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8.00 KB
- 文档页数:20
长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命题人:王珊审题人:栗艳清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
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
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从夏代的司法精神中,便强调与其造成冤案,宁可达不到执法效果,即宁纵毋枉。
周人的《尚书·吕刑》中,尤其强调司法的审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司法中的疑罪,采取赦免从无原则。
汉代孔安国的注解认为,刑狱有疑点的,应该改为较轻的处罚,小惩罚有疑点的,应该完全赦免。
按照孔安国的解释,这一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
秦朝的司法思想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两件事。
一次是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尽取石旁居人诛之”,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被进行了有罪推定,所以杀无赦。
类似的例子,秦始皇在梁山宫怀疑身边的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丞相李斯,于是便将“时在旁者”全部杀掉。
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秦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无解词,笞讯某”,即一边刑讯逼供,一边要嫌疑人自证清白。
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如张家山出土竹简《奏谳书》中,就记载了一个秦代冤案,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在严刑鞭打下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全家遭殃。
正是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路上遇到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逃跑的亡命者。
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反对秦朝法律文化。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2.选择题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涂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3.非选择题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纸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在其它题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有很多差异。
然而最重要的差异应是由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
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知识分子也蒙受了极大的屈辱和压迫,其中一部分人或被迫或自愿放弃“学优则仕”的传统道路,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
山水画也成为这种寄托的方式之一。
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而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异,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了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
“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而南宋时期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的文人画,但从历史整体情况和现存作品实际看,文人画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宋画是形似与神似、写实与诗意的融合统一,矛盾双方处在和谐状态。
但形与神、对象(境)与主观(意)这对矛盾继续发展,在元代这种社会氛围和文人心理的影响下,神与主观绝对压倒形与对象而直接表露,走到与宋画不同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而主观的意兴心绪得到了极力强调。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力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于其中。
”这就也把“形模”在山水画中的地位和意义放在非常次要以至附属的地位,与北宋初年那样讲究写真形似,形成了鲜明对比。
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绝密★启用前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 绽.开(dìng) 吮.吸(shǔn) 栖.息(qī) 忧心忡忡..(cōng)B. 剽.悍(piāo) 嗔.视(zhēn) 秕.谷(bì) 浑身解.数(jiě)C. 谰.语(lán) 迸.射(bèng) 挑衅.(xìn) 吹毛求疵.(cī)D. 告罄.(qìn) 镂.空(lǒu) 椽.子(chuán) 销声匿.迹(nì)【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靠课内的积累,其次靠字形、字义的分析,最后还要注意多音字的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读音错误最多的一项”。
A项,“绽开”的“绽”应读zhàn,“忧心忡忡”的“忡忡”应读chōng chōng;B项,“嗔视”的“嗔”应读chēn,“秕谷”的“秕”应读bǐ,“浑身解数”的“解”应读xiè;C项,全部正确;D项,“告罄”的“罄”应读qìng,“镂空”的“镂”应读lòu。
B项错误最多。
故选B。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最多的一组是()A. 谩.骂蔓.延幔.帐罗曼.蒂克顺蔓.摸瓜B. 阖.家磕.头嗑.瓜子溘.然长逝一丘之貉.C. 内讧.杠.杆女红.力能扛.鼎股肱.之臣D. 噗.嗤濮.水蹼.泳璞.玉浑金匍.匐前进【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靠课内的积累,其次靠字形、字义的分析,最后还要注意多音字的辨析。
本题要求选出“读音最多的一组”。
A项,前四个读音都为màn,“顺蔓摸瓜”的“蔓”应读wàn,共有两种读音;B项,读音分别为hé、kē、kè、kè、hé,共有三种读音;C项,读音分别为hòng、gàng、gōng、gāng、gōng,共有四种读音;D项,读音分别pū、pú、pǔ、pú、pú,共有三种读音。
吉林省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化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渴望离她再近一点,登山爱好者把登顶珠峰作为人生目标,的普通游客也想在珠峰大本营一睹珠峰的雄壮。
但对珠峰来说,或许“保护”比“征服”更有意义,更为迫切。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登山运动的普及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原本生态形势就的珠冷,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
定日县珠峰管理局统计,2018年以来,自治区组织清理珠蜂保护区海拔5200 米以上的垃圾8.4吨。
极寒之地的环保难度, 7000米以上清运垃圾,()。
一个随手丢弃的登山绳、饮料罐,工作人员可能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清理。
人的和自然的宽以待人让如今的珠峰陷入了垃圾处理的难題中。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熙熙攘攘岌岌可危显而易见为所欲为B . 纷至沓来岌岌可危不言而喻随心所欲C . 熙熙攘攘刻不容缓不言而喻为所欲为D . 纷至沓来刻不容缓显而易见随心所欲(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因为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B .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而且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C . 只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而且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D . 越往高处对人的体能考验越大,所以不能依靠工作人员人力搬运(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B .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C . 关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一窥她神秘的面纱D . 对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许多人都梦想揭开她神秘的面纱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5高一上·辽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10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古代朝廷采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以来,“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始终结伴而行。
于是,针对考生开发的“补习班”便应运而生。
说起古代的“补习班”,书院无疑名气最大、招牌最亮。
书院始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学霸,培养出诸多政治、学术、文学等大咖。
范仲淹、魏源、左宗棠等历史名人都曾就读于书院。
书院分官私两类。
私人书院最早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官办的书院则是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之场所。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进而打破了集藏书、教学等于一体的官办书院“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私人书院主要是给业余时间愿意学习或是没有考中的学生提供的学习场所。
据清嘉庆年间官修《全唐文》收录的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陈氏书堂记》载,五代时期,著名的“高考补习班”是南朝陈文帝第六子宜都王陈叔明后裔创办并不断扩大的位于浔阳县(今江西省德安)的“陈氏书堂”。
“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
”进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北宋初期,私人开办书院的现象越来越多,陆续诞生了睢阳(应天府)、岳麓、白鹿洞、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知名书院。
吉林省2019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佳木斯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
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不但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自己没有达到,而且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
回来一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
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
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
(),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
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产生对的向往。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目不识丁择善而从高山仰止名不副实B . 不学无术择善而从高山景行盛名难副C . 不学无术见贤思齐高山仰止盛名难副D . 目不识丁见贤思齐高山景行名不副实(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自己没有做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B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成,别人听着也等于对牛弹琴。
C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
D . 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只是别人听着等于对牛弹琴,自己也没有做到。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
《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
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
”这个评价已不低。
子贡认为,“仁者爱人”。
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
”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
颜渊认为,“仁者自爱”。
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
”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
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共61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中,将游戏障碍添加到成瘾性疾患中,引起关注。
如何分析游戏成瘾的原因,并制定对策,这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也不是光靠强制戒断的方式所能解决的。
游戏具有强烈的交互性,玩家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而是可以直接走进幻想空间,以自己的行动改变游戏结局,这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因此,创造与掌控,是游戏魅力的关键,也是理解游戏成瘾的钥匙。
②今天的成瘾研究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三个角度切入,认为游戏成瘾是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与教育的因素在国内未成年人的游戏成瘾问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高强度而又较为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心态,进而在游戏中寻求逃避。
社会流动和竞争压力又会产生父母与孩子分离的现象,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也更容易向游戏寻找心理安慰。
当父母怪罪孩子沉迷游戏时,其实应该好好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我每天有多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我们在一起时有共同分享的快乐吗?孩子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我对于这些问题又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持?③网络、手机、游戏,这些新媒体都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容易令人上瘾的可能性,但新媒体本身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需要更全面地理解个人、社会、时代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成瘾原因,及其与新媒体的复杂关系。
一方面,游戏厂商需要在游戏中建立防沉迷的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游戏在娱乐、社交、认知、情绪释放等方面的优势,在教育过程中融合进游戏元素,寓教于乐,让教育本身变得更生动,更活泼。
④把数字化新技术和社会关怀结合起来,为家庭搭建更好的亲子沟通、亲子娱乐的网络平台,开发更适合孩子成长的游戏,这是解决游戏成瘾问题更好的努力方向。
比如风靡世界的一款教育游戏让孩子使用绘图工具画出各种部件和场景,内置学校各年级相关教学案例,几乎可以模拟教科书全部物理现象,让课本内容变得生动直观。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是每个人在考虑具体问题乃至面对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概念。
“无我”是对自我的淡化,“有我”是对自我的强化。
对自我的淡化或强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无我”与“有我”的拷问。
以上文字引发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无我”还是“有我”“无我”,大概是无私奉献,利人而为。
“有我”,应是心中存私,利己而为。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无我”与“有我”并不冲突,做了一件利己的事,同时也使他人受益,不求回报,正所谓“无心插柳”,而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德国人普朗克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山村支教,我们认为他感动了中国,但他却说他只是为了推行他的素质教育。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它近乎确凿地告诉我们,“无我”与“有我”在现实中并非是对立的。
子曰:“达己者达人。
”在我们身体力行着“有我”的信条时,却无形中为他人,为社会开辟了一条金光大道。
普朗克为了“私立”的行为给山村中的孩子带去了多少希望。
说他是“无我”吗?难免有些牵强。
说他是“有我”吗?好像是,却又不尽然。
他的行为在“无我”与“有我”之间闪转挪移,难辨其踪。
“有我”与“无我”之间的泾渭界线已然模糊。
又或者——我们不妨大胆地推测——“有我”与“无我”本就是统一?李开复曾就职于美国的苹果、微软、谷歌的要害部门,其薪酬之高令人欣羡,然而在事业巅峰期的他却毅然回国,开办创新科技工厂,使大量青年就业。
当问起他时,他却回答,这是为了我的梦想。
普朗克,李开复的例子只是千千万万缩影中的两个。
一个为了“推行自己的素质教育实验”在大山中一待数十年,造福众多孩子;一个“为了我的梦想”,为千万青年提供了就业良机。
“有我”的信念却是“无我”的善举。
胡雪岩因为希望将商号开遍中国而散家财赈灾捐国库。
霍英东希望“我的国家繁荣富强”在抗战期间一再冒生命危险救济红军。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
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
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
“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宣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
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
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
《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
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
”这个评价已不低。
子贡认为,“仁者爱人”。
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
”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
颜渊认为,“仁者自爱”。
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
”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
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
这是有失偏颇的。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
”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
”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教之”!教什么?是沿着西方文化的“引导”来教,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当前,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最迫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总之,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楼宇烈《中华文化有智慧和气度消化并吸收外来文化》)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孔子问“仁”时,对同一概念,三位高足见仁见智,内涵有区别,境界见高下。
B. 从使人爱己、爱人到自爱,这是儒家主张的一个仁德之人完善人格的必由之路。
C. 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认识的不平衡,导致对中外文化的关注不尽合理。
D. 如果丧失自我意识以西学为主导,中华文化就可能被侵蚀甚至沦为殖民文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二段提出儒家对“仁”的理解和重视,以例证、引证引出文化自主的话题。
B. 第三段通过假设论证谈失去文化主体意识的危害,明确增强主体意识的重要性。
C. 第四段以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为例,证明了中华文化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主体性。
D. 文章在开头结尾都提及儒家的孔子和其弟子,其中包含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意图。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作者认为,仁者必然会推己及人,会爱人,也因此能够与他人友好相处,赢得他人的爱。
B. 欠发达的国家和民族只要保持和增强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就能抵御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和侵蚀。
C. 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发现卫国人口众多,生活富裕,觉得应该继之以教化,提高道德水准。
D.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在坚守主体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2018年12月8日凌晨2点24分,嫦娥四号发射成功,踏上了奔赴月球背面的征程。
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着陆月球背面预选区域。
嫦娥四号任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在嫦娥四号35天的任务中,“鹊桥”中继星连续提供对地、对月中继通信服务,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嫦娥四号探测器落月以来,完成了中继星链路连接、有效载荷开机、两器分离、巡视器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
“鹊桥”中继星在距离月球6万公里的轨道上实现了对地、对月的中继通信服务,国内外多个深空测控站连续跟踪中继卫星,中继星成为名副其实的“鹊桥”。
2019年1月11日16点47分,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在“鹊桥”中继星支持下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四号工程任务圆满完成后,嫦娥四号任务将转入科学探测阶段,着陆器和巡视器将继续开展就位探测和月面巡视探测。
(摘编自环球网百家号,2019年1月11日)材料二科学家介绍,嫦娥四号登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直径约2500公里、深13公里,是太阳系已知的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坑。
国家航天局11日公布了一批嫦娥四号经过“鹊桥”中继星传回的影像。
其中一张360度全景图,是在玉兔二号驶上月面后,由着陆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机环拍的80张照片拼合而成的。
从这张全景照片上可以看到嫦娥四号着陆在许多小环形坑中间,相当惊险。
附近就有一个直径约20米、深度约4米的环形坑。
崎岖不平的地形为玉兔二号的路线规划造成很大困难。
由于潮汐锁定,月球绕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周期相同,因而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正面,人类拥有太空探测器之前,月球背面一直是神秘世界。
越来越多的环月探测器显示,月球背面与正面有很大不同:正面相对平坦,而背面崎岖不平,遍布坑坑洼洼的撞击坑。
月球背面具有独特性质,嫦娥四号登陆的是从未实地探测过的处女地,或许能获得突破性发现。
月球背面更为古老,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1月11日)材料三LND,全名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简称粒子辐射探测仪),是嫦娥四号落月后第一批开机测试的仪器。
这个神秘的仪器,在4块10厘米见方的电路板上,需要手工焊接几千个大小不一的芯片,并且要能经受住发射时的剧烈震动、着陆时的巨大冲击以及月表的高寒高热等严苛考验。
这一中德合作的载荷探测仪,由基尔大学地外物理系罗伯特教授的团队研制,中方参与设备测试,双方共同拥有科学数据并开展科学研究。
令人惊异的是,这个仪器仅用13个月就研制成功。
研制过程中,中德双方共享了许多技术细节,如中方提供部分接口电路设计给德方,并被德方采纳,德方的一些设计同样也给了中方启发。
同时,搭载嫦娥四号升空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整流罩涂装多了4个新标志。
他们是嫦娥四号任务的外国合作方,提供了4个国际载荷。
除了德国的粒子辐射探测仪之外,还有瑞典的中性原子探测仪、荷兰的低频射电探测仪和沙特的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
中欧在空间领域的合作,并非始于探月工程。
早在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时,中德就联合开展了 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去年在不来梅举行的国际宇航大会上,中国已经表示,愿意在嫦娥六号的轨道器和着陆器上,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10千克的载荷。
这一表态赢得了欧洲航天局的高度赞赏。
(摘编自中国青年网,2019年1月12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嫦娥四号于2018年12月8日2点24分奔赴月球背面,35天后,其任务在“鹊桥”中继星的支持下取得圆满成功。
B.嫦娥四号任务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巡视勘察、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C.嫦娥四号借助“鹊桥”中继星传回的一张360度全景图,是由着陆器上的地形地貌相机环拍的80张照片拼合而成的。
D.在人类拥有太空探测器之前,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有限,不过自嫦娥四号登陆月球预选区域之后,人类将有突破性发现。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嫦娥四号肩负多项重要使命,实现了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时这也是中欧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展技术合作的又一次成功尝试。
B.鉴于嫦娥四号登陆区域及着陆点附近的地形会导致玉兔二号的路线规划无法完成,嫦娥四号登陆对研究月球、太阳系的价值就无法凸显。
C.中德合作的载荷探测仪——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是嫦娥四号落月后首批开机测试的仪器,其具有抗冲击、耐高寒高热的特点。
D.“鹊桥”中继星架起了对月、对地中继通信的“鹊桥”,它的正常运转,使得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了互拍。
6.联系文本,简要概括嫦娥四号探测任务的重大意义。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知道你是谁季明欢送宴会,简单而又节俭,这是他的一贯作风。
毕竟同事几年,有感情,在大家盛情邀请下,他匆匆喝了两杯酒,就退了场。
今天是周末,他还有事要办。
夜色中,他像往常一样,戴上太阳帽和墨镜,悄悄骑上自行车,去看望老人。
这种装扮,别人很难认出他,几年来,每个周末的晚上,他都要去老人那里坐一坐,这,成了他的习惯。
老人,是个七十多岁、双目失明的孤寡老人,他的帮扶对象。
他到A城任职不久,在扶贫帮困“结对子”时认识的,当然,他用的身份,是某单位的一名普通党员。
更巧合的,老人与他的母亲竟然是同年同月生,只是日期不同;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但对母亲的记忆和眷恋,却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于是,半年之后,他不由自主地将老人,认作了干娘。
只要看到老人,他就恍惚觉得自己的母亲,依然在世。
事实上,他内心深处也确实把老人,当作亲娘来对待。
老人的家,在城郊,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
拐进一条小巷,借着路灯光,他远远发现,老人正站在门前。
老人知道,每个周末的晚上,他必来,站在门前等候,这,也成了老人的习惯。
每当这时,他都会莫名感到温馨,依稀记得小时候,自己放学回家,远远看见母亲,就是这样期待地站在门前,张望和等候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