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2021-2022学年福建省各地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896.09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优质教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化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以及娱乐和传统节⽇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了解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的代表⼈物及发展成就。
了解或掌握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和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过程与⽅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分析和讨论,提⾼对作品的鉴赏能⼒;充分利⽤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的观察⼒,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宋元⽂化的繁荣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民的聪明才智。
这时期⽂学艺术⾼度发展,留给后⼈的不仅是⼀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是⼀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如李清照和⾟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以及关汉卿同情⼈民疾苦的情结等。
重点宋词、元曲。
难点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原因。
《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城》图⽚、《清明上河图》中的⽡⼦图⽚等、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新课【导⼊⼀】每年春节,开封城内红红⽕⽕年味⼉浓,这⾥成了欢乐的海洋。
热闹⾮凡的庙会,原汁原味的民俗⽂化节,璀璨夺⽬的⼤宋上元灯会……让游客尽享⼤宋年⽂化的⽆穷魅⼒,在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氛围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主探究:假如你⽣活在宋代都城开封,有朋友来访,你打算怎样宴请他们?你⼀定会给他们介绍开封城的风⼟⼈情和奇闻轶事吧!【导⼊⼆】《清明上河图》中有这样⼀个场景:⼀家馒头店铺门⼝放着⼀只⽊桶,⾥⾯是堆得满满的准备出售的馒头。
—个⼩贩放下担⼦,掏出钱买馒头,店⼩⼆拿着馒头正要递给他。
如此⽣动的画⾯,反映的只是北宋东京(开封)街头⽣活的⼀个侧⾯。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宋元时期⼈们的都市⽣活是怎样的吗?●新课讲解⼀、繁华的都市⽣活宋元时期有很多⼤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化、教育等⽅⾯⼗分发达,⽽且在社会⽣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闻名世界的⼤都市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2022春·甘肃金昌·七年级校考期末)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2.(2022春·甘肃兰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都城开封的文化娱乐夜市十分兴盛,有多种类型,酒楼茶舍里有艺人演唱、讲史;瓦肆勾栏中有杂剧表演。
这说明宋代A.海外贸易活跃B.市民生活丰富C.科技交通发达D.史学研究斐然3.(2022春·甘肃酒泉·七年级统考期末)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4.(2022春·甘肃天水·七年级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校考期末)文物是鲜活的历史。
以下三幅文物图片体现的共同主题是宋朝A.绘画艺术高超B.科技领先世界C.经济重心南移D.商品经济发展5.(2022春·甘肃酒泉·七年级统考期末)今年的热播剧《清平乐》的时代背景为北宋。
剧中,宋仁宗带女儿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
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A.瓦子中的勾栏内在表演蹴鞠B.人们争相抢购热门新书《西游记》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牡丹亭》D.路边摊点兜售热气腾腾的水煮玉米6.(2022春·甘肃武威·七年级统考期末)“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这主要反映了()A.唐都是座国际化都市B.宋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C.明朝对外交流的频繁D.清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7.(2022春·甘肃酒泉·七年级统考期末)《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内容要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文学艺术成就,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知提示:正确认识世俗文化与市民生活的关系,正确看待宋词与元曲,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解读:本课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分别是“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这一部分, 教材首先描述了北宋开封大相国寺的繁华场面,然后介绍了宋代城内的娱乐兼商业场所一瓦子,接着介绍了杂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最后是对传统节日的说明。
通过这几方面的描述,我们能对宋元时期的都市面貌和市民生活有初步了解。
其中“瓦子”和杂剧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
关于宋元时期的文化,本课主要介绍了宋词和元曲两种艺术形式。
这两部分头绪多,教学时应突出重点,繁简适度。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育人作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核心素养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需要构建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巧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素养本课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史料的搜集与探究,以史料为载体,以问题为突破,通过图片史料、文字史料的分析,感知历史事实,感受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与文化,从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学习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本课运用情景创设,学生各个社团活动的展示,厘清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立足当下所处的城市背景,理解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四)在课堂教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家国情怀的培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在历史教学中,要巧妙挖掘家国元素,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树立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学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都市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掌握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难点: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逐个讲解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讨论成果。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宋代东京城和南宋临安城的风貌,以及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掌握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对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成就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便于合作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如东京城和临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都市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2022春·湖北襄阳·七年级统考期末)《东京梦华录卷之三相国寺万姓交易》记载:“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兽,无所不有。
”材料反映了()A.榷场的贸易量很大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2.(2022春·湖北鄂州·七年级鄂州市第八中学(吴都中学)校考期末)电视剧《清平乐》演绎了北宋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ル女情长的故事,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剧中的宋仁宗带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的是A.人们争相抢购新书《天工开物》B.瓦子勾栏内表演着蹴鞠C.大相国寺门口上演着《牡丹亭》D.路边店兜售煮熟的玉米3.(2022春·湖北宜昌·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绘画领域出现了民众喜闻乐见的以版画和年画为代表的新画种,诗文选本蔚成风气,白话小说大量出现。
这些新变化直接受益于()A.城市经济的繁荣B.印刷技术的进步C.市民文化的丰富D.科举制度的完善4.(2022春·湖北十堰·七年级统考期末)“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A.秦都咸阳B.汶都长安C.隋都长安D.宋都东京5.(2022春·湖北恩施·七年级校考期末)热播电视剧《清平乐》演绎了北宋风起云涌的朝堂之事与儿女情长的故事,还原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宋仁宗。
剧中的宋仁宗带徽柔公主到东京街头游玩,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那么他们有可能走到了当时的()A.早市B.夜市C.瓦子D.勾栏6.(2022春·湖北孝感·七年级统考期末)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交子的出现B.早市、夜市和草市的出现C.热闹的瓦子D.唐三彩闻名中外7.(2022春·湖北武汉·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东京(今河南开封)城内大大小小的瓦子里有集中演出各种伎艺的勾栏,各类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为戏剧向综合性艺术发展提供了条件,杂剧应运而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了解当时城市的特点和文化繁荣程度,掌握当时流行的文化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关注与生活相关的历史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懂得珍爱现实,努力为祖国繁荣和谐做出贡献。
【教学重点】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以及当时文化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掌握当时城市的特点和文化繁荣程度。
【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性教学,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学准备】PPT,实物图,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打开PPT,出示图片,让学生快速浏览,了解当时的都市和文化。
大声念出课题:“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并问:“大家都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主题,并引出下一环节。
2.出示实物图,了解当时的城市街巷、街市等。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此的看法和感受。
二、探究1.启发学生关注当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阅览、散曲、戏曲、绘画等)。
分小组对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探究。
2.探究结果汇报及展示。
三、总结1.放映相关PPT,向学生展示当时城市形态、文化繁荣程度等。
学生根据内容对当时城市和文化进行总结。
2.提出“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四、评价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来评价学生的探究和展示能力。
也可以通过学生发表意见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
老师也可以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独立思考】1.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最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什么?2.怎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3、产生不同文化形式的地方市场、民间文艺、佛教教育等因素对城市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考解答】1.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繁荣和稳定环境的链式反应,使人们得以在经济中释放出更多能量,投入到文化的艺术创造中去。
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2022春·贵州遵义·七年级校考期末)“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
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D.反应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2.(2022春·贵州黔东南·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南宋时,有位商人到临安做生意,见到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
下列活动,他可能经历的是A.约关汉卿喝下午茶B.午餐吃了玉米和马铃薯C.瓦子里看蹴鞠表演D.晚上观赏戏剧《牡丹亭》3.(2022春·贵州毕节·七年级期末)“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该情境最早会发生在()A.西晋洛阳B.唐都长安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4.(2022春·贵州毕节·七年级统考期末)斗蟋蟀、说书、猴戏、蹴鞠等活动从侧面反映宋元时期()A.商业贸易繁荣B.都市生活丰富C.海外贸易兴盛D.科学技术发达5.(2022春·贵州遵义·七年级校考期末)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这样的剧情,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主人端茶来招待远方的客人B.市民在瓦子中观看艺人表演C.日本商人在长安市购买丝绸D.印度游客回国时带走唐三彩6.(2022春·贵州黔西·七年级校联考期末)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A.“瓦子”B.“勾栏”C.“交子”D.驿站7.(2022春·贵州六盘水·七年级统考期末)元宵节时,南宋杭州城内热闹非凡,想听说书、唱曲,想看杂耍、蹴鞠,要去的是()A.茶楼B.瓦子C.酒肆D.草市8.(2022春·贵州安顺·七年级统考期末)一位法国学者说过,(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案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2. 通过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力。
3. 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通过读宋词和元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讲授新课:师展示三幅图,请同学们点出三大都市(开封、临安、大都)一、都市生活1、大都市在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场地开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寺庙内外进行着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元宵节时更是热闹非凡。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宝年间,后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
2、市民生活如果你是北宋东京的一个市民,你最喜欢去哪里娱乐?瓦子师:什么是瓦子:生: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设问:瓦子兴盛的原因是什么:生: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师:想象一下你在瓦子都可以进行哪些休闲活动?生:看戏剧表演。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主要形式是杂剧,它形成于宋,兴盛于元。
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元朝时期,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3、重要节日你猜我猜:诗词中的宋代节日与习俗《元日》北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古称“元旦”)《青玉案·元夕》南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高效课堂四件套(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的城市和文化。
2.掌握宋元时期的城市特点和文化特点。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状况、特点和意义。
2.宋元时期的文化:文学、美术和科技。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入对宋元时期城市和文化的讨论,让学生了解一下宋元时期的城市和文化的繁荣和特点。
2.学习(35分钟)(1)城市1.发展状况: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大城市依旧保持着繁荣,而小城市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城市贸易也出现了更加多样化的变化,城市内中心商业区向城市的外围扩展。
2.特点和意义:宋元时期的城市,有着密集的人口和经济交流,这些城市在当时的历史中扮演了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形成了中国城市的传统文化。
(2)文化1.文学: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文人们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杨万里、陈师道、辛弃疾等。
2.美术:宋代的绘画艺术在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这一时期,绘画的题材不再局限于儒家价值观念,艺术家们更加注重刻画人物的形态、神态和性格等方面。
3.科技:宋代的科技成就也是非常丰富和繁荣的,著名的四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
3.练习(10分钟)老师给学生出题,考察他们对于宋元时期城市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总结(5分钟)运用学生的理解概括宋元时期城市和文化的特点,以便复习。
同时,短暂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宋元时期的城市和文化为基本内容,在学生们的视野中,打开了一番新的天地,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宋元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位置和文化的特征以及意义,提升了他们对于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2022春·吉林四平·七年级统考期末)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器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A.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2.(2022春·吉林松原·七年级期末)梁山好汉宋江与兄弟逛街,这条街上有说书、杂技、杂剧、影戏等。
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为什么的地方()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食客盈门的酒楼C.固定的娱乐场所瓦子D.好汉比武的擂台3.(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反映我国古代商业繁荣和社会生活题材的动漫作品,广受参观者热捧。
其原作如图所示,它产生的朝代是()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4.(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长春外国语学校校考期末)在宋代的勾栏瓦舍中有唱曲的、演杂剧的、表演蹴鞠的。
导致这一娱乐场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集权的加强B.割据局面的结束C.城市经济的繁荣D.思想文化的专制5.(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荡秋千已十分普遍,还出现了‘水秋千’”。
材料反映出()A.经济重心南移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C.商业贸易繁荣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6.(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七年某历中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
它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A.民族政权并立B.宋代国家统一C.宋代民族融合D.宋代商业繁荣7.(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8.(2022春·吉林·七年级统考期末)句子有长短、便于歌唱且成为宋朝主要文学形式之一的是()A.诗B.词C.曲D.诗经9.(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是A.《窦娥冤》B.《牡丹亭》C.《长生殿》D.《桃花扇》10.(2022春·吉林长春·七年级统考期末)以下主题可以用来探寻中国传统节日的是()A.端午节的习俗B.圣诞节的由来C.愚人节的起源D.感恩节的传承二、列举题11.(2022春·吉林松原·七年级校考期末)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2.12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1.(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北宋中后期,在东京的阳春三月,“举目则秋千巧笑”,荡秋千已十分普及,还出现了“水秋千”,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相当于现在的“花样跳水”。
材料从侧面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B.宋词元曲广泛流行C.北宋时期商业贸易繁荣D.都市生活丰富多彩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A.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3.(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厦门市湖滨中学校考期末)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
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4.(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杭州城内有瓦子23处,其中北瓦子最大,有勾栏13座,分别表演戏剧、说唱、皮影戏等,昼夜不息的演出,观众数以千计。
由此可见,宋朝()A.市民生活丰富多彩B.书法绘画异彩纷呈C.文学创作成就斐然D.社会风气昂扬进取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据载:“北宋开封城,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据此可知,宋代的“瓦”是()A.城镇居住的场所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C.专供演出的圈子D.娱乐兼营商业场所6.(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穿越时空隧道,神游北宋东京。
看杂耍踢球、听说书唱戏、赏古玩字画……我们来到的娱乐兼商业场所是()A.瓦子B.榷场C.勾栏D.市镇7.(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瓦市中除有小唱,杂剧,散乐等表演外,还有如算卦、剃剪、卖饮食等服务项目。
这反映当时A.都市生活丰富B.商品交易频繁C.戏剧空前发达D.节日习俗多样8.(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
据此可知,当时()A.乡村文化繁荣B.夜市已经出现C.商品种类繁多D.交子开始使用9.(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据此可知()A.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度B.店铺经营不受时间限制C.都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10.(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南宋时,都城临安曾有遮语:“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
临安周围的市镇为临安市民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
这说明了当时()A.市场供应单一B.物产分布均衡C.市民活动受限D.市镇经济繁盛11.(2022春·福建莆田·七年级统考期末)随着宋代市民阶层兴起,都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成为宋代“都市生活”的一张名片是()A.古玩店B.药材店C.瓦子D.榷场12.(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某同学搜集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物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
他探究的主题是()A.汉赋的兴起B.唐诗的繁荣C.宋词的发展D.元曲的流行13.(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源于民间,始于唐朝,兴于五代,而盛于两宋的文学形式是()A.诗B.词C.杂剧D.小说14.(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表所示是某同学搜寻到的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
由此可知,这位同学探究的学习内容是()A.唐诗的繁荣B.宋词的发展C.元曲的流行D.小说的巅峰15.(2022春·福建·七年级期末)生活在宋朝,其词风具有:“委婉、细腻、清秀”特点的词人是A.李清照B.关汉卿C.辛弃疾D.苏轼16.(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
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A.关汉卿B.李时珍C.宋应星D.曹雪芹1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
这些陶俑()吹笛吹口哨舞蹈击节板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18.(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特色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中国古代一条亮丽的文学走廊。
其中,以《窦娥冤》作品为典型代表,具有综合性艺术特色的文学形式是()A.唐诗B.宋词C.元曲D.明清小说19.(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元代科举久废,遂有相当人数的优秀文人将他们的精力投入到杂剧的创造甚至表演之中。
”材料说明元曲兴起的原因是()A.国家政策的影响B.士人的个人喜好C.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族融合的发展20.(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宋朝时流行的节日习俗,一直影响到今天。
宋朝时,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的节日,被称为A.元宵B.除夕C.元旦D.守岁2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宋代时期常有民众在清明等节日放风筝,还出现了“圆社”等专业的球类社团,这表明()A.科技进步B.节日众多C.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出现民族融合22.(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为2022年中国宇航员翟志刚从太空发来的节日祝福。
据图中信息可知,他祝福的节日是()A.春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中秋节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北宋中后期在东京不但荡秋千十分普及,还有把跳水和荡秋千结合起来的“水秋千”,结合所学可知东京城内还有瓦子等娱乐场所,从侧面说明当时北宋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故选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在南宋,A错误;宋朝没有元曲,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贸易繁荣,C错误。
2.B【详解】依据所学,随着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势下,城市中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适应了市民阶层的娱乐文化生活需求,B正确;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城市商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结果,并不是大夫的提倡、农民的需要或达官贵人的需要,ACD排除。
故选B。
3.D【详解】根据所学,随着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为了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D项正确;根据所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形式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不是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排除A项;根据所学,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在西汉已经确立。
材料无法体现其地位逐步在提高,排除B项;根据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信息,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项。
4.A【详解】根据材料“杭州城内有瓦子23处,其中北瓦子最大,有勾栏13座,分别表演戏剧、说唱、皮影戏等,昼夜不息的演出,观众数以千计”可得出瓦子是宋朝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勾栏是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材料体现了宋朝市民生活丰富多彩,A项正确;材料与书法绘画、文学创作、社会风气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项。
5.D【详解】根据“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可见瓦中有卖药、卖饮食和娱乐等商业活动,得出宋代的“瓦”是娱乐兼营商业场所,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选D 项。
6.A【详解】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A项正确,排除CD项;榷场是宋夏边境贸易的地方,排除B项。
故选A项。
7.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宋代瓦市中除有小唱,杂剧,散乐等表演外,还有如算卦、剃剪、卖饮食等服务项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就叫瓦子,这反映当时都市生活丰富,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体现商品交易频繁,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戏剧空前发达,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体现节日习俗多样,排除D项。
故选A项。
8.B【详解】根据“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可知当时出现了夜间进行的商业活动,说明夜市已经出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夜市的出现,ACD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B 项。
9.B【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杭州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里游人也是不断。
清早,早市很早就开店。
说明店铺经营不受时间限制,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店铺经营不受时间限制,不是商业活动突破坊市制度,排除A项;材料也不是说明都市文化娱乐生活丰富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和D项。
故选B项。
10.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可知,南宋时,临安城四面城门各供城内生活所需用物,这说明了当时城市经济发展,商业繁荣。
D项正确;市场供应单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物产分布均衡,在题干内容中没有具体体现,排除B;市民活动受限,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选D项。
11.C【详解】根据所学,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
C项正确;AB项之前都有,排除AB 项;榷场是在边境地区与少数民族贸易的地方,不在城市,排除D项。
故选C项。
1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都是宋朝时期的词人,C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D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C。
13.B【详解】根据材料,再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词,B项正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排除A项;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排除C项;明清小说达到高峰,排除D项。
故选B项。
14.B【详解】据所学可知,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苏轼的词豪迈奔放;李清照的词委婉含蓄、清新淡雅;辛弃疾的词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B项正确;唐诗、元曲、小说与题干无关,排除ACD。
故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宋词的相关知识。
知道宋代杰出词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