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代导演作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19
2018-1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第五代导演电影作品的现实主义美学探究王聪(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一度被认为是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传统的背离。
事实上,第五代导演电影对本质真实的追求、固定长镜头的运用、社会化人物形象的刻画都体现了第五代导演在进行艺术创新的同时仍然保留了电影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其对于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来讲,既有反叛又有发展。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3-0132-01第五代导演的电影是中国电影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将中国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峰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对现实主义传统的背离。
事实上,其电影在艺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和创新始终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主义的艺术规范。
本文从第五代导演电影的长镜头出发,分析其对电影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
一、长镜头下的形式感与纪实性第五代导演电影的“影像美学”则一改现实主义电影这种朴实的影像风格,开始追求电影语言上的“形式感和造型性”,充分发挥构图、光线、色彩等画面造型因素的创造力,形成一种张扬的视觉效果,使影片具有了一种很强的形式感,从而产生一种超越于具体形象之外的意义和内涵。
光线、色彩等形式因素不再隐藏于故事内容之后,而是被置于前景,成为故事情节之外创造意义的另一重要手段。
比如《黄土地》,高地平线构图使黄土高原和黄河占据画面大部分的空间,成为画面的主体,形成了土地与天空的色彩对比,使电影中的黄土高原的色彩显得深厚凝重,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
电影中的那个黄土高原己不再是那个本真的、原生的黄土高原,也不再仅仅是作为故事的环境因素出现的,而是从故事情节中突显了出来,成了独立于人物和情节之外的“银幕形象”。
当写实与写意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意象。
当电影画面的造型性具有了一种独立于故事内容之外的表意性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形式感。
毫无疑问,这都是“非现实主义”的。
RESEARCH ON DIRECTORS导演研究处于中国电影发展新时期的第五代导演创作丰富了电影的表现模态。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第五代导演创作的勃发期,伴随着《一个和八个》(1984)、《黄土地》(1985)、《黑炮事件》(1986)、《红高粱》(1987)等国产优秀影片纷纷上映,引发了社会对于第五代电影美学风格的大讨论。
以张军钊、陈凯歌和黄建新等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居于创作的浪尖风口上,其所创作的影片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电影的影像表达风格,并为后来的新时期中国电影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第五代导演把对于时代的反思通过影片予以真切呈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个性——“思考使个性显现。
”[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关于对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的讨论不绝如缕,有着意于电影对小说文本改编的讨论,有对电影语言的讨论,也有把电影置于20世纪90年代的“文化热”和后殖民语境下进行挖掘等等,不一而足。
这里以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为中心,从对影片的微观细读和宏观论证出发,把握影片所坚持的精英立场,透过重重迷雾遥望八十年代的社会心理现实,借以揭示对我们当下坚持电影走电影民族化道路的启示及对中国第五代导演早期艺术观念限度的思考。
一、抒情与政治的双重面向“五四”运动以来,文艺中抒情与政治的关系相互交融,呈现规律性的发展。
整体来看,从“五四”以偏重于个人主观的抒情到“左翼”后的趋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表达,两者的互相碰撞和不同程度的合流,衍生出各种话语形态:或者承继“五四”以来的话语,继续走个人抒情的道路;或抛却个人主观内心的抒情,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中来;或是做到两者的充分融合,以求得主客观、个人与集体间的深切统一。
电影《黄土地》作为第五代电影人探索世界性影像和声音结合的代表作,充分“运用现代视听手段来强化对抒情的感知”,从而表现对人生的期望不能实现的时候一种沉重浓烈的感情。
[2]这里我们从电影《黄土地》中的插曲出发,分析影片的抒情性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五代导演——承前启后的中国电影人“第五代导演”是指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78年第一届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导演的发轫之作是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被认为是从影片《黄土地》开始的。
艺术特色:颠覆性全新电影语言的运用。
新浪潮和第五代运用的电影语言不约而同突破了传统电影语言的范式,表现出视觉造型的张扬个性,影片的一切视听元素、影像造型直接传达了影片内涵,表现了他们的艺术感觉和生命体验。
纪实性与象征性、写实与写意、叙事与造型结合的“意象美学”,造型追求奇特性,影片亦是追求着一种外部真实基础上的内部真实。
而且表达愈发意识流与心理化,以理性活动为主线,将哲理、情感物化于外,轻外部重内在,被称作“意识银幕化”突出特征即反情节、反戏剧化,淡化冲突的走向很明显,偏执追求影像造型的独立表意功能;也不赋予人物独立、多层面的个性,人物成为意念过重的符号;而营造的情绪也缺乏现实的渐近性,比如《边走边唱》,这样难免曲高和寡。
第五代领军人物:1、陈凯歌:《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荆柯刺秦王》《温柔的杀我》《和你在一起》《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搜索》《道士下山》未上映2、张艺谋:《一个和八个》摄影、《黄土地》摄影、《大阅兵》摄影、《老井》摄影/主演(1986)、《红高粱》(1986)、《代号美洲豹》(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有话好好说》(1997)、《一个也不能少》(1999)、《我的父亲母亲》(1999)、《幸福时光》(2001)、《英雄》导演(2002)、《十面埋伏》(2004)、《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3、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九九艳阳天》、《暖》演、《情人结》、《秋之白华》、《生活秀》《萧红》、《台北飘雪》5、田壮壮:《盗马贼》、《摇滚青年》、《大太监李莲英》、《吴清源》、《蓝风筝》、《小城之春》(2002)、6、冯小宁:《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嘎达梅林》、《举起手来》7、黄建新:《黑炮事件》,城市三部曲:《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心理三部曲:《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建国大业》《建党伟业》8、李少红:电影作品:红粉 ( 1994) 红西服 ( 1997) 恋爱中的宝贝 ( 2004)电视剧:《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红楼梦》9、吴子牛:电影:《喋血黑谷》、《大磨坊》、《南京大屠杀》、《国歌》10、张军钊:《一个和八个》11、顾长卫:《孔雀》、《立春》、《最爱》12、张建亚:《钱学森》《爱情左灯右行》《爱情呼叫转移》《三毛从军记》13、何平:《双旗镇刀客》、《天地英雄》。
1985年是一个分界线,1985年以前,总体上看,电影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也吸收了外来的好经验。
1985年前后,舶来的新潮艺术思想涌入了,随着眼界的开阔,苏联电影也不再是唯一被推崇的艺术,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建国以后17年电影的路子,开始了中国电影的崛起期(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的思想解放历程,进入了空前民主、活跃的创作高潮期,非意识形态化,非情节化,正是从第五届金鸡奖评选开始的,穿上新装的电影受到广泛的赞扬,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生计和未来。
第五代在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视听语言上的创新。
现在回头看第五代电影,有一点不得了,那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关注。
电影有它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因为它产生于工业,用声画组接而成,这种半数语言非常过瘾,是经过千锤百炼发展过来的,其实在第五代初期的时候,像《红高粱》、《猎场扎撒》、《盗马贼》、《黄土地》和《一个和八个》,这种电影对电影本质的关注是很浓的。
文艺理论家李陀认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影片在创作中处理环境造型这一艺术元素的时候,都很习惯地把它当作人物活动和故事发展提供场所及其它可能的一种手段和条件来对待。
因而环境造型在影片中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总是默默无言、也无权发言的。
然而,从电影史来看,环境造型这一元素在某些影片中所起的作用要大大超出我们习惯的看法。
……如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一系列影片《奇遇》、《夜》、《蚀》等等,其中环境造型因素所起的作用,更是由于其突破常规,由于成为人物心理状态的暗示或直接表现,因而引起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对这一艺术经验的讨论、研究,至今还在进行中。
以上事实说明,环境造型在银幕形象的构成中不只可以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角色,它可以起更大的作用,它有可能和人物形象一样,成为银幕形象构成中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组成部分。
”(李陀文《话说黄土地》)在那个年代,中国电影需要反叛,需要出现新的东西,它必定要有一个突破口,所以,中国电影的突变,就是从造型开始,从第五代开始,包括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造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当然,现在看,有一些问题,在电影延续的时间上和画面之间存在电影本身的问题。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艺术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特点是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十分强烈,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
第五代导演在90年代获得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即金熊奖、金狮奖、金棕榈奖,曾4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是迄今为止历代中国导演中最辉煌的一代。
张艺谋与《活着》张是当代最优秀的摄影师之一,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摄影技术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它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富贵(葛优饰)悲惨的一生。
活着,即使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你而去,也不要放弃生的希望。
福贵坚守着这个也许他从未认清过得理,也拿它劝慰过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过,却被批斗吓到的兄弟。
表现的是人在命运以及历史面前的渺小和悲凉。
陈凯歌与《霸王别姬》《霸王别姬》讲的是演霸王的段小楼(张丰毅)与演虞姬的程蝶衣(张国荣)因为对戏的不同理解,段小楼深知戏非人生,程蝶衣则是人戏不分,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
最后,程蝶衣自尽而死。
影片对于故事,角色,演员,情感,内涵,光影,剪辑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将纯艺术依恋的人生悲剧体现到极致。
田壮壮与《蓝风筝》本片以“儿子”铁头的视角,追忆了1953年至1967年大陆几次政治运动中的三位父亲(爸爸、叔叔和继父)及母亲陈树娟(吕丽萍)的形象。
几度生离死别,坎坷遭际,却始终是平静的述说,以灰暗的基调讲述几十年的故土旧事,透视埋在历史灰烬下的人的命运。
但是这种平静背后,却是人难以与命运抗争的哀叹,是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蓝风筝》被禁,导演田壮壮十年不得拍片。
从以上三位导演的代表作,不难看出第五代导演的共性。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因此在选材、叙事、塑造人物、镜头语言、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他们善于从自己经历的时代以及他们上一代的时代中汲取力量,通过对于历史的思考,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他们永恒的主题——命运与抗争。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方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方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方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方,《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乱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五代导演电影的亮点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承接第四代,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第五代导演的电影它们最大的亮点就是反映、再现历史,引人思究。
与导演他们所处的时代,经历的浩劫和磨难有关,“第五代”影片观照且独特表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红高粱》、《英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活着》、《蓝风筝》等影片便是反映、再现历史的经典之作,秦时气象、民间抗击侵略者的英勇、新生活的诞生、全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动乱,剖析了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针砭了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霸王别姬》、《蓝风筝》、《活着》更是深刻揭露了文革对人的摧残,对人性的践踏,触目惊心,引起人们深刻的思考、剖析这时代的悲剧,非常具有社会意义。
敢于正视、揭露历史,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需要提倡的,第五代导演他们以影片的形式为我们做出来了榜样。
他们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为我们展现了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民族的生动气韵、优秀文化,民族气节,如《黄土地》中刚劲奔放的雄浑、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霸王别姬》里将国粹京剧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红高粱》农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大爱气节。
浅谈新时期第五代导演摘要: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可能对“影戏”、30年代、“十七年”、“文革”时期的这些电影没有太大的感触,但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五代导演,我们却是可以侃侃而谈的。
不论是对于他们的本人,还是他们的电影作品都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文就第五代导演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及其初期作品以及创作风格作以简要叙述,希望可以帮助那些不太涉猎电影的朋友,简单地了解一些有关于第五代导演及其作品。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代表作创作风格作品分析1984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了一阵不小的震动,几位年轻人以他们特有的锐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特有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于电影艺术表现力的开拓和探索创造出来的非凡作品,使得电影界以至文艺界不少人士惊愕不已,激起了国内外十分强烈的反响。
这批年轻的导演便被人们称为第五代导演。
一、关于“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指从事电影工作的“文革”后,北电最初几届毕业生。
他们以1978级学生为主体,包括1983级导演进修班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及少数同时期具有相同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年导演。
他们历经文革浩劫,在动乱底层顽强搏击,重返校园后系统学习电影专业知识,接受当时流行的西方哲学、美学思潮,形成新的价值观、美学观——这些反规范的精神品格,与当时整个文艺领域的强烈主体意识、反思思潮相适应。
有深厚的生活积淀,他们的影片才如寒冬后嫩草,新鲜独特。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在他们创作初期,引起人们人们极大兴趣的影片和他们的导演是:张军钊《一个和八个》、陈凯歌《黄土地》、田壮壮《猎场扎撒》、吴子牛《喋血黑谷》。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第五代导演专题“第五代导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系学生(后来扩展到摄影系、美术系),包括张军钊、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张建亚、黄建新、吴子牛、宁瀛等。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五代作为电影运动,从1983年到1991年的起止,经历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红高粱》、《猎场札撒》、《盗马贼》和《晚钟》,到《边走边唱》告一段落。
《边走边唱》时的陈凯歌悲壮地继续坚持着第五代电影前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黄河、黄土高原和对民族性格的思考。
陈凯歌:陈凯歌(1952- )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陈凯歌以"学者型导演"著称,他以很深的传统文化功底,使作品从内容上到形式上均负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与内含。
其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黄土地》(1984)以土地、民俗文化与人物的三者统一,以叙事因素、隐喻因素、抒情和哲理的三者统一,表现了陕西高原古朴、苍凉、深厚的民风,表达了创作者对民族特性、农民命运的思考。
《黄土地》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以第五代导演为代表的“影像美学”的崛起。
《霸王别姬》(1993)获第四十六届嘎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成就了“第五代”的抗鼎之作。
第五代导演美学风格
第五代导演是指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批导演,他们主要活跃于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创新的电影语言而闻名。
他们的作品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对人性与生活困境的深刻思考。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风格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 冷静客观的观察:第五代导演通常以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镜头语言,通过细腻的画面和缓慢的镜头运动展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挣扎。
2. 现实主义呈现:第五代导演注重真实的再现社会现象和人物形象,他们通常使用真实的场景和素人演员,以呈现出更加真实、生动的影像。
他们的作品往往批判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平现象,对于人性的黑暗面进行深刻的剖析。
3. 隐喻与象征:第五代导演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其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们善于使用视觉象征手法,通过特殊的视觉符号和意象来表达对现实的探索和批判。
4. 高度的个人创作风格:每个第五代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点。
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充满了对生命、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第五代导演的美学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
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创新力量。
他们的作品在文化和艺术的层面上对中国电影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的电影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异同——从《黄土地》和《小武》来看摘要:从改革开放距今仅仅30年,我国的电影在艺术主张和风格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黄土地》和《小武》分别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本文就这两部影片,从主题选材和拍摄角度上谈论其异和同。
关键词:选材主题发展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第六代导演则指九十年代出现在影坛上的一批青年电影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或中央戏剧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
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其电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从选材和主题上第五代导演普遍有浓厚的个人经历色彩。
作为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营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执著于民族振兴理想,深刻反思传统文化,热切的呼唤现代性理想,表现为一种五四以来精英知识分子启蒙精神的回归和群体主体性的崛起。
其选材多为非现代的时代背景,多为名著改编,英雄主义浪漫文艺气息较浓。
其主题注重历史反思,有沉重的宿命感。
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黄土地》是根据柯蓝散文集《神谷回音》改编,影片讲述的就是革命时代,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陕北收集民歌的故事。
影片以陕北民歌贯穿始终,将民俗,民风,民情融会贯通,从一种沉重的历史的角度来反思那个年代,百姓的生活,那个地方女孩的命运,整体风格浪漫又沉郁。
迥然相异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第六代导演不一样的影片风格。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则关注“灰色的人生”的边缘化的生存。
他们把镜头对准了社会上或是个性独立、自我意识极强的先锋艺术家、摇滚乐手,或是一些普通的边缘生存者。
他们似乎没有远大理想,整日里为自己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劳累奔波。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张爱玲说过,年轻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
我被《黄土地》感动,不是因为这个古董级的影片本身,而是导演的投入。
本部影片的导演是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
说到陈凯歌,他的夫人陈红有点动情:“可以说陈凯歌把人生中最精彩的东西都给了电影。
我记得他以前拍《刺秦》的时候,像一个苦行僧,背负了太重的历史感、使命感,悲天悯人。
但是他拍《无极》的时候我觉得他很快乐,他的人生观有变化了。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陈凯歌赋予他的处女作《黄土地》最热烈的脉搏跳动,里面有他千里走陕北的切身感悟,至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感。
当年拍《黄土地》时的陈凯歌,才是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学生,现在的他,早已是家庭幸福美满、事业硕果累累的老男人。
但是,纵观他的一切硕果,包括顶峰时期的《霸王别姬》,我还是认为当初的《黄土地》,是陈凯歌最真诚、最富有想象力、最大胆进行电影语言实验的一次创作。
《黄土地》讲的是八十年前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热烈追梦的故事,在古往今来人任何历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动人心的。
翠巧这个角色就是这个普世价值的容器。
但是这部片子并不是对“父权社会”、“包办婚姻”的愤怒,也不是对国民性的简单批判,更不是在贬低黄土地上落后生态,同时为革命者大唱赞歌。
导演只是在千里走陕北之后想讲述一个见闻:在一种残酷生存之道下,梦想是如何被唤醒、又是如何死亡的。
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是:杀死梦想的,根本上,正是养育你的黄土地。
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它养育你,赐福你;它也禁锢你,杀死你。
中国第五代导演分析作者:王宇来源:《中国商人》 2018年第5期一、中国第五代导演作品特点由于个性使然,每位导演的影片风格及特点都会有所不同,但因为相似的生活环境以及成长背景,又会或多或少地使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将这种共鸣渗透到自己的影片之中,使得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有以下特点:(一)对社会底层的关怀。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主要成员是“文革”后在新的时期崛起的一批电影导演,他们经历了“文革”的浩劫,成为了恢复高考制度后首批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
在这之前,由于其特殊的成长过程,使得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被他们熟知的领域,用同情却不滥情、深刻却不繁琐的笔调叙述影片的内容,从而使观影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二)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冲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后,这群满是理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在淋漓尽致挥洒个性的同时,不得不去思考同样的一个问题:那便是人性。
他们会把视角过多地转向“人”的本身,关注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从而展现他们高度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
(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自豪感。
中国第五代导演带着创作的激情与对未来的憧憬向影坛迈进,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烙印也不再鲜明,转而来之的是对祖国、对民族、对这块土地深沉的爱。
当他们把这份沉甸甸的爱融入到影片中时,所展示的画面绝不是单纯的影视资料,而是让人爱的故事。
以陈凯歌为例,其所拍摄的《黄土地》,单单是它非情节非人物的造型因素,就已经使得影片成功了一大半:气势恢弘的黄河、广袤无垠的黄土地、鼓乐喧天的迎亲队伍、规模浩大的腰鼓队伍,无不将陕西高原的古朴与苍凉竞相展示。
这种情结绝不是偶然迸发的,而是与生俱来,一直萦绕在心的。
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创作成就有着“现代电影之潮声”之赞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不仅仅只是不断的创造获得大奖的辉煌,在这背后,其所获得的艺术成就更是值得深入分析的:(一)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正是因为第五代导演,才使得中国的电影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反映,也不再被沉重的枷锁所束缚,他们拍摄的影片在中国的银幕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