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 格式:docx
- 大小:17.80 KB
- 文档页数:3
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
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李商隐《锦瑟》的意境的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锦瑟》是李商隐在人生晚年的诗作,是诗人坎坷经历的产物。
《文心雕龙·事类》中“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说明用典的目的是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来例证现在。
此外,典故还被用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从而增加词句的形象性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用典的名家,他常常借用众多典故抒发自己的情感,但他对典故的使用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根据原意,加上独特的眼光,赋予典故新的含义,创造出一种新的意境,从而在新的意境中渲染情感,抒发内心。
李商隐的《锦瑟》是用典方面的典范,王士祯对此有“獺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之叹,说明了其典故之多,但李商隐对原典可谓是“遗神取貌”。
一、“锦瑟五十弦”的悲哀《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中有这样一个传说:“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一种瑟竟然有五十根弦,比任何一种乐器都繁复,所以它表达出的感情是悲哀至极的。
但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他加上了“无端”二字,使本来就悲哀的氛围又增添了一种想要了解而不得的无奈感,在情感推敲上可谓更上一层楼。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使诗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可见李商隐在运用典故时并不是单纯的借用,而是经过一番精力改造的。
二、“庄周梦蝶”的迷惘颔联中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
”说的是庄周有天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然忘了自己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却不知蝴蝶已经去向何方了。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以李商隐的独创的“无题”诗为题。
一首首《无题》经世绝伦、一曲曲爱情经典若隐若现,“无题”向来解释纷歧,都说李商隐的《无题》是其婚姻生活,爱情经历的真实写照。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严谨、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郁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格形成自己深情、绮丽精工的独特风独特,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具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李商隐,唐代诗人。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子。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
他出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竞争的政治旋涡中,终生潦倒,郁郁不得志。
当时唐朝的繁盛已过,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歌绮丽浓艳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在李商隐得诗歌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无题》诗,李商隐无题诗歌的创作是诗歌发展的一种回归,同时又是一种创造,它使诗歌题目与内容的深沉和意境的朦胧达到完美的吻合,把李商隐生平的悲剧体验和心灵感触作为起点从另外的角度去解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我却认为在表面上看似是描写深挚的爱情深层却隐现着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党派纠葛的态度以及他自己在政治道路上的崎岖和挫折。
一、“情爱宣言”――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如他的著名的一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被迫的分离。
论李商隐诗歌中用典的运用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用于诗歌之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用典既要表达出主旨大意,又要自然、不露痕迹。
其中,最熟为人知的一首用典诗歌,便是高中语文教材书上的《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引用庄生梦蝶的典故,以妙笔表达出人生如梦之意。
从古至今,“用典”被广泛运用在诗词之中,“用典”这一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其一,用典有委婉表达作者情感之作用。
作者在创作诗词时,常常会带入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可是有些想法并不好直抒胸臆,这时便会用到“用典”这一手法,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之心意,又不会使诗中所述之人难受;其二,用典可以减少诗歌中语词的繁杂。
在有限的文字之中,充分地表达出自己欲表达之意;其三,用典有升华、润色诗歌之作用,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充实,词句更加华丽。
如李商隐的《潭州》、《锦瑟》,运用用典的手法,使得诗歌内容更加丰富,也带给作者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典这一修辞手法作用之多,运用之广,因而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喜爱,而其中,李商隐便是用典繁多一人,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用典也是其一大艺术特色。
无题诗,无题加以用典,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摆脱束缚,可以在读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更好地融入诗歌里面。
李商隐《无题》诗的用典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其一,一诗多典是无题诗最显著的特点,据统计,李商隐十四首《无题》诗之中,用典处有三十七处。
诗中用典的密度极大,几乎是每句一典,由此可见李商隐的用典繁多。
而一典多义也是《无题》诗中的特点,典故的运用巧妙,所以一处用典并不一定是表示一个主旨大意,有可能对应的是多个意思,因而李商隐的《无题》诗通常都晦涩难懂。
其三,《无题》诗虽然是李商隐在日常生活的随手之作,可是依然意蕴犹存,意象相生,“意”即是李商隐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个人情感,而“象”便是诗中的意象,即用典所表达出来的诗人的寄托。
李商隐七律研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七律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商隐七律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一、七律分析李商隐的七律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深婉、含蓄的情感,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七律诗歌的意境营造方面,李商隐往往通过物象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兴,借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意象,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无奈之情。
在七律的格律方面,李商隐的诗歌既遵循了传统格式,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李商隐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七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李商隐七律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李商隐七律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既表现出他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其次,李商隐在诗歌中善于运用物象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诗意。
最后,李商隐在七律格律方面既遵循传统,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营造和格律创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
例如,相较于其他诗人,李商隐更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表达的含蓄,这种特点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此外,李商隐在诗歌意象方面也表现得更加细腻和丰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七律格律方面,李商隐既继承了传统格式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及其《无题》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他对于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怀有强烈的愤慨和不满,迫切希望国家中兴,但是在激烈的党争中,却横遭排挤,一生襟袍未曾开,从而使他的诗歌充满着一种感伤情调。
李商隐擅长七律,七绝,情致婉曲,构思精巧,文采富丽,具有独特风格。
部分诗歌用典精辟,或有不得已的苦衷,历来有意蕴难明之感,有〈〈樊南文集〉〉,〈〈李义山集〉〉。
李商隐是一个关心现实政治的诗人,这在他的早年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他二十六岁写的《安定城楼》:李商隐还写了许多咏史诗,曲折地对政治问题发表意见。
这些诗主要是讽刺历史上帝王们的荒淫奢侈,引为现实的殷鉴。
如《北齐》诗:“小怜玉体黄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隋宫》诗:“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讽意极为鲜明激烈。
《富平少侯》诗:“当天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则用咏史含蓄地的讽刺了耽于女色不视朝政的唐敬宗。
有的咏史是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例如《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召见贾谊,而且不问苍生。
他自己生在昏乱年代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呢?随着他在政治上的失望,关怀现实的诗篇减少了,更多的诗是用忧郁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如《杜工部蜀中离席》:诗里虽然对边事还有所关心,但那种颓然自放的心情已经掩盖不住了。
又如他的《登乐游原》绝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无题”名诗是李商隐的一大创造。
据说以“无题”命名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因为诗中所写的男女情爱,在那个时代未便向人明言,二是因李商隐一生中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对朋党倾扎深深忧惧,故凡有政治感触,多拖以男女情事,为避嫌疑,干脆题为“无题”。
这类《无题》诗,写作年代已不可考,有关本事也不得而知。
过去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权臣令狐淘?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宰相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作者写诗对他表示敬慕和同情。
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无题》诗论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商隐《无题》诗论,欢迎大家分享。
一、李商隐《无题》诗歌分析(一)《无题》诗歌中的悲剧色彩李商隐的《无题》诗歌,流传至今的也仅仅二十几篇。
这些诗歌的表达上以婉转的情思语言为主,给人以意境朦胧之感,使读者对于诗歌创作的意图难以理解。
从诗句的语言表达上来分析,结合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可以对于李商隐的“无题”诗创作特点以较为明晰的定位,即难以明辨的旨意中饱含着悲剧的色彩。
李商隐的“无题”诗充分着悲剧色彩,与其个人境遇息息相关。
李商隐出身于贫寒的家庭。
虽然与当时的皇室同族,但是,其祖辈上并没有位居显赫官职者。
这就决定了李商隐要走上仕途,也只能作为一名衰微的王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堪为是坎坷的一生,而这种悲剧色彩,很自然地就从其所创作的诗句中表达出来。
从“生人穷困,闻见所无”,到“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终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却又因为迎娶了王茂元之女而陷入政治的漩涡,导致其漂泊天涯大半生。
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李商隐下去,那种“安危须共主君”的激切主张逐渐幻灭,伴随着没落家族的嗟叹,这种沉重的精神负担与其仕途的坎坷相融合,促成了其诗歌创作的悲情风格。
晚唐的颓废,从文人沉浸于萧瑟并创作出的香艳体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尽管李商隐的诗歌受到当时社会形态的感染,但是,并没有流俗,而是将诗歌的创作定位于精神境界,更多地表达为爱情生活和心理特征,赞美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李商隐的“无题”诗所表达的是爱情生活,透过更深层次,不难看出,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悲剧基调,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唐王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命运一种忧伤。
他渴望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唐王朝的“中兴”出一份力,但是,腐朽的官场势力必然会成为觉醒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
他们匡救国家的理想抱负,也只能够化所一曲梦幻相思,形成悲剧的情调,借助诗篇抒发自己的感慨。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精选5篇)《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精选5篇)李商隐是一位有着独特成就,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大诗人,擅长律诗和绝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欢迎阅读。
《夜雨寄北》李商隐赏析篇1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一起来看看吧。
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特征1一、从内容范畴来考察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类型及特征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从内容范畴上可划分两类:实体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
所谓实体性意象是指诗人自己或前人通过感官感知并选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
而虚拟性意象指诗人或前人根据自身生活的直接、间接经验加上一定的想象虚拟出的事物。
(一)实体性意象类型我们现以清人冯浩《玉生诗集笺注》所辑为准,对其全部诗歌意象进行统计考察。
该集中共保存了李商隐诗歌603首,我对其作了仔细的统计,603首诗歌中共用意象为7957个(所有意象统计均不包含诗歌题日中的意象。
以下分类也如此),其中实体性意象为7579个,占整个诗歌意象总数的95%强。
在这7579个实体性意象中,属于客观自然范畴的为3533个。
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可大致分成这么几类:天文、地理、气象、时间、人体、动物、植物、无生物等。
社会历史范畴的为4046个。
社会历史范畴诗歌意象可大致分成这么几类:人物、地理(人文)、建筑物、精神活动、器物、书典文章、朝代、机构等。
(二)虚拟性意象类型虚拟性意象指诗人或前人根据自身生活的直接、间接经验加上一定的想象虚拟出的事物,它一般不是诗人营造意象的主体,因此普遍在作品中所占比重都较小。
李商隐在他六百多首诗歌中共用了378个虚拟意象,占他诗歌意象总量的近5%。
这个比重看似不大。
其实还是不小的。
这378个虚拟意象可以大致分为这么几类:人物、动物、仙境、植物、器物等。
以上是对李商隐诗歌意象在内容方面的统计划分。
有一点要补充说明的是,众所周知,李商隐诗歌善于用典,且用典的数量还较大,但本文在统计划分时并没有将其典故意象单列一类。
这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在我看来,典故也是无所不包的,也同样包含了上述所分的几类。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
尤其是七律,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诗的梦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境界,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一颗光荣夺目的明珠。
总的说来,李商隐诗歌的特殊风格、独特境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思谨严,立意高超,深情婉转;二是语言方面,绮丽典雅,词藻繁艳;三是表现手法,善于用典,工于比兴,象征、暗示的修辞技法比比皆是。
构思严谨深清委婉李商隐的诗歌非常注重艺术构思,往往匠心独运,在很一般的题材中开掘出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感受。
而且诗歌立意高超,寄托深远,他人望尘莫及,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作为封建晚唐社会,已经走向日益衰落的时代。
特别是朋党之争,使当时的很多才子成为政权争夺的牺牲品。
而李商隐,作为这时代的读书人,他想通过自己的才华来诓世报国,但本身却陷入牛、李两党的旋涡,屡遭不幸,在仕途上一生不得志,所以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很深的感触,从而培养了他过人的社会洞察力和批判现实的眼光。
在继承和开展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上,进行了别出心裁的探索和尝试,将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写下了大量富有思想,富有深刻寓意的政治挖苦诗。
在诗中,通过咏史,咏人,咏物和写景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不同前人的新角度,对封建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进行揭露、挖苦和抨击。
用心独到,思路开阔,别出心裁。
如唐代诗人吟咏唐明皇,杨贵妃事迹的题材,在很多诗篇中,大多数是对他们的悲剧表示同情,惋惜。
但李商隐在他的?华清宫?二首:其一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昭阳第一人。
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
其二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娥眉不胜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下暂蒙尘。
一扫前人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逐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的对他们的同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化虚为实,而诗歌欣赏则是借实显虚。
下面我们来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运用“虚实”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
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君”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君”对“我”的询问“归期”。
“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接下来是“我”的回答:未有期。
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我”只有满脸的无奈。
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君”问为虚,“我”答为实,对方思“我”为虚,“我”思对方为实。
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
“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秋”点明时令,“夜”点明时间。
“雨”与“涨”点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涨”字足令诗人苦闷。
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
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虚”境。
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虚”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
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
这两个“虚”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的诗在晚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尤其为人所称道。
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
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
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
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
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
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恍的审美感受。
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
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
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
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李商隐简介及诗歌鉴赏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生活的年代正是李唐王朝江河日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的晚唐前期。
社会病态纷呈,矛盾重重。
李商隐出生于一个小官宦之家。
少年丧父,他协助母亲千里迢迢带着父亲的灵柩归里。
弱小孤男,撑持门面,佣书贩舂,备尝艰辛。
家境困厄,不费学业,16岁即以文章知名于文士之间,先得白居易赏识,再得令狐楚知遇,对其培植奖掖。
然科场不公,五考方得一第;官场污浊,十年不离青袍。
就婚王氏夫妻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
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就生活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中,本人又遭逢种种不幸。
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一直在拼命抗争。
他的精美绝伦的诗文便是抗争与控诉的记录。
他是一个至情至性,重情重义,很有骨气的正人君子,绝非是势利轻浮不讲信义的轻薄小人。
只要认真考察几件事,便可以真正理解李商隐的政治品质和生活品质,而正是这两个方面使他蒙受了不白之冤。
先说政治品质。
此方面之关节点则在于所谓的去牛就李的问题。
李商隐受知于令狐楚,令狐父子对李商隐有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令狐楚终生都非常器重爱护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临死时还将写《遗表》的任务交给他,可谓知遇至深。
李商隐诗歌特色和艺术成就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我国晚唐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以爱情诗和无题诗为最佳,因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而广为传颂。
李商隐也以其寄托遥深、构思细密、意境含蓄、情韵优美、工于比兴、巧于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构成了自己特有的深细婉曲、典丽精工的艺术风格,将唐诗自中唐和盛唐的繁荣之后又一次推上了艺术的高峰。
(1)李商隐的诗歌特色主要体现为:①诗歌题材的多元化李商隐的诗歌包罗甚广,既有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政治诗,也有托物寄情的咏物诗,还有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a.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在其现存的约六百首诗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当高。
政治诗中最著名的是《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此讽喻皇帝不识贤能。
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一开头就展示了京西郊区“农具弃道旁,饥牛死空墩。
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的荒凉残破景象。
接着,借村民口诉,展示社会症结。
长诗体势磅礴,既有唐王朝衰落历史过程的纵向追溯,亦有各种社会危机的横向解剖,构成长达百馀年的社会历史画面。
藩镇的割据叛乱,宦官的专*权残暴,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赋税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穷困,治安的混乱,财政的危机,边防力量的削弱,等等,都在长诗中不同程度地得到揭示,b.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
《流莺》一诗中,“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流莺飘荡流转,在长安无所依托,象征诗人飘零无依的身世。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这类诗对于周围环境和自身命运的描写,可以说传达了中晚唐士人的普遍感受。
c.无题诗是咏怀身世、托物寄兴,抒发内心伤感迷离的情感,是晚唐衰颓的象征,且风格朦胧而多义。
朦胧感与亲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统一在一起,读者尽管难以明了《锦瑟》诗的思想内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诗境,却很容易在脑子里浮现。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
李商隐他树立了与众不同的风格,确立了自己在唐诗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诗歌的独特艺术美。
一、韵律之美诗歌之美首先在于它的节奏和韵律,读之朗朗,唇齿生香。
李商隐工于律诗,尤长七律,大家熟读的无题诗和比较有名的诗多为七律。
律诗尚声律重对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为唐代多数诗人轻视,认为格律的约束破坏了意境的营造。
然而李商隐承袭杜甫、李贺对格律的重视,用自己高超的技巧精心营造律诗的韵律之美,“戴着镣铐跳舞”,使格律诗别具美感,提振诗歌的技术标准。
他的“燕台”组诗和无题诗是代表。
二、朦胧之美(一)在诗中的体现李商隐在诗里有偏爱描写的意象。
他爱写“雨”、“蜡烛”、“柳”、“风”、“蝴蝶”、“夜”等意象。
雨,飘飘洒洒,柳,寄托着离愁别绪,蜡烛,摇摇曳曳,忽明忽暗……诗人选取的意象本身就带有朦胧感。
除此之外,诗人还借用一些特别的修饰,让这些意象变得轻盈、空灵,甚至难以感知。
以雨为例,诗人吟到“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重过圣女祠》)、“小幌风烟人,高窗雾雨通”(《寄目》)、“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寄令狐郎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水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回中牡丹为雨所败・其一》)。
诗人描写的雨多是细雨、暮雨、冷雨。
形容雨细,诗人用了“雾”、“烟”、“梦”一系列词,“雾”、“烟”、“梦”不仅细而且迷蒙,再加上“暮”、“夜”、“寒”,这样的雨天在诗人笔下,气氛变得更加沉晦。
(二)在典故中的体现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还体现在其对典故的运用上。
古代文人诗歌喜欢用典故,特别是唐代五、七言今体诗的体制定型以后,这种风气尤为普遍。
李商隐在其诗歌中对典故的运用有其特别之处。
首先,李商隐诗歌中典故的运用量是很大的。
我们不妨做个量的统计。
以李商隐最有名的六首七律无题诗为例。
以《锦瑟》看李商隐的诗歌特点史载,李商隐为没落贵族后裔,父早亡,幼时“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依之亲”。
少有文名,十七岁即被“牛僧孺派”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僚。
二十五岁中进士,次年入“李德裕派”王茂元幕中为书记,并娶其女儿为妻,从此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进退失据,痛苦不堪。
后来牛党得势,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作相,李商隐屡启陈情,令狐绹均置之不理。
备受压抑的李商隐只能漂泊四方、依人作幕,年仅45岁便郁郁而终。
《锦瑟》实际上是李商隐一生遭遇踪迹的概括。
颔联与颈联是诗人一生的写照,是全诗的核心,而理解这个核心的关键又是对四个典故的解读。
如果我们打乱一下四个典故的顺序,会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线索,那是诗人一生之坎坷路:胸怀大志-力显才华-怀才不遇-郁郁寡欢。
蓝田日暖的典故,中唐诗人戴叔伦在评论诗的时候说:“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蓝田是产美玉的地方,古人以玉为宝,认为在埋藏宝玉的地方,太阳出来的时候,上空会出现烟云,这烟云是远看有近看无的,只有善于望气的识宝之人,才能明了这若有若无的清烟是怎么回事,才能根据它找到宝玉的埋藏之地。
“日暖”之时“蓝田”之“玉”为什么要“生烟”?埋在地底下的它可能就是盼望着被人发现重见天日,被识宝者发现得到重用。
这不是良才望遇名将、千里马望遇伯乐吗?颈联出句“沧海月明珠有泪”化用了“沧海遗珠”这个故事。
大海中的珍珠为什么流泪?因为许多珍珠都被采珠人当宝贝采集,而它是被采珠人遗漏的那一颗,是补天时女娲不予采用的那块石头,诗句用此比喻被埋没的人才。
沧海遗珠长对明月而垂泪,被埋没的人才终身长叹不得重用啊!由此可见颈联中的珠和玉是作者的自喻,以“珠”“玉”比喻自己的美好才华,德行理想。
以“泪”“烟”,抒写自己沉沦不遇的伤痛悲哀。
夜晚被遗忘在海底的珍珠对着月光也只能是空自流泪,不遇识宝者的美玉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只能是徒然生烟。
诗人满腹经纶,才华盖世,却只能依托于几个大官的幕下,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
李商隐诗歌的用典特色
李商隐,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其诗歌以表现个人内心感受最具特色,其朦胧多义的诗歌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李商隐诗歌中词语的陌生化现象
1.超常搭配,独特的意象组合
意象是诗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一,诗歌因为意象而变得充实丰满。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可见意象之于诗歌的重要性。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往往通过独具个性的组合,从而使读者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其中,“竹”、“坞”,“水”、“槛”,“枯荷”、“雨”的组合最具有特色。
单列出“竹”和“坞”我们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当他们组合到了一起时,诗意就浓了,试想一个长满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诗人独倚栏杆一直到黄昏,这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图景。
再看尾句“枯荷”,“雨声”。
单就荷花枯萎,我们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时令变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声”组合到一起,就让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之情。
李诗就是用这种简单而又不寻常的意象组合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意象突然变得情意绻绻,言有尽而意无穷。
2.词性的变化
“词性的变化,指的是一个词突破词语固有的词性,使其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临时承担另外一种词性的现象。
”我们细读李商隐的诗歌,不难发现在李商隐的诗歌中,不少词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词的词性变化使诗歌产生了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如:“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燕台四首》)
“云屏不动掩孤嚬,西楼一夜风筝急” (《燕台四首》)
“楚天暮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
以上这些词大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样不仅使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显得简练,更使诗歌在意境的传达上更显精妙得当。
如“宋
玉无愁亦自愁”两个“愁”字,前面一个是作名词用,而后面一个却变成了动词。
这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之感,诗人仅用两个“愁”字便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了,看似简单重复却又回味无穷。
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简单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李商隐诗歌悲剧性意象的成因
李商隐诗歌因为其独具个性的陌生化形式,使其诗歌风格从总体上显得深情缅邈,含蓄内敛。
诗歌意象很大程度上带有悲剧性色彩,诗意核心朦胧多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李商隐这样的诗歌语言特色呢?
1.个人命运,经历决定其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
李商隐九岁丧父,家境比较清贫。
但商隐自幼好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怀着“欲回天地”的抱负。
他非常想通过科举考试成就功名。
不仅拜一位精通古文的堂叔为师勤学古文,而且通过朋友结识当时名士令狐绹与其父令狐楚。
并在令狐楚的悉心指教下学写骈文,然而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因党派之争而未能录取。
第二次终于进士及第,可是在复试时却因为自己娶了李党王茂元之女而又遭到党派之祸。
后李商隐辗转漂泊,第三次考试录取为秘书省校书郎,可惜好景不长,几个月便调为弘农县尉。
因为李商隐的耿直个性,他注定无法在晚唐这样一个党派林立、腐败横行的官场生存。
因此他一生穷困潦倒,再加上中年丧母、丧妻,使他在家庭、事业上屡受打击。
最终以幕僚为生,天涯漂泊,真是“才命两相妨”,47岁就病逝了。
从李商隐这一生的经历来看,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际遇使他“一生襟抱未尝开”,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使商隐心灵善感,由外在世界转向内心世界主观感受的表达。
这种种生活上的不如意铸就了李商隐悲剧性的人生体验,特别是中年家庭与事业同时受到挫折使其悲剧性意思更加强烈。
2.晚唐总体诗风对李商隐的影响
唐诗发展到晚唐,诗歌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种蓬勃向上、大气开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已经逝去。
诗歌也渐渐变得脱离现实。
文人们非常重视诗歌技法的使用和字词的推敲。
贾岛曾为“推敲”、“敲”二字苦吟。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苦吟》)可见当时文人是多么的注重诗歌语言的运用。
李商隐生活
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也免不了受到影响。
比他稍早的李贺对李商隐诗风影响很大,李贺走的是一条奇谲险怪的诗歌创作道路,李商隐在一些诗歌创作中也沿袭了这样一种诗歌创作方法,如其在《燕台》四首便是典型。
商隐在诗歌中也用到了很多似真似幻的具有迷幻色彩的词语如“阊阖天”、“桂宫”、“银汉”、“星妃”、“月浪”、“云屏”、“月娥”等等。
另一方面,温庭筠等婉约派的始祖把诗歌引向宫闱女性。
诗歌创作逐步进入了一种婉约、细腻、深情缅邈的创作状态。
这样一种诗歌创作的风格倾向对李商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商隐在继承了这样一种诗风的同时,更深一层的进入了自我心灵世界的拓展,把诗歌的深情缅邈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走了一条以表现心灵感受的微观化的诗歌创作道路。
三、总结
当李商隐的这样一种命运经历,和这样一个诗歌创作时代环境结合在一起时,便产生了李商隐这样一个赋予天才创作的诗人。
他的多愁善感,他的天才才华,他的千古“锦瑟”心,便融合为一体为唐诗开疆拓域。
“穷而后工”和李商隐的天才才华便造就了唐诗的最后一座高峰,跨越千年屹然挺立在诗歌的国度中,留给后世无数攀登者永无止境的诗国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