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38.87 KB
- 文档页数:2
豫见传统之美——朱仙镇⽊版年画《五⼦登科》郭泰运(摄影:王洋、孙海涛)朱仙镇⽊版年画,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所开创兴起的⽊版门神画,主要分布于开封城南的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是开封⽊版年画的衍续和承袭,盛于明代中期⾄清乾嘉年间。
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在历史上为繁荣我国的民族⽂化,先后起过重要作⽤,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朱仙镇⽊版年画,2006年⼊选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名录。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郭泰运省级代表性传承⼈:任鹤林、张继中、尹国全、张廷旭、朱永敬郭泰运⼯作照(摄影:王洋、孙海涛)郭泰运(曾⽤名郭太运),汉族,1925年出⽣,开封县曲兴⼈。
1983年,开封市成⽴“开封市朱仙镇⽊版年画社”,郭泰运任古版研究室主任。
他与其他专业⼈员⼀起,对不同时期、不同店号的雕版和资料进⾏修补、复制和整理;2004年,郭泰运被礼聘于开封市博物馆开封朱仙镇⽊版年画研究保护中⼼。
他摒弃传男不传⼥、传⼦孙不传外⼈等狭隘、保守的思想,把近70年的经验和⼿艺倾囊传授予美术专业毕业的⼤学⽣。
2007年,郭泰运被⽂化部命名为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传承⼈。
郭泰运教授徒弟如何选取雕版⽊材(摄影:王洋、孙海涛)《福禄寿》郭泰运(摄影:王洋、孙海涛)《马上鞭》郭泰运(摄影:王洋、孙海涛)⽼版《柴王推车》橙⾊版(反),开封博物馆收藏(摄影:王洋、孙海涛)⽼版《柴王推车》线版(正),开封博物馆收藏(摄影:王洋、孙海涛)任鹤林⼯作照(摄影:王洋、孙海涛)任鹤林,汉族,1949年出⽣。
30余年来,他倾⼼于开封(朱仙镇)传统年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作,热⼼扶持、积极指导朱仙镇⽊版年画艺⼈提⾼年画制作⼯艺。
特别是近10年来,他创办了开封朱仙镇年画艺术馆、开封年画艺术研究会,组织开封年画⽼艺⼈⼀起耗时六年将国内外所藏近300幅史料全部复刻完毕。
所刻年画原汁原味,再现了开封⽊版年画的历史风貌和艺术魅⼒。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探析作者:高晓燕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2期高晓燕(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河南济源 454650)摘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间风格和淳朴古老的民族气质.本文在分析朱仙镇木板年画兴起鼎盛衰落和崛起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来探析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2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3)11-0098-02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并称为我国四大木版年画,它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风采古朴,造型夸张,色彩鲜艳粗犷,符合劳动人民朴素的欣赏习惯,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1 有关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地处黄河南岸,位于今河南开封城南约10公里,因战国时镇子上一个为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朱亥而得名.明清时期,曾一度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名镇(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之一.著名朱仙镇木版年画便发源于此,它始于宋朝,有着近千年的历史,被称为是“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源起于汉代时期,形成于唐宋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衰落于民国时期.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宋都东京(今开封)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再加上活字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年画创作由笔画发展为刻版印刷,木版年画空间繁荣.北宋末期,金兵入侵中原,京都沦陷,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京都的木版年画也因此移至朱仙镇.元朝时,朱仙镇附近的贾鲁河开通,发达的水运为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兴盛带来了机遇,至明清时期,贾鲁河河道畅通,使朱仙镇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成为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木版年画业在此时达到了鼎盛时期,鼎盛时期,朱仙镇中多达300余家年画作坊,个别作坊雇用技工多达300多人,比较有名的年画商号,如天成德、祥瑞昌、万通等开始创建并驰名.同时,木板年画行会相应产生,并制定出科学严格的经营制度,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被认定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行会纪念日,从这一天开始,一年一度的年画销售拉开序幕,年画行会举办门神会,唱大戏,广开大门,召集各商号制定销售策略,迎接全国各地的商户,当时的朱仙镇木板年画不仅仅在中原大地盛行,江南沿海、西北边陲,甚至于俄国、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外国也很畅销.清末,黄河洪水泛滥成灾,河道阻塞,时局不定,木版年画业也日趋萧条.经历了战乱、水灾,至民国时期,战争不断,黄河多次满溢贾鲁河,河道堵塞,铁路通车,交通路线大转移,朱仙镇失去水运优势,经济开始崩溃,许多年画技师迫于生活压力,放弃年画制作,木版年画业一落千丈,规模成倍递减.解放后初期,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命运一波三折,从破除迷信时的“破四旧”到十年浩劫中对原版版型的搜查烧毁,朱仙镇木版年画遭遇了致命的打击,从此消沉下去,往日的光彩一去不复返.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逐步重视对民间艺术的保护,重新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对旧有的木板年画旧版进行整理、修复和保存.至20世纪90年代,朱仙镇木版年画做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艺术光辉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朱仙镇也因此被授予了“中国木版年画艺术之乡”的称号.2 朱仙镇木版年画独特的艺术特色年画,做为我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源于人们对神的崇拜,植根于民间.木版年画发源于远古的门神画习俗,是人们用来辟邪赐福、招财进宝最原始的精神表达.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其悠久的历史、古朴的风采传承着中华劳动人民对吉祥的追求,其夸张的造型、鲜艳浓重的色彩符合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欣赏习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2.1 内容题材上朱仙镇木版年画,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它主要取材于我国传统文化三教(佛、道、儒)中的神仙和圣贤,七十二行业供奉的祖师,历代的英雄戏曲人物,寓意吉祥的各种事物、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或民间小说.它的体裁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辟邪赐福类,二是吉祥民俗类,三是戏曲、历史故事类.它的种类繁多,有门神灶爷像、佛爷、神像、中堂条幅等.降妖捉鬼、镇宅辟邪的钟馗,为李世民护驾守宫的尉迟敬德和秦琼,被姜子牙封为神仙的赵公元帅和燃灯道人,相互谦让互敬互爱的伯夷和叔齐的故事等都是木版年画表达的内容,其中最多最出众的是门神像.门神中神码众多,各个严肃端庄,其中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有秦琼、敬德等形象,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童子、美人和其它神仙形象.2.2 构图上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虚实变化有节奏感.整个画面继承了汉唐传统的构图方法,饱满、对称、紧凑、严密,上空下实,留白地方少,符合了当时人们朴素的原始审美观念.画面中的构成形式极富想象力,采用无背景的表现手法来突出主题,人物与人物之间大小比例的不同,位置的错落有序,都由创作者根据要表达的主题和自己的审美观念主观安排、摆放.在填充画面空白时,通常习惯加入店章、店号等标志性图形以及象征美好的动物、植物、花卉图案,以达到画面主次分明、平衡和谐的构图效果.2.3 线条表现上朱仙镇木版年画线条劲健、刀法纯朴;很少留有空白,构图饱满、整体为美,其中的人物造型,夸张活泼,重在传神,不按正常人物比例,头与身子通常采用1:3的比例,突出人物头部,人大马小,主题人物大,从人小,有主有次,不繁琐,表达了人们对于英雄的崇拜,众多形象,匀实对称,安排的很巧妙,合情合理.线条粗犷豪放,有粗有细,有阴有阳,阴阳对比性强,符合了中原农民豪迈的性格特点,线与线的组合、交叉,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尤其是神像画上衣纹的表现手法,线条朴实而又精美,富有弹性,很具乡土味,具有北方民族纯朴、大气、直爽、健壮、整洁之风度.2.4 色彩表现上色彩表现上,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用色很讲究,除黑色外,常用的颜色有6到10种,颜色由松烟、章丹、槐米、铜绿、苏木等多种原料加入明矾、桃胶、五倍子等长时间熬制而成,配方很神秘.这种土制的颜料印制出来的年画,色彩鲜亮透明,不虫蛀,不跑色,宜于装裱,宜于收藏,永保新色.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传统制作工艺主要有磨制、熬制两类,前者主要用于如丹红、绿色等粉状颜料,通过对原材料进行磨研,使用时调水或加胶即可,这种颜料遮盖力强、厚重不变色,使用方便;后者主要用于制作如黄色、红色、紫色等水色颜料,将不同的原材料晒干或者炒干后,加水熬制而成,这种颜料透明艳丽、古朴耐看.朱仙镇木板年画色彩纯朴、对比强烈,与人物造型如出一辙,不按常规上色.颜色的运用完全依靠创作者长久以来对色彩的理解,用什么的颜色可以突出人物就用什么颜色,年画中还将红、黄、绿、紫几种颜色同时用于一幅画上,色彩不经调和,直接使用纯度极高的原色,形成朱仙镇木版年画色彩对比鲜明的特点,它的鲜艳跳跃、大红大绿的色彩调子与过年过节的气氛保持一致,洋溢着浓郁的民间风味,也把人们对于新生活的祝福和喜庆的气氛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与其他地方年画画法不同的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人物不打红脸蛋,看起来很自然和谐,并且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老虎不是黄、红老虎,而是黑老虎,这些都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独特魅力和朴实画面品质之所在.2.5 制作方法上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序复杂,手艺很重要,很多关键的步骤如定版、立位、套色等全靠创作者的经验和感觉去拿捏、掌握.刻版者根据画稿刻版要一气呵成,以保持线条的流畅和神韵,不能有半点差错,一个颜色一个版,然后分色套印,套印过程中,要严格注意每版的位置,避免错版,以保证颜色边缘的清晰整齐,色泽的纯正亮丽.参考文献:〔1〕汪涝涝.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3).〔2〕刘淑娟.朱仙镇木版年画与滑县木版年画艺术特色辨析[J].装饰,2010(8).〔3〕蔡瑞勇.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发展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3).。
豫盛荣年画谱(六)朱仙镇门神年画的风格特点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年画,一般是左右对称为一对。
这与古代四合院的双扇门有关系,古代门户多为双扇门,可心左右双开,而门神便是一左一右对面而立。
这是一对童子戏莲的年画,画面上一对童子肩背石榴和仙桃,寓意福寿长春,多子多孙,步步连升,吉祥职如意。
这幅年画左右对称,有步步登高之意,在用色上采用了五色套印,然后又在套印的基础上,手工染绘肤色,使得人物更加完美,童子形象更趋丰富。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代表作,赵公明和燃灯道人,他二人生前曾是敌对双方,大战于岐山脚下,而在门神中,却是一对,相互监督帮助为人们看家护院。
小抱鞭也很具有特殊的风格,这一对是表现经典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画面较小,适合于现代的单元门,画面上二门神怀抱鞭锏,神态严肃,威仪不凡,是最受欢迎的年画品种之一。
马上鞭,也叫马上平安,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中表现骑马的马上将军品种之一,民歌有:门神门神骑红马,看着门儿保住家……。
步下鞭锏门神,也是朱仙镇的经典门神,表现了秦叔宝,尉迟恭扬鞭锏守护门户的场景。
画面中二将身穿盔甲,手持鞭锏呈舞蹈状,这是于其它地方年画的不同之处。
图画中一二将所表现的当为驱傩之舞,而其头魁也不似后来的盔头造型,独具风格,由此可知,此年画造型较早。
龙虎门神画面人物是杨衮和赵匡印,如果说门神画中谁的官最在,那就数这两位,一位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火山王后汉的一员虎将,称其为龙虎门神实在是恰如其分。
财神赵公明和燃灯道人五子登科,这幅年画表现的是文官,主官家中的学子科考,是每家每户必贴的年画之一。
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这一对娃娃年画则是表现招财进宝的年画这一,画面也是对面门神造型,但是画面较小,是过去贴在钱柜上的年画,也寓含了招财进宝的意思。
通过以上的这些年画,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度,又各有不同,比如:人物的面部多为方园脸,头都比较大,用线上多为刚拔挺立,用色上较为鲜艳。
由此可知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的门神年画所具备的风格特征有以下几点:一、头大身小,突出重点。
朱仙镇木版年画简介朱仙镇木版年画简介河南省开封市位于豫东平原。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距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的朱仙镇就已有了木版年画。
明清两代,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作坊最多时达三百余家。
清末民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始衰落,大多数作坊迁回开封市内,于是开封又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与销售中心,城内出现了“天成”、“云记”、“汇川”等名噪一时的老字号年画作坊。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
年画题材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现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二百二十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三百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但是,目前大多数老艺人年事已高,其技艺无人传承,特别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很可能会彻底消亡。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
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
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
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朱仙镇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
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
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岳王庙。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
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
河南朱仙镇的“非遗传奇”1、河南朱仙镇的“非遗传奇”指的是什么呢?河南朱仙镇的“非遗传奇”指的是木板年画,它是我国古老的工艺品之一,朱仙镇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木板年画的鼻祖。
在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板年画被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仙镇木板年画诞生于唐朝,在宋朝时期开始兴盛,由于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雕版印刷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年画也开始由笔画转向了刻板印刷。
都城东京的木板年画销售量空前,各种大小规模的年画印刷作坊遍布京城,甚至出现了官方开班的年画作坊。
后来到了北宋末年,金国入侵,东京沦陷,大量的年画手艺人跑到了江南,很多的东京木板年画作坊迁移到了距离东京45公里以外的朱仙镇,开始在朱仙镇重新开张。
由于朱仙镇的河道四通八达,在明清时期,这里成为了中原的商业重镇,木板年画也因此走向了全国。
朱仙镇年画与以往的手画年画不同,它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以简洁明快又有些夸张的手法,来处理画面背景和刻画人物形象。
由于朱仙镇年画起源于民间,所以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大多画面都是反映普通民众期盼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
当然也有很多演义小说、神话故事的题材和内容,比如以秦琼和尉迟敬德这两位武将为主的两位门神。
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
截止到目前,已经挖掘、整理出来的年画老版有二百二十多块,重新制作的老版年画有三百多套,在朱仙镇地区从事木板年画印刷的还有70多人。
这些工艺人员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断的研究如何让朱仙镇年画更加适应当前人们的审美,从而更好的延续传统的朱仙镇木板年画工艺。
2、河南朱仙镇蚂蚁新村➢河南朱仙镇蚂蚁新村的非遗传奇指的是木版年画。
➢河南开封朱仙镇蚂蚁新村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古镇之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的鼻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
➢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地域性特色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20 公里处,曾与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湖北的汉口同为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
相传战国时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
朱亥本是一位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以后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信陵君的盖世英明也是与他发现和任用朱亥分不开的。
朱仙镇不仅为中国宋朝四大名镇之一,在北宋时也是我国重要的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木版年画和新春联的发源地,为木版年画之鼻祖,有“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的称号。
它的木版年画始创于北宋,昌盛于明清,它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泛,曾影响带动中原、江南、西北等广大地区木版年画的发展和繁荣,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民间绘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朱仙镇木版年画用线有阴(粗),有阳(细),且阴阳对比强烈。
尤其是在神像画的衣纹上,此种对比表现更为突出,富有生动的立体感。
这种不拘泥于细致的用线手法,具有中原民族的淳朴、厚实、健壮、整洁之风度。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事物造型,多突出主体的特点,如人物突出头部,一般头的比例为全身的13,乘骑人大马小,主要人物大,从人小。
在人物面部刻画上,多采用白色,细而遒劲的五官中,又夸大了眉眼的比例,眉角上翘双眼皮,且上眼睑处必印一弯金银色,使之生动传神,容颜古秀,这便是洒上的那层金银粉映现出的效果,此形式为朱仙镇所独有。
且人物造型描画上也是正邪分明,如细端人物面孔,便可知人物性格。
朱仙镇木版年画悠久的历史和珍贵的文化价值,对民俗学、美学、民间绘画、宗教、历史文化、商贸、木版雕刻、印刷术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就其艺术性方面,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制作方式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朱仙镇木版年画文·图/余姗姗“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而“门神”就是指年画。
戏童邮政发行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国年画的延续和遍布各处,是源于民间的祈福吉祥之愿。
故有名门年画之乡的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和山东杨家埠,还有今天要介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皆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瑰宝。
中国各地的木版年画各有思想与历史的衬托,传达吉祥如意与地方特色。
寻源,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产于河南开封朱仙镇而得名。
北宋时,开封街坊就有印版门神:钟馗、回头鹿马、财门钝驴等“贴子”年画出现。
那时,汴梁东京木版门神的衍续,它是汴梁(开封)与朱仙镇及其周围三十余毗邻村庄,民间作坊的艺匠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创造、集体智慧与群体审美意的艺术结晶,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木版绘画形式,在全国诸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
到了明末,因黄河冲决,当地年画一度衰落,清代开始复苏并达到鼎盛。
虽然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没有前面提到的四大木版年画之乡有名,但朱仙镇是历史上的商业重镇,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南20公里处。
朱仙镇木版年画始于唐,兴于宋,是中国木版年画的发源地,河北武强和山东杨家埠都受其影响而发展。
故此,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与另两处极富盛名的年画之乡的不同在于,朱仙镇与苏州桃花坞和天津杨柳青在艺术传承上是各有千秋。
江苏桃花坞木版年画,线条吸取了古法画技,较为清秀细腻。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除了要印刷主版线条,还要加上“点染丹青”。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用古法色料还原古老艺术。
铁笔十八描朱仙镇木版年画,产自民间,流传于民间。
在艺术上摆脱宫廷人物画的束缚和影响,一扫温文尔雅、老气横秋,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刻线粗犷奔放、情节概括洗练、构图饱满匀称,人物形象夸张、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典丽。
人美版美术五上《朱仙镇木版年画》备课资料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1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奇鲜艳。
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成效又觉得匀称舒服。
有些地点的年画人物脸部多打红脸蛋来妆饰,而朱仙镇的年画不打红脸蛋,看起来专门自然和谐。
在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人们多把老虎做成或画成黄老虎或红老虎,而朱仙镇的年画是黑老虎。
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术界的重视和赞誉。
[2]朱仙镇年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类,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最多的确实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其要紧特点为:1、色彩鲜艳2、形象夸张:3、线条粗犷:4、构图饱满:5、严肃端庄。
二、朱仙镇年画的材料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洁,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专门。
朱仙镇年画专门注意中华民族的观赏适应,多用青、黄、红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10种。
民间常讲:"黄见紫,难看死。
"而开封朱仙镇年画黄紫两色的搭配,颜色厚重,对比强烈,不仅没有难看之嫌,反而色彩鲜艳,与民间过年的欢乐气氛和谐一致。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纳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鲜艳,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讲、神话故事和民间传奇。
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乐趣强烈,具有专门的地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门神的前身是桃符,又称“桃板”。
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克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木辟邪的风习,门神有传奇中能捉鬼的神荼、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讲: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山上有一棵桃树,树阴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
意蕴深长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以纯手工制作、天然素材和独特的技艺闻名于世,无论是画面的内容还是形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和哲理。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容丰富多样,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场景等。
其中最独特的是它所表达的祝福和美好愿望。
每幅年画都寓意着丰收、幸福和吉祥,代表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祈愿。
通过这些画作,人们可以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浓厚氛围,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形式上也与众不同,它采用了木版印刷技艺,这种技艺充满了古朴和玩味。
木版印刷是将图案刻在木版上,再用墨水沾取颜料,通过手工印刷的方式将图案转移到纸上。
这种工艺保留了原始的自然质感和独特的手工痕迹,给人一种原始而朴素的美感。
木版年画的色彩也以红、黑、白为主,简约而又大方,给人以庄重而又热情的感觉。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历史情景的描绘上也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绘画技巧,将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
通过观看这些画作,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的变迁和人文的发展,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朱仙镇木版年画以其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
通过它的传承和发扬,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传播中华文化的也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瑰宝的代表之一,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
文化研究摘 要:冯骥才先生曾提过——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龙头”,而朱仙镇木板年画则是中国年画的“源头”。
朱仙镇木板年画种类繁多,表现主题更是多种多样,在年画里的每一幅门神、每一幅场景都蕴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神话、或戏曲、或民俗,因此它可讲、可议、可传播。
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一种与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生活艺术,更是人民群众用智慧和心灵创造的实用艺术。
关键词:朱仙镇木板年画;表现题材;内容形式一、朱仙镇木板年画概述朱仙镇木板年画因为其产出地在河南开封朱仙镇而得名。
朱仙镇木板年画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明代至清初为其兴盛。
“万通”、“天兴盛”、“德盛昌”、“天义德”等老字号作坊是最为有名的。
朱仙镇木板年画采用木板水印工艺,沿袭了宋代雕版印刷的技法,其刀法质朴,视觉效果具有冲击力,套印色彩强调黄和紫的对比应用,年画风格粗狂浑厚、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造型夸张,极具地域性特色。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表现题材和内容朱仙镇木板年画版味较浓,画味较淡。
其创作者大多是民间艺人,在表现内容和主题上多与当地民俗习惯有关,题材内容大多来自于历史戏剧、神话小说、民间传说等。
比如麒麟送子、岳飞传、木兰从军等,并配以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
但众多题材中表现最多的还是以门神为主,继承了北宋雕版技艺,以墨线为主,构图饱满,文官表现舒展大方,武将则是威风凛凛。
(一) 门神神仙类开封朱仙镇年画自宋代称为“门神”,印制年画的作坊称为“门神店”。
朱仙镇木板年画中的门神分为“武门神”和“文门神”两种形式,武门神以忠义武将形象为主,如自唐以来秦琼,敬德两位门神的形象,武门神是张贴在百姓居住房屋的大门上,是用来镇宅护院,祛除邪恶,庇佑户主安乐康健的。
文门神是张贴在院子里外门和屋子里的内门,文门神有五子登科、福禄寿三星等。
这里将门神的表现内容大概分为“福禄寿三星”门神、“将军、武士类”门神、“财神类”门神、“童子类”门神。
1 将军、武士类门神以秦琼,敬德为代表的将军类门神是朱仙镇木板年画中的“头牌门神”,北宋“辟邪型”门神《钟馗》刻板后,便是以《秦琼 敬德》为代表的“将军型”门神大量刻印。
[指南]朱仙镇木版年画史略朱仙镇木版年画史略朱仙镇木版年画史略(2005-02-25)--------------------------------------------------------------------------------随着时光的流逝,古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已渐行渐远,我们只能从一些年画的旧家当中寻根溯源,来寻出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的轨迹。
一、人类早期的单调阳印和阴印图形人类早期的绘画和雕印艺术汉是一种简单的阴印和阳印的手形图案,然后以磨刻的方法把手形刻、磨成凸形或凹形,这些简单的艺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时时相伴。
现在一些农民制作的陶罐、碗、盆,仍旧用一些印纹法,用绳子的花纹印在陶胎上然后烧制。
农村修房盖屋在水泥地面上用绳印出一些棱形的方块花纹图案,这些就是早期人类的艺术之遗风。
比仰韶文化早一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中已经出现了刻有花纹图样的器具。
例如出土的河姆渡文化中的“鸟骨匕”及“黑陶盆上的诸纹图形”等。
既然已出现了刻的图形,此时也具备了“刀”的动作和意义。
又如商周时期的:“甲骨文”是刻在兽骨上,能在坚硬的骨质上刻出文字,这就说明已出现了金属刻具。
商周时期,民间已有除岁之驱邪纳福的习俗,晋人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鸾雏岁岁来集,麒鳞游于薮泽,鸱枭逃于绝漠,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重睛,双睛在目,状如鸡,鸣似凤,时解羽毛肉翮而飞,通逐博猛兽虎狼,使妖灾群鬼不能为害。
饴以琼膏,或一岁数来,或岁数不至。
周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
”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子,或图画鸡于牖上,盖重睛之遗像。
这种原始现象是否与今天年画中的《大吉大利》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在当时已出现了刻木制画了,但仍不具备有版的意义。
商周后期、战国、秦汉已出现了玺印、肖像印及“秦汉的瓦当”、“汉画像砖”、“汉画像石”等,标志着出现了“版”。
“版”的出现为中国木刻制印技术的成熟提供了必然的条件。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Art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03(下)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应用渠道,如装饰家居,作为礼品赠送亲友,作为商业宣传媒介等,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年画,历史悠久,最早能追溯到唐代,在宋朝时期开始兴盛。
这些木版年画以色彩鲜艳、画面生动、充满寓意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对一年丰收、家庭幸福以及社会安宁的期盼和祝愿,具有浓厚的年节气息和文化底蕴。
明朝至清朝初年,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逐渐传开,成为春节贺年、祈求丰年丰收和祝福家庭幸福的礼物和装饰品。
它以艳丽的色彩和生动的画面,深受民众的喜爱和赞赏。
到了清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使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逐步走向了衰落。
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有着雕版印刷技术不断革新的身影,正是因为该技术逐步成熟,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能够从纸张上转移到木版上。
宋朝时期木版年画在民间十分流行,而河南开封作为宋朝都城,也是朱仙镇所在地,所产生的木版年画更加出彩。
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时代变迁和其他文化影响的渗透,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曾一度被冷落,甚至濒临灭亡。
新中国成立后,朱仙镇木版年画重新焕发生机,并随着人们保护和重视传统文化意识的日益增强,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获得了更好发展。
现在朱仙镇木版年画已经成为文化宝藏。
随着旅游业发展,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都来到朱仙镇参观、体验和购买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寓意分析寄托吉祥祈福寓意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一种具有独特装饰风格和寓意深刻的艺术形式,其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积淀中愈加深厚,其中寄托吉祥祈福寓意是重要内容。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宋朝时期走向兴盛后,在民间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极大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和审美诉求,这使得吉祥祈福寓意得到延展,更为深入人心。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及象征意义作者:闫瑞彬来源:《美术界》 2011年第5期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欣赏。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地大众的生活情感紧密相连,以一种独特的图像符号与艺术形式承载着他们的内在的情感与精神,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1、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于北宋。
开封(汴京)是北宋的首都,而朱仙镇位于开封城南20公里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朱仙镇木半年画一方面受北宋官雅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北宋时期,当政者对绘画的宽松政策,使绘画流入民间,反映市民生活内容的风俗画大量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广大人民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是广大民众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朱仙镇木版年画取材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演义小说、历史戏剧、美女孩童等,特别是描绘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方面更是突出,是研究我国历史、民俗、美学、绘画、文学等的形象佐证。
民间年画的起源就始于神话传说,并一直是年画的主要内容。
起初,它是一种宗教信仰,用于驱邪避凶、迎祥纳福,到了现在则主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如门神中的《钟馗》,钟馗是古代传说中的驱邪捉鬼的天神,此形象据说是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创作。
他是木版雕印最早的门神,据沈存中《补梦溪笔谈》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上令画工摹拓吴道子钟馗像雕版,除夕夜遣由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赏给。
”可以说这是木版印制钟馗门神年画最早的文献记载。
还有《福禄寿》、《天仙送子》、《天地神》和灶画等等。
历史故事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也很常见,主要描述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小说,艺人把这类故事放到年画中,用于装饰家宅或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和寓意。
如《薛仁贵东征》、《对花枪》、《苟家滩》、《双锁山》、《刘海戏金蟾》等,刘海原名刘海蟾,五代人,曾为燕王刘守光宰相,后来习道成仙,被全真教奉为北五祖,在民间演化为吉祥神祇,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把他描绘成身穿彩衣蓬头笑面的娃娃形象,身着彩衣,手持钱串,翩翩起舞逗引三只蟾蜍,寓意富贵吉祥如意。
引论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概括、粗犷的造型和高纯度的色彩,而它们又被协调的放在一个饱满、稳定的框架中,这似乎又符合现代构成的原理,它的审美思想以及造型方法完全可以丰富现代平面设计的语言。
我国农耕时代所留传下来的民间美术工艺是一个非常丰富的领域,其本质就是千年农耕文明下满足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设计造物技术和思想。
这种朴素的设计造物文明既可以对现代设计予以启示,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资源再次创造和利用。
朱仙镇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国年画的鼻祖,它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对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县等地民间木版年画的产生与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容丰富,其制作采用了独特的镂版雕刻技法,手工水色套印,所用颜料为天然植物中草药炮制,具有防虫蛀、久不褪色的特点,史称“世界绝活”。
朱仙镇木版年画继承了汉唐壁画的技法,具有构图饱满、线条粗犷、形象夸张生动、质朴大气、色彩艳丽等艺术特点,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古老的民族风格以及原始意味极强的审美趋向。
深入研究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造型、色彩艺术,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对于充分体现出其自身存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简史和现状(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由来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汉《风俗通义》载:“上古之时,有神荼、郁垒者,性能执鬼。
……除夕,饰桃人,垂茭苇,画虎于门。
”门前立桃木,在汉代已普遍,汉代以后门旁由立桃木神像简化为桃木板,并在桃木板上画神像或在桃木板上书字,称之“桃符”又称“仙木”。
随着佛、道、儒的融合,祭祀神的仪式就多起来,为适应祭祀的需要,就有了神像画,唐代吴道子就以画神像画著称。
唐时,门神形象改为秦琼、敬德。
宋时随着造纸和木版印刷的问世,桃符被木版印刷的门神画代替。
就是现今的木版年画。
现在的朱仙镇门神画与宋代门神画图样基本相同,可以确认是从宋代流传下来的。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三起三落1、首次兴起与跌落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南45里,这里相传为战国名将朱亥故里,亥居仙人镇,故名;又因南宋绍兴十年(1140)岳飞在此大破金兵而闻名天下。
民间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画作为优秀民间艺术瑰宝,认真研究、继承、挖掘它的文化、价值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9年春节即将到来,今天,我们来了解下我国各地的木版年画有哪些不同特点。
一、开封朱仙镇 许多名家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
鲁迅先生曾给予其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
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
”这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
现在上海鲁迅纪念馆还珍藏着26幅朱仙镇木版年画。
二、天津杨柳青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木刻年画始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以前是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那时,天津杨柳青镇及其附近村庄大都从事年画作坊生产,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称,年画因产地而得名。
杨柳青年画盛于清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
最早开业的画铺为崇祯年代的戴廉增、齐健隆两家,后又有惠隆、美丽、宪章等字号。
初期年画保存中国木版年画产地介绍强 者下来的很少,现在多见的是明末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优秀作品。
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制作上。
其制作程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板、套印、彩绘、装裱。
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板套印;而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与手工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
而且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线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别画成精描细绘的“细活”和豪放粗犷的“粗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具独自的艺术价值。
朱仙镇木版年画简介
河南省开封市位于豫东平原。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距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
的朱仙镇就已有了木版年画。
明清两代,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作坊最多时达三百
余家。
清末民初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始衰落,大多数作坊迁回开封市内,于是开封又成为朱
仙镇木版年画的生产与销售中心,城内出现了“天成”、“云记”、“汇川”等名噪一时
的老字号年画作坊。
1949年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机构,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整理。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
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构图饱满匀称,线条简练粗犷,
造型古朴夸张,艺术风格独特。
年画题材多源于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戏曲等,种类繁多,形象生动。
现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二百二十余块,重新印制历史老版年画三百多套,
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
故事集》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但是,目前大多数老艺人年事已高,其技艺无人传承,特别是传统的矿、植物颜色磨制方法已鲜为人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很可能会彻底消亡。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
主要分布在开封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
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
它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
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
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
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朱仙镇虽然是个小镇,在古代却名列中国四大古镇之一。
特别是北宋末年岳飞曾率军
在这里大破兀术的金兵,朱仙镇更为国人所知。
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在朱仙镇建有一座
规模不小的岳王庙。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
风尚。
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
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卦几
经战乱,木版年画便衰落下来。
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又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
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
明、清
时期,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
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五大特点:一是线条粗犷,粗细相间;二是形象夸张,头大身小;三
是构图饱满,左右对称;四是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五是门神神码多,严肃端庄。
朱仙镇木
版年画中最多就是门神,门神中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门神画中,两位武将或衣着不同,或形态各异:步下鞭、马上鞭、回头马鞭、抱鞭、竖刀、披袍等,不下20种样式。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
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
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
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
子女辈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
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儿童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东京梦华录》记载:京城开封“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
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门神在宋代称为“纸马”、“纸画儿”。
翻开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会看到“王家纸马店”门前门神画“皆于当街,用纸衮
叠成楼阁之状”清晰可辨。
北宋门神画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开了木版年画的先河。
《岳飞与朱仙镇》一书载:“红纸门神系旧习过新年之消用物,为镇中最著名特产。
往昔盛时,业此者三百余家……”
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三百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
风格粗犷浑厚、构图饱满、色彩鲜丽、造型夸张。
品种有武门神、文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
武门神又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又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
印制手法主要
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
色彩以暖色为主。
多数人物脸部采用
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装饰手法。
在印刷时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
显木纹,突出了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门神门
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这是一首流传久远的民谣。
而“门神”就是年画!
当一颗心随“门神”骑着红马从遥远的地方踏歌而来,我感动!感动她的源远流长、
风雨兼程。
我骄傲!骄傲她的出生地就在咱们开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