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专题二。中外史上的重要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476.50 KB
- 文档页数:30
中考历史复习热点专题(10)中外近代的改革专题概要导读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历史上,不同的国家改革异彩纷呈,境遇迥然。
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这两国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改革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巩固统治而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改革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一种改良运动,如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
改革如果不适合本国国情,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导致国家的分裂和解体,如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总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落后哪里就离不开改革!知识链接一、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1.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2.俄国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近代的转折点。
3.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罗斯福新政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指导。
它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1954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东欧国家的改革: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的改革,未能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中外历史专题复习讲义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专题二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2)专题三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及思想解放运动 (3)专题四中外专题四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或变革 (7)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科学家及科技成就 (10)专题六中国的对外关系、对外政策 (14)专题七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侵华 (17)专题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和抗争 (18)专题九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及其重要会议 (20)专题十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 (21)专题十一20世纪的战争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 (22)专题十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24)专题十三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南京地方史 (25)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发展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
西汉巩固:汉武帝解决了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3.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一)双重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如:秦朝、清朝前期维护国家统一。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如秦朝修筑长城、隋朝开凿大运河。
初中历史各国改革教案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并比较不同国家在历史上进行的改革,理解改革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了解各国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比较不同国家的改革,理解改革对国家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英国工业革命2. 法国大革命3. 俄国自由化改革4.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各国改革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改革的兴趣。
二、学习:1. 英国工业革命:教师向学生介绍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2. 法国大革命:教师向学生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大革命对法国社会政治结构的改变。
3. 俄国自由化改革:教师向学生介绍俄国自由化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改革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
4. 日本明治维新:教师向学生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维新对日本近代化的重要性。
三、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国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改革对国家的影响,加深对改革的理解。
四、作业:要求学生对比各国改革的异同点,写一篇文章或制作一份PPT,展示改革对国家历史的影响。
五、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各国改革的意义。
教学延伸:学生可自主选择其他国家的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并与本课内容进行对比,扩展对改革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各国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影响,还培养了比较和分析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打下基础。
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中国部分】一、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概况:1、承认土地私有;2、奖励生产;3、推行县制;4、奖励军功意义:1、完成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2、秦国强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公元4世纪后期人物:孝文帝拓跋宏概况:1、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3、改穿汉服;4、学说汉话;5、采用汉姓;6、与汉族通婚。
意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三、王安石变法时间:北宋宋神宗时期(1069年至1085)人物:王安石概况: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结果: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四、张居正改革时间:明神宗万历年间(1581年)人物:张居正概况:1、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创制“考成法”。
2、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实行:“一条鞭法”结果: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腐败、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
但在张居正死后,一些改革措施遭到了破坏,比如考成法,可是另一些改革措施比如“一条鞭法”,或多或少地被保持了下来,甚至延续到了清朝(清代“摊丁入亩”改革是“一条鞭法”改革的延续)。
五、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到90年代人物: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䜣,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
概况:1、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和民事工业2、创办新式学校(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近代海军。
意义:1、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2、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3、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中外近现代的重大改革》说课稿一、专题内容分析本专题是近几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之一。
近几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题关于改革的试题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这个专题在复习专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专题的内容涉及的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第5课洋务运动、第6课戊戌变法、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九年级上册第19课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九年级下册第2课苏俄新经济政策、第4课美国罗斯福新政和第10课11课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二、专题目标分析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通过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回眸,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确立复习目标。
1.能说出发生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并按照不同的标准对改革进行分类。
2. 结合改革的内容、改革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特点,比较几次重大的改革,如中日俄近代化道路的异同、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同启示、20世纪三次改革的异同等,培养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评价改革的历史作用,并从中受到一定的启示。
3.通过本专题的复习,对改革有更深的认识,情感得到升华。
学习改革家们坚持改革、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专题重点难点分析本专题的重点是:通过比较,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
中国的改革走的是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本专题的难点是:通过学习能对改革有规律性的认识,如:对改革进行比较的基本要素:原因、目的、内容、方式、性质、特点、结果、作用、影响;总结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等。
四、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取课前导学、课上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结合课标要求进行检查。
遵循学生由知识复习到能力锻炼再到情感抒发的认知规律。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中外重大改革专题综述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洋务运动、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结果上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苏东改革。
知识精要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4)内容:前期、后期。
(5)评价: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戊戌变法1、背景国内: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内容:①政治;②经济;③军事;④文化教育。
5、影响:戊戌变法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1)时间:1861年;(2)人物:亚历山大二世;(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除旧布新改革创新——中外历史上的重要改革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查理·马特改革时间公元前356年494年迁都洛阳7世纪中期8世纪前期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改变以往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意义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时间人物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明治天皇面临封建统治危机及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并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农奴制危机,国内矛盾尖锐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改革政府机构;发展农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训练新式军队;开放言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1929-1933年经济危机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通过了《产业复兴法》,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得到加强认识都是在面临社会危机的前提下推行改革;都涉及民生内容调整;都是自上而下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改革;通过改革,除旧布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焕发生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会议时间领导人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影响)匈牙利改革1956年经济建设仿照苏联模式,走了不少弯路政治上改善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稳定政治局势。