶段3、甲烷化阶段

环境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污染,一类是生态破坏。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主要是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的生物学规律以及对生物的影响和危害.这种效应包括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个体水平、种群水平到生态系统等各级生物层次,探索污染效应的机理,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2.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主要研究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与去除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影响因素.通过生物学或生态学的技术与方法进一步强化生物在环境污染净化中的作用,包括具有高效净化能力的生物种类及菌株的筛选以及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降解和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及其降解动力学反应模型等;生态工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不同类型物种间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污染净化过程的调控作用等。 3.保护生态学:包括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自然保护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自然保护技术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探索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规律,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自然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恢复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系统的退化机理,物种进入和生长及群落狙击过程的限制因素,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制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案,发展受损环境修复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技术。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入环境: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废物的排放;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下述三种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水平和溶解氧的变化,把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河流分为相应的地区段: 清洁区:表明未受污染,氧及时得到补充。 分解区:细菌对有机污染物分解,消耗溶解氧,而通过大气补充的氧不能弥补消耗的氧,因此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此时细菌个数增加。 腐败区:溶解氧消耗殆尽,水体进行缺氧分解,当有机物被分解之后,腐败区却告结束,溶解氧又复上升。 恢复区:有机物降解接近完成,溶解氧上升并接近饱和。 清洁区:水体环境改善,又恢复到原始状态。 生物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后合成植物的有机物质,植物的有机物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植物的残体经微生物分解作用成为无机物质回到空气、水、土壤当中。相对于地质大循环称为生物小循环。 环境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主要有三条途径: ①根部吸收以及随后随蒸腾流而输送到植物各部分。 ②暴露在空气中的植物地上部分主要通过气孔从周围空气中吸收污染物。 ③有机污染物蒸汽通过职务上表皮渗透而摄入体内。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 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活性氧(Activiated Oxygen或Oxyradicals):指在生物体内与氧代谢有关的含氧自由基和易形成自由基的过氧化物的总称。 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是具有非偶电子的基团或原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 过氧化氢酶(Catalases,Ct):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 三磷酸腺苷酶(ATPase):ATP酶,又称为三磷酸腺苷酶,是一类能将三磷酸腺苷(ATP)催化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离子的酶,这是一个释放能量的反应。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高,选择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胆碱(ACh)水解成胆碱和乙酸。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指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以及脂肪酸等。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由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DNA加合物(DNA Addcuts): 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链特异位点上的共价结合物. 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非酶性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过程。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 、EEDs):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 水华(Water bloom): 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耐污种(Tolerant species):是指只有在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Sensitive species):是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耐污值(Tolerance value,TV):是指生物对污染因子的忍耐力。 生物测试(Bioassay):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

环境生物学考试模拟题A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模拟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荚膜 2. 活性污泥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絮凝体 3. 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 质粒: (plasmid)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外,能进行自主复制的细胞质遗传因子,主要存在于各种微生物细胞中。 5. 菌落 6. 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七大类,通常被称为营养物质。 7. 反硝化作用 8. 磷细菌存在于自然界,主要是土壤中的一类溶解磷酸化合物能力较强的细菌的总称。 9. 水体富营养化 10. 培养基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发生在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氨化作用的主要产物是(D)。 A. 尿素 B. 氨基酸 C. 蛋白质 D. 氨 2. 霉菌是一类形成菌丝体的(D)的俗称。 A.原核生物B.原生生物C.细菌D.真菌 3. 下列哪种生物可能属于真核生物(A )。 A.Protists(原生生物) B. Bacteria(细菌) C. Actinomycetes(放线菌) D. Archaea(古细菌) 4. 产甲烷菌属于( A )。 A.古细菌 B.真细菌 C.放线菌 D.蓝细菌 5. 无氧呼吸作用(C )。 A.生成的能量与有氧呼吸一样多B.不存在磷酸化作用 C.部分能量转移到最终电子受体中D.产生的ATP比有氧呼吸多 6. 水生植物的存在具有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控制水体营养化、改善水环境质量的作用,主要类群不包括( D ) A.漂浮植物B.挺水植物C.沉水植物D.藻类植物 7. 原核生物(D )。 A. 有细胞核 B. 发生有丝分裂 C.有线粒体 D. 有细胞壁 8. 研究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是(C )。 A. 微生物进化 B. 微生物生理学 C. 微生物生态学 D. 微生物生物 9.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原核生物中,最常见的形态是(B )。 A. 球状 B.杆状 C.螺旋状 D.分枝丝状 10. 放线菌中种数最多的属是(A )。 A.链霉菌属B.青霉属C.诺卡氏菌属D.假单孢菌属 11.不是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的是( D ) A. 单纯扩散 B. 主动运输 C. 促进扩散 D. 胞口吞咽 12.好氧塘污水处理系统中中,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关系是(C )。 A. 拮抗 B. 捕食 C. 共生 D. 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