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题材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36.86 KB
- 文档页数:2
木版年画介绍木版年画,又叫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
它主要以绘制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常见的有神仙、花鸟、动物、人物、器物、山水、结婚、出嫁等丰富多彩的图案。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木版年画。
一、历史渊源木版年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
它最初是作为庆祝新年和婚礼时宴请亲友或送给朋友的礼品。
它源于民间,因为而得到广泛传播。
到了清代,木版年画士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并在这个历史时期的鼎盛时期进行了发展和创新。
二、制作工艺木版年画的制作需要经历选图、制版、修图、印刷、上色等多道工序。
首先,需要选择吉祥寓意的图案作为创作对象,然后进行手绘稿件,再将图案转移到木板上进行雕刻,接着上色、修饰后进行印刷。
最后,还需要在色彩上精益求精,以便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木版年画。
三、地域特色不同地方的木版年画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特色。
例如,山东泰安的木版年画通过明快的色彩表现、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紧紧抓住人物肖像的特点,展现了独具泰山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和景观; 江南的木版年画则更注重传统绘画技法,清新细腻,具有独特的韵味。
四、文化内涵木版年画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外,也蕴含着民间情感、价值理念和审美理念。
以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为基础,以吉祥、美好、幸福为主题,描绘俗世中的人们的幸福生活、美好愿景和文化信仰,传递着抒情、讴歌、喜庆、祝福等情感。
五、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木版年画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木版年画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许多文化机构和艺术家逐渐开始重视和保护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其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总之,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不仅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传递着民间的文化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表达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艺术论坛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5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及象征意义TEXT /闫瑞彬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欣赏。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当地大众的生活情感紧密相连,以一种独特的图像符号与艺术形式承载着他们的内在的情感与精神,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1、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题材内容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于北宋。
开封(汴京)是北宋的首都,而朱仙镇位于开封城南20公里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朱仙镇木半年画一方面受北宋官雅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北宋时期,当政者对绘画的宽松政策,使绘画流入民间,反映市民生活内容的风俗画大量出现。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广大人民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是广大民众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朱仙镇木版年画取材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演义小说、历史戏剧、美女孩童等,特别是描绘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传统美德方面更是突出,是研究我国历史、民俗、美学、绘画、文学等的形象佐证。
民间年画的起源就始于神话传说,并一直是年画的主要内容。
起初,它是一种宗教信仰,用于驱邪避凶、迎祥纳福,到了现在则主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如门神中的《钟馗》,钟馗是古代传说中的驱邪捉鬼的天神,此形象据说是由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创作。
他是木版雕印最早的门神,据沈存中《补梦溪笔谈》记载:“熙宁五年(1072年)上令画工摹拓吴道子钟馗像雕版,除夕夜遣由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赏给。
”可以说这是木版印制钟馗门神年画最早的文献记载。
还有《福禄寿》、《天仙送子》、《天地神》和灶画等等。
历史故事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也很常见,主要描述流传于民间的故事和小说,艺人把这类故事放到年画中,用于装饰家宅或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和寓意。
民间木板年画民间木板年画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
多流行于农村。
宋代已出现,明中叶起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以及广东佛山、四绵竹等地木版年画作坊纷纷设立,清乾隆年间更为盛行。
有分版彩色水印的;有先印人物、背景轮廓的墨线,再以人工敷彩的。
有单幅、连环、门神、灶画、斗方、横披等形式。
内容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意义,也有描绘劳动生产的场面,如“庄家忙”、“大庆丰年图”以及“娃娃戏鱼”等。
一、木板年画题材1、神像。
神仙题材有佛教、道教、儒教诸神以及民间俗神,还有各行各业的祖师神,如鲁班、药王、黄道婆等。
2、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年画除表现人物外,还有民间寓言传说,如《猪八戒娶媳妇》等,多采用拟人化手法,追求一种趣味性。
3、戏文故事。
戏曲年画题材比重最大,大量的戏曲故事和历史小说题材年画,有单张的,也有屏条式连环故事形式的,如《红楼梦》《西厢记》《三国演义》等。
4、吉祥图符。
将具有喜庆意义的花、鸟、草、虫等生气怏然的动植物或文字图形通过一定的组合来构成画面,用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吉祥寓意的内容。
5、娃娃美人。
以娃娃美人为内容的年画,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美满、后代健康、生活幸福的憧憬。
如《百子图》《婴戏图》《富贵寿桃》《花木兰》《穆桂英》。
6、风俗时事。
风俗时事年画以表现社会风俗和家庭生活的场景为主,多具体描绘节日的欢乐情形,在节日时悬挂以增加喜庆气氛,如灯会、描绘、花会等题材的年画等。
二、木板年画表现形式依据年画的实用功能,形成了横竖方直、尺幅大小等多种关系。
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以适应不同的装饰要求,其主要形式有:门神,中堂,屏条,三裁、四裁,贡笺,方子、斗方,月光,门笺等。
门神:又叫门画,贴于各种临街大门之上。
内容有武门神、文门神,多种尺寸规格。
“中堂”,又称板屏、立宫间,是指用整张纸,画面表现关公形象或福、禄、寿形象,专门张挂于客厅北墙居中设置香烛案的上方墙上的年画。
“屏条”,是指将整张纸以横裁对开成狭长条幅,画面表现花鸟、或山水、或人物故事,以双屏条、或四屏条、或六屏条、或八屏条形式,以对称的方式张贴于客厅左右墙上的年画。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的民俗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手法【摘要】山西平阳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该年画传承着古老的艺术传统,以生动的画面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着民间故事和民俗风情。
平阳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多为吉祥图案和民间传说,如《百子图》、《嫦娥奔月》等。
艺术家们通过木刻、彩绘等手法,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和灵气。
民俗文化内涵在这些作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祝福的向往。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不仅是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更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通过研究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关键词】山西平阳木版年画、民俗文化、艺术表现手法、历史渊源、传统题材、重要性、关系1. 引言1.1 介绍山西平阳木版年画山西平阳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山西平阳县。
它以细腻的线条和浓烈的色彩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版画之先声”。
平阳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经千年而不衰。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经过数百道工序,需要多名工匠共同合作完成。
木版年画的受众面广泛,能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
它也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在传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展现了独特的地方风情和民间习俗。
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平阳木版年画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1.2 概述民俗文化内涵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这些年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民间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祈福、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关注与祈愿。
木版年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画面的细节描绘和题材选择,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和文化传统。
通过欣赏木版年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向往与祝福,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年画小知识年画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印制的年节装饰画,它以富于民间乡土气息和年节民俗的喜庆色彩而具有独特的风貌。
明代后期,随着商业手工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繁荣和彩色套印技术的进步,年画得到了空前发展,清代则是年画艺术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明代后期已经出现印制木版年画的作坊,至清代前期又继续扩大与发展,全国相继形成了若干年画刻印和销售的中心,最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河北武强等处。
重复构成的形式就是把视觉形象秩序化、整齐化,呈现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一、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题材广泛,包括神码、生活风俗、历史故事、戏剧小说、娃娃美人、风景花卉等。
在画法风格上,明显受到殿版版画与宫廷绘画的影响,追求绘画效果,单色版印刷后,再辅以人工填色开脸,线刻精工细腻,色彩鲜艳辉煌,以典雅细丽为主要特色。
乾隆以后,反映现实的作品有所增加。
代表作《嬉叫哥哥》。
二、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内容也以故事性画面为多,最受欢迎的题材是表现日益繁华的城市景观与表现市民生活的时装美人等。
采用套色木刻的方法,开始调子不是很协调,至乾隆时加强了色彩晕染,并且吸收了西方铜版画排线的手法,注意透视明暗、空间纵横的表现与墨色的变化。
代表作《花果山猴王开操》。
三、杨家埠年画杨家埠年画在山东潍县城东北,印刷方式主要是木板水印分色套版,只有大幅年画的人物面部略作人工烘染。
造型夸张,构图饱满,富有装饰性,线条简劲洗练,色彩以红、绿、黄、紫为主,对比强烈,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象征性,风格质朴生动。
四、河南朱仙镇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和发源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狂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
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刘海戏金蟾》《麒麟送子》。
五、河北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构图饱满,线条粗狂,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郁,代表作《三月争鱼》。
民间美术之木板年画一.民间美术简介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的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是亿万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群体艺术。
民俗社会生活是民间美术的载体,所以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达形态丰富多样,民间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作出来的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民间美术分布广泛,因为地域和习俗文化的不同,各地的民间美术风格也有差异性。
二.木版年画简介中国是全世界木板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中国木版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画的发源地,在世界版画史上享有盛誉。
木版年画是我国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到了清代中晚期的时候,民间年画就已经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
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在中国人的眼里,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人们认为年画不仅仅只是用于节日的装饰品,它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已经可以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一本百科全书。
在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的时候,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
到了清末民初年间时,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
1.木板年画的制作民间木板年画的制作,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是起稿,接着刻板、印刷、套色,然后进行手绘加工等工序。
最开始的时候先有画师完成墨线的稿子以及完成色彩效果和几张分色稿,然后刻版,由刻板师将画稿反贴到梨木板上,根据稿子来雕刻从而可以达到不走样的效果。
在雕刻的时候要求做到线条流畅,走刀立线均匀,对于刻板师的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
按照不同的色稿雕刻出不同的色版后印刷。
印刷的工匠需要先将主板雕版和成叠印纸固定,先印主版的墨稿,然后取下主版换上不同色稿,一一固定套印,要求做到套印准确而且不走样。
杨柳青木版年画 - 简介杨柳青木版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
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木版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杨柳青木版年画 - 历史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
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
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期最为风行。
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
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
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
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
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
“文革”期间,杨柳青木版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临绝迹。
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木版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
82现代交际• 2017年11期筒述平阳木版年画体裁张亚涛(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平阳木版年画是中国古代年画的始祖,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包括祈福与避灾的门画、装饰与教 化的条屏画、娱乐与趣味的灯画、喜庆与实用的窗画和美观与实用的拂尘纸画这五大类体裁,内容丰富多样,传递了优秀的人文情感和创作思想。
关键词:平阳平阳木版年画体裁中图分类号:J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11-0082-01年画是因在中国传统春节期间张贴在家中而得名。
年 画作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独具风格的画种存在。
[1]具体可 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解释。
从广义上来说,年画类包括 民间艺人创作的反映当地人民日常世俗生活的各种类型绘 画作品,一般这些作品又被当地的经营作坊刻画和售卖;另一方面,从狭义上来讲,年画又专指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期间当地人民通过当地经营的绘画售卖作坊买到的年画,张贴于家中各个位置,比如窗户、墙、灶台、房门等地。
[2]一、析福与避灾的门画年画中最早的体裁形式就是“门神”,即门画。
在古 平阳,人们把金鸡和白虎画在门上来祈求一年之内平安吉 祥。
王嘉的《拾遗记》中记载过:唐太宗七十年,有雏鸾 每年都要聚合在朝堂之上。
有附属国献上叫做重明的鸟类,又称“双睛”,双睛的特征主要是外形像一只鸡,鸣叫的 时候又像凤凰。
它们有时叼落自己的羽毛,只剩自己的肉 体在飞行。
双睛不但能够搏打猛兽,而且可以追逐虎狼,使得各种妖怪、恶霸不能祸害百姓人家。
它有时一年来一 次,但有时又好几年都不来,所以人们期盼和迎接它的到 来,每日都要清理打扫自家房屋与庭院。
但最后重明鸟还 是没有到来,于是有的人便用木头刻画重明,有的人甚至 用金子刻画重明的外形,把它放在自己家门上面,来击退 各类妖魔鬼怪。
所以刻画重明鸟的习俗被传承下来,人们 每年春节时都要用木头或金子刻画重明鸟。
[3]在唐太宗以 后,各家各户开始张贴尉迟恭与秦琼两位唐朝武将。
木版年画的内容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
它通常以木版刻画的形式呈现,以传达吉祥、美好和幸福的寓意。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木版年画的内容。
木版年画常常描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
它们可以展示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画作通常以明亮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节日的喜庆氛围,例如绘制舞龙舞狮的场景,或是描绘家庭团聚的场景。
通过这些画作,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和欢乐。
木版年画也经常描绘各种吉祥的图案和符号。
这些图案和符号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例如,常见的图案包括寿字、福字、喜鹊、蝴蝶等。
这些图案通常以精细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呈现,给人一种祥和和宁静的感觉。
人们相信,将这些图案贴在家中或送给亲朋好友,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木版年画还可以描绘各种各样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这些故事往往与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或民间英雄有关。
通过绘画的形式,这些故事可以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有些木版年画描绘了《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或是《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这些画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让人们回忆起自己童年时的阅读经历。
木版年画还可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它们可以描绘农村田园风光,展示农民劳作的场景,或是描绘城市繁华的街景。
这些画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传递出人们对和谐社会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希望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些画作正是表达了这种愿望。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它们通过描绘传统文化、吉祥图案、民间故事和美好生活等内容,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无论是在节日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木版年画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木版年画的范文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首先需要选取一块优质的木料作为版面,然后在木版上绘制出年画的图案。
绘制年画的图案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勾线、填色、上胶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才能保证最终的年画质量。
而且,由于木版的制作比较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来完成。
木版年画的图案非常多样化,通常以传统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为题材。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还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比如,有的年画图案中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劳作、渔民捕鱼等生活场景,有的年画图案中展现了宫廷宴会、文人雅集等社交活动。
这些图案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木版年画不仅在中国流行,还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收藏家。
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都收藏有木版年画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收藏价值,还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木版年画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消失或者被淘汰。
然而,木版年画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保持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许多年轻的艺术家和工匠加入到木版年画的制作中,使得传统的年画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木版年画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为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图案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文化上的启迪。
同时,木版年画也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木版年画将继续传承下去,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和文化的享受。
木版年画题材分类
木版年画的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驱凶避邪:这是木版年画中最为古老的题材,反映了大众的避邪禳灾求平安的朴素思想,如门神。
2. 祈福迎祥:这是木版年画中最受欢迎的题材,其中包括麒麟送子、三星高照、八仙庆寿等。
3. 戏曲传说:这是木版年画中数量最多的题材,年画在表现戏曲题材时,多注意到民众的欣赏习惯。
各地区出品的戏曲年画除了在内容题材上取材于当地的地方戏外,还采用当地群众所熟悉的形式和色彩进行表现,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4. 喜庆装饰:这是木版年画中使用最多的题材,它多由具喜庆意义的花、鸟、虫、鱼等生气盎然的动植物通过一定的组合来构成画面,用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内容,如连年有余、福寿双全、四季平安等。
5. 生活风俗:这是木版年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大量的表现社会风俗场景和生活场景,反映了不同的生活劳作的各种风俗习惯。
常见的有时事趣闻、生产生活等内容。
此外,木版年画的题材还可以根据其用途来分类,例如中堂画、门画、影壁画、门头画、窗画、条屏画、灶龛画、桌裙等。
这些木版年画的画面主题突
出,形象夸张生动,色彩明快艳丽,显现出较强的装饰性,给人以豪放洒脱的印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民俗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