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与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伊朗和中国的宗教文化对比?伊朗和中国虽然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两国的宗教文化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伊朗和中国的宗教文化的详细对比。
一、宗教信仰伊朗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其国家宗教为什叶派伊斯兰教,其信仰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仪式和文化内涵。
在伊朗传统文化中,伊斯兰教被视为国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则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中国境内存在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在内的多种宗教信仰。
其中,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二、宗教仪式伊斯兰教在伊朗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饮食习惯、婚姻生育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宗教仪式。
市场、学校、作坊、殡仪馆等场所都要按照伊斯兰教教规进行装潢和经营。
而中国传统的佛教和道教都有独特的仪式,如庆节、拜佛、礼敬祖先等。
这些仪式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宗教文化伊朗宗教文化充满了独特的地方特色,伊斯兰教的课程安排自从学校设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要,伊斯兰教是伊朗的国家宗教,大多数家庭都传承了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
而中国佛教和道教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道教的黄老之学、佛教的禅宗等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四、宗教艺术伊朗的宗教艺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它以其独特的线条、色彩和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伊朗的伊斯兰教和中国的佛教艺术一样,充满神秘和美感,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案和雕刻来展现着神秘的另一面。
五、宗教节日伊斯兰教的节日在伊朗有其特殊的意义,诸如伊斯兰教新年(诺鲁兹)、水灯节(什雅尔沙布),都是伊朗人重要的日子。
中国的宗教节日如除夕、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同样有着独特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也在其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综上所述,虽然伊朗和中国的宗教文化有着不同之处,但是不管是信仰、仪式、文化、艺术还是节日,它们都可以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化,提供丰富而有益的宗教和文化交流。
中国死保伊朗为什么
《中国死保伊朗》
中国和伊朗具有悠久的友谊历史,虽然受到西方国家压迫,但从关系、政策角度来看,两国之间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局势的变化,中国为了实现伊朗的和平解放,也开始发挥自身的力量和责任,从政治运动到文化传输,不惜投入巨大资源,将伊朗安全当作自己的任务,肩负起中国男人死保伊朗的重任。
从中国暗访伊朗,到高层交往,中国凝聚力一直不减,以此实现中国对伊朗行为约束,努力将伊朗从紧张状态调节到和平状态。
伊朗危机来来去去,但中国一直站在伊朗一边看守,并坚决拒绝将伊朗纳入国际制裁范围,给伊朗有力的讲话,从煽动双方协商调和,到人道救援,只为了实现伊朗的和平解放,让伊朗以和平的方式走出困境。
以影响力抗拒美国实施制裁,抗击日益加剧的污染,坚持战略尊重,努力把苦涩推向甜美,扮演着“流亡者”的角色,只是为了实现“中国死保伊朗”的目标,让伊朗走出困境,恢复民间一片和平。
伊朗也是一块极具磁性的高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欢,为中国的梦想继续添上一抹新的鲜艳色彩。
总之,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显示了中国死保伊朗的坚定意志和诚挚情感,正式步入正道,永远记住它所拥有的士气与无私,拥有它的安全感,继续坚持它的责任主义,以及风雨兼程的跨越。
同时,也对伊朗人民继续发挥极大的正能量作出发扬。
与此同时,中国死保伊朗的做法也让世界瞩目、引起热议,然后再次反映出中国这位大国的责任,以及一个崭新的中国。
伊朗和中国的能源政策和技术应用方面有哪些不同?伊朗和中国在能源政策和技术应用方面存在差异。
以下是对两国能源政策和技术应用方面的比较和分析。
一、能源政策伊朗伊朗的主要能源资源是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比例高达98%。
伊朗政府将石油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石油的采掘、开发和销售实行国家垄断制度,这也是造成伊朗经济过度依赖石油资源的主要原因。
目前,伊朗正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不仅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很高,还把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作为国家战略来推进。
中国在能源政策方面的主要措施包括引导和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清洁型、低排放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以及促进能源的国际合作等。
二、技术应用伊朗伊朗的能源技术在国际上处于较落后的水平,早期的技术主要集中在石油开采和精炼方面。
近年来,伊朗开始重视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中国中国的能源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水平,在石油、煤炭、电力等传统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力度都很大,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储能设备等,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三、环境影响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包括地下水、水源、土地等方面的污染,伊朗政府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往往要求石油公司在开采过程中牺牲环境。
同时,由于伊朗天气炎热,伊朗的空气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中国由于能源消费量巨大,其煤、石油等传统能源的燃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中国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但中国政府目前已经开始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究和投入,推广新能源技术,以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伊朗和中国在能源政策和技术应用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伊朗依赖石油,中国注重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中国人在伊朗受欢迎吗
伊朗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伊斯兰文化和中东文化,它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伊斯兰文化和东南亚文化。
中国人在伊朗受欢迎吗?
一般来说,中国人在伊朗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作为一个非洲国家,伊朗人民有着深厚的伊斯兰文化,他们热情好客,认可外国人。
中国人也不例外。
他们会把你当成一个朋友,并且帮助你解决任何问题,比如说语言的障碍。
此外,中国人在伊朗有着很多的机会和潜力。
随着中国和伊朗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人在伊朗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他们可以在伊朗就业,建立贸易关系,参与投资,开发新产品,投资和投资,以及拓展国际市场。
此外,中国人在伊朗生活的比较安全。
伊朗的社会安全性较高,政府为外国人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特别是中国人。
因此,中国人可以在伊朗安心生活,发挥自己的潜能,追求自己的梦想,不用担心因为安全问题而受到影响。
总的来说,中国人在伊朗受欢迎。
伊朗人民热情好客,认可外国人,中国人在伊朗有着很多发展机会和潜力,并且生活得比较安全。
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在伊朗就业,发展商业活动,建立贸易关系,拓展国际市场,实现自己的梦想,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伊朗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何异同?
伊朗和中国作为两个拥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文化传统都有
非常多的异同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
一、宗教差异
作为中东地区仅次于伊斯兰圣地沙特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国家,伊朗的
宗教信仰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中国则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
教阳派、基督教等多种宗教。
因此,伊朗与中国在宗教信仰上存在明
显的差异。
二、民俗习惯
伊朗和中国在民俗习惯方面也有着许多异同点。
比如,在饮食方面,
伊朗人在饮食中注重食材的品质和调料的搭配,而中国人则注重荤素
搭配及市场现煮。
在婚俗方面,伊朗人的婚礼注重家族参与和孩子嫁
娶的重要意义,而中国人则更多注重婚礼流程的仪式感和菜品的烹制。
三、艺术文化
伊朗和中国在艺术文化方面也有很多的异同。
伊朗是伊斯兰教国家,
因此其绘画和雕塑艺术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宗教意义;
而中国的艺术文化则更加注重传统美学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音乐、
戏曲、书法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四、教育制度
伊朗和中国的教育制度也存在许多的不同。
伊朗的教育制度主要以伊斯兰教为准则,高等教育以维护伊斯兰信仰为重要使命;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推崇教育的素质化发展。
此外,在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总体而言,伊朗与中国在文化传统上存在诸多异同点。
伊朗与中国作为两个东方文明的代表国家,它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中国和伊朗的条约一、背景介绍在国际关系中,条约是国家之间为了达成共同目标、维护利益、解决争议而签署的协议。
中国和伊朗是两个重要的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多次签订条约,其中一些条约对两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和伊朗的条约,分析其对两国关系以及国际格局的影响。
二、中国和伊朗的历史背景1. 中国的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通过对外交往,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与伊朗的交往也可以回溯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时期。
2. 伊朗的历史背景伊朗是一个位于亚洲西部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伊朗在历史上曾是波斯帝国的核心,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
伊朗也是一个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三、中国和伊朗的重要条约1. 签署日期•第一次条约的签署日期•第二次条约的签署日期•第三次条约的签署日期2. 条约内容及影响(1)第一次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第一条款•第二条款•第三条款•…(2)第二次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第一条款•第二条款•第三条款•…(3)第三次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第一条款•第二条款•第三条款•…四、中国和伊朗条约对两国关系的影响1. 经济合作中国和伊朗在多个领域开展了经济合作,包括贸易、能源等方面。
由于条约的签署,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2. 政治对话通过条约,中伊两国开展了频繁的政治对话,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和交流有助于解决双方之间的争端和分歧,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
3. 安全合作中国和伊朗在安全领域也有着密切的合作。
通过条约,两国可以共享情报、开展军事合作,加强共同对抗恐怖主义、保卫地区稳定的能力。
五、中国和伊朗条约对国际格局的影响1. 区域稳定中国和伊朗两国的合作有助于维护中东地区的稳定。
通过共同努力,两国可以有效应对地区安全挑战,推动维和进程,促进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2. 多边主义两国的合作和条约签署表明中国和伊朗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
中国伊朗交往故事
中国和伊朗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
丝绸之路时期。
两国文化、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都折射出了两国友好合作的故事。
古代的中国和波斯(伊朗的前身)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在伊朗很受欢迎,而伊朗的香料、宝石和木材等商品也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经济交往不仅促进了两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和伊朗都曾经历了社会变革和外部压力的时期,但是两国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
在20世纪中期,中国政府向伊
朗提供了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帮助伊朗实施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例如,中国帮助修建了伊朗的大坝和发电厂,为伊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另外,两国政府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
中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经常会举办伊朗文化展览和演讲活动,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伊朗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伊朗政府也支持在伊朗举办中国文化节活动,让伊朗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
除此之外,中伊两国还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了紧密的合作。
中国和伊朗都是联合国的成员国,经常在国际场合上互相支持。
在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上,两国都保持了类似的立场,例如反对
国际干涉和维护国际贸易自由化等。
总的来说,中国和伊朗的交往故事充满了友好和合作的因素。
两国在经济、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双方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为什么伊朗对我国很重要呢?主要原因是三点1.贸易往来:伊朗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持续增长。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19年中国向伊朗出口的货物总值为164.6亿美元,而伊朗向中国出口的货物总值为54.8亿美元。
伊朗是中国的石油供应国之一,两国之间的石油贸易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另外,中国也是伊朗的重要贸易伙伴,伊朗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包括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化学品和机械设备等。
2.政治影响力:伊朗在中东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在该地区的局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伊朗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国家,在中东地区具有广泛的支持和影响力。
中国希望通过与伊朗的友好关系来维护在该地区的利益,避免在中东地区的冲突和动荡。
3.地理位置:伊朗位于中亚和中东地区的交界处,对中国的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西藏等省份,这些地区与伊朗毗邻,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对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地区包括伊朗,中国希望通过与伊朗的合作来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伊朗作为中国通往欧洲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还希望通过与伊朗的合作来促进西部地区向欧洲的贸易往来。
4.伊朗对中国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和历史方面。
中国和伊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两国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遗产。
此外,中国和伊朗之间也有许多人文交流项目,比如中国政府资助的汉语教学中心和伊朗政府资助的波斯语教学中心。
这些人文交流项目有助于加强中国和伊朗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
5.伊朗对中国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文化和历史方面。
中国和伊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两国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和伊朗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和伊朗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西周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国和伊朗之间就出现了文化交流。
此外,中国和伊朗之间也有许多人文交流项目,比如中国政府资助的汉语教学中心和伊朗政府资助的波斯语教学中心。
对比中国和伊朗的历史文化。
对比中国和伊朗的历史文化1.宗教概况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源头之地,宗教文化对于中国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的主要宗教是道教、儒教和佛教。
其中,儒教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它的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
自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国起,儒家思想逐渐兴起,并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不过,佛教和道教在民间也是十分普遍的。
伊朗伊朗宗教文化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因为伊朗的主要宗教是伊斯兰教,其对于伊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
伊斯兰教传入伊朗是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的侵略中,伊斯兰教渐渐成为了伊朗的主流宗教。
伊斯兰教律法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其它的宗教如锡克教、犹太教、基督教在伊朗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2.文化与艺术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丰富、历史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中国的文化艺术包括书法、绘画、剪纸、刺绣、京剧和舞蹈等。
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受到了地域、历史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了东方美学的特点。
例如,中国画以清新细腻的线条、繁复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表现出了诗情画意;京剧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夸张的动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展现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伊朗伊朗的文化艺术传统主要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反映出了中东文化的特点。
伊朗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包括镶嵌艺术、陶瓷和织布等。
其中的民间文化和艺术形式反映出了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传统,表现出了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差异以及伊斯兰教的复杂性。
此外,伊朗音乐、舞蹈和戏剧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
3.历史与传统中国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国家。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李白和杜甫等古代诗人的文学作品和四大发明等。
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文化。
伊朗伊朗的历史同样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
伊朗为什么讨厌中国伊朗和中国的关系以来就存在着矛盾,多年以来,两国的关系一直是起起伏伏的。
虽然两国之间曾有着旺盛的贸易合作,但伊朗仍然对中国抱有深深的敌意。
伊朗对中国的反感有很多原因,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伊朗为什么讨厌中国。
首先,中国有一个变相的“大国政策”,伊朗认为中国正在利用其自身的强大经济和军事优势,来推动其在地区和全球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
伊朗也认为中国无视中东地区国家的利益,利用自身优势来满足自身的经济需要。
其次,伊朗认为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一种形式的“新式殖民主义”,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利用这项倡议,来改变当地政治和社会结构。
伊朗认为,中国正在借此机会,把事务推向利益最大化,从而维持其在该地区的压倒性优势。
再次,伊朗对中国的敌对情绪,也受到了中国在地区的军事存在的影响。
伊朗一直反对中国在中东的军事活动,他们认为,中国使用自身的力量,维持在该地区的压倒性地位,这是对当地国家的挑衅。
此外,伊朗还担心中国正在进行的物质和文化侵略,伊朗认为,中国正在借助其经济影响力和文化输出,对涉及伊朗重要战略地区和边境地区进行不宅的独立性。
伊朗认为,中国正在通过经济和文化手段,改变当地的政治格局,实现该地区的霸权主义目的。
最后,伊朗还担心中国在中东发展中油田计划。
伊朗担心中国将利用其在中东油田的诱人优势,改变伊朗在油田发展中的领导地位。
伊朗认为,这些计划将使其失去在油田发展中的最终影响力,这将直接影响伊朗的经济发展。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伊朗对中国的反感,主要源于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和军事影响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在该地区的文化及油田发展中的变,伊朗认为,中国正在借助这些手段,实现其霸权主义目的,以及维持自身在中东地区的压倒性优势。
综上所述,伊朗认为中国正在利用其对地区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影响力,来实现其霸权主义目的,这就是伊朗为什么讨厌中国的原因。
虽然这种敌意可能永远不会消失,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建立起双方的和谐关系,以促进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伊朗高原:中国西陲安全的“桥头堡”
2013年04月21日 04:00:19
来源:新华国际
核心观点:
◆伊朗高原国家与中国西陲被“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战略屏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位于屏障最西端的伊朗高原国家,实际上成为中国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
◆对中国西陲安全有重大关联度的是以伊朗为前沿的高原国家:在历史上,伊朗高原国家成功地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东扩,削弱了英国、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扩张,今天仍在抵抗和消耗着“北约东扩”。
伊朗是伊朗高原的前沿国家,它位于亚洲西南部,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
伊朗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北部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界土耳其和伊拉克。
伊朗国土绝大部分在高原上,属高原国家,海拔一般在900~1500米之间。
西部和西南部是宽阔的扎格罗斯山山系,约占国土面积一半。
中部为干燥的盆地,形成许多沙漠,有卡维尔荒漠与卢特荒漠,仅西南部波斯湾沿岸与北部里海沿岸有小面积的冲积平原。
保障亚洲大陆的天然战略屏障
在西南亚地缘政治中最具历史意义现象的是,扎格罗斯山脉往东与兴都库什山、继而与印度北面的喜马拉雅山连为一体,与伊朗高原、青藏高原一道形成世界最壮伟的、由西而东保障亚洲大陆“枢纽地带”的“扎格罗斯—兴都库
什—喜马拉雅”天然战略屏障。
正是有了这道战略屏障,除中世纪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外,伊朗在古代和近代已被肢解为多个伊朗高原国家(包括伊朗全部及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地区等),但这些国家最终还是成功地抵抗了西方列强的侵犯,并使其避免了印度那样完全被殖民地的厄运。
印度由于被屏蔽在这道战略屏障之外,并在近代被英国长期殖民,最终沦落为宗主国英国抛在南亚的“雾都孤儿”。
伊朗所处的地缘政治位置和态势对中国西陲安全具有极大的“桥头堡”意义。
历史上中国西陲安全长期面临欧洲强势东扩的压力,如古希腊时代的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东扩、欧洲中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以及近现代欧洲、沙俄、苏联乃至进入21世纪的美国等,都对伊朗高原国家进行过强势入侵,这些外来列强的入侵无一例外地被拒阻于伊朗高原之外,或被大量消耗在伊朗高原之中。
中国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
不仅如此,伊朗高原国家与中国西陲被“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战略屏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位于屏障最西端的国家伊朗,实际上成为中国西陲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它们抵抗西方列强斗争的命运与中国西陲安全唇齿相依:如果伊朗被压垮,那么或海或陆由此东进的西方强势力量,就会沿着途经伊朗高原的古丝绸之路(在此地理基础上形成今天的“欧亚大陆桥”)倒逼中国,并对中国西陲造成重大威胁。
中国汉朝时期,罗马帝国东扩的力量被拒止于安息帝国西部边陲,这大大缓解了中国西部边陲的战略压力;大概也是出于同样的战略需求,汉武帝派出的西域特使张骞,于公元前119年特意派其副手访问安息(帕提亚,即今天伊
朗地区)帝国,安息王竟激动地派出两万骑兵远迎中国使者。
这说明当时安息国与中国已有互为依存的战略需求。
同样也由于近代阿富汗人民借助兴都库什山的险峻地形,对英国殖民者实行了极顽强的抵抗,使英国无法北上接近,遑论深入中国西陲的薄弱地带即新疆西境,勾结阿古柏伪政权祸乱中国;而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阻隔更使英国在占领印度的一百多年中,无力从印度北境有效介入中国西藏政治:1904年8月3日,英国曾攻陷拉萨,但到了冬天,英国人因熬不过高寒天气被迫撤回印度。
英国人由此得到了“西藏不容易进入的特点,使得任何加强对中国进行军事抵抗的行动都不现实”的经验。
这种经验对英国世界霸权的后继者美国来说也不是一点没有:1950年,美国人曾想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为时半年的作战装备,由于“牲畜驮运是唯一实用的运送手段,上述弹药数量约需7000头骡子的运送。
由于没有那么多的骡子可用,一部分或者全部的3英寸口径迫击炮和弹药可能无法运离印度”,以致美国后来也意识到,对达赖集团的支持“在很长的时期内需要相当巨大的经费”。
“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山系形成的对中国西陲的大纵深防护带,使得近代西方即使占领印度后仍不能有效地从西南陆上牵制中国,而不得不沿海路绕道进入东海,推行其强力控制中国的目的。
换言之,这条防护屏障不仅大大推迟了西方自罗马帝国以来对中国全面入侵的时间,而且减弱了——与印度相比——其影响中国的力度。
同样的道理,正是当年从中国新疆居高临下西进的匈奴人,由于一路上没有这样的高原屏障,才有可能率先——与罗马东进速度相比——西进欧洲,并迫使可能东进的日耳曼人南下,并最终压垮了罗马帝国。
伊朗高原国家正抵抗和消耗着“北约东扩”
比较而言,处于上述“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屏护之外,且地势低缓的印度则较容易受到外来侵犯。
印度平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强,山地只占1/4,高原占1/3,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
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富饶。
低海拔的平缓地形大大弱化了印度人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并因此受到外族的长期占领。
值得中国边疆史研究者注意的是,不管是曾打入印度的亚历山大大帝,还是在中世纪继而近代占领印度的蒙古人和英国人,乃至1962年早已获国家独立的印度人,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下都不能也不曾撼动中国的西南部边陲。
这样的历史经验支持我们得出结论,对中国西陲安全有重大关联度的是以伊朗为前沿的高原国家而非印度:昨天伊朗高原国家而非印度成功地抵御了罗马帝国的东扩,今天是它们而非印度正在抵抗和消耗着“北约东扩”。
由此,伊朗高原国家而不仅仅是印度的反霸斗争对中国国家安全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对伊朗高原国家原油进口有着巨大依赖性需求,伊朗高原国家的安全——当然,这一判断成立的前提是中亚没有出现中世纪阿拉伯帝国那样的历史条件——较之印度对中国更具唇亡齿寒的战略价值。
(中国国家安全论坛特邀研究员张文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